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二軍的五萬人現在也是處於這種情況,雖然已經發動了全員衝鋒,但是隻有跑在最前麵的那一批士兵,一邊跑一邊向著前麵的蒙古人開槍射擊。
不過冷鋒這邊,也針對過這種情況進行一定的訓練。
為了保證這種射擊的持續性,跑在最前麵的那一批士兵一直沒有停止過開槍的動作,直到將槍膛當中的子彈打完,這才停下來更換彈藥。
而在更換彈藥的這個空檔當中,跟在他們後邊的那個梯隊就會超越上去,頂替原來的位置,一邊衝鋒一邊射擊。
雖然這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速度,但是比起那些弓箭手停下來射擊的情況要好的多,這種停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六萬多蒙古士兵在逃亡的時候所產生的傷亡,比起之前發起衝鋒的時候要少很多。畢竟向前衝鋒,他們是成群成隊的往上去送死,而撤退的時候就不同了,隻要跑得快,這能夠保證安全。
被幹掉的都是一些處在隊伍後麵的人,而且隨著雙方之間的距離被逐漸拉開,後麵被幹掉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這也是冷鋒這邊兵力不足的原因所造成,畢竟此次真正投入戰鬥的隻有五萬來人,冷鋒也沒有派兵布局在攔截的道路上。
洪一軍的那兩萬人全部都在道路左右兩側的山坡上,這個時候之前撤退的那十萬援軍又迴頭衝了上來援,他們主要任務也是阻擊這支援軍。
這十萬援軍當中裝配了兩千支燧發槍,燧發槍的威力無法和突擊步槍相比,而且二千支的數量也太少,並不能夠發揮出多大的作用。
但是這也聊勝於無,最起碼能夠聽聽響聲,他們的士兵也能夠帶著燧發槍向著冷鋒這邊的陣營發動衝擊。
那六萬多偷營的名蒙古士兵在逃亡的過程當中,又丟下了幾千具屍體之後,眼看著就要和前來支援的十萬大軍會合。
隻不過雙方之間還相隔著一裏多地的距離,而這一裏多地才是真正的死亡地帶。
在道路的左右兩邊的小山坡之上,一邊潛伏著一支萬人軍團。以突擊步槍的攻擊範圍,正好能夠從山頭上攻擊到下麵道路上的軍隊。
如果蒙古人的手中也同樣掌握著和冷鋒這邊一樣的武器,那麽還可以抵抗一下。
然而在他們手中,幾乎都是刀槍劍戟的情況之下,隻能是被動挨打。
要想將裏麵的六萬來名士兵給解救出來,唯一的策略就是挑選一些身手靈活,速度快的士兵,手持輕便的武器,以極快的速度向兩邊的山坡上衝鋒。
一來可以吸引冷鋒這邊的火力,二來也可以看看能不能借著山體的掩護衝到山坡上去。
不過,對於第二種情況,哪怕就是蒙古人這邊的將領,也不抱多大的希望。畢竟他們已經親自品嚐過了被子彈攻擊的滋味,知道要想憑借人的血肉之軀,去正麵硬抗這種攻擊,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至於說雙方合並一處,對兩側山頭上的士兵進行合圍,這種操作的空間也很小。
如果要是換成普通的軍隊和他們的裝備一樣,這種方法倒是可行。但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做的話,那麽很有可能全部都要交代這裏。
在後麵還有大量的追兵,隻要讓後麵的追兵達到一定的距離,以對方的那種恐怖的攻擊力,就是他們出其不意的迴頭反攻,也根本接近不了對方。
這個時候的蒙古軍隊的將領也看出來了,對方在追擊他們的過程當中,是刻意保持著這種距離的。
這種距離能夠讓對方的武器攻擊到他們,而他們卻無法攻擊到對方。即使他們想要迴頭反撲,以雙方之間的距離,也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如果洪二軍的人將速度發揮到極致,全力追趕的話,還是能夠跟得上蒙古人撤退的速度。但是他們很明顯是刻意保持了這種距離,在這種距離之下,對於冷鋒這邊來說是最安全的。
既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兵器優勢,給對方製造壓力,並且能夠不停的收割對方士兵的性命。
一旦雙方真正的零距離接觸的話,那麽必不可少的就是展開肉搏戰。
不是說冷鋒這邊的軍隊不能夠進行肉搏戰,而是在自己這邊明明占據優勢的情況之下,可以用極少的傷亡代價,甚至是零傷亡來打敗對方,為何要和對方進行正麵廝殺呢!
所謂拳腳無眼刀劍無情,隻要是雙方產生了纏鬥,冷鋒這邊肯定會出現大量的傷亡。
而且以洪二軍的裝備來看,根本不適合冷兵器作戰。
他們最多能夠和敵人進行拚刺刀,而且就是拚刺刀也會處於下風。畢他們麵對的是以近身肉搏為強項的蒙古軍隊,而且洪二軍在這方麵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
這很明顯就是拿自己的弱點去硬碰敵人的強項,別說是冷鋒和諸葛隆中這種軍事指揮家,哪怕就是一個沒什麽經驗的菜鳥小白,也知道這種情況應該怎麽選擇。
後麵趕來支援的十萬軍隊,很明顯就是采用一種拖延戰術,想以極小的傷亡代價接引出前往偷營的那十萬名士兵。
隻不過他們並不知道,此時十萬名士兵已經剩下隻有一半左右的人數,而且還被後麵的追兵死死咬住了尾巴。
不過也幸虧有了這十萬名前來支援的軍隊,如若不然的話,剩下的五萬來人要想通過這段一裏多路的距離,絕對會全部交代在這裏。
冷鋒這邊的布局安排,也就是為了應付這兩種情況。
無論是對方派兵前往支援或者是按兵不動,前來偷營的這支人馬,能夠活著迴去的將會十不存一。
如果對方沒有派兵支援的話,當偷營的人馬撤退到這裏之後,就會迎來左右兩邊山坡上的猛烈攻擊。再加上從後麵追趕過來的軍隊前後夾擊之下,很難有人能夠逃出生天。
如果對方派出人軍前來支援的話,那麽也很難通過這一裏多的伏擊地。
不過冷鋒這邊,也針對過這種情況進行一定的訓練。
為了保證這種射擊的持續性,跑在最前麵的那一批士兵一直沒有停止過開槍的動作,直到將槍膛當中的子彈打完,這才停下來更換彈藥。
而在更換彈藥的這個空檔當中,跟在他們後邊的那個梯隊就會超越上去,頂替原來的位置,一邊衝鋒一邊射擊。
雖然這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速度,但是比起那些弓箭手停下來射擊的情況要好的多,這種停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六萬多蒙古士兵在逃亡的時候所產生的傷亡,比起之前發起衝鋒的時候要少很多。畢竟向前衝鋒,他們是成群成隊的往上去送死,而撤退的時候就不同了,隻要跑得快,這能夠保證安全。
被幹掉的都是一些處在隊伍後麵的人,而且隨著雙方之間的距離被逐漸拉開,後麵被幹掉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這也是冷鋒這邊兵力不足的原因所造成,畢竟此次真正投入戰鬥的隻有五萬來人,冷鋒也沒有派兵布局在攔截的道路上。
洪一軍的那兩萬人全部都在道路左右兩側的山坡上,這個時候之前撤退的那十萬援軍又迴頭衝了上來援,他們主要任務也是阻擊這支援軍。
這十萬援軍當中裝配了兩千支燧發槍,燧發槍的威力無法和突擊步槍相比,而且二千支的數量也太少,並不能夠發揮出多大的作用。
但是這也聊勝於無,最起碼能夠聽聽響聲,他們的士兵也能夠帶著燧發槍向著冷鋒這邊的陣營發動衝擊。
那六萬多偷營的名蒙古士兵在逃亡的過程當中,又丟下了幾千具屍體之後,眼看著就要和前來支援的十萬大軍會合。
隻不過雙方之間還相隔著一裏多地的距離,而這一裏多地才是真正的死亡地帶。
在道路的左右兩邊的小山坡之上,一邊潛伏著一支萬人軍團。以突擊步槍的攻擊範圍,正好能夠從山頭上攻擊到下麵道路上的軍隊。
如果蒙古人的手中也同樣掌握著和冷鋒這邊一樣的武器,那麽還可以抵抗一下。
然而在他們手中,幾乎都是刀槍劍戟的情況之下,隻能是被動挨打。
要想將裏麵的六萬來名士兵給解救出來,唯一的策略就是挑選一些身手靈活,速度快的士兵,手持輕便的武器,以極快的速度向兩邊的山坡上衝鋒。
一來可以吸引冷鋒這邊的火力,二來也可以看看能不能借著山體的掩護衝到山坡上去。
不過,對於第二種情況,哪怕就是蒙古人這邊的將領,也不抱多大的希望。畢竟他們已經親自品嚐過了被子彈攻擊的滋味,知道要想憑借人的血肉之軀,去正麵硬抗這種攻擊,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至於說雙方合並一處,對兩側山頭上的士兵進行合圍,這種操作的空間也很小。
如果要是換成普通的軍隊和他們的裝備一樣,這種方法倒是可行。但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做的話,那麽很有可能全部都要交代這裏。
在後麵還有大量的追兵,隻要讓後麵的追兵達到一定的距離,以對方的那種恐怖的攻擊力,就是他們出其不意的迴頭反攻,也根本接近不了對方。
這個時候的蒙古軍隊的將領也看出來了,對方在追擊他們的過程當中,是刻意保持著這種距離的。
這種距離能夠讓對方的武器攻擊到他們,而他們卻無法攻擊到對方。即使他們想要迴頭反撲,以雙方之間的距離,也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如果洪二軍的人將速度發揮到極致,全力追趕的話,還是能夠跟得上蒙古人撤退的速度。但是他們很明顯是刻意保持了這種距離,在這種距離之下,對於冷鋒這邊來說是最安全的。
既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兵器優勢,給對方製造壓力,並且能夠不停的收割對方士兵的性命。
一旦雙方真正的零距離接觸的話,那麽必不可少的就是展開肉搏戰。
不是說冷鋒這邊的軍隊不能夠進行肉搏戰,而是在自己這邊明明占據優勢的情況之下,可以用極少的傷亡代價,甚至是零傷亡來打敗對方,為何要和對方進行正麵廝殺呢!
所謂拳腳無眼刀劍無情,隻要是雙方產生了纏鬥,冷鋒這邊肯定會出現大量的傷亡。
而且以洪二軍的裝備來看,根本不適合冷兵器作戰。
他們最多能夠和敵人進行拚刺刀,而且就是拚刺刀也會處於下風。畢他們麵對的是以近身肉搏為強項的蒙古軍隊,而且洪二軍在這方麵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
這很明顯就是拿自己的弱點去硬碰敵人的強項,別說是冷鋒和諸葛隆中這種軍事指揮家,哪怕就是一個沒什麽經驗的菜鳥小白,也知道這種情況應該怎麽選擇。
後麵趕來支援的十萬軍隊,很明顯就是采用一種拖延戰術,想以極小的傷亡代價接引出前往偷營的那十萬名士兵。
隻不過他們並不知道,此時十萬名士兵已經剩下隻有一半左右的人數,而且還被後麵的追兵死死咬住了尾巴。
不過也幸虧有了這十萬名前來支援的軍隊,如若不然的話,剩下的五萬來人要想通過這段一裏多路的距離,絕對會全部交代在這裏。
冷鋒這邊的布局安排,也就是為了應付這兩種情況。
無論是對方派兵前往支援或者是按兵不動,前來偷營的這支人馬,能夠活著迴去的將會十不存一。
如果對方沒有派兵支援的話,當偷營的人馬撤退到這裏之後,就會迎來左右兩邊山坡上的猛烈攻擊。再加上從後麵追趕過來的軍隊前後夾擊之下,很難有人能夠逃出生天。
如果對方派出人軍前來支援的話,那麽也很難通過這一裏多的伏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