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朝廷軍隊,就算有洪家和黃家的人在撐著,但是他們也改變不了大局。
蒙古人在破開長陽關南下之後,的確是像他們想的一樣,朝廷軍隊根本就沒有從兩側夾擊他們的意圖。
不過卻沒有想到,就在他們以為可以一路向南的時候,不僅僅前方的先鋒部隊遭到了埋伏,就是後方的運輸隊伍,也遭遇了襲擊。
押運糧草的運輸隊雖然也是精銳騎兵隨行守護,但是蒙古人的軍隊基本上都用在攻城掠地之上,負責押送糧草的,大多數都是由炮灰部隊轉正的那些人員。
用蒙古人的話說,這是給他們獎勵。畢竟押送糧草比起在前沿衝鋒要安全很多,而且還能夠建立業。
隻要把糧草順利的交到指定的地點,那麽就算是大功一件。
本來這種任務基本上沒有什麽危險性,以蒙古軍隊的赫赫兇名,就連那些剪徑的土匪山賊,一聽到他們要來,別說是去打劫,早就跑的連影子都沒有了。
然而事情總有意外,有兩支運送糧草的隊伍,同時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兩支運送糧草的隊伍規模不大,每支隊伍大概都隻有幾百人的樣子,這還包括負責護衛的人員。
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和朝廷這邊有明顯的區別,他們雖然也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是在軍隊編製上,都是以千人隊和萬人隊為主。
這就導致了後勤供應上,也是如此。
這兩支幾百人的糧草運輸隊伍,就是為兩支萬人隊服務的。蒙古人在戰鬥的過程中,講究靈活機動性。他們的後勤保障也同樣如此,人數並不是很多,而且每個運輸隊員同時可以控製兩匹馬。
這對於後勤補給來說,要求也是靈活機動。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能夠讓讓後勤補給及時跟上,就算是某一處的後勤出了問題,也不會影響到大局。
畢竟蒙古人的作戰傳統就是以戰養戰,他們隨身攜帶的軍糧,基本上夠他們兩三天的消耗。
這些跟在蒙古人身後的後勤隊伍,更多的時候是幫助他們運送搶來的物資的。
被幹掉的這兩支隊伍,也同樣如此。他們押運的糧草之中,有一部就是前方的蒙古軍隊從南方搶來的物資。
前方先鋒部隊遭到埋伏,後方的物資押送隊伍被襲擊,雖然這點損失對於蒙古人來說不算多大,但是也引起了他們的警覺。
在沒弄清楚這是偶然事件,還是南方朝廷有針對他們行動計劃時,還是謹慎點的好。
如果是偶然事件的話,他們可以不在意這點損失,最多抽調幾支騎兵隊伍出來,針對那些襲擊他的南方小股部隊進行阻擊。
但是如果隻是南方朝廷策劃出來的,針對他們的行動計劃,那麽蒙古人這邊就不得不小心應對了。
畢竟他們的戰略方針就是快速的運動戰,隻要在南方朝廷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一路攻打到京城,那麽他們的戰略目標就算完成了。
可是如果南方朝廷已經發現了他們的意圖,並且組織起來有針對性的軍事行動,他們的戰略方針就要調整為穩紮穩打,緩步向前推進。
雖然這樣一來失去了快速解決戰鬥的機會,但是這樣做的風險更小。
正是這些事情的發生,使得蒙古人進攻的步伐慢了下來,等他們完全弄明白,這到底是怎麽迴事的時候,已經失去了那種勢如破竹一往無前的勢頭。
再加上前方戰線上的那些朝廷軍隊,此時也都反應了過來。明白不能夠讓蒙古人這樣直搗黃龍,一旦南方朝廷的京城被蒙古人拿下了,那麽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麵。
到時候他們這些人,必將會被蒙古人一一擊破。擺在他們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麽就是向蒙古人投降,要麽就和蒙古人血戰到底。
投降蒙古人的下場他們也都看到了,之前的那些炮灰部隊,就是最好的例子。至於血戰到底,結果根本不用多想,肯定是被蒙古人滅掉。
所以說,有的時候影響到大事件走向的,並不是那些來自高層的決策。反而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或者是小事件,左右了事情的發展。
如果沒有冷鋒之前暗中除掉了一部分蒙古人的探子,以及那兩位年輕將領的行為,蒙古人的戰略計劃很有可能就取得了成功。
這個時候的曆史走向,和冷鋒所了解的那段曆史才有些相像。
在冷鋒的那個世界當中,處於這個時代的蒙古人,也同樣是在破開了南方朝廷的防線之後,大舉揮兵南下。
不過那個時代的蒙古人,並沒有像現在這個時代的蒙古人一樣,想要直搗黃龍,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他們展開的,就是這種全麵鋪開,逐步向前推進的戰術。
不過哪怕就是采用穩紮穩打的戰法,相對於之前來說,蒙古人所麵對的阻礙也變得小了很多。
他們不需要再攻克南方朝廷經營了數十年的堡壘,麵對的隻是一馬平川的南方大地。
這樣一來,更加能夠發揮蒙古人的特長。
南方朝廷的作戰方式,依然還是固守城池,依據地勢和蒙古人進行戰鬥。
真正擁有兩位年輕將領那種才華和膽略的人並不多,哪怕就是他們有著更多的軍隊,但是也沒有想過將軍隊拉出來和蒙古人鬥智鬥勇。
由於戰事進一步升級,那些被戰火波及到的地方,又形成了一股新的流民潮。
這一部分的流民,可不是去年的那一波流民可比的。畢竟這些人都是生活在南方地區的,在沒有遭受到戰亂之前,他們的生活還相對穩定。
無論是從心態上,還是身體上,他們都還沒有到那種即將崩潰的程度。
不過他們也都聽說了蒙古人的可怕之處,甚至在傳說當中,那些蒙古人都把漢人當做食物來看,兩腳羊的傳說就是這麽來的。
當他們聽說蒙古人將要打過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舉家帶口的向著後方遷。
蒙古人在破開長陽關南下之後,的確是像他們想的一樣,朝廷軍隊根本就沒有從兩側夾擊他們的意圖。
不過卻沒有想到,就在他們以為可以一路向南的時候,不僅僅前方的先鋒部隊遭到了埋伏,就是後方的運輸隊伍,也遭遇了襲擊。
押運糧草的運輸隊雖然也是精銳騎兵隨行守護,但是蒙古人的軍隊基本上都用在攻城掠地之上,負責押送糧草的,大多數都是由炮灰部隊轉正的那些人員。
用蒙古人的話說,這是給他們獎勵。畢竟押送糧草比起在前沿衝鋒要安全很多,而且還能夠建立業。
隻要把糧草順利的交到指定的地點,那麽就算是大功一件。
本來這種任務基本上沒有什麽危險性,以蒙古軍隊的赫赫兇名,就連那些剪徑的土匪山賊,一聽到他們要來,別說是去打劫,早就跑的連影子都沒有了。
然而事情總有意外,有兩支運送糧草的隊伍,同時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兩支運送糧草的隊伍規模不大,每支隊伍大概都隻有幾百人的樣子,這還包括負責護衛的人員。
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和朝廷這邊有明顯的區別,他們雖然也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是在軍隊編製上,都是以千人隊和萬人隊為主。
這就導致了後勤供應上,也是如此。
這兩支幾百人的糧草運輸隊伍,就是為兩支萬人隊服務的。蒙古人在戰鬥的過程中,講究靈活機動性。他們的後勤保障也同樣如此,人數並不是很多,而且每個運輸隊員同時可以控製兩匹馬。
這對於後勤補給來說,要求也是靈活機動。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能夠讓讓後勤補給及時跟上,就算是某一處的後勤出了問題,也不會影響到大局。
畢竟蒙古人的作戰傳統就是以戰養戰,他們隨身攜帶的軍糧,基本上夠他們兩三天的消耗。
這些跟在蒙古人身後的後勤隊伍,更多的時候是幫助他們運送搶來的物資的。
被幹掉的這兩支隊伍,也同樣如此。他們押運的糧草之中,有一部就是前方的蒙古軍隊從南方搶來的物資。
前方先鋒部隊遭到埋伏,後方的物資押送隊伍被襲擊,雖然這點損失對於蒙古人來說不算多大,但是也引起了他們的警覺。
在沒弄清楚這是偶然事件,還是南方朝廷有針對他們行動計劃時,還是謹慎點的好。
如果是偶然事件的話,他們可以不在意這點損失,最多抽調幾支騎兵隊伍出來,針對那些襲擊他的南方小股部隊進行阻擊。
但是如果隻是南方朝廷策劃出來的,針對他們的行動計劃,那麽蒙古人這邊就不得不小心應對了。
畢竟他們的戰略方針就是快速的運動戰,隻要在南方朝廷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一路攻打到京城,那麽他們的戰略目標就算完成了。
可是如果南方朝廷已經發現了他們的意圖,並且組織起來有針對性的軍事行動,他們的戰略方針就要調整為穩紮穩打,緩步向前推進。
雖然這樣一來失去了快速解決戰鬥的機會,但是這樣做的風險更小。
正是這些事情的發生,使得蒙古人進攻的步伐慢了下來,等他們完全弄明白,這到底是怎麽迴事的時候,已經失去了那種勢如破竹一往無前的勢頭。
再加上前方戰線上的那些朝廷軍隊,此時也都反應了過來。明白不能夠讓蒙古人這樣直搗黃龍,一旦南方朝廷的京城被蒙古人拿下了,那麽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麵。
到時候他們這些人,必將會被蒙古人一一擊破。擺在他們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麽就是向蒙古人投降,要麽就和蒙古人血戰到底。
投降蒙古人的下場他們也都看到了,之前的那些炮灰部隊,就是最好的例子。至於血戰到底,結果根本不用多想,肯定是被蒙古人滅掉。
所以說,有的時候影響到大事件走向的,並不是那些來自高層的決策。反而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或者是小事件,左右了事情的發展。
如果沒有冷鋒之前暗中除掉了一部分蒙古人的探子,以及那兩位年輕將領的行為,蒙古人的戰略計劃很有可能就取得了成功。
這個時候的曆史走向,和冷鋒所了解的那段曆史才有些相像。
在冷鋒的那個世界當中,處於這個時代的蒙古人,也同樣是在破開了南方朝廷的防線之後,大舉揮兵南下。
不過那個時代的蒙古人,並沒有像現在這個時代的蒙古人一樣,想要直搗黃龍,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他們展開的,就是這種全麵鋪開,逐步向前推進的戰術。
不過哪怕就是采用穩紮穩打的戰法,相對於之前來說,蒙古人所麵對的阻礙也變得小了很多。
他們不需要再攻克南方朝廷經營了數十年的堡壘,麵對的隻是一馬平川的南方大地。
這樣一來,更加能夠發揮蒙古人的特長。
南方朝廷的作戰方式,依然還是固守城池,依據地勢和蒙古人進行戰鬥。
真正擁有兩位年輕將領那種才華和膽略的人並不多,哪怕就是他們有著更多的軍隊,但是也沒有想過將軍隊拉出來和蒙古人鬥智鬥勇。
由於戰事進一步升級,那些被戰火波及到的地方,又形成了一股新的流民潮。
這一部分的流民,可不是去年的那一波流民可比的。畢竟這些人都是生活在南方地區的,在沒有遭受到戰亂之前,他們的生活還相對穩定。
無論是從心態上,還是身體上,他們都還沒有到那種即將崩潰的程度。
不過他們也都聽說了蒙古人的可怕之處,甚至在傳說當中,那些蒙古人都把漢人當做食物來看,兩腳羊的傳說就是這麽來的。
當他們聽說蒙古人將要打過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舉家帶口的向著後方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