第1552章 司州第一家(二)
嗯呢,這件事情是不是聽上去很別扭?沒錯,確實很別扭,一般人也想不到,楊修一個勁道歉加送禮,隻是想快些處死自己族人……
但事情的發展確實就是這樣,有些狗血的讓人不敢相信。最主要的吧,還是這個犯事的二代是一個從子,楊修跟他真不熟。
根本沒必要為了一個不熟悉的親戚,而葬送自己的光明且燦爛的前途。楊修可是好不容易才積累下來一些政治資本,可不能給自家人謔謔了。
所以,他是一定要站出來大義滅親的!當然,換個角度想,如果楊修現在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真的進入權力中心了,那麽很可能他就不這樣‘嚴於律己’了。隻是現在正處於攀爬期間,需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楊家在後續的十幾年裏,哪怕楊彪死後,楊修當做族長時候,一直都是非常規矩的,在家規的勒令下,楊家族人也都是各個聽話乖巧。
這個規矩一直持續到楊修出事,後麵才有些管不住族人了。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還有,楊家因為兼並了許多大的家族,相當於新收了一堆小弟,自然也要肩負起教導小弟們的工作了。楊修也是經常派人到各個家中說明情況,隻要作奸犯科的,一律重罰等等。
然後,在這方麵啊,楊家也將主場作戰的優勢展現的淋漓盡致,不管誰家出了些小問題,或者有那些小弟不聽話了,隨時都會有楊家負責此項的人,專程找上門去,對其進行一番思想教育,問題輕者就這樣教育一番。
若是問題嚴重,那就對不起了,俺們楊家不收品行不端的小弟,直接大義滅親,由楊家親自給舉報到官府,用官府力量來教育他們——該怎麽罰酒怎麽罰,嚴重者流放的就流放,砍頭的就砍頭,反正楊家絕不袒護違法亂紀之人!
整體來說,楊家深知國家的紅線,自己不碰,也絕不讓小弟去碰。光是這一點上,都確實給蜀國朝廷省下來許多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事兒。
直到數十年後,再迴頭看看蜀國初來洛陽時,對於司州的整體戰略政治決策。也不得不承認,張富可是下了非常妙的一步棋,這對於百廢待興的司州等地來說,亦是最好的一劑良藥……
這步妙棋對於蜀國朝廷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不再需要額外派遣更多的官吏和人手、再加上費心費力去處理這些麻煩的大家族了,這些人處理不好可又是一個爛攤子。
畢竟洛陽是二百年都城了,現在還活著的大家族誰還沒個背景了,那個家裏還沒點人脈了?誰的親戚族人沒有幾個當官的了?稍稍處理不當,很可能又牽扯這個,牽扯那個的,拉出來一堆麻煩。
現在就好很多了,幾乎不需要蜀國朝廷頭疼了,直接將爛攤子丟出去,有專門的機構(楊家)來處理他們了,不聽話的人,楊家自己都先內部解決了。跟大廠外包業務一樣,省時省力,就是多給人家點工資就是了。(給楊家好處)
當然,楊家肯定是最大受益者,弘農楊氏也是在這樣的政策扶持下,整個家族也越做越大,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司州第一世家了,這個體量甚至在整個蜀國都是數一數二的,畢竟益州是多黨派林立,倒是沒有一家獨大!
任何一家勢力獨大,後期肯定都會給王朝帶來一定的隱患的。楊家也是這樣,給蜀國朝廷帶來了一定弊端和隱患——若是若幹年後楊家謀反,那整個司州可能再次大亂。這就是後續張富該操心的事情了,現在暫時想不到那麽遠。
也正是因為此,司州、東都洛陽的重建速度要比預想中的加快了無數倍——畢竟自從兩漢以來,最棘手的世家問題不用朝廷官吏費心了,那朝廷官員就可以將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工作中了,可不就是效率翻倍了嘛……
整體來說,蜀國在東都的重振任務和楊家的付出是息息相關的,非常客觀的講一句話,楊家算得上是首功了。這也是後續張富接連提拔楊修數級的原因,光讓人家幹活可不行,帶給人家一點好處嘛。
處理了最麻煩的一環之後,整個東都重建任務都加快了不少,在後續的時間裏,不出三年,洛陽的各項基礎工作重建的都已經差不多了,甚至也給張富將太子宮殿完全搬遷到洛陽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再往後的近乎十年時間裏,蜀國就一直保持著雙都製度、君主和儲君共同治理國家的罕見局麵——皇帝張魯在成都,鞏固後方統治;太子張富在洛陽,在總指揮全國軍事的情況下,順帶籌劃下一步要打誰,洛陽就是一個最好的跳板!
你話別說,這樣的機製對於蜀國來說,竟然非常合適,直接讓蜀國的發展速度也快上了不少。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太子府的屬官權力會越來越大,甚至要超過朝廷中央的九部尚書等官吏了。
這也沒辦法,畢竟兩個地方,兩個領導,肯定也會有兩套領導班子了唄。在朝廷的其他大人如寇準、範仲淹甚至包括吳懿這樣的人都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合適的,畢竟他們都是太子的人啊,後續太子即位之後,他們肯定會依舊重用。
對這個政策微詞最多的,還屬於益州的那些本土人士,比如龐曦、王商、就連董和也有一些不滿。這些人的利益才是被衝擊最嚴重的,特別是在張魯一天天老去的情況下,這些人巴不得太子趕緊迴來,重用一下在朝中的老臣。
這隻是這個問題其中一麵,還有一麵就是因為太子府的屬官權力越來越大,他們甚至很多人都將手伸到了更遠的地方,比如成都的朝中。而且對於一些官職比他們高的老臣,非常不禮貌,頗有一種太子府官吏看不起朝中大臣的意思。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咱們的司州第一家族,楊家的族長楊修,這也是為了後麵楊修的結局埋下了很大的伏筆……
嗯呢,這件事情是不是聽上去很別扭?沒錯,確實很別扭,一般人也想不到,楊修一個勁道歉加送禮,隻是想快些處死自己族人……
但事情的發展確實就是這樣,有些狗血的讓人不敢相信。最主要的吧,還是這個犯事的二代是一個從子,楊修跟他真不熟。
根本沒必要為了一個不熟悉的親戚,而葬送自己的光明且燦爛的前途。楊修可是好不容易才積累下來一些政治資本,可不能給自家人謔謔了。
所以,他是一定要站出來大義滅親的!當然,換個角度想,如果楊修現在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真的進入權力中心了,那麽很可能他就不這樣‘嚴於律己’了。隻是現在正處於攀爬期間,需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楊家在後續的十幾年裏,哪怕楊彪死後,楊修當做族長時候,一直都是非常規矩的,在家規的勒令下,楊家族人也都是各個聽話乖巧。
這個規矩一直持續到楊修出事,後麵才有些管不住族人了。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還有,楊家因為兼並了許多大的家族,相當於新收了一堆小弟,自然也要肩負起教導小弟們的工作了。楊修也是經常派人到各個家中說明情況,隻要作奸犯科的,一律重罰等等。
然後,在這方麵啊,楊家也將主場作戰的優勢展現的淋漓盡致,不管誰家出了些小問題,或者有那些小弟不聽話了,隨時都會有楊家負責此項的人,專程找上門去,對其進行一番思想教育,問題輕者就這樣教育一番。
若是問題嚴重,那就對不起了,俺們楊家不收品行不端的小弟,直接大義滅親,由楊家親自給舉報到官府,用官府力量來教育他們——該怎麽罰酒怎麽罰,嚴重者流放的就流放,砍頭的就砍頭,反正楊家絕不袒護違法亂紀之人!
整體來說,楊家深知國家的紅線,自己不碰,也絕不讓小弟去碰。光是這一點上,都確實給蜀國朝廷省下來許多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事兒。
直到數十年後,再迴頭看看蜀國初來洛陽時,對於司州的整體戰略政治決策。也不得不承認,張富可是下了非常妙的一步棋,這對於百廢待興的司州等地來說,亦是最好的一劑良藥……
這步妙棋對於蜀國朝廷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不再需要額外派遣更多的官吏和人手、再加上費心費力去處理這些麻煩的大家族了,這些人處理不好可又是一個爛攤子。
畢竟洛陽是二百年都城了,現在還活著的大家族誰還沒個背景了,那個家裏還沒點人脈了?誰的親戚族人沒有幾個當官的了?稍稍處理不當,很可能又牽扯這個,牽扯那個的,拉出來一堆麻煩。
現在就好很多了,幾乎不需要蜀國朝廷頭疼了,直接將爛攤子丟出去,有專門的機構(楊家)來處理他們了,不聽話的人,楊家自己都先內部解決了。跟大廠外包業務一樣,省時省力,就是多給人家點工資就是了。(給楊家好處)
當然,楊家肯定是最大受益者,弘農楊氏也是在這樣的政策扶持下,整個家族也越做越大,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司州第一世家了,這個體量甚至在整個蜀國都是數一數二的,畢竟益州是多黨派林立,倒是沒有一家獨大!
任何一家勢力獨大,後期肯定都會給王朝帶來一定的隱患的。楊家也是這樣,給蜀國朝廷帶來了一定弊端和隱患——若是若幹年後楊家謀反,那整個司州可能再次大亂。這就是後續張富該操心的事情了,現在暫時想不到那麽遠。
也正是因為此,司州、東都洛陽的重建速度要比預想中的加快了無數倍——畢竟自從兩漢以來,最棘手的世家問題不用朝廷官吏費心了,那朝廷官員就可以將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工作中了,可不就是效率翻倍了嘛……
整體來說,蜀國在東都的重振任務和楊家的付出是息息相關的,非常客觀的講一句話,楊家算得上是首功了。這也是後續張富接連提拔楊修數級的原因,光讓人家幹活可不行,帶給人家一點好處嘛。
處理了最麻煩的一環之後,整個東都重建任務都加快了不少,在後續的時間裏,不出三年,洛陽的各項基礎工作重建的都已經差不多了,甚至也給張富將太子宮殿完全搬遷到洛陽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再往後的近乎十年時間裏,蜀國就一直保持著雙都製度、君主和儲君共同治理國家的罕見局麵——皇帝張魯在成都,鞏固後方統治;太子張富在洛陽,在總指揮全國軍事的情況下,順帶籌劃下一步要打誰,洛陽就是一個最好的跳板!
你話別說,這樣的機製對於蜀國來說,竟然非常合適,直接讓蜀國的發展速度也快上了不少。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太子府的屬官權力會越來越大,甚至要超過朝廷中央的九部尚書等官吏了。
這也沒辦法,畢竟兩個地方,兩個領導,肯定也會有兩套領導班子了唄。在朝廷的其他大人如寇準、範仲淹甚至包括吳懿這樣的人都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合適的,畢竟他們都是太子的人啊,後續太子即位之後,他們肯定會依舊重用。
對這個政策微詞最多的,還屬於益州的那些本土人士,比如龐曦、王商、就連董和也有一些不滿。這些人的利益才是被衝擊最嚴重的,特別是在張魯一天天老去的情況下,這些人巴不得太子趕緊迴來,重用一下在朝中的老臣。
這隻是這個問題其中一麵,還有一麵就是因為太子府的屬官權力越來越大,他們甚至很多人都將手伸到了更遠的地方,比如成都的朝中。而且對於一些官職比他們高的老臣,非常不禮貌,頗有一種太子府官吏看不起朝中大臣的意思。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咱們的司州第一家族,楊家的族長楊修,這也是為了後麵楊修的結局埋下了很大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