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3章 李世民想要的
大唐,我剛穿越,竟給我發媳婦 作者:追趕時間的小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眾人這話,張牧仰天長嘯。
“陛下,看到沒,這就是你的臣子,這就是口口聲聲為民謀福利,治民的官員。有這樣的官員,民還有什麽盼頭?!”
張牧衝李世民說完,又轉頭衝一幫大佬說道:
“你們說書是聖賢之物,這個我同意。可聖賢之物的價值是什麽?是你們這些大儒之間飲酒作樂之餘的談物還是造福蒼生之物?”
“自然是造福蒼生之物,聖賢之所以被稱之為聖賢,就是因為可以造福蒼生。如若不能造福蒼生,又怎能稱之為聖賢之物?”
“那我用白話文把那些羞澀難懂的東西給表達清楚,讓百姓一目了然,這有何錯?所謂的聖賢書,不就是為了向萬民傳遞書中的知識嗎?百姓聽不懂,傳遞什麽?白話文,百姓一聽就懂,有何不好?!”
……………
一陣沉默過後,終究還是孔穎達出頭。
“張牧,你休要胡說八道。聖賢書就是聖賢書,都用白話文寫,那還能叫聖賢書?”
“孔博士,此言差矣。我們出書的目的是什麽?是要萬民看。那些羞澀難懂的之乎者也,誰看?我用白話文把事情說清楚,讓百姓一目了然,百姓能不願意看書?他們能在書中尋求到自己想要的知識,他們能在書中陶冶情操,緩和枯燥乏味的工作,苦逼的生活,讓他們放鬆心情,有何不好?我可以這麽說一句,隻要所有的書都是白話文,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多,大唐識字人也會越來越多。按照我的計劃,十年,最多二三十年,大唐將沒有文盲,沒有不識字的人。”
張牧這話再次說到李世民心坎裏。
如果大唐所有人都識字,都能知書達理,都能從書中看到忠君愛國之道,那自己辛辛苦苦打拚下來的江山豈不是固若金湯?
“小牧,你的意思是讓百姓都會認字?”
“對,就是都會認字,都能沐浴陛下你的教誨。隻要書都是白話文,不是那種羞澀難懂的之乎者也,百姓的閱讀興趣將大大提升。現在紙張充足,印刷技術也推廣開,印書不是難事。怎麽讓百姓愛上看書才是難事。那麽,推廣白話文是重中之重。真出現了大量的白話文,別說百姓會踴躍讓自己的孩子讀書,就是現在的中年人都會自發的互相學習讀書。那些之乎者也,讀過書人都不樂意看,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誰想學著看?”
“陛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之一。提高生產力,就是要改變那些臃腫的節奏。咱們比如說工坊裏事,比如一個工坊裏有五十人,有一個識文斷字的領導。通常改變一些工藝都是由這個識文斷字的領導來操持。可個人能力有限,可能很長時間才能通過一個工藝的改革。如果工坊裏五十個人都識文斷字呢?是不是就有五十人會思考工藝的改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五十個人一起想辦法,總比一個人要強。”
看到眾人一臉不置可否的表情,張牧繼續說道:
“大家都知道我這幾年賺了很多錢,憑什麽?我憑什麽賺這麽多錢?那是因為我改進了很多技藝。以前的工坊技藝都是世家把持,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賺錢,其他人根本無法和他們競爭。我為什麽能在他們嘴裏奪食?就是因為我掌握了第一生產力。你們應該都知道,我工坊裏的師傅工錢都比其他工坊要多很多。這是為什麽?我不知道錢是好東西嗎?我喜歡把錢送出去嗎?就是因為我不但要讓師傅們幹活,我還給他們學習的機會。他們在學習的同時,又把錢賺了。錢有了,東西學到自己的腦子裏,他們怎麽不盡心盡力的給我幹活?”
說到這,張牧停了下來,冷眼看著眾人。
“所以,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想要讓大唐繁榮昌盛,不但要鼓勵大家多生孩子,還得讓大家多學習。想要讓大家多學習,就一定要文化改革,就一定要讓大家喜歡看書。白話文的改革,勢在必得。”
………………
此時又是一片寂靜,無人開口說話,就連孔穎達也知道此時自己已經不能再開口。再爭論下去,那就是不想讓大家讀書,這個罪名誰也擔不起。
他自己是孔老夫子後人,張口閉口都是推廣文化,增加讀書人。
張牧的白話文改革目的也是為了增加讀書人,自己如果再反對,那就是反對自己。
再一個,如果此時再糾結這事,容易把自己定性為睚眥必報,阻止百姓進步的人,這個罪名自己可萬萬擔不起。
看到孔穎達冷汗直流,一言不發,張牧繼續說道:
“孔博士,如若你還是覺得白話文有失體統。那這樣,小生願意與孔博士開壇鬥法,咱們就在長安城互相辯論,看看百姓是支持你還是支持小生。”
如果說剛剛孔穎達還有一絲僥幸心理,那麽現在孔穎達一絲僥幸心理也沒有。他知道自己已經敗了,這種維持自己在作者圈子裏的思想見不得光,萬萬不能光明正大的說。
“哼”
冷哼一聲是孔穎達最後的倔強,也標誌著張牧已經勝利,更標誌著白話文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這一點張牧知道,那幫大佬也知道。
就在張牧等著李世民開口表態時,李世民竟然如同老僧如坐一般,一言不發。
看到這,張牧愣住了,沒理由的,白話文改革符合大唐國情,也能堅固他皇權的穩定。連孔穎達都已經敗下陣來,他李世民為何不趁機表態?
等等,難道說李世民想要署名權?李世民是讀書人,讀書人都是酸的,不然也沒有酸儒一說。
張牧知道,李世民是牛逼人物,不可能自己開口索要。
“陛下,其實這兩本書隻是放出去試探百姓口風。接下來會把這兩本書合並成一本,還會加入更多的知識,最終目的是打造一本能夠流芳百世的《大唐百科全書》。我人微言輕,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主持這事。陛下,臣張牧鬥膽懇請陛下受累,主持這事。”
“陛下,看到沒,這就是你的臣子,這就是口口聲聲為民謀福利,治民的官員。有這樣的官員,民還有什麽盼頭?!”
張牧衝李世民說完,又轉頭衝一幫大佬說道:
“你們說書是聖賢之物,這個我同意。可聖賢之物的價值是什麽?是你們這些大儒之間飲酒作樂之餘的談物還是造福蒼生之物?”
“自然是造福蒼生之物,聖賢之所以被稱之為聖賢,就是因為可以造福蒼生。如若不能造福蒼生,又怎能稱之為聖賢之物?”
“那我用白話文把那些羞澀難懂的東西給表達清楚,讓百姓一目了然,這有何錯?所謂的聖賢書,不就是為了向萬民傳遞書中的知識嗎?百姓聽不懂,傳遞什麽?白話文,百姓一聽就懂,有何不好?!”
……………
一陣沉默過後,終究還是孔穎達出頭。
“張牧,你休要胡說八道。聖賢書就是聖賢書,都用白話文寫,那還能叫聖賢書?”
“孔博士,此言差矣。我們出書的目的是什麽?是要萬民看。那些羞澀難懂的之乎者也,誰看?我用白話文把事情說清楚,讓百姓一目了然,百姓能不願意看書?他們能在書中尋求到自己想要的知識,他們能在書中陶冶情操,緩和枯燥乏味的工作,苦逼的生活,讓他們放鬆心情,有何不好?我可以這麽說一句,隻要所有的書都是白話文,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多,大唐識字人也會越來越多。按照我的計劃,十年,最多二三十年,大唐將沒有文盲,沒有不識字的人。”
張牧這話再次說到李世民心坎裏。
如果大唐所有人都識字,都能知書達理,都能從書中看到忠君愛國之道,那自己辛辛苦苦打拚下來的江山豈不是固若金湯?
“小牧,你的意思是讓百姓都會認字?”
“對,就是都會認字,都能沐浴陛下你的教誨。隻要書都是白話文,不是那種羞澀難懂的之乎者也,百姓的閱讀興趣將大大提升。現在紙張充足,印刷技術也推廣開,印書不是難事。怎麽讓百姓愛上看書才是難事。那麽,推廣白話文是重中之重。真出現了大量的白話文,別說百姓會踴躍讓自己的孩子讀書,就是現在的中年人都會自發的互相學習讀書。那些之乎者也,讀過書人都不樂意看,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誰想學著看?”
“陛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之一。提高生產力,就是要改變那些臃腫的節奏。咱們比如說工坊裏事,比如一個工坊裏有五十人,有一個識文斷字的領導。通常改變一些工藝都是由這個識文斷字的領導來操持。可個人能力有限,可能很長時間才能通過一個工藝的改革。如果工坊裏五十個人都識文斷字呢?是不是就有五十人會思考工藝的改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五十個人一起想辦法,總比一個人要強。”
看到眾人一臉不置可否的表情,張牧繼續說道:
“大家都知道我這幾年賺了很多錢,憑什麽?我憑什麽賺這麽多錢?那是因為我改進了很多技藝。以前的工坊技藝都是世家把持,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賺錢,其他人根本無法和他們競爭。我為什麽能在他們嘴裏奪食?就是因為我掌握了第一生產力。你們應該都知道,我工坊裏的師傅工錢都比其他工坊要多很多。這是為什麽?我不知道錢是好東西嗎?我喜歡把錢送出去嗎?就是因為我不但要讓師傅們幹活,我還給他們學習的機會。他們在學習的同時,又把錢賺了。錢有了,東西學到自己的腦子裏,他們怎麽不盡心盡力的給我幹活?”
說到這,張牧停了下來,冷眼看著眾人。
“所以,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想要讓大唐繁榮昌盛,不但要鼓勵大家多生孩子,還得讓大家多學習。想要讓大家多學習,就一定要文化改革,就一定要讓大家喜歡看書。白話文的改革,勢在必得。”
………………
此時又是一片寂靜,無人開口說話,就連孔穎達也知道此時自己已經不能再開口。再爭論下去,那就是不想讓大家讀書,這個罪名誰也擔不起。
他自己是孔老夫子後人,張口閉口都是推廣文化,增加讀書人。
張牧的白話文改革目的也是為了增加讀書人,自己如果再反對,那就是反對自己。
再一個,如果此時再糾結這事,容易把自己定性為睚眥必報,阻止百姓進步的人,這個罪名自己可萬萬擔不起。
看到孔穎達冷汗直流,一言不發,張牧繼續說道:
“孔博士,如若你還是覺得白話文有失體統。那這樣,小生願意與孔博士開壇鬥法,咱們就在長安城互相辯論,看看百姓是支持你還是支持小生。”
如果說剛剛孔穎達還有一絲僥幸心理,那麽現在孔穎達一絲僥幸心理也沒有。他知道自己已經敗了,這種維持自己在作者圈子裏的思想見不得光,萬萬不能光明正大的說。
“哼”
冷哼一聲是孔穎達最後的倔強,也標誌著張牧已經勝利,更標誌著白話文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這一點張牧知道,那幫大佬也知道。
就在張牧等著李世民開口表態時,李世民竟然如同老僧如坐一般,一言不發。
看到這,張牧愣住了,沒理由的,白話文改革符合大唐國情,也能堅固他皇權的穩定。連孔穎達都已經敗下陣來,他李世民為何不趁機表態?
等等,難道說李世民想要署名權?李世民是讀書人,讀書人都是酸的,不然也沒有酸儒一說。
張牧知道,李世民是牛逼人物,不可能自己開口索要。
“陛下,其實這兩本書隻是放出去試探百姓口風。接下來會把這兩本書合並成一本,還會加入更多的知識,最終目的是打造一本能夠流芳百世的《大唐百科全書》。我人微言輕,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主持這事。陛下,臣張牧鬥膽懇請陛下受累,主持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