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聽聞陳登這話,心中其實已經有了初步的決斷,但他不動聲色,目光緩緩看向陶商,想瞧瞧這個平日裏沉穩的大兒子會作何反應。
刹那間,陶商性格裏優柔寡斷的弱點暴露無遺。不派兵力支援曹豹吧,曹豹可是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手中還握著軍權,麾下的丹陽精兵更是自己日後立足的重要依仗,一旦曹豹失利,自己的勢力定會大受影響;可要按照弟弟陶應的意思,趁火打劫王朗,日後在天下人眼中,自己和徐州恐怕都成了背信棄義之徒,難以立足。
陶商額頭微微沁出細汗,一時語塞,腦海裏亂糟糟的,權衡利弊卻怎麽也拿不定主意。他下意識地頻頻向身後的親信投去求助的目光,試圖從他們那裏獲取一些建議 。
陶應將陶商的慌亂看在眼裏,眼中閃過一絲得意,緊接著繼續開口追問,語氣裏帶著一絲咄咄逼人:“大哥,那你說到底該怎麽辦?這曹豹將軍不是你的人嗎?你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在前線孤立無援吧?”陶商被問得手足無措,嘴巴張了張,卻隻吐出幾個不成句的字眼:“這……這,我……這……” ,平日裏的沉穩全然不見,在這關鍵的抉擇時刻,被弟弟逼得亂了陣腳 。
陶謙心中暗暗搖了搖頭,滿心失望。心想這陶商在關鍵時刻如此猶豫不決,確實缺乏戰略眼光,難當大任。可再看次子陶應,這咄咄逼人的態度,又讓他滿心無奈。他在心底長歎,這兄弟倆為何就不能放下成見,精誠合作呢?若是日後真把徐州的身後之事托付給陶應,就憑他這張揚的性格,恐怕很難容得下大哥陶商,徐州內部怕是又要掀起一場風波。
陶謙不願看到陶商如此難堪,開口為他解圍:“出兵自是要出兵的,如今王朗已然無兵可派,我們斷不能讓曹豹將軍和丹陽兵在前線孤立無援。”
陶應一聽這話,以為父親采納了自己的建議,臉上頓時浮現出掩飾不住的喜色,得意洋洋地看向兄長陶商,那眼神仿佛在說“你看,還是我對” 。
陶謙將這一切看在眼裏,神色一凜,語氣陡然變得嚴肅:“但是,像陶應你所說的趁火打劫之法,實在有違我們的處世之道。若是行此不義之舉,豈不讓天下人恥笑我徐州?”
陶應聽到這話,臉上的笑容瞬間僵住。他急忙問道:“父親,那依您之見,該如何是好?”
堂下眾人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目光緊緊地盯著陶謙,等待這位徐州之主做出最終的決斷,整個議事堂裏鴉雀無聲,隻聽見窗外偶爾傳來的風聲 。
陶謙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陶應身上,沉聲道:“我意已決,陶應,你領兵去支援曹豹。”
陶應一聽,臉上閃過一絲興奮,剛要開口,陶謙抬手打斷他,神色嚴肅,語氣裏帶著幾分敲打:“但你給我聽好了,此去支援,你唯一的任務就是協助曹豹抵禦山越,絕不可動一絲趁火打劫攻擊王朗的念頭。我徐州向來以仁義為本,若是做出那等背信棄義之事,日後如何在這亂世立足?如何麵對天下悠悠之口?”
陶應張了張嘴,似是還想爭辯,可迎上父親銳利的目光,到嘴邊的話又咽了迴去,隻得拱手道:“孩兒謹遵父親教誨。”
陶謙微微點頭,又看向眾人,提高音量:“此次出兵,關乎徐州聲譽與安危,諸位務必全力配合,不得有誤!”眾人齊聲應諾,議事堂裏氣氛凝重而又帶著幾分緊張。
待眾人魚貫而出,議事堂內漸漸安靜下來。陶謙看著正準備離開的陶商,出聲叫住:“商兒,你且留步。”
陶商腳步一頓,轉過身,神色間帶著幾分疑惑與拘謹,走到陶謙麵前,拱手道:“父親,您還有何吩咐?”
陶謙看著自己的大兒子,目光中滿是期許與憂慮,語重心長地說道:“商兒,今日之事你也看到了,這亂世之中,每一步抉擇都關乎生死存亡,萬不可再如此猶豫不決。方才議事,你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如此如何能服眾?”
陶商微微低下頭,麵露愧色:“父親教訓的是,孩兒……孩兒一時糊塗。”
陶謙拍了拍陶商的肩膀,緩聲道:“為父知道你重情義,顧念與王朗的交情,也擔憂行事不端遭人詬病,可身為上位者,需權衡利弊,目光長遠。往後遇事,當果敢決斷,不可輕易露怯。你身後是支持你的世家,更是整個徐州,你肩負的責任重大。”
陶商重重點頭:“孩兒定當銘記父親教誨,日後定多加曆練,不再如此。”
陶謙欣慰地點點頭:“去吧,好好琢磨今日之事,為父盼著你能早日獨當一麵 。 ”
陶應聽聞自己被委以領兵支援曹豹的重任,心底瞬間湧起一陣難以抑製的興奮。他強裝鎮定,可眼神還是忍不住朝陳登的方向飄去,接連使了好幾個眼色。那眼神裏滿是急切與期待,仿佛在說“元龍,快幫我參謀參謀” 。陳登何等聰慧,瞬間心領神會,不著痕跡地微微點頭,迴應著陶應。
待眾人陸陸續續離開,原本喧鬧的議事廳逐漸安靜下來,隻剩下空蕩蕩的桌椅和還未消散的議論餘音。陶應迫不及待地一把拉住陳登的胳膊,拉著他尋到一處極為隱蔽的角落。他警惕地環顧四周,確認無人偷聽後,才壓低聲音,急切地問道:“元龍,此番我奉命前往吳郡,你覺得我該如何行事才最為妥當?這一路上,還有到了那邊之後,我心裏實在沒底啊。”
陳登神色沉穩,臉上帶著一貫的冷靜與睿智,目光中透著洞察局勢的精明。他不緊不慢地開口,聲音低沉卻清晰:“公子,自古以來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曹豹將軍此刻正奮戰在前線,他所率領的軍隊可是徐州安危的重要保障。我們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全力支援,絕對不能因為與大公子之間的意見不合,就對徐州的根本利益不管不顧。這支援曹豹,是當下最要緊的任務,半點馬虎不得。”
陶應一邊認真聽著,一邊微微頷首,眼神中滿是認同,示意陳登繼續說下去。
陳登頓了頓,接著道:“不過,等我們成功擊敗山越之後,局勢就會變得微妙起來。是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順勢拿下吳郡,擴充咱們徐州的勢力範圍,還是老老實實迴徐州向主公複命,這其中的取舍,可全在公子你的一念之間啊。若公子審時度勢,覺得眼下時機成熟,一舉拿下吳郡,那徐州的實力必將得到極大的增強,在這亂世之中也能擁有更穩固的根基;但要是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或者考慮到其他種種因素,選擇迴徐州複命,那也能向主公和眾人彰顯公子你的忠心與本分,讓人挑不出半點錯處。”
陶應聽著陳登這一番鞭辟入裏的分析,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底氣,臉上不由自主地露出滿意的笑容,讚歎道:“元龍所言極是,字字珠璣啊!有你在我身邊出謀劃策,相助於我,我心裏可算是踏實多了。此番出征,有你這番話,我便有了方向。”
之後,陶應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謀劃,大步流星地來到臧霸和孫觀的營帳。營帳內,臧霸正神色專注地查看兵書,他身形挺拔,麵容冷峻,周身散發著沉穩持重的氣息;孫觀則大大咧咧地坐在一旁,手中把玩著佩劍,豪邁不羈的氣質展露無遺。
見陶應進來,孫觀率先起身,滿臉笑意,聲如洪鍾般說道:“哈哈,公子,恭喜恭喜啊!此番領兵出征,定能立下赫赫戰功!”
陶應連忙拱手還禮,謙遜地說道:“孫將軍過獎了,這一去還得多仰仗二位將軍出力,應感激不盡。”
臧霸放下手中書卷,目光炯炯,直截了當地問道:“公子,不知咱們何時出征?又要點齊多少兵馬?”
陶應心中早有盤算,想到戰後還欲拿下吳郡,便不假思索道:“此番任務艱巨,我想著多領些兵馬,方能有十足的把握。二位將軍,依我看,咱們至少得點齊五萬人馬。”
臧霸聞言,微微皺眉,麵露難色:“陶公子,這恐怕有些多了,主公向來對兵馬調配謹慎,恐怕不會同意啊。”
陶應卻不以為然,此時的他充分展現出所謂的“膽大心細”,自信滿滿地一擺手:“臧將軍不必擔憂,既然父親點我領兵,便是對我信任有加,自然不會在這點小事上為難我。多領個萬八千人,又有何妨?咱們兵強馬壯,到了前線才能無往不勝,二位將軍覺得呢?”
臧霸等人聽聞陶應這番話,一時竟不知如何反駁,隻能麵麵相覷,啞口無言。他們心裏清楚,這畢竟是陶家父子之間的事,自己不過是奉命行事的將領,若陶應執意如此,其中的利弊權衡與可能出現的矛盾,也輪不到他們來操心。既然話已至此,臧霸便不再多言,拱手道:“既如此,公子心意已決,那我等便下去準備兵馬,聽從公子調遣。”
幾日後,出征的日子來臨,陶應如願多帶了一萬兵馬。隊伍整齊排列,軍旗獵獵作響,士兵們士氣高昂。陶謙站在城樓上,看著即將遠行的軍隊,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如今正是用人之際,陶應能主動請纓、出力辦事,本是好事,可陶應如此大膽地自行決定增兵,著實讓他隱隱擔憂。他暗自思忖,陶應這般行事風格,在戰場上是果敢之舉,還是會因過於自負而誤了大事?隻希望此番出征,一切順利。
刹那間,陶商性格裏優柔寡斷的弱點暴露無遺。不派兵力支援曹豹吧,曹豹可是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手中還握著軍權,麾下的丹陽精兵更是自己日後立足的重要依仗,一旦曹豹失利,自己的勢力定會大受影響;可要按照弟弟陶應的意思,趁火打劫王朗,日後在天下人眼中,自己和徐州恐怕都成了背信棄義之徒,難以立足。
陶商額頭微微沁出細汗,一時語塞,腦海裏亂糟糟的,權衡利弊卻怎麽也拿不定主意。他下意識地頻頻向身後的親信投去求助的目光,試圖從他們那裏獲取一些建議 。
陶應將陶商的慌亂看在眼裏,眼中閃過一絲得意,緊接著繼續開口追問,語氣裏帶著一絲咄咄逼人:“大哥,那你說到底該怎麽辦?這曹豹將軍不是你的人嗎?你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在前線孤立無援吧?”陶商被問得手足無措,嘴巴張了張,卻隻吐出幾個不成句的字眼:“這……這,我……這……” ,平日裏的沉穩全然不見,在這關鍵的抉擇時刻,被弟弟逼得亂了陣腳 。
陶謙心中暗暗搖了搖頭,滿心失望。心想這陶商在關鍵時刻如此猶豫不決,確實缺乏戰略眼光,難當大任。可再看次子陶應,這咄咄逼人的態度,又讓他滿心無奈。他在心底長歎,這兄弟倆為何就不能放下成見,精誠合作呢?若是日後真把徐州的身後之事托付給陶應,就憑他這張揚的性格,恐怕很難容得下大哥陶商,徐州內部怕是又要掀起一場風波。
陶謙不願看到陶商如此難堪,開口為他解圍:“出兵自是要出兵的,如今王朗已然無兵可派,我們斷不能讓曹豹將軍和丹陽兵在前線孤立無援。”
陶應一聽這話,以為父親采納了自己的建議,臉上頓時浮現出掩飾不住的喜色,得意洋洋地看向兄長陶商,那眼神仿佛在說“你看,還是我對” 。
陶謙將這一切看在眼裏,神色一凜,語氣陡然變得嚴肅:“但是,像陶應你所說的趁火打劫之法,實在有違我們的處世之道。若是行此不義之舉,豈不讓天下人恥笑我徐州?”
陶應聽到這話,臉上的笑容瞬間僵住。他急忙問道:“父親,那依您之見,該如何是好?”
堂下眾人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目光緊緊地盯著陶謙,等待這位徐州之主做出最終的決斷,整個議事堂裏鴉雀無聲,隻聽見窗外偶爾傳來的風聲 。
陶謙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陶應身上,沉聲道:“我意已決,陶應,你領兵去支援曹豹。”
陶應一聽,臉上閃過一絲興奮,剛要開口,陶謙抬手打斷他,神色嚴肅,語氣裏帶著幾分敲打:“但你給我聽好了,此去支援,你唯一的任務就是協助曹豹抵禦山越,絕不可動一絲趁火打劫攻擊王朗的念頭。我徐州向來以仁義為本,若是做出那等背信棄義之事,日後如何在這亂世立足?如何麵對天下悠悠之口?”
陶應張了張嘴,似是還想爭辯,可迎上父親銳利的目光,到嘴邊的話又咽了迴去,隻得拱手道:“孩兒謹遵父親教誨。”
陶謙微微點頭,又看向眾人,提高音量:“此次出兵,關乎徐州聲譽與安危,諸位務必全力配合,不得有誤!”眾人齊聲應諾,議事堂裏氣氛凝重而又帶著幾分緊張。
待眾人魚貫而出,議事堂內漸漸安靜下來。陶謙看著正準備離開的陶商,出聲叫住:“商兒,你且留步。”
陶商腳步一頓,轉過身,神色間帶著幾分疑惑與拘謹,走到陶謙麵前,拱手道:“父親,您還有何吩咐?”
陶謙看著自己的大兒子,目光中滿是期許與憂慮,語重心長地說道:“商兒,今日之事你也看到了,這亂世之中,每一步抉擇都關乎生死存亡,萬不可再如此猶豫不決。方才議事,你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如此如何能服眾?”
陶商微微低下頭,麵露愧色:“父親教訓的是,孩兒……孩兒一時糊塗。”
陶謙拍了拍陶商的肩膀,緩聲道:“為父知道你重情義,顧念與王朗的交情,也擔憂行事不端遭人詬病,可身為上位者,需權衡利弊,目光長遠。往後遇事,當果敢決斷,不可輕易露怯。你身後是支持你的世家,更是整個徐州,你肩負的責任重大。”
陶商重重點頭:“孩兒定當銘記父親教誨,日後定多加曆練,不再如此。”
陶謙欣慰地點點頭:“去吧,好好琢磨今日之事,為父盼著你能早日獨當一麵 。 ”
陶應聽聞自己被委以領兵支援曹豹的重任,心底瞬間湧起一陣難以抑製的興奮。他強裝鎮定,可眼神還是忍不住朝陳登的方向飄去,接連使了好幾個眼色。那眼神裏滿是急切與期待,仿佛在說“元龍,快幫我參謀參謀” 。陳登何等聰慧,瞬間心領神會,不著痕跡地微微點頭,迴應著陶應。
待眾人陸陸續續離開,原本喧鬧的議事廳逐漸安靜下來,隻剩下空蕩蕩的桌椅和還未消散的議論餘音。陶應迫不及待地一把拉住陳登的胳膊,拉著他尋到一處極為隱蔽的角落。他警惕地環顧四周,確認無人偷聽後,才壓低聲音,急切地問道:“元龍,此番我奉命前往吳郡,你覺得我該如何行事才最為妥當?這一路上,還有到了那邊之後,我心裏實在沒底啊。”
陳登神色沉穩,臉上帶著一貫的冷靜與睿智,目光中透著洞察局勢的精明。他不緊不慢地開口,聲音低沉卻清晰:“公子,自古以來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曹豹將軍此刻正奮戰在前線,他所率領的軍隊可是徐州安危的重要保障。我們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全力支援,絕對不能因為與大公子之間的意見不合,就對徐州的根本利益不管不顧。這支援曹豹,是當下最要緊的任務,半點馬虎不得。”
陶應一邊認真聽著,一邊微微頷首,眼神中滿是認同,示意陳登繼續說下去。
陳登頓了頓,接著道:“不過,等我們成功擊敗山越之後,局勢就會變得微妙起來。是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順勢拿下吳郡,擴充咱們徐州的勢力範圍,還是老老實實迴徐州向主公複命,這其中的取舍,可全在公子你的一念之間啊。若公子審時度勢,覺得眼下時機成熟,一舉拿下吳郡,那徐州的實力必將得到極大的增強,在這亂世之中也能擁有更穩固的根基;但要是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或者考慮到其他種種因素,選擇迴徐州複命,那也能向主公和眾人彰顯公子你的忠心與本分,讓人挑不出半點錯處。”
陶應聽著陳登這一番鞭辟入裏的分析,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底氣,臉上不由自主地露出滿意的笑容,讚歎道:“元龍所言極是,字字珠璣啊!有你在我身邊出謀劃策,相助於我,我心裏可算是踏實多了。此番出征,有你這番話,我便有了方向。”
之後,陶應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謀劃,大步流星地來到臧霸和孫觀的營帳。營帳內,臧霸正神色專注地查看兵書,他身形挺拔,麵容冷峻,周身散發著沉穩持重的氣息;孫觀則大大咧咧地坐在一旁,手中把玩著佩劍,豪邁不羈的氣質展露無遺。
見陶應進來,孫觀率先起身,滿臉笑意,聲如洪鍾般說道:“哈哈,公子,恭喜恭喜啊!此番領兵出征,定能立下赫赫戰功!”
陶應連忙拱手還禮,謙遜地說道:“孫將軍過獎了,這一去還得多仰仗二位將軍出力,應感激不盡。”
臧霸放下手中書卷,目光炯炯,直截了當地問道:“公子,不知咱們何時出征?又要點齊多少兵馬?”
陶應心中早有盤算,想到戰後還欲拿下吳郡,便不假思索道:“此番任務艱巨,我想著多領些兵馬,方能有十足的把握。二位將軍,依我看,咱們至少得點齊五萬人馬。”
臧霸聞言,微微皺眉,麵露難色:“陶公子,這恐怕有些多了,主公向來對兵馬調配謹慎,恐怕不會同意啊。”
陶應卻不以為然,此時的他充分展現出所謂的“膽大心細”,自信滿滿地一擺手:“臧將軍不必擔憂,既然父親點我領兵,便是對我信任有加,自然不會在這點小事上為難我。多領個萬八千人,又有何妨?咱們兵強馬壯,到了前線才能無往不勝,二位將軍覺得呢?”
臧霸等人聽聞陶應這番話,一時竟不知如何反駁,隻能麵麵相覷,啞口無言。他們心裏清楚,這畢竟是陶家父子之間的事,自己不過是奉命行事的將領,若陶應執意如此,其中的利弊權衡與可能出現的矛盾,也輪不到他們來操心。既然話已至此,臧霸便不再多言,拱手道:“既如此,公子心意已決,那我等便下去準備兵馬,聽從公子調遣。”
幾日後,出征的日子來臨,陶應如願多帶了一萬兵馬。隊伍整齊排列,軍旗獵獵作響,士兵們士氣高昂。陶謙站在城樓上,看著即將遠行的軍隊,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如今正是用人之際,陶應能主動請纓、出力辦事,本是好事,可陶應如此大膽地自行決定增兵,著實讓他隱隱擔憂。他暗自思忖,陶應這般行事風格,在戰場上是果敢之舉,還是會因過於自負而誤了大事?隻希望此番出征,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