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裏麵撤退的蒙古軍隊,經過洪一軍埋伏陣地的時候,撤退的速度肯定也會被阻攔下來,這樣就給後麵的追軍製造了攻擊的機會。
如此一來,即使對方有援軍,也別想安全的將他們接迴去。
金鈴關外最激烈的一場戰鬥打響,蒙古人投入的士兵和當初的山穀外的那一戰差不多。
區別就是冷鋒這邊的軍隊比起當初減少了一半,而且主攻的部隊還是一群新兵,這就等於給了蒙古人一線生機。
終於,這兩支部隊還是合並了。
隻不過當兩支軍隊合並之後,原先做足足二十萬人馬的軍隊,此時隻剩下十三萬多一點。
前往冷鋒的營地前去偷襲的十萬人馬,隻剩下四萬人左右,前來支援的十萬大軍也損失了一萬多人。
在這一天,建安府和金鈴關外同時爆發了一場戰鬥。
這兩場戰鬥都是以蒙古人的失敗為告終,而且還是慘敗。蒙古人從來沒有想到,一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他們,竟然會在冷鋒的手中吃了這麽多的大虧。
這一切的原因就是雙方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依靠士兵的個人武力所能夠彌補的了。
兩場戰鬥下來,又創造了蒙古人軍隊的損失記錄。
雖然比起當初山穀外的那一戰,這一次的傷亡要少一些,但是從損失的軍隊質量上來說,是超過了當初山穀外的那一場戰鬥。
將近四萬名蒼狼之影的價值遠超十五萬軍隊,而且對於蒙古人來說,失去了四萬名蒼狼之影,對於他們占領南方的整體計劃也會有巨大的影響。
建安府的那場戰鬥,可以說是雙方博弈的結果。
國師那邊在謀劃著針對冷鋒的背後襲擊,從而想打亂冷鋒的發展節奏。一旦讓他的計劃成功的話,那麽冷鋒帶兵出山以來所做的這些成績,不說是全部毀於一旦,最少也會嚴重影響到冷鋒的後續發展。
甚至為了重新穩固基本盤,冷鋒不得已之下隻有迴防布局。
而國師之所以沒有派遣大規模的軍隊,全方位的針對冷鋒的地盤實行打擊,其目的主要就是為了限製冷鋒的發展速度。
如果在冷鋒的軍隊前往南方的時候,蒙古人隻需要調集數支幾萬人的軍隊,從多方麵針對冷鋒所占領的地區進行攻擊。即使無法全部將這些地區全部拿下,也能夠給予冷鋒重創。
冷鋒的軍隊戰鬥力就是再怎麽強大,人數方麵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短板。
不過這樣做對於蒙古人來說,並不是最優策略。如果冷鋒完全失去了這些的盤,就會迫使他向朝廷靠攏。
冷鋒的軍隊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攻擊力卻是最強大的。
一旦和朝廷配合之後,有了朝廷這個巨大的基本盤在後麵做保障,冷鋒無論攻占下多少地盤,都會有軍可守。
這樣一來,就不符合國師的計劃安排。
在他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冷鋒占據一些地盤,而且這些地盤還是在遠離朝廷的地方,中間還隔著他們。
當冷鋒占據這些地盤之後,就會著手建設,以冷鋒之前表現出來的作風,可以看出他在建設地方是很一套的。
既然冷鋒花費精力將這些地盤建設好了,那麽就很難再把這些地方交給朝廷。
國師這種人物,是非常理解冷鋒的行為,因為他自己也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在亂世之中大有作為的人,怎麽可能甘心屈居他人之下,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來掌握。
隻要冷鋒有自己想法,那麽他和朝廷之間就不可能走到一塊去。
就算是朝廷下達了旨意,讓他帶兵進京接受封賞,但是隻要冷鋒稍微有點腦子,就可能想到這裏麵存在的一些貓膩。
在這種情況下,冷鋒做出一副南下的舉動,難免會讓國師覺得他這是在故作聲勢。
不過國師等的也就是這個機會,無論是冷鋒真的要南下,還是故意做做樣子,隻要他將軍隊拉了出來,那麽就是他的機會。
之前動用四萬名蒼狼之影,而沒有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從多個方向對冷鋒所占據的三府七城進行麵全攻擊,就是為了讓冷鋒能夠擁有這些地盤,從而和朝廷之間存在著間隙。
隻要將冷鋒所占據的這些地盤給搞亂了,比起將那些地盤從冷鋒的手中奪過來更加有效果。
對於國師來說,他自己也明白,要想在短時間之內打敗冷鋒是不切實際的,隻要能夠拖延住冷鋒的發展速度就行。
他們這邊的研究如果能夠再有突破,不求在武器裝備上達到冷鋒麾下的軍隊的那種水平,隻要研究出來在攻擊距離上達到冷鋒軍隊的那種程度就行。
不得不說,國師的這種戰略思想是很正確的,思路也很清晰。
不過這需要的是時間,如果沒有全套的技術扶持的情況下,全靠他們自己研究,不知道會等到什麽時候才能夠讓成功。
關於這一點,冷鋒是比較有信心的。這也是他不怕蒙古人拿到槍支彈藥的原因,就算是他們知道這些東西構造,也別想仿製出來。
不是他看不起這個時代的製造水平,在沒有足夠的基本科技支撐的前提下,這個時代最多也就隻能打造出紅衣大炮這種原始火器。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讓國師從自己的手中搞到更多的武器。
就算對方拿到少量的槍械,對於冷鋒也沒有多大的威脅。畢竟要想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僅靠幾支槍是不行的。
而且光有槍也不行,必須要配足相應的子彈。
這一次對方雖然從自己這邊搶走了幾支槍械,但是通過後來的統計發現,蒼狼之影的那些人並沒有拿走子彈,槍械之中隻保留了一些已經裝填好的子彈。
雖然彈夾的容量不止一顆,但是這些槍都是經過一番戰鬥的,很少是滿彈夾的。
也就是說,他們拿到的那幾支槍,除了用來研究之外,根本無法拿到戰場上使用。
如此一來,即使對方有援軍,也別想安全的將他們接迴去。
金鈴關外最激烈的一場戰鬥打響,蒙古人投入的士兵和當初的山穀外的那一戰差不多。
區別就是冷鋒這邊的軍隊比起當初減少了一半,而且主攻的部隊還是一群新兵,這就等於給了蒙古人一線生機。
終於,這兩支部隊還是合並了。
隻不過當兩支軍隊合並之後,原先做足足二十萬人馬的軍隊,此時隻剩下十三萬多一點。
前往冷鋒的營地前去偷襲的十萬人馬,隻剩下四萬人左右,前來支援的十萬大軍也損失了一萬多人。
在這一天,建安府和金鈴關外同時爆發了一場戰鬥。
這兩場戰鬥都是以蒙古人的失敗為告終,而且還是慘敗。蒙古人從來沒有想到,一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他們,竟然會在冷鋒的手中吃了這麽多的大虧。
這一切的原因就是雙方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依靠士兵的個人武力所能夠彌補的了。
兩場戰鬥下來,又創造了蒙古人軍隊的損失記錄。
雖然比起當初山穀外的那一戰,這一次的傷亡要少一些,但是從損失的軍隊質量上來說,是超過了當初山穀外的那一場戰鬥。
將近四萬名蒼狼之影的價值遠超十五萬軍隊,而且對於蒙古人來說,失去了四萬名蒼狼之影,對於他們占領南方的整體計劃也會有巨大的影響。
建安府的那場戰鬥,可以說是雙方博弈的結果。
國師那邊在謀劃著針對冷鋒的背後襲擊,從而想打亂冷鋒的發展節奏。一旦讓他的計劃成功的話,那麽冷鋒帶兵出山以來所做的這些成績,不說是全部毀於一旦,最少也會嚴重影響到冷鋒的後續發展。
甚至為了重新穩固基本盤,冷鋒不得已之下隻有迴防布局。
而國師之所以沒有派遣大規模的軍隊,全方位的針對冷鋒的地盤實行打擊,其目的主要就是為了限製冷鋒的發展速度。
如果在冷鋒的軍隊前往南方的時候,蒙古人隻需要調集數支幾萬人的軍隊,從多方麵針對冷鋒所占領的地區進行攻擊。即使無法全部將這些地區全部拿下,也能夠給予冷鋒重創。
冷鋒的軍隊戰鬥力就是再怎麽強大,人數方麵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短板。
不過這樣做對於蒙古人來說,並不是最優策略。如果冷鋒完全失去了這些的盤,就會迫使他向朝廷靠攏。
冷鋒的軍隊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攻擊力卻是最強大的。
一旦和朝廷配合之後,有了朝廷這個巨大的基本盤在後麵做保障,冷鋒無論攻占下多少地盤,都會有軍可守。
這樣一來,就不符合國師的計劃安排。
在他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冷鋒占據一些地盤,而且這些地盤還是在遠離朝廷的地方,中間還隔著他們。
當冷鋒占據這些地盤之後,就會著手建設,以冷鋒之前表現出來的作風,可以看出他在建設地方是很一套的。
既然冷鋒花費精力將這些地盤建設好了,那麽就很難再把這些地方交給朝廷。
國師這種人物,是非常理解冷鋒的行為,因為他自己也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在亂世之中大有作為的人,怎麽可能甘心屈居他人之下,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來掌握。
隻要冷鋒有自己想法,那麽他和朝廷之間就不可能走到一塊去。
就算是朝廷下達了旨意,讓他帶兵進京接受封賞,但是隻要冷鋒稍微有點腦子,就可能想到這裏麵存在的一些貓膩。
在這種情況下,冷鋒做出一副南下的舉動,難免會讓國師覺得他這是在故作聲勢。
不過國師等的也就是這個機會,無論是冷鋒真的要南下,還是故意做做樣子,隻要他將軍隊拉了出來,那麽就是他的機會。
之前動用四萬名蒼狼之影,而沒有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從多個方向對冷鋒所占據的三府七城進行麵全攻擊,就是為了讓冷鋒能夠擁有這些地盤,從而和朝廷之間存在著間隙。
隻要將冷鋒所占據的這些地盤給搞亂了,比起將那些地盤從冷鋒的手中奪過來更加有效果。
對於國師來說,他自己也明白,要想在短時間之內打敗冷鋒是不切實際的,隻要能夠拖延住冷鋒的發展速度就行。
他們這邊的研究如果能夠再有突破,不求在武器裝備上達到冷鋒麾下的軍隊的那種水平,隻要研究出來在攻擊距離上達到冷鋒軍隊的那種程度就行。
不得不說,國師的這種戰略思想是很正確的,思路也很清晰。
不過這需要的是時間,如果沒有全套的技術扶持的情況下,全靠他們自己研究,不知道會等到什麽時候才能夠讓成功。
關於這一點,冷鋒是比較有信心的。這也是他不怕蒙古人拿到槍支彈藥的原因,就算是他們知道這些東西構造,也別想仿製出來。
不是他看不起這個時代的製造水平,在沒有足夠的基本科技支撐的前提下,這個時代最多也就隻能打造出紅衣大炮這種原始火器。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讓國師從自己的手中搞到更多的武器。
就算對方拿到少量的槍械,對於冷鋒也沒有多大的威脅。畢竟要想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僅靠幾支槍是不行的。
而且光有槍也不行,必須要配足相應的子彈。
這一次對方雖然從自己這邊搶走了幾支槍械,但是通過後來的統計發現,蒼狼之影的那些人並沒有拿走子彈,槍械之中隻保留了一些已經裝填好的子彈。
雖然彈夾的容量不止一顆,但是這些槍都是經過一番戰鬥的,很少是滿彈夾的。
也就是說,他們拿到的那幾支槍,除了用來研究之外,根本無法拿到戰場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