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一波的流民,相對於去年來說還要更加複雜。
他們還沒有經曆過大量的人口淘汰,而且隨著這些人不斷的向更南方湧入,也將這種恐慌的情緒,傳傳遍了整個朝廷的土地上。
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哪裏更具有吸引力了,越是靠近南方的地方,越被看成是安全之地。
當然,越往南方去,路途也越難走。
這不僅僅是行路難的問題,還有朝廷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很多路途上都設置了關卡,對於進入南方的人員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製。
於是很多人在南下無望之後,就開始向著周邊的險峻之地躲藏過去。甚至還有一些人,跑到了高山密林之中。
在臨江城的周圍,又聚集了大量的流民。
不過,由於臨江城的地理位置也不算太好,雖然現在還沒有被蒙古人的軍隊騷擾過,但是臨江城也是蒙古人的軍隊南下的必經之路。
臨江城距離前方交戰的帶,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如果朝廷的軍隊無法阻擋住蒙古人進攻的話,那麽不久之後,臨江城也會麵臨兵戎之苦。
而臨江城的守衛軍隻有區區五千人,再加上這裏的地理位置,根據這個時代的冷兵器作戰的特點來看,並不是什麽易守難攻之處,所以很多人隻是將這裏作為一個中途的落腳點。
但是冷鋒卻知道,蒙古人肯定已經將自己這裏列為了必攻之地,畢竟他已經在蒙古人那裏掛了號。
洪山莊現在藏著的軍事力量已經不算弱了,整整十萬人馬的正規軍,而且全部是新式裝備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雖然還沒有經過一場大戰來檢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絕對是一支無敵天下的軍隊。
十萬正規軍,是冷鋒所能夠組織起來的最大規模。畢竟以臨江城的人口基數來看,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極限狀態,如果在不計成本的擴軍,那麽就是會動搖動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冷鋒是不會這麽短視的。
現在因為戰爭而引起的流民潮,正好給了冷鋒這麽一個機會。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身世清白的人,他們都是南方地界上的居民,對於入侵家園的蒙古人自然是心懷恨意。
而且在經曆了戰亂之苦後,他們離開家園流離失所,還麵臨著死亡的威脅。這個時候正是收編這些人的最佳機會,在心態上他們已經對朝廷失去了希望,更是對蒙古人恨之入骨。
在身體上,雖然受到了一定的磨難,但是比起去年的那些從北方地區過來的流民,要強上很多。
這些人群中的青壯,隻要稍加訓練,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士兵。
反正現在局勢已經開始惡化,甚至已經往失控的邊緣發展,朝廷對於臨江城的管控力已經接近於無。
如果不是還有一些和冷鋒合作的朝廷官員,在監督著洪山莊的那些產業的話,那麽此時臨江城完全已經擁有了獨立的條件。畢竟這個時候朝廷,連自顧都不暇,更何況是針對臨江城這種小地方。
反正現在冷鋒手中握有大量的物資,借此機會,正好可以迅速擴大自己的實力。
而且冷鋒現在就是臨江城的縣令大人,於公於私他做這件事情都有很大的便利。
在任何一個時代,隻要朝廷對於地方的管控力度放鬆,或者說失去了管控力,那麽地方勢力都會發展成一個個小諸侯。
以前的時候,雖然南方朝廷的整體實力不強,但是對於各個地方的管控力還是很強大的。
有六扇門這種特殊的存在,地方的官府和勢力根本不敢冒頭。能夠將自家的勢力做大做強的,都是那些在朝廷中身居高位的權貴們。
大多數的地方父母官根本沒有這個機會,除非他們是屬於某個大勢力的人。
就拿臨江城之前的縣令林升安來說,他雖然在臨江城這個地方做了好多年的縣令。但是在臨走的時候,也就是在縣衙當中發現了一批屬於他自己的人員,在地方根本沒有什麽勢力。
類似於林升安這樣的官員,在南方朝廷占據絕大多數。他們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背靠朝廷當中某一方大勢力,才能夠繼續往上升遷。
如果沒有什麽關係的話,哪怕你的個人能力就是再強,也隻能在這個位置上混下去。
運氣好的話,趕到風口浪尖上,也可以往上晉升一下。如果運氣不好的話,隻能在最底層的官場中蹉跎。
蒙古人和朝廷現在的戰鬥,已經進入了一個混亂期。雙方之間並沒有什麽明確的邊界,蒙古人如果表現強勢的話,能夠繼續推進,朝廷這邊就向後退縮。
如果朝廷這邊防禦堅挺,甚至還能夠偶爾出手偷襲一下蒙古人,那麽則是能夠抵擋住蒙古人的前進,甚至能夠將蒙古人往後壓製一點。
於是雙方交戰的地方,形成一個犬牙交錯的地帶。
同時,也由於蒙古騎兵在運動戰方麵的優勢,時不時的也會有一兩支騎兵隊伍,突破到更深入的地方去騷擾一番,搞得南方朝廷一片雞飛狗跳。
臨江城距離兩軍交戰的地方,已經隻有一兩百裏,戰爭的烏雲已經飄到了臨江城的上空。
此時的朝廷並沒有放棄和冷家的合作,反而在長陽關被蒙古人破開之後,更是擴大的和冷鋒的合作規模。
畢竟朝廷也明白,這個時候隻有全力以赴的和蒙古人對抗,才能夠有希望保住自己的江山。
一旦讓蒙古人打了過來,那麽他們手中握有再多的資源,也派不上什麽用場。到最後,甚至還可能成為蒙古人的戰利品。
所以朝廷這段時間的開支很是瘋狂,運往洪山莊的物資也成倍的往上增長,從冷鋒這邊獲得的產品,也跟著水漲船高。
不過冷鋒並沒有因此而高興,以洪山莊現在的產能,根本不足以消化這麽多的原料。隨著這些原料的堆積,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他們還沒有經曆過大量的人口淘汰,而且隨著這些人不斷的向更南方湧入,也將這種恐慌的情緒,傳傳遍了整個朝廷的土地上。
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哪裏更具有吸引力了,越是靠近南方的地方,越被看成是安全之地。
當然,越往南方去,路途也越難走。
這不僅僅是行路難的問題,還有朝廷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很多路途上都設置了關卡,對於進入南方的人員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製。
於是很多人在南下無望之後,就開始向著周邊的險峻之地躲藏過去。甚至還有一些人,跑到了高山密林之中。
在臨江城的周圍,又聚集了大量的流民。
不過,由於臨江城的地理位置也不算太好,雖然現在還沒有被蒙古人的軍隊騷擾過,但是臨江城也是蒙古人的軍隊南下的必經之路。
臨江城距離前方交戰的帶,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如果朝廷的軍隊無法阻擋住蒙古人進攻的話,那麽不久之後,臨江城也會麵臨兵戎之苦。
而臨江城的守衛軍隻有區區五千人,再加上這裏的地理位置,根據這個時代的冷兵器作戰的特點來看,並不是什麽易守難攻之處,所以很多人隻是將這裏作為一個中途的落腳點。
但是冷鋒卻知道,蒙古人肯定已經將自己這裏列為了必攻之地,畢竟他已經在蒙古人那裏掛了號。
洪山莊現在藏著的軍事力量已經不算弱了,整整十萬人馬的正規軍,而且全部是新式裝備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雖然還沒有經過一場大戰來檢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絕對是一支無敵天下的軍隊。
十萬正規軍,是冷鋒所能夠組織起來的最大規模。畢竟以臨江城的人口基數來看,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極限狀態,如果在不計成本的擴軍,那麽就是會動搖動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冷鋒是不會這麽短視的。
現在因為戰爭而引起的流民潮,正好給了冷鋒這麽一個機會。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身世清白的人,他們都是南方地界上的居民,對於入侵家園的蒙古人自然是心懷恨意。
而且在經曆了戰亂之苦後,他們離開家園流離失所,還麵臨著死亡的威脅。這個時候正是收編這些人的最佳機會,在心態上他們已經對朝廷失去了希望,更是對蒙古人恨之入骨。
在身體上,雖然受到了一定的磨難,但是比起去年的那些從北方地區過來的流民,要強上很多。
這些人群中的青壯,隻要稍加訓練,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士兵。
反正現在局勢已經開始惡化,甚至已經往失控的邊緣發展,朝廷對於臨江城的管控力已經接近於無。
如果不是還有一些和冷鋒合作的朝廷官員,在監督著洪山莊的那些產業的話,那麽此時臨江城完全已經擁有了獨立的條件。畢竟這個時候朝廷,連自顧都不暇,更何況是針對臨江城這種小地方。
反正現在冷鋒手中握有大量的物資,借此機會,正好可以迅速擴大自己的實力。
而且冷鋒現在就是臨江城的縣令大人,於公於私他做這件事情都有很大的便利。
在任何一個時代,隻要朝廷對於地方的管控力度放鬆,或者說失去了管控力,那麽地方勢力都會發展成一個個小諸侯。
以前的時候,雖然南方朝廷的整體實力不強,但是對於各個地方的管控力還是很強大的。
有六扇門這種特殊的存在,地方的官府和勢力根本不敢冒頭。能夠將自家的勢力做大做強的,都是那些在朝廷中身居高位的權貴們。
大多數的地方父母官根本沒有這個機會,除非他們是屬於某個大勢力的人。
就拿臨江城之前的縣令林升安來說,他雖然在臨江城這個地方做了好多年的縣令。但是在臨走的時候,也就是在縣衙當中發現了一批屬於他自己的人員,在地方根本沒有什麽勢力。
類似於林升安這樣的官員,在南方朝廷占據絕大多數。他們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背靠朝廷當中某一方大勢力,才能夠繼續往上升遷。
如果沒有什麽關係的話,哪怕你的個人能力就是再強,也隻能在這個位置上混下去。
運氣好的話,趕到風口浪尖上,也可以往上晉升一下。如果運氣不好的話,隻能在最底層的官場中蹉跎。
蒙古人和朝廷現在的戰鬥,已經進入了一個混亂期。雙方之間並沒有什麽明確的邊界,蒙古人如果表現強勢的話,能夠繼續推進,朝廷這邊就向後退縮。
如果朝廷這邊防禦堅挺,甚至還能夠偶爾出手偷襲一下蒙古人,那麽則是能夠抵擋住蒙古人的前進,甚至能夠將蒙古人往後壓製一點。
於是雙方交戰的地方,形成一個犬牙交錯的地帶。
同時,也由於蒙古騎兵在運動戰方麵的優勢,時不時的也會有一兩支騎兵隊伍,突破到更深入的地方去騷擾一番,搞得南方朝廷一片雞飛狗跳。
臨江城距離兩軍交戰的地方,已經隻有一兩百裏,戰爭的烏雲已經飄到了臨江城的上空。
此時的朝廷並沒有放棄和冷家的合作,反而在長陽關被蒙古人破開之後,更是擴大的和冷鋒的合作規模。
畢竟朝廷也明白,這個時候隻有全力以赴的和蒙古人對抗,才能夠有希望保住自己的江山。
一旦讓蒙古人打了過來,那麽他們手中握有再多的資源,也派不上什麽用場。到最後,甚至還可能成為蒙古人的戰利品。
所以朝廷這段時間的開支很是瘋狂,運往洪山莊的物資也成倍的往上增長,從冷鋒這邊獲得的產品,也跟著水漲船高。
不過冷鋒並沒有因此而高興,以洪山莊現在的產能,根本不足以消化這麽多的原料。隨著這些原料的堆積,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生產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