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蒙古人在冷鋒的手中吃過虧,他們也沒有想到,冷鋒能夠有能力發現他們安排在南方的暗子。
由於冷鋒的暗中幹預,蒙古人南下的節奏被打亂了。
這對於朝廷來說,等於是找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本來朝廷已經被蒙古人的衝鋒速度給打蒙了,以朝廷的兵力來說,如果能夠有效的組織起來,還是能夠和蒙古人一戰的。
但是長陽關被攻破的速度太快,從蒙古人暴露紅衣大炮開始,到發起猛攻,再到長陽關被攻破,這中間總共也就用了三天時間。
以這個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等到朝廷得知長陽關被攻破的消息之後,蒙古人的軍隊已經拿下了長陽關周圍邊的好幾座城池了。
就在朝廷方麵著急上火的時候,突然又收到從前方傳來的消息,蒙古人前行的速度放緩了。
雖然朝廷並不清楚這裏麵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但是這對於他們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朝廷現在並不是無兵可戰,而是沒有時間去組織軍隊來應對蒙古人的攻勢。
蒙古人的戰略意圖已經很明顯了,興帝在第一時間就發出了起兵勤王的召令。
這一次朝廷各方的反應的都很積極,畢竟是這關乎到所有人生死存亡的事情。
這不是平時的內鬥,大家明裏暗裏的相互算計著,總想讓別人多損失一些,自己多占一點便宜。
在麵對外敵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同仇敵愾,那麽覆巢之下很難有一顆完好的蛋。
朝廷之中的那些人,個個都是老狐狸,別的方麵也許他們不在行,但是這種事情上,還是能夠看出好壞的。
不過蒙古人的攻擊速度變慢,也隻是相對於之前來說的,總體上來看,他們的速度依然不慢。
就在朝廷這邊的各路支援人馬趕過來的時候,蒙古人又拿下了兩座城池。
這對南方朝廷來說,現在終於體會到了當初金人麵對蒙古人時的那種感受。無論是行軍速度上,還是在作戰方式上,都不如蒙古人靈活。
不過就在蒙古人再次攻下兩座城池之後,朝廷這方麵的抵禦力量也慢慢的強大起來,他們再想像之前一樣,繼續勢如破竹的一路打過去,已經是不可能了。
就這樣,雙方的軍隊開始一路糾纏起來。
其間大多數是蒙古人發起進攻,朝廷的軍隊被防守。
不過也是例外情況發生,朝廷之中也不乏一些有能力的將領,他們之前由於朝廷的製度問題,能力一直沒有表現出來。
現在遇到了戰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特別有兩位年輕的將軍,他們並沒有和其他人一樣,提前趕到一些城池,幫助地方城衛軍共同守衛。而是在蒙古人的前進道路上設下埋伏,專門等著蒙古人的先頭部隊一馬當先的衝過來。
無論能不能吃掉對方的先頭部隊,他們都沒有戀戰,而是打過了立刻就撤退。這樣一來,就是蒙古人後方的大部隊趕上來,也發現不了他們的蹤跡。
而且他們都是以自己這邊的優勢兵力,專門攻打不如自己的蒙古人軍隊。
就是叫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雖然這樣做有些不怎麽光明磊落,但是在兩軍對壘的時候,隻要能夠戰勝對方,什麽樣的招式都算正常的。
在連續埋伏了三支蒙古人的先鋒部隊之後,終於引起了蒙古人的高度重視。
於是他們也立刻改變了作戰方式,不再讓先鋒部隊單獨行動。或者是幹脆就是將先鋒部隊化整為零,分散著前去探查前方情況。
蒙古人的策略調整,也讓這兩位年輕的將軍果斷放棄了繼續埋伏蒙古人的想法。
畢竟他們的人數有限,兩人加起來也不過三五萬人馬。
麵對數千,甚至上萬的蒙古人,他們可以戰而勝之。但是如果雙方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勝負就很難說了。
現在那些蒙古人的前鋒全部散開了,他們這幾萬人就是埋伏到了幾名蒙古人,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於是在改變戰術之後,他們就繞到蒙古人的後方,專門襲擊蒙古人的運輸隊伍。
雖然蒙古人的運輸隊伍速度也不慢,但是比起那些蒙古騎兵來說,速度就慢了很多。
這裏是在南方朝廷的地盤上,就算他們可以一邊打一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以戰養戰。但是這次蒙古軍隊的規模空前強大,僅僅靠掠壓根本不足以養活大軍。
後勤補給就不可缺少,而且消耗還不是一般的大。
蒙古人也明白,他們現在是深入南方作戰,後勤補給的安全一定要做好。
畢竟他們不是向著南方朝廷的腹地平推過去的,這樣一來,對於左右兩側的防禦就尤為重要。
雖然蒙古人是進攻的一方,南方朝廷的大部分軍隊都處在防禦狀態,但是如果他們真的不管不顧,從左右兩邊對蒙古人發動絕命反擊,還真夠他們喝上一壺的。
不過蒙古人的作戰方針就是以攻為守,以迅猛的攻勢,讓南方朝廷的神經緊張,時刻都處於嚴陣以待的狀態。
這樣一來,南方朝廷的軍隊就算是再多,也沒有人會冒著風險來夾擊他們的兩側。
而且以蒙古人對南方朝廷的了解,朝廷軍隊在打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以保守為主。
甚至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之前的幾十年,南方朝廷的仗都是這麽打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嶽帥,在嶽帥統兵的那段時間,嶽家軍根本不知道什麽叫害怕,哪怕是麵對數倍於他們的敵人,也敢率先發動衝鋒。
在嶽家軍以少敵多的曆史上,最誇張的一次是十七名嶽家軍將士,將數萬名金兵擋住將近一天的時間。
雖然最後這十七名將士全部戰死,但是也將對方的幾萬名兵士給拖住了。
也正是憑借那種悍不畏死的精神,讓金人聽到嶽家軍的名頭就心裏發怵。
不過南方朝廷也就出了嶽帥這麽一個人,而且還不被朝廷重視,最後死於了自己人之手。
由於冷鋒的暗中幹預,蒙古人南下的節奏被打亂了。
這對於朝廷來說,等於是找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本來朝廷已經被蒙古人的衝鋒速度給打蒙了,以朝廷的兵力來說,如果能夠有效的組織起來,還是能夠和蒙古人一戰的。
但是長陽關被攻破的速度太快,從蒙古人暴露紅衣大炮開始,到發起猛攻,再到長陽關被攻破,這中間總共也就用了三天時間。
以這個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等到朝廷得知長陽關被攻破的消息之後,蒙古人的軍隊已經拿下了長陽關周圍邊的好幾座城池了。
就在朝廷方麵著急上火的時候,突然又收到從前方傳來的消息,蒙古人前行的速度放緩了。
雖然朝廷並不清楚這裏麵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但是這對於他們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朝廷現在並不是無兵可戰,而是沒有時間去組織軍隊來應對蒙古人的攻勢。
蒙古人的戰略意圖已經很明顯了,興帝在第一時間就發出了起兵勤王的召令。
這一次朝廷各方的反應的都很積極,畢竟是這關乎到所有人生死存亡的事情。
這不是平時的內鬥,大家明裏暗裏的相互算計著,總想讓別人多損失一些,自己多占一點便宜。
在麵對外敵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同仇敵愾,那麽覆巢之下很難有一顆完好的蛋。
朝廷之中的那些人,個個都是老狐狸,別的方麵也許他們不在行,但是這種事情上,還是能夠看出好壞的。
不過蒙古人的攻擊速度變慢,也隻是相對於之前來說的,總體上來看,他們的速度依然不慢。
就在朝廷這邊的各路支援人馬趕過來的時候,蒙古人又拿下了兩座城池。
這對南方朝廷來說,現在終於體會到了當初金人麵對蒙古人時的那種感受。無論是行軍速度上,還是在作戰方式上,都不如蒙古人靈活。
不過就在蒙古人再次攻下兩座城池之後,朝廷這方麵的抵禦力量也慢慢的強大起來,他們再想像之前一樣,繼續勢如破竹的一路打過去,已經是不可能了。
就這樣,雙方的軍隊開始一路糾纏起來。
其間大多數是蒙古人發起進攻,朝廷的軍隊被防守。
不過也是例外情況發生,朝廷之中也不乏一些有能力的將領,他們之前由於朝廷的製度問題,能力一直沒有表現出來。
現在遇到了戰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特別有兩位年輕的將軍,他們並沒有和其他人一樣,提前趕到一些城池,幫助地方城衛軍共同守衛。而是在蒙古人的前進道路上設下埋伏,專門等著蒙古人的先頭部隊一馬當先的衝過來。
無論能不能吃掉對方的先頭部隊,他們都沒有戀戰,而是打過了立刻就撤退。這樣一來,就是蒙古人後方的大部隊趕上來,也發現不了他們的蹤跡。
而且他們都是以自己這邊的優勢兵力,專門攻打不如自己的蒙古人軍隊。
就是叫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雖然這樣做有些不怎麽光明磊落,但是在兩軍對壘的時候,隻要能夠戰勝對方,什麽樣的招式都算正常的。
在連續埋伏了三支蒙古人的先鋒部隊之後,終於引起了蒙古人的高度重視。
於是他們也立刻改變了作戰方式,不再讓先鋒部隊單獨行動。或者是幹脆就是將先鋒部隊化整為零,分散著前去探查前方情況。
蒙古人的策略調整,也讓這兩位年輕的將軍果斷放棄了繼續埋伏蒙古人的想法。
畢竟他們的人數有限,兩人加起來也不過三五萬人馬。
麵對數千,甚至上萬的蒙古人,他們可以戰而勝之。但是如果雙方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勝負就很難說了。
現在那些蒙古人的前鋒全部散開了,他們這幾萬人就是埋伏到了幾名蒙古人,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於是在改變戰術之後,他們就繞到蒙古人的後方,專門襲擊蒙古人的運輸隊伍。
雖然蒙古人的運輸隊伍速度也不慢,但是比起那些蒙古騎兵來說,速度就慢了很多。
這裏是在南方朝廷的地盤上,就算他們可以一邊打一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以戰養戰。但是這次蒙古軍隊的規模空前強大,僅僅靠掠壓根本不足以養活大軍。
後勤補給就不可缺少,而且消耗還不是一般的大。
蒙古人也明白,他們現在是深入南方作戰,後勤補給的安全一定要做好。
畢竟他們不是向著南方朝廷的腹地平推過去的,這樣一來,對於左右兩側的防禦就尤為重要。
雖然蒙古人是進攻的一方,南方朝廷的大部分軍隊都處在防禦狀態,但是如果他們真的不管不顧,從左右兩邊對蒙古人發動絕命反擊,還真夠他們喝上一壺的。
不過蒙古人的作戰方針就是以攻為守,以迅猛的攻勢,讓南方朝廷的神經緊張,時刻都處於嚴陣以待的狀態。
這樣一來,南方朝廷的軍隊就算是再多,也沒有人會冒著風險來夾擊他們的兩側。
而且以蒙古人對南方朝廷的了解,朝廷軍隊在打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以保守為主。
甚至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之前的幾十年,南方朝廷的仗都是這麽打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嶽帥,在嶽帥統兵的那段時間,嶽家軍根本不知道什麽叫害怕,哪怕是麵對數倍於他們的敵人,也敢率先發動衝鋒。
在嶽家軍以少敵多的曆史上,最誇張的一次是十七名嶽家軍將士,將數萬名金兵擋住將近一天的時間。
雖然最後這十七名將士全部戰死,但是也將對方的幾萬名兵士給拖住了。
也正是憑借那種悍不畏死的精神,讓金人聽到嶽家軍的名頭就心裏發怵。
不過南方朝廷也就出了嶽帥這麽一個人,而且還不被朝廷重視,最後死於了自己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