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龍和何鑄在客棧見麵,開誠布公,坦誠以對。
何鑄對陸文龍的英雄氣魄和少年大誌很是欣賞,陸文龍也看得出何鑄是一個忠臣,雖然他不似嶽飛、韓世忠等人那樣慷慨激昂,卻也絕不是秦檜、萬俟卨之流。
隻是何鑄見陸文龍去臨安大有興師問罪的意思,不免有些擔心,他看向陸文龍,屋子裏的空氣有些壓抑。
許久,何鑄開口道:“也罷,文龍心係黎民百姓,此行正好看看臨安百姓的生活。”
陸文龍不解問道:“大人此話何意?”
何鑄反問道:“文龍,你可知臨安城百姓的日子過得如何?”
陸文龍一愣,看向何鑄,他不知何鑄為何這麽問,而他也當真不太清楚。
何鑄道:“臨安可比天城,城中百姓富足安定,盡享天倫,能過上這般日子,他們打心裏感恩陛下。”
陸文龍有些不信,在他看來,大宋的江山一直沒怎麽穩當過,外敵入侵,義軍四起,又有各種苛捐雜稅,更有甚者割地之時,將所在百姓一並割棄,這樣的朝廷從不問百姓的死活,又怎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看何鑄不像是說謊,陸文龍一時間有些狐疑。
何鑄又道:“一介百姓整日想的無非是衣食無憂、安定祥和。也許他們心中也曾為嶽元帥鳴冤叫屈,也曾痛恨那些奸佞之臣,可日子長了,也就淡忘了。”
“江山淪陷,屈膝敵國,如此恥辱豈能忘卻?同胞慘遭屠戮,將士血染沙場,豈可忘卻?昏昧君臣殘害忠良,拋棄萬千百姓,豈敢忘卻?”陸文龍憤憤不平。
麵對這一連串的質問,何鑄也不知如何作答。
“何大人也覺得臨安百姓是理所應當!那朱仙鎮的百姓,中原淪陷的百姓又當如何?”陸文龍再次問道。
何鑄本就是臨安人,雖官曆州縣,卻不曾出得江南,對淪陷地的宋人和身處戰爭中的百姓的處境多是聽說或是從奏報上得知。即便如此,他也可以想到這些百姓的淒慘,臨安城中的百姓與之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今日聽到陸文龍這麽說,可見彼間老百姓的生活隻怕比他想象的還要艱難。
何鑄默默的看著陸文龍,腦海中卻閃過江南富足的百姓和那些被異族欺壓的難民、被天災禍害的災民的畫麵,那強烈的反差令人動容。
陸文龍接著說道:“何大人說是淡忘?依文龍看來,隻怕是麻木了吧?”
何鑄一皺眉,陸文龍一針見血,說到了點子上。
片刻,何鑄問道:“臨安百姓生活幸福,他們都念著陛下的恩德。不敢評度陛下,可江南有今日之盛,皆係陛下之功績!”
“那中原呢?”陸文龍問道。
何鑄道:“有些取舍也是無奈之舉啊!”
陸文龍聞言說道:“何大人說了這麽多,其意便是囑我不可對陛下做什麽,是也不是?”
何鑄點了點頭,有些擔憂的說道:“如今,我大宋江山雖然無恙,卻有諸多不可定數,既不可定,則民心穩定便尤其重要。”
陸文龍道:“何大人的意思……”
何鑄道:“何某隻知於百姓而言,皇上便是天,若是天塌了,則民心必亂,民心亂,於社稷不利,倘若金人乘虛而入,則大宋危矣。”
陸文龍沒有作聲,但他很清楚,何鑄說的是對的。
何鑄又道:“前有李相、宗帥,後有嶽元帥、韓元帥,如今又有文龍這般少年英雄,為保我大宋江山,不懼生死,挺身而出,若民心不負,百姓懸於戰火,淪為亡國之奴,豈不痛心?”
陸文龍感道:“同為百姓,有的安居樂業,有的則是家破人亡,不知那臨安城中的百姓可曾想到朱仙鎮的百姓被國家舍棄的心緒啊!難道臨安的百姓是大宋的子民,朱仙鎮的百姓就不是大宋的子民了嗎?”
何鑄搖了搖頭,說道:“誰願意割地棄民,俯首稱臣?隻是逼不得已罷了。”
陸文龍心下一涼,默默說道:“嶽元帥他們卻不這麽想,鳳凰山、太行山、紅桃山、九龍山的兄弟們也不這麽想。”
何鑄聞言一怔,他何嚐不是呢?哪個愛國的人會願意自己的祖國向他國俯首稱臣,甚至是搖尾乞憐呢?何鑄明白,嶽飛被害,韓世忠告老,劉琦、張信等人也都被削了兵權,朝中幾無領兵之將,這是很危險的。
可是,高宗依寄希望於金國遵守紹興合議,把大宋江山的安危交於敵手。以秦檜、張俊、萬俟卨為首的滿朝文武幾無人再有抗金之聲,而是一味的迎合高宗。
功勳忠良結局悲慘,奸佞逢迎之輩卻深受器重,如何鑄這般良臣看在眼裏卻也無可奈何。
見何鑄不言語,陸文龍又道:“文龍此次進京,便是有很多不解之處欲請教陛下,自然也有許多必做的事要做。”
何鑄一驚,他知道陸文龍這次進京是衝著高宗去的,他有些後悔放陸文龍出城,可是很快便釋然了,也是該讓萬歲爺清醒清醒了。
想到這,何鑄說道:“文龍若真能見到陛下,也是好事!”
“哦?”陸文龍有些狐疑:“何大人不再阻攔?”
何鑄笑道:“文龍決心已至,豈可動搖?再說以我今日之力又怎能攔得住雙槍將?”
陸文龍也是一笑。他清楚何鑄並沒想過用強,否則也不會隻帶幾個隨從前來。
何鑄接著問道:“文龍此行除了陛下,還要見何人?”
陸文龍說道:“既來之則安之,我等自鳳凰山來到臨安,一路勞頓,有幾位大人是必須要見的,隻是這幾人皆是位高權重,預見一麵也非易事,故而要多待些時日。”
何鑄自然猜到陸文龍他們來臨安的目的,隻怕秦檜等人要小心了。
……
就這樣,陸文龍和何鑄二人在屋內直談到天色微亮,二人都意識到該走了。
何鑄站起身,說道:“能與文龍秉燭夜談,實是老夫之幸,文龍少年英雄,忠於社稷,心係百姓,更是我大宋之幸啊!”
陸文龍向何鑄見禮道:“大人謬讚了,文龍不過想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宋人罷了。”
何鑄默默地點了點頭。
陸文龍知道何鑄放他們出城,已是得罪了秦檜,惹怒了高宗,未來隻怕沒有什麽前途可言了。
何鑄對陸文龍的英雄氣魄和少年大誌很是欣賞,陸文龍也看得出何鑄是一個忠臣,雖然他不似嶽飛、韓世忠等人那樣慷慨激昂,卻也絕不是秦檜、萬俟卨之流。
隻是何鑄見陸文龍去臨安大有興師問罪的意思,不免有些擔心,他看向陸文龍,屋子裏的空氣有些壓抑。
許久,何鑄開口道:“也罷,文龍心係黎民百姓,此行正好看看臨安百姓的生活。”
陸文龍不解問道:“大人此話何意?”
何鑄反問道:“文龍,你可知臨安城百姓的日子過得如何?”
陸文龍一愣,看向何鑄,他不知何鑄為何這麽問,而他也當真不太清楚。
何鑄道:“臨安可比天城,城中百姓富足安定,盡享天倫,能過上這般日子,他們打心裏感恩陛下。”
陸文龍有些不信,在他看來,大宋的江山一直沒怎麽穩當過,外敵入侵,義軍四起,又有各種苛捐雜稅,更有甚者割地之時,將所在百姓一並割棄,這樣的朝廷從不問百姓的死活,又怎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看何鑄不像是說謊,陸文龍一時間有些狐疑。
何鑄又道:“一介百姓整日想的無非是衣食無憂、安定祥和。也許他們心中也曾為嶽元帥鳴冤叫屈,也曾痛恨那些奸佞之臣,可日子長了,也就淡忘了。”
“江山淪陷,屈膝敵國,如此恥辱豈能忘卻?同胞慘遭屠戮,將士血染沙場,豈可忘卻?昏昧君臣殘害忠良,拋棄萬千百姓,豈敢忘卻?”陸文龍憤憤不平。
麵對這一連串的質問,何鑄也不知如何作答。
“何大人也覺得臨安百姓是理所應當!那朱仙鎮的百姓,中原淪陷的百姓又當如何?”陸文龍再次問道。
何鑄本就是臨安人,雖官曆州縣,卻不曾出得江南,對淪陷地的宋人和身處戰爭中的百姓的處境多是聽說或是從奏報上得知。即便如此,他也可以想到這些百姓的淒慘,臨安城中的百姓與之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今日聽到陸文龍這麽說,可見彼間老百姓的生活隻怕比他想象的還要艱難。
何鑄默默的看著陸文龍,腦海中卻閃過江南富足的百姓和那些被異族欺壓的難民、被天災禍害的災民的畫麵,那強烈的反差令人動容。
陸文龍接著說道:“何大人說是淡忘?依文龍看來,隻怕是麻木了吧?”
何鑄一皺眉,陸文龍一針見血,說到了點子上。
片刻,何鑄問道:“臨安百姓生活幸福,他們都念著陛下的恩德。不敢評度陛下,可江南有今日之盛,皆係陛下之功績!”
“那中原呢?”陸文龍問道。
何鑄道:“有些取舍也是無奈之舉啊!”
陸文龍聞言說道:“何大人說了這麽多,其意便是囑我不可對陛下做什麽,是也不是?”
何鑄點了點頭,有些擔憂的說道:“如今,我大宋江山雖然無恙,卻有諸多不可定數,既不可定,則民心穩定便尤其重要。”
陸文龍道:“何大人的意思……”
何鑄道:“何某隻知於百姓而言,皇上便是天,若是天塌了,則民心必亂,民心亂,於社稷不利,倘若金人乘虛而入,則大宋危矣。”
陸文龍沒有作聲,但他很清楚,何鑄說的是對的。
何鑄又道:“前有李相、宗帥,後有嶽元帥、韓元帥,如今又有文龍這般少年英雄,為保我大宋江山,不懼生死,挺身而出,若民心不負,百姓懸於戰火,淪為亡國之奴,豈不痛心?”
陸文龍感道:“同為百姓,有的安居樂業,有的則是家破人亡,不知那臨安城中的百姓可曾想到朱仙鎮的百姓被國家舍棄的心緒啊!難道臨安的百姓是大宋的子民,朱仙鎮的百姓就不是大宋的子民了嗎?”
何鑄搖了搖頭,說道:“誰願意割地棄民,俯首稱臣?隻是逼不得已罷了。”
陸文龍心下一涼,默默說道:“嶽元帥他們卻不這麽想,鳳凰山、太行山、紅桃山、九龍山的兄弟們也不這麽想。”
何鑄聞言一怔,他何嚐不是呢?哪個愛國的人會願意自己的祖國向他國俯首稱臣,甚至是搖尾乞憐呢?何鑄明白,嶽飛被害,韓世忠告老,劉琦、張信等人也都被削了兵權,朝中幾無領兵之將,這是很危險的。
可是,高宗依寄希望於金國遵守紹興合議,把大宋江山的安危交於敵手。以秦檜、張俊、萬俟卨為首的滿朝文武幾無人再有抗金之聲,而是一味的迎合高宗。
功勳忠良結局悲慘,奸佞逢迎之輩卻深受器重,如何鑄這般良臣看在眼裏卻也無可奈何。
見何鑄不言語,陸文龍又道:“文龍此次進京,便是有很多不解之處欲請教陛下,自然也有許多必做的事要做。”
何鑄一驚,他知道陸文龍這次進京是衝著高宗去的,他有些後悔放陸文龍出城,可是很快便釋然了,也是該讓萬歲爺清醒清醒了。
想到這,何鑄說道:“文龍若真能見到陛下,也是好事!”
“哦?”陸文龍有些狐疑:“何大人不再阻攔?”
何鑄笑道:“文龍決心已至,豈可動搖?再說以我今日之力又怎能攔得住雙槍將?”
陸文龍也是一笑。他清楚何鑄並沒想過用強,否則也不會隻帶幾個隨從前來。
何鑄接著問道:“文龍此行除了陛下,還要見何人?”
陸文龍說道:“既來之則安之,我等自鳳凰山來到臨安,一路勞頓,有幾位大人是必須要見的,隻是這幾人皆是位高權重,預見一麵也非易事,故而要多待些時日。”
何鑄自然猜到陸文龍他們來臨安的目的,隻怕秦檜等人要小心了。
……
就這樣,陸文龍和何鑄二人在屋內直談到天色微亮,二人都意識到該走了。
何鑄站起身,說道:“能與文龍秉燭夜談,實是老夫之幸,文龍少年英雄,忠於社稷,心係百姓,更是我大宋之幸啊!”
陸文龍向何鑄見禮道:“大人謬讚了,文龍不過想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宋人罷了。”
何鑄默默地點了點頭。
陸文龍知道何鑄放他們出城,已是得罪了秦檜,惹怒了高宗,未來隻怕沒有什麽前途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