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廳內,眾人的爭論聲暫歇,氣氛略顯凝重。陶謙的目光在眾人臉上掃過一圈後,最終落在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他微微抬了抬手,示意道:“商兒、應兒,你們也說說,對於此事有何看法?”
陶商聞言,微微整了整衣衫,向前邁出一步,神色莊重,言辭激昂地說道:“父親,山越在吳郡肆意妄為,對我等世家大族的威嚴是極大的挑釁。我徐州身為一方大州,若坐視不理,恐遭天下人恥笑。且王朗與我徐州交好,此時出兵相助,不僅能彰顯我徐州的仁義之名,更能維護世家大族的共同利益。待擊退山越,我徐州在江東的威望必將大增,日後行事也能更加順遂。”他的話語慷慨激昂,滿滿的都是大義凜然之態,字字句句皆圍繞著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
陶應則微微沉吟片刻,目光沉穩,緩緩開口道:“父親,依兒之見,此時不宜出兵。王朗雖占據吳郡半壁,但以他目前的實力,實難抵禦山越的攻勢。山越在吳郡勢力龐大,且行事狠辣,如今正處於勢如破竹之勢。若我徐州此時出兵,必定會遭遇山越的頑強抵抗,我軍恐將陷入苦戰,損耗大量兵力物力。倒不如暫且按兵不動,待三月之後,山越與王朗打得兩敗俱傷之時,我徐州再出兵。屆時,山越與王朗皆已元氣大傷,我軍便可輕鬆將吳郡收入囊中,此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策,既能減少我軍的損失,又能盡吞吳郡之地,壯大我徐州的勢力。”陶應說罷,微微抬頭,眼神中透露出一股雄渾的氣魄,與平日裏的沉穩不同,此時的他,盡顯胸有謀略的風采。
陶謙靜靜地聽著兩個兒子的發言,目光在他們身上來迴打量,心中暗自思忖著二人話語中的利弊,一時之間,竟也難以決斷。議事廳內再次陷入了沉默,眾人都在等待著陶謙的反應,氣氛也愈發緊張起來。
陶謙兩個兒子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出,廳內頓時一陣騷動。支持陶商的將領們紛紛點頭,對他維護世家利益、出兵相助的言論表示讚同,“陶公子所言極是,我等怎能坐視山越如此張狂,必須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不錯,出兵不僅能揚我徐州之威,還能鞏固世家大族的地位,此乃一舉兩得之事。”這些聲音此起彼伏,皆是對陶商觀點的擁護。
而支持陶應的將領們也不甘示弱,臧霸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陶公子分析得在理,此時貿然出兵,實非明智之舉。待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我軍再出擊,定能事半功倍。”孫觀也隨聲附和,“是啊,何必急於一時,保存實力,看準時機再行動才是上策。”
兩種觀點各有擁躉,激烈的爭論聲再次在議事廳內迴蕩,讓陶謙愈發難以決斷。他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糾結,在廳中來迴踱步,心中反複權衡著出兵與不出兵的利弊。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之時,令人意外的是,陳登父子竟罕見地站出來支持陶應的看法。陳登向前一步,恭敬地對著陶謙說道:“大人,陶應公子所言,細細想來確有道理。山越之患,由來已久,其在吳郡根基深厚,且行事詭譎。我徐州若此時出兵,極有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這對我徐州的發展極為不利。不如暫且等待,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出擊,定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陳圭也跟著點頭,補充道:“登兒說得在理,我等不能隻看眼前的仁義之名,更要考慮徐州的長遠發展。此時按兵不動,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戰略。待到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我徐州便可輕鬆拿下吳郡,擴充疆土,增強實力。”
陳登父子的這番話,讓原本支持陶商的眾人都不禁一愣,沒想到這向來在徐州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陳登父子,竟會支持陶應。陶謙也有些驚訝,他停下了踱步的腳步,目光落在陳登父子身上,心中暗暗思索著他們話語中的深意。此時,議事廳內的氣氛變得更加微妙。
陳登父子的話音剛落,支持陶商的曹豹便忍不住站了出來,他的臉上帶著明顯的不滿與急切,向前跨出一步,對著陳登父子拱手一禮,語氣卻毫不客氣:“陳大人,陳公子,你們所言雖有幾分道理,可也太過畏縮了。山越固然難纏,但我徐州兵強馬壯,豈會懼他?此時若不出兵,任由山越在吳郡肆虐,我徐州的顏麵何存?王朗與我等交好,若不施以援手,日後誰還會與我徐州結盟?”
曹豹微微轉頭,麵向陶謙,眼神中滿是堅定:“大人,我等身為徐州將領,本就肩負著保家衛國、揚威四方的重任。如今吳郡有難,正是我軍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若此時瞻前顧後,錯失良機,日後山越坐大,恐將危及我徐州的安全。而且,我等出兵相助,也能趁機在吳郡建立威望,拉攏當地的世家大族,為我徐州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
他又將目光投向陳登,言辭犀利地說道:“陳公子,你雖足智多謀,但此時一味求穩,恐會誤了大事。戰機稍縱即逝,若等到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屆時說不定會有其他勢力插手,我徐州再想從中獲利,可就難了。”
說罷,曹豹微微抱拳,等待著陳登父子的迴應,同時也期待著陶謙能采納自己的建議。議事廳內的氣氛愈發緊張,眾人的目光在曹豹、陳登父子以及陶謙之間來迴流轉,都在等待著這場爭論的進一步發展,想看看陶謙最終會如何決斷。
在徐州的權力格局中,陶應原本在與兄長陶商的競爭中,處境並不占優。陶商憑借著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徐州的勢力錯綜複雜,根基深厚。而陶應雖有臧霸、孫觀等軍方將領的擁護,可在世家大族的影響力方麵,遠遠不及陶商。
然而,陳登父子這突如其來的表態,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打破了原有的微妙平衡。他們雖未明確表示從此效忠於陶應,但僅僅是對陶應觀點的支持,便讓陶商的擁躉們如臨大敵。在他們看來,陳登父子在徐州世家大族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們的選擇,極有可能帶動更多世家大族的傾向。這也讓眾人不禁暗自揣測,究竟從何時起,陳登父子開始傾向於陶應?他們與陶應之間,是否早已達成了某種不為人知的默契?
陶應聽到陳登父子的支持,心中暗自竊喜,表麵上卻仍努力保持著鎮定。他微微整了整衣衫,再次向前邁出一步,聲音洪亮且堅定地說道:“諸位,我並非是畏懼山越,也並非不想出兵相助王朗。隻是,此時出兵,實非明智之舉。山越在吳郡盤踞已久,對當地的地形、民情了如指掌。我徐州軍隊若貿然前往,人生地不熟,必將陷入被動。”
他稍稍停頓了一下,目光掃視了一圈廳內眾人,接著說道:“王朗雖占據吳郡半壁,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他仍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山越想要短時間內將其擊敗,也並非易事。這期間,雙方必定會相互消耗,等到他們兩敗俱傷之時,我徐州再出兵。那時,我軍以逸待勞,不僅能輕鬆擊敗山越,還能順勢掌控吳郡,此乃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而且,”陶應頓了頓,加重了語氣,“我徐州若此時出兵,即便能擊敗山越,也必定會損耗大量的兵力和物資。到那時,若周邊其他勢力趁機發難,我徐州又該如何應對?所以,此時按兵不動,等待最佳時機,才是對我徐州最為有利的選擇。”陶應說罷,微微拱手,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的反應。
陶應話音剛落,曹豹便立馬跨出一步,滿臉怒容,大聲反駁道:“照陶應公子這麽說,難道就任由山越在吳郡肆意妄為,看著王朗陷入險境而不施以援手?我等身為世家大族,手握軍權,在徐州占據高位,肩負著匡扶正義、守護同盟的責任。此時若坐視不理,日後如何在這亂世中立足?如何讓其他勢力信服?”
曹豹情緒激動,雙眼圓睜,掃視著廳內眾人,繼續說道:“王朗與我徐州交好已久,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若吳郡被山越完全占據,山越勢力大增,下一個目標極有可能就是我徐州。屆時,我們再想抵抗,可就難上加難了!”
曹豹的這番話,擲地有聲,在議事廳內迴蕩。他那堅定的神情和激昂的言辭,讓不少人都微微點頭,露出認同之色。
陶謙聽著曹豹的慷慨陳詞,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曹豹所言有理,若不出兵相助,確實會影響徐州的聲譽和與其他勢力的關係;但陶應的分析也不無道理,貿然出兵可能會讓徐州陷入困境。權衡再三,陶謙緩緩開口,說道:“曹豹所言,有理有據,我徐州自然不能對王朗見死不救。但陶應的擔憂,也不得不考慮。我看這樣,先由曹豹帶領一部分兵馬前去相助王朗,也算表明我徐州的態度,並非坐視不管。後續,若山越與王朗真的打得兩敗俱傷,再由臧霸、孫觀帶領兵力前往,見機行事。如此,既盡了我徐州的情誼,也能最大程度保障我徐州的利益。”
說罷,陶謙目光堅定地看向曹豹,又看了看臧霸和孫觀,等待著他們的迴應。議事廳內,眾人聽聞陶謙的決定,雖有人心中仍有異議,但也都明白,這已是目前能做出的相對折中的辦法了。
陶商聞言,微微整了整衣衫,向前邁出一步,神色莊重,言辭激昂地說道:“父親,山越在吳郡肆意妄為,對我等世家大族的威嚴是極大的挑釁。我徐州身為一方大州,若坐視不理,恐遭天下人恥笑。且王朗與我徐州交好,此時出兵相助,不僅能彰顯我徐州的仁義之名,更能維護世家大族的共同利益。待擊退山越,我徐州在江東的威望必將大增,日後行事也能更加順遂。”他的話語慷慨激昂,滿滿的都是大義凜然之態,字字句句皆圍繞著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
陶應則微微沉吟片刻,目光沉穩,緩緩開口道:“父親,依兒之見,此時不宜出兵。王朗雖占據吳郡半壁,但以他目前的實力,實難抵禦山越的攻勢。山越在吳郡勢力龐大,且行事狠辣,如今正處於勢如破竹之勢。若我徐州此時出兵,必定會遭遇山越的頑強抵抗,我軍恐將陷入苦戰,損耗大量兵力物力。倒不如暫且按兵不動,待三月之後,山越與王朗打得兩敗俱傷之時,我徐州再出兵。屆時,山越與王朗皆已元氣大傷,我軍便可輕鬆將吳郡收入囊中,此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策,既能減少我軍的損失,又能盡吞吳郡之地,壯大我徐州的勢力。”陶應說罷,微微抬頭,眼神中透露出一股雄渾的氣魄,與平日裏的沉穩不同,此時的他,盡顯胸有謀略的風采。
陶謙靜靜地聽著兩個兒子的發言,目光在他們身上來迴打量,心中暗自思忖著二人話語中的利弊,一時之間,竟也難以決斷。議事廳內再次陷入了沉默,眾人都在等待著陶謙的反應,氣氛也愈發緊張起來。
陶謙兩個兒子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出,廳內頓時一陣騷動。支持陶商的將領們紛紛點頭,對他維護世家利益、出兵相助的言論表示讚同,“陶公子所言極是,我等怎能坐視山越如此張狂,必須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不錯,出兵不僅能揚我徐州之威,還能鞏固世家大族的地位,此乃一舉兩得之事。”這些聲音此起彼伏,皆是對陶商觀點的擁護。
而支持陶應的將領們也不甘示弱,臧霸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陶公子分析得在理,此時貿然出兵,實非明智之舉。待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我軍再出擊,定能事半功倍。”孫觀也隨聲附和,“是啊,何必急於一時,保存實力,看準時機再行動才是上策。”
兩種觀點各有擁躉,激烈的爭論聲再次在議事廳內迴蕩,讓陶謙愈發難以決斷。他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糾結,在廳中來迴踱步,心中反複權衡著出兵與不出兵的利弊。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之時,令人意外的是,陳登父子竟罕見地站出來支持陶應的看法。陳登向前一步,恭敬地對著陶謙說道:“大人,陶應公子所言,細細想來確有道理。山越之患,由來已久,其在吳郡根基深厚,且行事詭譎。我徐州若此時出兵,極有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這對我徐州的發展極為不利。不如暫且等待,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出擊,定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陳圭也跟著點頭,補充道:“登兒說得在理,我等不能隻看眼前的仁義之名,更要考慮徐州的長遠發展。此時按兵不動,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戰略。待到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我徐州便可輕鬆拿下吳郡,擴充疆土,增強實力。”
陳登父子的這番話,讓原本支持陶商的眾人都不禁一愣,沒想到這向來在徐州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陳登父子,竟會支持陶應。陶謙也有些驚訝,他停下了踱步的腳步,目光落在陳登父子身上,心中暗暗思索著他們話語中的深意。此時,議事廳內的氣氛變得更加微妙。
陳登父子的話音剛落,支持陶商的曹豹便忍不住站了出來,他的臉上帶著明顯的不滿與急切,向前跨出一步,對著陳登父子拱手一禮,語氣卻毫不客氣:“陳大人,陳公子,你們所言雖有幾分道理,可也太過畏縮了。山越固然難纏,但我徐州兵強馬壯,豈會懼他?此時若不出兵,任由山越在吳郡肆虐,我徐州的顏麵何存?王朗與我等交好,若不施以援手,日後誰還會與我徐州結盟?”
曹豹微微轉頭,麵向陶謙,眼神中滿是堅定:“大人,我等身為徐州將領,本就肩負著保家衛國、揚威四方的重任。如今吳郡有難,正是我軍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若此時瞻前顧後,錯失良機,日後山越坐大,恐將危及我徐州的安全。而且,我等出兵相助,也能趁機在吳郡建立威望,拉攏當地的世家大族,為我徐州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
他又將目光投向陳登,言辭犀利地說道:“陳公子,你雖足智多謀,但此時一味求穩,恐會誤了大事。戰機稍縱即逝,若等到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屆時說不定會有其他勢力插手,我徐州再想從中獲利,可就難了。”
說罷,曹豹微微抱拳,等待著陳登父子的迴應,同時也期待著陶謙能采納自己的建議。議事廳內的氣氛愈發緊張,眾人的目光在曹豹、陳登父子以及陶謙之間來迴流轉,都在等待著這場爭論的進一步發展,想看看陶謙最終會如何決斷。
在徐州的權力格局中,陶應原本在與兄長陶商的競爭中,處境並不占優。陶商憑借著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徐州的勢力錯綜複雜,根基深厚。而陶應雖有臧霸、孫觀等軍方將領的擁護,可在世家大族的影響力方麵,遠遠不及陶商。
然而,陳登父子這突如其來的表態,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打破了原有的微妙平衡。他們雖未明確表示從此效忠於陶應,但僅僅是對陶應觀點的支持,便讓陶商的擁躉們如臨大敵。在他們看來,陳登父子在徐州世家大族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們的選擇,極有可能帶動更多世家大族的傾向。這也讓眾人不禁暗自揣測,究竟從何時起,陳登父子開始傾向於陶應?他們與陶應之間,是否早已達成了某種不為人知的默契?
陶應聽到陳登父子的支持,心中暗自竊喜,表麵上卻仍努力保持著鎮定。他微微整了整衣衫,再次向前邁出一步,聲音洪亮且堅定地說道:“諸位,我並非是畏懼山越,也並非不想出兵相助王朗。隻是,此時出兵,實非明智之舉。山越在吳郡盤踞已久,對當地的地形、民情了如指掌。我徐州軍隊若貿然前往,人生地不熟,必將陷入被動。”
他稍稍停頓了一下,目光掃視了一圈廳內眾人,接著說道:“王朗雖占據吳郡半壁,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他仍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山越想要短時間內將其擊敗,也並非易事。這期間,雙方必定會相互消耗,等到他們兩敗俱傷之時,我徐州再出兵。那時,我軍以逸待勞,不僅能輕鬆擊敗山越,還能順勢掌控吳郡,此乃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而且,”陶應頓了頓,加重了語氣,“我徐州若此時出兵,即便能擊敗山越,也必定會損耗大量的兵力和物資。到那時,若周邊其他勢力趁機發難,我徐州又該如何應對?所以,此時按兵不動,等待最佳時機,才是對我徐州最為有利的選擇。”陶應說罷,微微拱手,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的反應。
陶應話音剛落,曹豹便立馬跨出一步,滿臉怒容,大聲反駁道:“照陶應公子這麽說,難道就任由山越在吳郡肆意妄為,看著王朗陷入險境而不施以援手?我等身為世家大族,手握軍權,在徐州占據高位,肩負著匡扶正義、守護同盟的責任。此時若坐視不理,日後如何在這亂世中立足?如何讓其他勢力信服?”
曹豹情緒激動,雙眼圓睜,掃視著廳內眾人,繼續說道:“王朗與我徐州交好已久,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若吳郡被山越完全占據,山越勢力大增,下一個目標極有可能就是我徐州。屆時,我們再想抵抗,可就難上加難了!”
曹豹的這番話,擲地有聲,在議事廳內迴蕩。他那堅定的神情和激昂的言辭,讓不少人都微微點頭,露出認同之色。
陶謙聽著曹豹的慷慨陳詞,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曹豹所言有理,若不出兵相助,確實會影響徐州的聲譽和與其他勢力的關係;但陶應的分析也不無道理,貿然出兵可能會讓徐州陷入困境。權衡再三,陶謙緩緩開口,說道:“曹豹所言,有理有據,我徐州自然不能對王朗見死不救。但陶應的擔憂,也不得不考慮。我看這樣,先由曹豹帶領一部分兵馬前去相助王朗,也算表明我徐州的態度,並非坐視不管。後續,若山越與王朗真的打得兩敗俱傷,再由臧霸、孫觀帶領兵力前往,見機行事。如此,既盡了我徐州的情誼,也能最大程度保障我徐州的利益。”
說罷,陶謙目光堅定地看向曹豹,又看了看臧霸和孫觀,等待著他們的迴應。議事廳內,眾人聽聞陶謙的決定,雖有人心中仍有異議,但也都明白,這已是目前能做出的相對折中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