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年,大漢皇帝劉辯興平三年,這一年,注定是風雲變幻、兵戈擾攘的一年。袁術心懷鯨吞揚州的野心,妄圖將這片富庶之地納入囊中,做著春秋大夢。他暗中調兵遣將,隻等時機成熟,便一舉揮師南下。
然而,袁術的如意算盤被馬超的突然行動打亂。馬超率領精銳之師,如猛虎出山般直逼汝南郡。馬超的軍隊勢如破竹,一路之上,馬蹄聲震得大地都在顫抖,迅速對廬江郡構成了嚴重威脅。這突如其來的進攻,讓袁紹分身乏術,使得袁術也無法毫無顧忌地傾盡全力去進攻豫章。
原本,袁術的軍隊在戰場上占盡優勢,眼看便能一舉拿下豫章,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可就在這關鍵時刻,馬超的行動猶如一道驚雷,給了豫章的劉瑤一絲喘息之機。劉繇得以重整旗鼓,收攏敗兵,加固城防,準備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馬超在完成對汝南郡的初步攻勢後,悄悄潛身離開,與孫策順利匯合。而他留下的部隊,在汝南郡繼續作戰,先是成功打下了平輿縣。以平輿為據點,他們四處出擊,將勢力範圍不斷向周邊輻射。一時間,汝南郡將近一半的城池都被馬超的部隊收入囊中。
直到張勳率領大軍前來救援,戰場上的局勢才發生了轉變。張勳所率之軍,軍容嚴整,士氣高昂。雙方你來我往,互有攻守,戰場上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自此,汝南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一時之間難分勝負 。
而在北方,公孫瓚與袁紹兩大豪強,在北方大地劍拔弩張,拉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大幕。公孫瓚帳下兵強馬壯,士氣如虹,一心要在這場較量中力壓袁紹,將其勢力徹底瓦解。
彼時,皇帝劉辯雖身居朝堂,卻對天下局勢憂心忡忡。他深知此役關乎皇權興衰,為穩固統治,削弱世家大族的力量,便派遣劉備與呂布前去援助公孫瓚。劉備素懷忠義,一心報國,奈何麾下兵力匱乏,即便身邊有關羽、張飛這等忠肝義膽且武藝絕倫的兄弟,麵對如此大規模的戰事,也深感力不從心。但劉備毫不退縮,始終以興複漢室為己任,竭盡全力籌備作戰。
呂布則以悍勇聞名於世,手持方天畫戟,胯下赤兔寶馬,有萬夫不當之勇。然而,呂布為人狡黠,雖被派來助陣,卻心懷鬼胎,有意作壁上觀,想在這場爭鬥中保存自身實力,坐收漁翁之利。
公孫瓚得了劉備和呂布的支援後,信心大增,即刻指揮大軍將袁紹圍困在冀州,欲打一場漂亮的圍殲戰。袁紹出身名門,乃四世三公之後,袁家根基深厚,人脈遍布朝堂與各州郡。袁紹憑借家族威望迅速召集眾多文臣武將,組建起一支勁旅。同時,他清楚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抗衡公孫瓚等人的聯軍,於是拉攏曹操前來相助。曹操亦是一代梟雄,麾下兵強馬壯,更有諸多智謀之士與善戰的宗族大將。
戰場上,雙方殺得難解難分。公孫瓚一方,關羽揮舞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刀光閃爍間敵將紛紛落馬;張飛吼聲如雷,丈八蛇矛使得虎虎生風,令敵軍膽戰心驚。但劉備兵力有限,呂布又消極怠戰,公孫瓚難以全力施展攻勢。
反觀袁紹這邊,河北四庭柱顏良、文醜、張合、高覽勇冠三軍。顏良、文醜衝鋒在前,銳不可當;張合、高覽善於排兵布陣,多次化解公孫瓚的進攻。加之曹操的宗族大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身經百戰,為袁紹陣營築牢防線。
雙方在冀州大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殘酷廝殺,戰場上硝煙蔽日,血流成河。盡管公孫瓚麾下猛將眾多,可劉備兵力短板明顯,呂布又無心出力,而袁紹一方實力同樣強勁,雙方實力難分伯仲,戰事陷入僵局,誰也無法輕易取勝。這場戰爭不僅決定著雙方的命運,更左右著天下局勢的走向,各方都在焦灼等待打破僵局的時機。
時光匆匆,轉瞬已至五六月份。袁術與劉繇、公孫瓚同袁紹,這兩場堪稱頂級的對戰仍在膠著,勝負遲遲未分。然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有“勝利”的消息傳入長安,這些或真或假的捷報,讓天子劉辯滿心歡喜、誌得意滿。
迴首往昔,自劉辯決心反董,不過短短三年。三年間,他曆經艱難險阻,一步步穩固自身權柄。如今,他穩坐長安,坐擁中樞之地,竟能驅使天下頂尖諸侯相互攻伐。這份成就,這份掌控力,怎能不讓他意氣風發?
劉辯心中清楚,隻要將袁術、袁紹這兩個出身頂級世家的諸侯徹底擊垮,天下便有望重歸一統。至於其餘勢力,在他眼中皆不足為懼。在這關鍵檔口,劉辯並未安於長安,坐享太平,而是積極派遣使節,與各地劉氏宗親溝通聯絡。
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哪一個不是手握重權的州牧?他們坐擁廣袤土地,麾下兵強馬壯,在各自的地盤上堪稱一方霸主。但今時不同往日,當下的局勢,讓天子劉辯在這些漢室宗親麵前,也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劉辯心中盤算,這場仗一旦取勝,益州、荊州必定人心震動。劉璋、劉表等人,念及漢室正統,權衡利弊之下,大概率會不戰而降,大漢的統治也將再度完整。
天子的使節抵達後,劉表與劉璋有所收斂,暫時收起異心。他們對天子的來使表示,待袁術與劉繇、公孫瓚和袁紹這兩場大戰分出勝負,便必定忠於朝廷。可劉辯心裏清楚,這些承諾不過是虛與委蛇,他們肯定要等局勢徹底明朗後才有所行動。
劉辯看著使節帶迴的迴複,嘴角浮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冷笑。這些劉氏宗親,當年天下大亂、對抗董卓的危急時刻,不見他們挺身而出、為朝廷分憂,如今卻想著坐收漁翁之利。在劉辯眼中,他們的心思昭然若揭,不過是一群自私自利的投機者。他暗自思忖,待到天下承平,收拾這些人易如反掌。
但當下,劉辯深知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平衡各方勢力。在這亂世之中,唯有憑借自己的智謀,巧妙周旋於各大諸侯之間,讓他們相互製衡、彼此消耗。他要將這些諸侯一一肅清,使其再也無法對朝廷構成威脅,完成他父親漢靈帝窮盡一生都未能實現的霸業,重振大漢的輝煌,讓天下萬民再度沐浴在大漢的恩澤之下 。
在長安城中,天子劉辯案頭的文書堆積如山,其中來自西涼的告急文書愈發頻繁,起初是每半旬一封,漸漸變成十日一封,到如今竟每三日便有一封送達。這些文書上的言辭越來越急切,字裏行間透著絕望與無助,仿佛能看到西涼大地正遭受著怎樣的磨難。
劉辯看著這些文書,心中暗自思忖,看來西涼如今確實已自顧不暇。往日裏,西涼的糧草時常經由長安,運往駐紮前線的馬超部隊,可如今卻已中斷許久。劉辯心想,若不是到了萬不得已的絕境,馬騰又怎會讓自己的兒子在外孤軍奮戰,連糧草都供應不上,讓馬超苦苦支撐呢?
反複思量後,劉辯認定,異族入侵對於大漢整體而言,不過是無關痛癢的疥癬之疾,可對於地處邊陲的西涼來說,卻無疑是滅頂之災。即便西涼被打得支離破碎又何妨?等自己重新統一四方,大權在握,收拾這些異族,不過是舉手之勞。況且,自己如今也實在抽調不出兵力去支援西涼。
劉辯心中還有另外的計較,西涼如今幾乎是馬家的天下,馬超在朝中對自己時有不敬,仗著的不就是馬家雄踞西涼,手握西涼鐵騎嗎?現在異族入侵,損耗的都是西涼的兵力、馬家的實力,自己又何必心疼。更何況,隻要袁術與劉繇、公孫瓚和袁紹這兩場大戰中,有一方分出勝負,自己便能騰出手來收拾馬超。
眼下,西涼大地烽火連天,局勢混亂不堪,想要救援馬超根本不可能。劉辯冷笑一聲,就算此刻拿下馬超,失去馬超的西涼又能掀起什麽風浪?在他看來,西涼與馬超的命運,都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隻待合適的時機,一切便能塵埃落定 。
天子暗自思量,臉上不禁浮現得意之色。馬超如今軍糧短缺,又要與實力強勁的袁術對峙,已然陷入絕境。沒有糧草補給,他能有什麽辦法?無非是劫掠地方百姓。可一旦如此,即便馬超打下再多城池,當地百姓也必定怨聲載道。馬超平日裏苦心維護的好名聲,瞬間便會土崩瓦解,民心盡失。
但他若不這麽做,又能從何處獲取糧草,支撐大軍征伐呢?這可真是一招妙棋,既讓馬超為朝廷出力消耗袁術,又讓他深陷兩難。馬超在外征戰,損耗兵力、背負罵名,卻隻能白白為朝廷做嫁衣,而自己則可坐收漁翁之利,待時機成熟,再將馬超一並收拾,實在是兩全其美 。
在天子劉辯的籌謀裏,馬超與袁術的這場較量,無論結局如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就算馬超無法戰勝袁術,隻要能拖住袁術,讓其無法順利占領揚州,便已達到目的。所謂二虎相爭必有一傷,若是馬超不幸戰敗,天子也毫不在意。因為他早已安排好後續布局,荊州的劉表正伺機而動,一旦時機成熟,劉表便會發兵攻打袁術,給予袁術沉重打擊。
目前,劉繇已在馬超的牽製下獲得喘息之機,揚州之危雖未徹底解除,卻也得到了極大緩解。而北方戰場上,公孫瓚與袁紹的戰事仍在膠著。若公孫瓚一方獲勝,天下局勢將更有利於朝廷;若馬超僥幸戰勝袁術,也必然是慘勝,元氣大傷。
屆時,劉繇在揚州堅守,劉表坐擁荊州,而西涼還要應對異族入侵,又要承受戰爭損耗,陷入苦戰。天子隻需略施小計,挑撥各方關係,便能輕而易舉地將馬超除去,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向著統一天下的目標邁進 。
然而,袁術的如意算盤被馬超的突然行動打亂。馬超率領精銳之師,如猛虎出山般直逼汝南郡。馬超的軍隊勢如破竹,一路之上,馬蹄聲震得大地都在顫抖,迅速對廬江郡構成了嚴重威脅。這突如其來的進攻,讓袁紹分身乏術,使得袁術也無法毫無顧忌地傾盡全力去進攻豫章。
原本,袁術的軍隊在戰場上占盡優勢,眼看便能一舉拿下豫章,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可就在這關鍵時刻,馬超的行動猶如一道驚雷,給了豫章的劉瑤一絲喘息之機。劉繇得以重整旗鼓,收攏敗兵,加固城防,準備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馬超在完成對汝南郡的初步攻勢後,悄悄潛身離開,與孫策順利匯合。而他留下的部隊,在汝南郡繼續作戰,先是成功打下了平輿縣。以平輿為據點,他們四處出擊,將勢力範圍不斷向周邊輻射。一時間,汝南郡將近一半的城池都被馬超的部隊收入囊中。
直到張勳率領大軍前來救援,戰場上的局勢才發生了轉變。張勳所率之軍,軍容嚴整,士氣高昂。雙方你來我往,互有攻守,戰場上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自此,汝南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一時之間難分勝負 。
而在北方,公孫瓚與袁紹兩大豪強,在北方大地劍拔弩張,拉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大幕。公孫瓚帳下兵強馬壯,士氣如虹,一心要在這場較量中力壓袁紹,將其勢力徹底瓦解。
彼時,皇帝劉辯雖身居朝堂,卻對天下局勢憂心忡忡。他深知此役關乎皇權興衰,為穩固統治,削弱世家大族的力量,便派遣劉備與呂布前去援助公孫瓚。劉備素懷忠義,一心報國,奈何麾下兵力匱乏,即便身邊有關羽、張飛這等忠肝義膽且武藝絕倫的兄弟,麵對如此大規模的戰事,也深感力不從心。但劉備毫不退縮,始終以興複漢室為己任,竭盡全力籌備作戰。
呂布則以悍勇聞名於世,手持方天畫戟,胯下赤兔寶馬,有萬夫不當之勇。然而,呂布為人狡黠,雖被派來助陣,卻心懷鬼胎,有意作壁上觀,想在這場爭鬥中保存自身實力,坐收漁翁之利。
公孫瓚得了劉備和呂布的支援後,信心大增,即刻指揮大軍將袁紹圍困在冀州,欲打一場漂亮的圍殲戰。袁紹出身名門,乃四世三公之後,袁家根基深厚,人脈遍布朝堂與各州郡。袁紹憑借家族威望迅速召集眾多文臣武將,組建起一支勁旅。同時,他清楚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抗衡公孫瓚等人的聯軍,於是拉攏曹操前來相助。曹操亦是一代梟雄,麾下兵強馬壯,更有諸多智謀之士與善戰的宗族大將。
戰場上,雙方殺得難解難分。公孫瓚一方,關羽揮舞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刀光閃爍間敵將紛紛落馬;張飛吼聲如雷,丈八蛇矛使得虎虎生風,令敵軍膽戰心驚。但劉備兵力有限,呂布又消極怠戰,公孫瓚難以全力施展攻勢。
反觀袁紹這邊,河北四庭柱顏良、文醜、張合、高覽勇冠三軍。顏良、文醜衝鋒在前,銳不可當;張合、高覽善於排兵布陣,多次化解公孫瓚的進攻。加之曹操的宗族大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身經百戰,為袁紹陣營築牢防線。
雙方在冀州大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殘酷廝殺,戰場上硝煙蔽日,血流成河。盡管公孫瓚麾下猛將眾多,可劉備兵力短板明顯,呂布又無心出力,而袁紹一方實力同樣強勁,雙方實力難分伯仲,戰事陷入僵局,誰也無法輕易取勝。這場戰爭不僅決定著雙方的命運,更左右著天下局勢的走向,各方都在焦灼等待打破僵局的時機。
時光匆匆,轉瞬已至五六月份。袁術與劉繇、公孫瓚同袁紹,這兩場堪稱頂級的對戰仍在膠著,勝負遲遲未分。然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有“勝利”的消息傳入長安,這些或真或假的捷報,讓天子劉辯滿心歡喜、誌得意滿。
迴首往昔,自劉辯決心反董,不過短短三年。三年間,他曆經艱難險阻,一步步穩固自身權柄。如今,他穩坐長安,坐擁中樞之地,竟能驅使天下頂尖諸侯相互攻伐。這份成就,這份掌控力,怎能不讓他意氣風發?
劉辯心中清楚,隻要將袁術、袁紹這兩個出身頂級世家的諸侯徹底擊垮,天下便有望重歸一統。至於其餘勢力,在他眼中皆不足為懼。在這關鍵檔口,劉辯並未安於長安,坐享太平,而是積極派遣使節,與各地劉氏宗親溝通聯絡。
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哪一個不是手握重權的州牧?他們坐擁廣袤土地,麾下兵強馬壯,在各自的地盤上堪稱一方霸主。但今時不同往日,當下的局勢,讓天子劉辯在這些漢室宗親麵前,也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劉辯心中盤算,這場仗一旦取勝,益州、荊州必定人心震動。劉璋、劉表等人,念及漢室正統,權衡利弊之下,大概率會不戰而降,大漢的統治也將再度完整。
天子的使節抵達後,劉表與劉璋有所收斂,暫時收起異心。他們對天子的來使表示,待袁術與劉繇、公孫瓚和袁紹這兩場大戰分出勝負,便必定忠於朝廷。可劉辯心裏清楚,這些承諾不過是虛與委蛇,他們肯定要等局勢徹底明朗後才有所行動。
劉辯看著使節帶迴的迴複,嘴角浮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冷笑。這些劉氏宗親,當年天下大亂、對抗董卓的危急時刻,不見他們挺身而出、為朝廷分憂,如今卻想著坐收漁翁之利。在劉辯眼中,他們的心思昭然若揭,不過是一群自私自利的投機者。他暗自思忖,待到天下承平,收拾這些人易如反掌。
但當下,劉辯深知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平衡各方勢力。在這亂世之中,唯有憑借自己的智謀,巧妙周旋於各大諸侯之間,讓他們相互製衡、彼此消耗。他要將這些諸侯一一肅清,使其再也無法對朝廷構成威脅,完成他父親漢靈帝窮盡一生都未能實現的霸業,重振大漢的輝煌,讓天下萬民再度沐浴在大漢的恩澤之下 。
在長安城中,天子劉辯案頭的文書堆積如山,其中來自西涼的告急文書愈發頻繁,起初是每半旬一封,漸漸變成十日一封,到如今竟每三日便有一封送達。這些文書上的言辭越來越急切,字裏行間透著絕望與無助,仿佛能看到西涼大地正遭受著怎樣的磨難。
劉辯看著這些文書,心中暗自思忖,看來西涼如今確實已自顧不暇。往日裏,西涼的糧草時常經由長安,運往駐紮前線的馬超部隊,可如今卻已中斷許久。劉辯心想,若不是到了萬不得已的絕境,馬騰又怎會讓自己的兒子在外孤軍奮戰,連糧草都供應不上,讓馬超苦苦支撐呢?
反複思量後,劉辯認定,異族入侵對於大漢整體而言,不過是無關痛癢的疥癬之疾,可對於地處邊陲的西涼來說,卻無疑是滅頂之災。即便西涼被打得支離破碎又何妨?等自己重新統一四方,大權在握,收拾這些異族,不過是舉手之勞。況且,自己如今也實在抽調不出兵力去支援西涼。
劉辯心中還有另外的計較,西涼如今幾乎是馬家的天下,馬超在朝中對自己時有不敬,仗著的不就是馬家雄踞西涼,手握西涼鐵騎嗎?現在異族入侵,損耗的都是西涼的兵力、馬家的實力,自己又何必心疼。更何況,隻要袁術與劉繇、公孫瓚和袁紹這兩場大戰中,有一方分出勝負,自己便能騰出手來收拾馬超。
眼下,西涼大地烽火連天,局勢混亂不堪,想要救援馬超根本不可能。劉辯冷笑一聲,就算此刻拿下馬超,失去馬超的西涼又能掀起什麽風浪?在他看來,西涼與馬超的命運,都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隻待合適的時機,一切便能塵埃落定 。
天子暗自思量,臉上不禁浮現得意之色。馬超如今軍糧短缺,又要與實力強勁的袁術對峙,已然陷入絕境。沒有糧草補給,他能有什麽辦法?無非是劫掠地方百姓。可一旦如此,即便馬超打下再多城池,當地百姓也必定怨聲載道。馬超平日裏苦心維護的好名聲,瞬間便會土崩瓦解,民心盡失。
但他若不這麽做,又能從何處獲取糧草,支撐大軍征伐呢?這可真是一招妙棋,既讓馬超為朝廷出力消耗袁術,又讓他深陷兩難。馬超在外征戰,損耗兵力、背負罵名,卻隻能白白為朝廷做嫁衣,而自己則可坐收漁翁之利,待時機成熟,再將馬超一並收拾,實在是兩全其美 。
在天子劉辯的籌謀裏,馬超與袁術的這場較量,無論結局如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就算馬超無法戰勝袁術,隻要能拖住袁術,讓其無法順利占領揚州,便已達到目的。所謂二虎相爭必有一傷,若是馬超不幸戰敗,天子也毫不在意。因為他早已安排好後續布局,荊州的劉表正伺機而動,一旦時機成熟,劉表便會發兵攻打袁術,給予袁術沉重打擊。
目前,劉繇已在馬超的牽製下獲得喘息之機,揚州之危雖未徹底解除,卻也得到了極大緩解。而北方戰場上,公孫瓚與袁紹的戰事仍在膠著。若公孫瓚一方獲勝,天下局勢將更有利於朝廷;若馬超僥幸戰勝袁術,也必然是慘勝,元氣大傷。
屆時,劉繇在揚州堅守,劉表坐擁荊州,而西涼還要應對異族入侵,又要承受戰爭損耗,陷入苦戰。天子隻需略施小計,挑撥各方關係,便能輕而易舉地將馬超除去,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向著統一天下的目標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