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鑄與陸文龍徹夜長談,直到東方泛白。
兩個人以這種方式相見,即便是密談也是冒著很大風險的。
想到何鑄的前途渺茫,陸文龍心下感慨,說道:“大人還有什麽叮囑,文龍願聽教誨。”
何鑄看向陸文龍,問道:“敢問依文龍之意,何為‘忠’呢?”
陸文龍道:“嶽元帥忠於陛下、以身許國是為忠,泰山大人救駕護國、戎馬一生是為忠,無數抗金將士奮不顧身、為國捐軀是為忠。”
何鑄聞言也深有感觸,又問:“那文龍你呢?”
陸文龍看了看何鑄,正色說道:“文龍不才,欲承先輩之誌,盡忠報國,也不枉眾先輩諄諄教誨。”
陸文龍沒有說要忠於陛下,這是有意為之,他不想為那個從未謀麵的君王盡忠,因為他無法原諒他做過的事。
何鑄自然也聽出陸文龍的意思,他感歎陸文龍英雄氣概的同時,也了解了以陸文龍為代表的各路義軍及嶽、韓舊部對高宗的態度。
“盡忠報國……”何鑄想起了嶽飛背上的刺字,不難看出,陸文龍等人雖對朝廷心懷不滿,卻從未想過背叛祖國,相反他們一直在用血肉之軀守護著大宋的疆土。
“文龍之誌實令何某欽佩!”說話間,何鑄向著陸文龍深施一禮。
“文龍實不敢當。”陸文龍上前還禮,又道:“在文龍看來,既為忠,不應隻忠於君王一人,更要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百姓,如此才是真正的‘忠’!”
何鑄聞言一怔,他沒有想到這番話出自這麽一個年輕人之口。
“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百姓……”何鑄重複著陸文龍的話,不禁心潮澎湃,遂說道:“說得好!文龍之言實令何某汗顏,我大宋能有文龍這般英雄護佑,真乃國之大幸啊!”
“大人過獎了,文龍不過是想做自己該做的事,如今前往臨安亦是如此。”陸文龍說道。
何鑄道:“文龍此次進京可謂是懲奸除惡,那大惡之人自當受罰,隻是有一人卻絕不可動。”
陸文龍一愣:“大人說的可是陛下?”
何鑄點了點頭。
陸文龍一皺眉:“為何?”
何鑄道:“以盡忠臣之本!”
陸文龍笑道:“何大人不愧是大忠臣,事到如今還顧及著陛下的體麵。”
“非也!”何鑄道:“文龍所言之忠乃是大忠,隻是這‘忠’字讀起來容易,行起來卻是重於泰山。”
“大人請明言,文龍願聞賜教。”陸文龍道。
平複了一下心情,何鑄問道:“金人先是在朱仙鎮會戰中大敗而歸,又在不久前被文龍擊退,可一直以來亡我大宋之心不死,他日必將卷土重來,文龍以為是也不是?”
陸文龍點了點頭,他很清楚他昔日的皇兄金熙宗和他的父王完顏兀術,包括絕大多數金國將領,這些人對南朝的態度十分明確,一統江山是先祖皇帝的遺願,也是他們的人生目標,雖然新敗,又有紹興合議約束,可金國遲早會再次南侵。
“為今之計,穩定民心方為上策啊!”何鑄道:“我大宋雖偏安江南,可如今國富民殷,百姓安居樂業,又感陛下恩威浩蕩,陛下有恙則民心必亂,屆時,金軍南下,乘亂擊之,則社稷危矣啊!”說話間,何鑄情緒有些激動。
一個忠君愛國的臣子,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皇帝蒙難,國家淪陷。
陸文龍沉默了,他恨高宗,不僅僅是他,他身邊的叔伯兄弟們大多都憎恨這個人。可是,這個人偏偏是皇上,是老百姓的天,若是天塌了,老百姓的心氣隻怕也沒了,最起碼臨安城的百姓是無法承受的。
見陸文龍不做聲,何鑄又道:“文龍忠肝義膽,令人欽佩,可這忠奸善惡之間卻並非表麵看上去那般簡單啊!”
陸文龍沒有反駁,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若臨安百姓真如何鑄所說,那如何對待高宗,還真需從長計議。畢竟在陸文龍的心中,百姓的民心所向,民族的興衰存亡比之一時間的快意恩仇要重要。
旋即,陸文龍開口了:“大人之言,文龍受教了。”
見陸文龍這麽說,何鑄放心不少,問道:“敢問文龍作何打算?”
陸文龍道:“趕赴臨安,懲奸除惡!”
“文龍……”何鑄也知他此去臨安勢在必行,也不好再勸。
陸文龍接著說道:“大人放心,文龍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何鑄一怔,隨即欣慰的點了點頭:“文龍能為國家計,為百姓計,實我大宋之福啊!”
兩個人走出房門之時,天已大亮。
何鑄的隨從急忙上前,見何鑄神采無恙,才放下心。這邊韓秀君等人也迎上前去。
陸文龍引薦道:“何大人,這是內子秀君。”
“韓秀君見過中氶大人。”韓秀君上前見禮道。
何鑄笑道:“昔日與韓大人同殿稱臣,視之為兄,也聽說過你們的事跡,今日看到你二人終成眷屬,老夫也為你們高興啊!”
這時候,高青鸞和諸葛小星也走上前來,她們倆可不太願意聽這番話。
陸文龍也為何鑄做了引薦。
“何大人不僅忠君愛國,更是巧舌如簧,我家將軍怕是被說動了心啊!”諸葛小星看出了陸文龍的動搖。
高青鸞冷道:“到了臨安,哪個該殺,哪個不該殺,全看我手中寶劍。”
這兩位還是一如既往。
何鑄看出她們對朝廷的恨意。
陸文龍道:“諸葛軍師深通兵法,高寨主的高家槍更是難逢敵手,此二人皆為抗擊外敵立下大功!”
何鑄不住點頭,看得出來這兩個雖是姑娘家,卻都絕非等閑之輩,不禁感道:“當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啊!”心下卻很是慶幸,好在有陸文龍在,不然的話,這兩個人還不得把天給捅破了!
轉念一想,她們皆是忠良之後,如今也都淪落草莽。還有各路義軍的頭領也是一樣,麵對外敵,他們挺身而出,保家衛國。他們無愧於忠義的誓言,無愧於國家民族,無愧於黎民百姓,可朝廷卻真的愧對他們!!
兩個人以這種方式相見,即便是密談也是冒著很大風險的。
想到何鑄的前途渺茫,陸文龍心下感慨,說道:“大人還有什麽叮囑,文龍願聽教誨。”
何鑄看向陸文龍,問道:“敢問依文龍之意,何為‘忠’呢?”
陸文龍道:“嶽元帥忠於陛下、以身許國是為忠,泰山大人救駕護國、戎馬一生是為忠,無數抗金將士奮不顧身、為國捐軀是為忠。”
何鑄聞言也深有感觸,又問:“那文龍你呢?”
陸文龍看了看何鑄,正色說道:“文龍不才,欲承先輩之誌,盡忠報國,也不枉眾先輩諄諄教誨。”
陸文龍沒有說要忠於陛下,這是有意為之,他不想為那個從未謀麵的君王盡忠,因為他無法原諒他做過的事。
何鑄自然也聽出陸文龍的意思,他感歎陸文龍英雄氣概的同時,也了解了以陸文龍為代表的各路義軍及嶽、韓舊部對高宗的態度。
“盡忠報國……”何鑄想起了嶽飛背上的刺字,不難看出,陸文龍等人雖對朝廷心懷不滿,卻從未想過背叛祖國,相反他們一直在用血肉之軀守護著大宋的疆土。
“文龍之誌實令何某欽佩!”說話間,何鑄向著陸文龍深施一禮。
“文龍實不敢當。”陸文龍上前還禮,又道:“在文龍看來,既為忠,不應隻忠於君王一人,更要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百姓,如此才是真正的‘忠’!”
何鑄聞言一怔,他沒有想到這番話出自這麽一個年輕人之口。
“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百姓……”何鑄重複著陸文龍的話,不禁心潮澎湃,遂說道:“說得好!文龍之言實令何某汗顏,我大宋能有文龍這般英雄護佑,真乃國之大幸啊!”
“大人過獎了,文龍不過是想做自己該做的事,如今前往臨安亦是如此。”陸文龍說道。
何鑄道:“文龍此次進京可謂是懲奸除惡,那大惡之人自當受罰,隻是有一人卻絕不可動。”
陸文龍一愣:“大人說的可是陛下?”
何鑄點了點頭。
陸文龍一皺眉:“為何?”
何鑄道:“以盡忠臣之本!”
陸文龍笑道:“何大人不愧是大忠臣,事到如今還顧及著陛下的體麵。”
“非也!”何鑄道:“文龍所言之忠乃是大忠,隻是這‘忠’字讀起來容易,行起來卻是重於泰山。”
“大人請明言,文龍願聞賜教。”陸文龍道。
平複了一下心情,何鑄問道:“金人先是在朱仙鎮會戰中大敗而歸,又在不久前被文龍擊退,可一直以來亡我大宋之心不死,他日必將卷土重來,文龍以為是也不是?”
陸文龍點了點頭,他很清楚他昔日的皇兄金熙宗和他的父王完顏兀術,包括絕大多數金國將領,這些人對南朝的態度十分明確,一統江山是先祖皇帝的遺願,也是他們的人生目標,雖然新敗,又有紹興合議約束,可金國遲早會再次南侵。
“為今之計,穩定民心方為上策啊!”何鑄道:“我大宋雖偏安江南,可如今國富民殷,百姓安居樂業,又感陛下恩威浩蕩,陛下有恙則民心必亂,屆時,金軍南下,乘亂擊之,則社稷危矣啊!”說話間,何鑄情緒有些激動。
一個忠君愛國的臣子,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皇帝蒙難,國家淪陷。
陸文龍沉默了,他恨高宗,不僅僅是他,他身邊的叔伯兄弟們大多都憎恨這個人。可是,這個人偏偏是皇上,是老百姓的天,若是天塌了,老百姓的心氣隻怕也沒了,最起碼臨安城的百姓是無法承受的。
見陸文龍不做聲,何鑄又道:“文龍忠肝義膽,令人欽佩,可這忠奸善惡之間卻並非表麵看上去那般簡單啊!”
陸文龍沒有反駁,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若臨安百姓真如何鑄所說,那如何對待高宗,還真需從長計議。畢竟在陸文龍的心中,百姓的民心所向,民族的興衰存亡比之一時間的快意恩仇要重要。
旋即,陸文龍開口了:“大人之言,文龍受教了。”
見陸文龍這麽說,何鑄放心不少,問道:“敢問文龍作何打算?”
陸文龍道:“趕赴臨安,懲奸除惡!”
“文龍……”何鑄也知他此去臨安勢在必行,也不好再勸。
陸文龍接著說道:“大人放心,文龍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何鑄一怔,隨即欣慰的點了點頭:“文龍能為國家計,為百姓計,實我大宋之福啊!”
兩個人走出房門之時,天已大亮。
何鑄的隨從急忙上前,見何鑄神采無恙,才放下心。這邊韓秀君等人也迎上前去。
陸文龍引薦道:“何大人,這是內子秀君。”
“韓秀君見過中氶大人。”韓秀君上前見禮道。
何鑄笑道:“昔日與韓大人同殿稱臣,視之為兄,也聽說過你們的事跡,今日看到你二人終成眷屬,老夫也為你們高興啊!”
這時候,高青鸞和諸葛小星也走上前來,她們倆可不太願意聽這番話。
陸文龍也為何鑄做了引薦。
“何大人不僅忠君愛國,更是巧舌如簧,我家將軍怕是被說動了心啊!”諸葛小星看出了陸文龍的動搖。
高青鸞冷道:“到了臨安,哪個該殺,哪個不該殺,全看我手中寶劍。”
這兩位還是一如既往。
何鑄看出她們對朝廷的恨意。
陸文龍道:“諸葛軍師深通兵法,高寨主的高家槍更是難逢敵手,此二人皆為抗擊外敵立下大功!”
何鑄不住點頭,看得出來這兩個雖是姑娘家,卻都絕非等閑之輩,不禁感道:“當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啊!”心下卻很是慶幸,好在有陸文龍在,不然的話,這兩個人還不得把天給捅破了!
轉念一想,她們皆是忠良之後,如今也都淪落草莽。還有各路義軍的頭領也是一樣,麵對外敵,他們挺身而出,保家衛國。他們無愧於忠義的誓言,無愧於國家民族,無愧於黎民百姓,可朝廷卻真的愧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