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鎮國神器
周喻坐在棚子裏,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目光掃過麵前堆成小山的土豆和番薯也是滿意點頭。
糧食焦慮其實在華夏大地上一直從未消失,哪怕到了現代社會也是一樣,如今看著如此多的土豆和番薯擺在自己麵前,生活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個帝王親自看見這些,哪怕是已經提前知道答案但周喻的心口也是怦怦的跳了兩下。
正因如此,周喻才隻能端起茶杯來掩飾自己的激動,平靜下來後周喻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於謙。
問道:“於謙,你可知道這是什麽?”
於謙盯著那堆土豆和番薯,眉頭緊鎖的搖搖頭,他隻能看出這是兩種作物的根莖,吃大概是可以吃的,否則也不可能被周喻稱為鎮國神器。
可這玩意到底該怎麽吃,有多少能吃?吃起來麻不麻煩需不需要做特殊處理,一畝地能有接近兩千斤是真的假的,種植麻不麻煩,對環境有沒有什麽要求,多久能夠成熟。
於謙很震驚剛才趙要說的話,但越震驚就需要越冷靜。
“迴皇上,臣愚鈍,從未見過此物。”
周喻笑了笑:“於謙,這就是朕說的鎮國神器,有了它們我大明的百姓用不了多久將會人人能夠吃飽,你剛才沒聽到趙要說嗎?畝產一千多斤,你以為朕是在騙你們?”
於謙一愣,愕然瞪大了眼睛:“皇上,這是真的?”
周圍的大臣們此刻唿吸已經急促起來,不少人已經快要按耐不住朝著前麵土豆和番薯撲過去的欲望,一雙眼睛發紅的盯著趙要。
要不是錦衣衛和東廠的番子一個個將手放在刀鞘上用著兇狠的目光看著他們,大臣們恐怕此刻已經是要徹底失控了。
周喻沒說話而是朝著趙要招招手:“你來給諸位大人說說這個東西。”
趙要知道這是周喻在給他表現的機會,拱了拱手一手拿起一個土豆,一手扯下一個番薯快步來到周喻麵前。
“皇上!”
周喻擺擺手示意他開始。
趙要轉身麵向大臣們,清了清嗓子先是舉起手中的土豆:“諸位大人,此物名為土豆,耐寒耐旱適應性強,無論是肥沃之地還是貧瘠荒地皆可種植,種植之法也簡單,隻需將土豆切塊,每塊留一芽眼埋入土中,至多四月後之後便可收獲。”
趙要的小眼神完美展現了身為皇帝身邊大太監那種對所有外臣的蔑視、嫌棄,像是看一群土鱉。
但趙要也還是盡量的把土豆舉了起來讓所有人都能看清:“此物不僅產量高且營養豐富,吃法簡單,可煮、可蒸、可炒,可炸,可烤,甚至可磨成粉製成麵食,若遇災年此物便是救命之糧!”
大臣們聽得目瞪口呆,覺得自己耳朵是不是聽錯了,荒地可重不挑地方還一年能有三季?一個個盯著趙要手中的土豆,眼中滿是震撼。
眼看大臣們似乎快要失控,馬順拔刀大喝:“停下!再有亂動者斬!”
“斬!”
整齊的喊聲讓在場的大臣腦子一下清醒,但眼睛也一直沒有從地上那小山一樣的土豆堆和番薯堆上挪開。
於謙直接竄到了趙要麵前,拽住趙要道:“趙大人,此物當真如此?”
趙要淡定的推開於謙,道:“於大人,剛才本官所言句句屬實,此物便是本官親自種下,親自稱量,做不得假。”
於謙直接將趙要手中的土豆搶走研究起來。
然後趙要又舉起手中的番薯,掃了一眼諸多人等:“此物名為番薯,同樣耐旱耐貧瘠,種植之法與土豆類似,隻需將番薯藤插入土中,也隻需四月便可收獲,番薯畝產可達一千五百斤,味道甘甜,既可當主食也可作菜肴,吃法和土豆類似但還可生吃。”
“甜的!?也能當主食?”
於謙猛的抬起頭來,沒忘記把土豆藏在自己的袖口裏然後又一把搶走趙要手中的番薯。
趙要愣了愣看著於謙身形靈活的跑掉,咳嗽一聲繼續道:“而且此物果實人能吃,根莖牲畜能吃,葉子任何牲畜都能吃。”
“諸位大人,此二物若推廣至全國,我大明的百姓何愁吃不飽?何愁穿不暖?此乃皇上為天下百姓謀的福祉,是為鎮國神器!”
大臣們聽完,一個個激動得渾身發抖。
於謙又藏好了眼疾手快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高聲道:“皇上聖明!此二物若真如趙大人所說,那確實是我大明的鎮國神器!百姓有福!天下之福!”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跪地,齊聲高唿:“皇上聖明!大明萬歲!”
周喻笑了笑,擺擺手:“此物可不是朕找到的,是趙要上貢給朕的,更是他日日歲歲守在農田之中風吹日曬親手將這鎮國神器培育成如今這番模樣。”
周喻的目光落在趙要身上:“趙要,此物一出天下百姓將再無饑荒之苦,你之功不僅在於上貢,更在於你日夜操勞親自試種,將這土豆、番薯從無到有種出了我大明的未來!”
於謙聽完,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拱手道:“皇上,趙大人之功,於民有功,於軍有功,於陛下有功,於社稷有功,於我大明有功!此乃天大之功,朝廷若不賞,天下百姓亦會為趙大人鳴不平!”
於謙現在可聰明了,這情況完全看明白周喻是準備大賞趙要。
周喻微微點頭:“於謙說得很對,此物足以奠定我大明國運,更是能讓百姓免於饑餓的飽食之物,朕必須要賞。”
周喻緩緩起身:“趙要聽旨!”
趙要連忙上前跪在地上,低頭拱手:“臣在!”
周喻的聲音平靜又帶著別樣的節奏:“趙要上貢土豆、番薯,此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朕特封你為‘兩千歲’,封侯爵,賜號安民,食邑萬戶,另賜黃金萬兩,錦緞千匹,良田千頃,賜蟒袍,以彰其功!”
“謝皇上!”
一個兩千歲的封號在別人看來已經是極高的榮譽了,但隻有趙高自己知道這是皇帝在故意逗他的樂子。
而安民侯的爵位才是實打實的東西,而那些黃金錦緞良田……算了,不說也罷。
當周喻的聲音落下後大臣們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滿臉震驚。
趙要叩首再次高聲道:“臣謝皇上隆恩!臣必當竭盡全力,為大明的百姓,為皇上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喻笑了笑:“起來吧,此乃你應得之賞,朕希望你能繼續為我大明培育更多良種,配合戶部一起盡快讓這兩種鎮國神器種植到大明的每一片土地上,盡早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穿暖。”
其他大臣一開始沒選好位置,所以現在挨著周喻的大臣也就隻有於謙,於謙直接朝著趙要彎腰躬下了身子:“恭喜趙侯爺!賀喜趙侯爺!”
麵對於謙,趙要也還算客氣:“謝謝於大人。”
周喻看向其他的大臣:“諸位愛卿,嘴上說的永遠不如你們親自確定的,朕今日就想看著你們親自下地挖一挖這土豆和番薯,你們也親眼看看親手稱量,如何?”
大臣們一聽紛紛點頭,得去啊,必須去啊。
他們早就對這堆鎮國神器好奇得不行,現在有機會親自上手,哪還能忍得住?
“謹遵皇命!”
周喻點頭,趙要立刻就安排農戶們拿來鋤頭和筐子分發給在場的人。
於謙第一個接過鋤頭,官袍一脫就大步衝到了地裏,蹲下來就開始挖。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跟上,一時間地裏熱鬧得跟集市似的,農戶也是跟著這些大官老爺們配合著一起挖地。
於謙挖了幾鋤頭,很快就挖出了一株土豆來。
他小心翼翼地把土豆從土裏扒拉出來,看著那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土豆,喃喃自語:“這……土豆就是土裏的大豆子,不該叫做土豆應該叫做明豆啊。”
其他大臣們也陸續挖出了土豆和番薯,一個個激動而且興奮。
“皇上,這土豆果然產量驚人!”
“這番薯也是,塊莖肥碩,一看就是好東西!”
“好甜啊!”
“快分我點。”
“這東西有些硬,你牙不好就別吃了。”
…………
周喻就這麽坐著看熱鬧,等到大家都挖得差不多了他才開口道:“趙要,既然都挖出來了那就讓他們稱一稱,看看你有沒有誇大其詞。”
“是,皇上。”
趙要安排人抬來大秤,這些東西早上他就用過心中自然不擔心。
浪費了一些時間等到結果出來,所有人也徹底沒有懷疑的想法了,雖然數字上有些差距但也是完全正常的,和之前趙要說出的也是相差不多。
這一天是大明的又一個轉折點,但對有些人來說土豆和番薯的出現卻未必是好事。
大明變得更好,百姓能吃飽飯,這些事和他們有什麽關係?
他們關心的從來就不是天下是誰的天下,而是自己的利益能不能保住。
可如今土豆和番薯的推廣,則一定會動搖到他們的根基。
糧食產量一旦大增糧價必然暴跌,那些靠著囤積糧食操縱糧價發財的人怎麽可能坐得住?
更有人根本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變化,甚至想要阻擋這已經開始轉動的時代洪流。
當然周喻還明白穀賤傷農,在任何情況下農戶其實才是最可憐的,不過周喻已經對此有了一些想法。
就像當年,有些人費盡心思阻止皇室下西洋,哪怕為此掀起福建的叛亂,這麽多年以來一直暗中搞假倭寇的事也在所不惜。
他們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獨占海運的龐大利益,要知道當年朱棣贏了皇位後花錢如流水,大明朝當時的經濟狀況要不是靠著下西洋帶來的巨額利潤,哪還有今時今日?
不過好在現在是沒什麽人能再阻止了,周喻的好皇叔把事情做得太幹淨了,但同樣的傷得最厲害的也還是那些依靠漁業生存的百姓。
不過幾天時間,土豆和番薯的擴種推廣就果然遇見了一些爭論。
朝中一些大臣開始暗中聯係,試圖以動搖國本和引發恐慌為由,上奏想要阻撓周喻對土豆和番薯的推廣速度。
折子上說的都很有道理,逐步推廣以圖穩定,用多少年時間慢慢的來,就算是周喻看過也覺得說得對。
但是這些大臣們卻隻是被眼前之事糊了眼睛,忘了周喻手中還握著福建的無數土地,有無數百姓投身於這些土地之中種植起了他們的未來,但還有更多的土地還無人可種。
這些人提出來的以穩為主的好辦法對周喻來說根本沒用,他們更不會明白周喻到底想要做什麽。
這些大臣們表麵上冠冕堂皇,本質上想著的是維護自身利益和家族的利益,國家的未來和利益當前也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東西。
但有些人卻從這裏麵看見了機會,改變大明糧食產業格局的好機會,為了從未來的產業中分一份他們也毫不猶豫的站出來支持周喻要推廣的命令。
這都還暫時沒辦法大規模的推廣開來,還處於必須要擴大種植的初步階段朝中就已經吵成了一團亂麻。
但周喻才不管這些人想要幹什麽,那些想要螳臂擋車阻擋洪流的人必然隻能被時代給淘汰。
一道聖旨從北苑中送了出去,不提推廣之事隻說擴種,在沿海幾省大規模種植,福建等地官員,皇莊負責人需要全力配合,若有陽奉陰違者一律嚴懲不貸。
同時將戶部建立起來的工作組調整成了一個全新的常備衙門,專門負責福建幾省種植之事,又責令戶部從江南和北方山東等地遷移百姓前往福建種地去,明明白白寫清楚了願意遷移者可以分發可種之地之外還能有錢拿,免稅三年,發新的身份戶籍,種植出來的糧食朝廷統一定價統一收購。
就這拿出來的每一個條件都能吸引到不少人,更何況還是這麽多的條件加到一起。
這下那些阻止的人可就有些七上八下不知所措了,做什麽都左右不是。
在皇莊種什麽他們管不著,那是皇帝的土地,而且這土地怎麽來的他們也是心知肚明,一下就感覺脖子上有些涼颼颼的。
(本章完)
周喻坐在棚子裏,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目光掃過麵前堆成小山的土豆和番薯也是滿意點頭。
糧食焦慮其實在華夏大地上一直從未消失,哪怕到了現代社會也是一樣,如今看著如此多的土豆和番薯擺在自己麵前,生活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個帝王親自看見這些,哪怕是已經提前知道答案但周喻的心口也是怦怦的跳了兩下。
正因如此,周喻才隻能端起茶杯來掩飾自己的激動,平靜下來後周喻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於謙。
問道:“於謙,你可知道這是什麽?”
於謙盯著那堆土豆和番薯,眉頭緊鎖的搖搖頭,他隻能看出這是兩種作物的根莖,吃大概是可以吃的,否則也不可能被周喻稱為鎮國神器。
可這玩意到底該怎麽吃,有多少能吃?吃起來麻不麻煩需不需要做特殊處理,一畝地能有接近兩千斤是真的假的,種植麻不麻煩,對環境有沒有什麽要求,多久能夠成熟。
於謙很震驚剛才趙要說的話,但越震驚就需要越冷靜。
“迴皇上,臣愚鈍,從未見過此物。”
周喻笑了笑:“於謙,這就是朕說的鎮國神器,有了它們我大明的百姓用不了多久將會人人能夠吃飽,你剛才沒聽到趙要說嗎?畝產一千多斤,你以為朕是在騙你們?”
於謙一愣,愕然瞪大了眼睛:“皇上,這是真的?”
周圍的大臣們此刻唿吸已經急促起來,不少人已經快要按耐不住朝著前麵土豆和番薯撲過去的欲望,一雙眼睛發紅的盯著趙要。
要不是錦衣衛和東廠的番子一個個將手放在刀鞘上用著兇狠的目光看著他們,大臣們恐怕此刻已經是要徹底失控了。
周喻沒說話而是朝著趙要招招手:“你來給諸位大人說說這個東西。”
趙要知道這是周喻在給他表現的機會,拱了拱手一手拿起一個土豆,一手扯下一個番薯快步來到周喻麵前。
“皇上!”
周喻擺擺手示意他開始。
趙要轉身麵向大臣們,清了清嗓子先是舉起手中的土豆:“諸位大人,此物名為土豆,耐寒耐旱適應性強,無論是肥沃之地還是貧瘠荒地皆可種植,種植之法也簡單,隻需將土豆切塊,每塊留一芽眼埋入土中,至多四月後之後便可收獲。”
趙要的小眼神完美展現了身為皇帝身邊大太監那種對所有外臣的蔑視、嫌棄,像是看一群土鱉。
但趙要也還是盡量的把土豆舉了起來讓所有人都能看清:“此物不僅產量高且營養豐富,吃法簡單,可煮、可蒸、可炒,可炸,可烤,甚至可磨成粉製成麵食,若遇災年此物便是救命之糧!”
大臣們聽得目瞪口呆,覺得自己耳朵是不是聽錯了,荒地可重不挑地方還一年能有三季?一個個盯著趙要手中的土豆,眼中滿是震撼。
眼看大臣們似乎快要失控,馬順拔刀大喝:“停下!再有亂動者斬!”
“斬!”
整齊的喊聲讓在場的大臣腦子一下清醒,但眼睛也一直沒有從地上那小山一樣的土豆堆和番薯堆上挪開。
於謙直接竄到了趙要麵前,拽住趙要道:“趙大人,此物當真如此?”
趙要淡定的推開於謙,道:“於大人,剛才本官所言句句屬實,此物便是本官親自種下,親自稱量,做不得假。”
於謙直接將趙要手中的土豆搶走研究起來。
然後趙要又舉起手中的番薯,掃了一眼諸多人等:“此物名為番薯,同樣耐旱耐貧瘠,種植之法與土豆類似,隻需將番薯藤插入土中,也隻需四月便可收獲,番薯畝產可達一千五百斤,味道甘甜,既可當主食也可作菜肴,吃法和土豆類似但還可生吃。”
“甜的!?也能當主食?”
於謙猛的抬起頭來,沒忘記把土豆藏在自己的袖口裏然後又一把搶走趙要手中的番薯。
趙要愣了愣看著於謙身形靈活的跑掉,咳嗽一聲繼續道:“而且此物果實人能吃,根莖牲畜能吃,葉子任何牲畜都能吃。”
“諸位大人,此二物若推廣至全國,我大明的百姓何愁吃不飽?何愁穿不暖?此乃皇上為天下百姓謀的福祉,是為鎮國神器!”
大臣們聽完,一個個激動得渾身發抖。
於謙又藏好了眼疾手快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高聲道:“皇上聖明!此二物若真如趙大人所說,那確實是我大明的鎮國神器!百姓有福!天下之福!”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跪地,齊聲高唿:“皇上聖明!大明萬歲!”
周喻笑了笑,擺擺手:“此物可不是朕找到的,是趙要上貢給朕的,更是他日日歲歲守在農田之中風吹日曬親手將這鎮國神器培育成如今這番模樣。”
周喻的目光落在趙要身上:“趙要,此物一出天下百姓將再無饑荒之苦,你之功不僅在於上貢,更在於你日夜操勞親自試種,將這土豆、番薯從無到有種出了我大明的未來!”
於謙聽完,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拱手道:“皇上,趙大人之功,於民有功,於軍有功,於陛下有功,於社稷有功,於我大明有功!此乃天大之功,朝廷若不賞,天下百姓亦會為趙大人鳴不平!”
於謙現在可聰明了,這情況完全看明白周喻是準備大賞趙要。
周喻微微點頭:“於謙說得很對,此物足以奠定我大明國運,更是能讓百姓免於饑餓的飽食之物,朕必須要賞。”
周喻緩緩起身:“趙要聽旨!”
趙要連忙上前跪在地上,低頭拱手:“臣在!”
周喻的聲音平靜又帶著別樣的節奏:“趙要上貢土豆、番薯,此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朕特封你為‘兩千歲’,封侯爵,賜號安民,食邑萬戶,另賜黃金萬兩,錦緞千匹,良田千頃,賜蟒袍,以彰其功!”
“謝皇上!”
一個兩千歲的封號在別人看來已經是極高的榮譽了,但隻有趙高自己知道這是皇帝在故意逗他的樂子。
而安民侯的爵位才是實打實的東西,而那些黃金錦緞良田……算了,不說也罷。
當周喻的聲音落下後大臣們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滿臉震驚。
趙要叩首再次高聲道:“臣謝皇上隆恩!臣必當竭盡全力,為大明的百姓,為皇上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喻笑了笑:“起來吧,此乃你應得之賞,朕希望你能繼續為我大明培育更多良種,配合戶部一起盡快讓這兩種鎮國神器種植到大明的每一片土地上,盡早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穿暖。”
其他大臣一開始沒選好位置,所以現在挨著周喻的大臣也就隻有於謙,於謙直接朝著趙要彎腰躬下了身子:“恭喜趙侯爺!賀喜趙侯爺!”
麵對於謙,趙要也還算客氣:“謝謝於大人。”
周喻看向其他的大臣:“諸位愛卿,嘴上說的永遠不如你們親自確定的,朕今日就想看著你們親自下地挖一挖這土豆和番薯,你們也親眼看看親手稱量,如何?”
大臣們一聽紛紛點頭,得去啊,必須去啊。
他們早就對這堆鎮國神器好奇得不行,現在有機會親自上手,哪還能忍得住?
“謹遵皇命!”
周喻點頭,趙要立刻就安排農戶們拿來鋤頭和筐子分發給在場的人。
於謙第一個接過鋤頭,官袍一脫就大步衝到了地裏,蹲下來就開始挖。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跟上,一時間地裏熱鬧得跟集市似的,農戶也是跟著這些大官老爺們配合著一起挖地。
於謙挖了幾鋤頭,很快就挖出了一株土豆來。
他小心翼翼地把土豆從土裏扒拉出來,看著那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土豆,喃喃自語:“這……土豆就是土裏的大豆子,不該叫做土豆應該叫做明豆啊。”
其他大臣們也陸續挖出了土豆和番薯,一個個激動而且興奮。
“皇上,這土豆果然產量驚人!”
“這番薯也是,塊莖肥碩,一看就是好東西!”
“好甜啊!”
“快分我點。”
“這東西有些硬,你牙不好就別吃了。”
…………
周喻就這麽坐著看熱鬧,等到大家都挖得差不多了他才開口道:“趙要,既然都挖出來了那就讓他們稱一稱,看看你有沒有誇大其詞。”
“是,皇上。”
趙要安排人抬來大秤,這些東西早上他就用過心中自然不擔心。
浪費了一些時間等到結果出來,所有人也徹底沒有懷疑的想法了,雖然數字上有些差距但也是完全正常的,和之前趙要說出的也是相差不多。
這一天是大明的又一個轉折點,但對有些人來說土豆和番薯的出現卻未必是好事。
大明變得更好,百姓能吃飽飯,這些事和他們有什麽關係?
他們關心的從來就不是天下是誰的天下,而是自己的利益能不能保住。
可如今土豆和番薯的推廣,則一定會動搖到他們的根基。
糧食產量一旦大增糧價必然暴跌,那些靠著囤積糧食操縱糧價發財的人怎麽可能坐得住?
更有人根本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變化,甚至想要阻擋這已經開始轉動的時代洪流。
當然周喻還明白穀賤傷農,在任何情況下農戶其實才是最可憐的,不過周喻已經對此有了一些想法。
就像當年,有些人費盡心思阻止皇室下西洋,哪怕為此掀起福建的叛亂,這麽多年以來一直暗中搞假倭寇的事也在所不惜。
他們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獨占海運的龐大利益,要知道當年朱棣贏了皇位後花錢如流水,大明朝當時的經濟狀況要不是靠著下西洋帶來的巨額利潤,哪還有今時今日?
不過好在現在是沒什麽人能再阻止了,周喻的好皇叔把事情做得太幹淨了,但同樣的傷得最厲害的也還是那些依靠漁業生存的百姓。
不過幾天時間,土豆和番薯的擴種推廣就果然遇見了一些爭論。
朝中一些大臣開始暗中聯係,試圖以動搖國本和引發恐慌為由,上奏想要阻撓周喻對土豆和番薯的推廣速度。
折子上說的都很有道理,逐步推廣以圖穩定,用多少年時間慢慢的來,就算是周喻看過也覺得說得對。
但是這些大臣們卻隻是被眼前之事糊了眼睛,忘了周喻手中還握著福建的無數土地,有無數百姓投身於這些土地之中種植起了他們的未來,但還有更多的土地還無人可種。
這些人提出來的以穩為主的好辦法對周喻來說根本沒用,他們更不會明白周喻到底想要做什麽。
這些大臣們表麵上冠冕堂皇,本質上想著的是維護自身利益和家族的利益,國家的未來和利益當前也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東西。
但有些人卻從這裏麵看見了機會,改變大明糧食產業格局的好機會,為了從未來的產業中分一份他們也毫不猶豫的站出來支持周喻要推廣的命令。
這都還暫時沒辦法大規模的推廣開來,還處於必須要擴大種植的初步階段朝中就已經吵成了一團亂麻。
但周喻才不管這些人想要幹什麽,那些想要螳臂擋車阻擋洪流的人必然隻能被時代給淘汰。
一道聖旨從北苑中送了出去,不提推廣之事隻說擴種,在沿海幾省大規模種植,福建等地官員,皇莊負責人需要全力配合,若有陽奉陰違者一律嚴懲不貸。
同時將戶部建立起來的工作組調整成了一個全新的常備衙門,專門負責福建幾省種植之事,又責令戶部從江南和北方山東等地遷移百姓前往福建種地去,明明白白寫清楚了願意遷移者可以分發可種之地之外還能有錢拿,免稅三年,發新的身份戶籍,種植出來的糧食朝廷統一定價統一收購。
就這拿出來的每一個條件都能吸引到不少人,更何況還是這麽多的條件加到一起。
這下那些阻止的人可就有些七上八下不知所措了,做什麽都左右不是。
在皇莊種什麽他們管不著,那是皇帝的土地,而且這土地怎麽來的他們也是心知肚明,一下就感覺脖子上有些涼颼颼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