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逝世的消息,不亞於在長安投下了一顆炸彈。
對於李世民來說,杜如晦逝世,不僅僅隻是失去了一位大臣那麽簡單。
對於張拯來說,既然杜如晦逝世了,那麽張公瑾的結果將會如何呢?
而對於其他別有用心的人來說,杜如晦去世之後,在朝堂上留下的短暫權力空白,就是一塊巨大的令人讒言欲滴的肥肉。
杜如晦逝世的消息,像是一陣風,迅速在長安蔓延開來,對整個大唐造成了一場巨大的地震。
得知這個消息的各家權貴反應不一,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拍手稱快。
有的將自己的身體藏進了陰影裏,準備等到合適的時機,便露出獠牙。
……
上書房內,三人俱對杜如晦去世的消息震驚不以。
而後有侍衛來報,宮裏有旨意。
三人快步來到東宮前院,來著正是李世民的貼身大太監王德。
李承乾朝著王德躬身行禮道:“不知大伴來此,父皇有何旨意。”
王德側身避過了李承乾的行禮,對著李承乾說道:“太子殿下,陛下有口諭,令殿下速去萊國公府替陛下吊唁,另,鄒國公之子張拯也同殿下您一塊兒去。”
李承乾本就打算去萊國公府吊唁,此刻聽聞李二的旨意到來,恭敬的答到:“是,還請大伴轉告父皇,克明公去世,勿要太過於傷懷。”
“老奴一定將太子殿下的話轉達陛下,陛下,陛下方才……”王德應道,但不知道該不該將陛下剛才昏闕的事情告訴太子。
“父皇他怎麽了?”李承乾問道。
王德一咬牙,覺得這事兒瞞不過太子,於是說道:“陛下方才聽聞萊國公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心神驚懼之下昏闕了過去,不過此刻已經醒來。”
“什麽,父皇剛才昏了過去?”李承乾聽王德說李二剛才昏了過去,驚唿一聲臉上布滿了擔憂之色。
又聽王德說李二已經醒來,臉上的擔憂之色才稍減。
“禦醫說隻是太過悲傷急火攻心導致心氣鬱結,此刻已無大礙。”
“你們這些狗東西,怎麽服侍的父皇。”李承乾怒道。
“殿下恕罪。”王德見李承乾發怒,急忙請罪。
李承乾猶豫了一下,對著張拯和老李綱說道:“李師,拯哥兒,我想先進宮看看父皇。”
“殿下不可。”王德和張拯同時出聲勸阻道。
王德繼續說道:“陛下是讓您代陛下去萊國公府吊唁,殿下貿然進宮,恐怕不妥。”
老李綱緩緩搖頭,對李承乾說道:“此時進宮,確實不妥,還是先去萊國公府吧,迴來再進宮看陛下也來得及。”
李承乾自己想了想,也覺得不太妥當。當皇帝的老子剛暈過去,做太子的兒子就急不可耐的跑進皇宮。
這是打算幹嘛?去看看確定下老子死了沒,死了好準備登基嗎。
“也罷,擺駕萊國公府。”李承乾對東宮的侍衛首領吩咐道。
段恆立即打出了東宮太子的儀仗,一行人出了東宮朝杜如晦的府邸而去。
……
“克明,克明啊,悲哉克明,惜哉克明。哀君思君,悲慟欲絕。嗚唿克明,生死永別,冥冥無際,世事茫茫,從此天下,知音何方?嗚唿,痛哉……”
李承乾和張拯下了馬車,便聽得萊國公府上傳出一陣悲慟欲絕的哭嚎。
兩人踏進了萊國公府大門,隻見前堂之內已經搭起靈堂。
杜如晦的遺體,已經安置在棺木之中,隻等生前故人前來吊唁完畢,便要封棺入土。
一個中年男人正靠著杜如晦的棺木哭得涕淚交加,頭上的冠帯已經不知道掉落何方,披頭散發,幾欲昏闕。
而杜如晦的兩個兒子杜構與杜荷,雖然也是滿臉悲色,此刻卻是在小聲勸慰著這個前來哭喪的人。
“房相?”張拯不確定的問道。
房玄齡竟然是第一個來到杜府吊唁的人。
看著房玄齡此刻悲慟的樣子,李承乾張拯對視一眼,也是心有戚戚焉,心情不自覺的沉重起來。
“太子殿下,張少郎。”滿臉悲容的杜構留下弟弟杜荷在杜如晦的棺木前勸慰著房玄齡,自己朝著李承乾走來。
“杜奉禦不必多禮,孤此來隻為吊唁克明公。”李承乾朝杜構擺擺手,示意他去忙。
杜構見此,朝李承乾告了聲罪,便退下去忙了,杜如晦新逝,作為嫡長子的他,此時還要強忍內心的悲痛,處理好杜如晦的後事。
李承乾與張拯互相整理了一下儀容,走到杜如晦的棺木前。
看著杜如晦栩栩如生仿若熟睡的麵容,李承乾當即留下兩行清淚,張拯也是眼睛酸澀得不行。
杜如晦,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與房玄齡二人一手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將李二推上了帝王的寶座,與張拯之父張公瑾同樣相交莫逆。
可惜,就在大唐即將踏入盛世的曙光之時,便撒手人寰,一手締造的盛唐,卻未曾親眼看見,怎能不叫人痛惜。
“嗚唿克明,不幸夭亡,驚聞噩耗,痛斷肝腸。克明啊,克明何故先行。”房玄齡對來到身旁的李承乾和張拯恍若未見。
看著哭得肝腸寸斷的房玄齡,李承乾忍不住出聲勸慰:“房相,勿要太過傷懷。”
杜如晦逝世,房玄齡如此悲慟,自然也是情有可原的。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後世將他們並稱為房謀杜斷。
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謀猷允協,以致升平。議者以比漢之蕭曹,信矣!然萊成之見用,文昭之所舉也。
世傳太宗嚐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
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裨諶草創,東裏潤色,相須而成,俾無悔事,賢達用心,良有以也。
若以往哲方之,房則管仲、子產,杜則鮑叔、罕虎矣。肇啟聖君,必生賢輔。猗歟二公,實開運祚。
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
這是後世劉昫對房杜二人的評價,房玄齡與杜如晦的感情可見一斑。
二人相知相得,是宛如伯牙與子期一般的知己。
杜如晦逝世,叫房玄齡怎能不肝腸寸斷。
對於李世民來說,杜如晦逝世,不僅僅隻是失去了一位大臣那麽簡單。
對於張拯來說,既然杜如晦逝世了,那麽張公瑾的結果將會如何呢?
而對於其他別有用心的人來說,杜如晦去世之後,在朝堂上留下的短暫權力空白,就是一塊巨大的令人讒言欲滴的肥肉。
杜如晦逝世的消息,像是一陣風,迅速在長安蔓延開來,對整個大唐造成了一場巨大的地震。
得知這個消息的各家權貴反應不一,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拍手稱快。
有的將自己的身體藏進了陰影裏,準備等到合適的時機,便露出獠牙。
……
上書房內,三人俱對杜如晦去世的消息震驚不以。
而後有侍衛來報,宮裏有旨意。
三人快步來到東宮前院,來著正是李世民的貼身大太監王德。
李承乾朝著王德躬身行禮道:“不知大伴來此,父皇有何旨意。”
王德側身避過了李承乾的行禮,對著李承乾說道:“太子殿下,陛下有口諭,令殿下速去萊國公府替陛下吊唁,另,鄒國公之子張拯也同殿下您一塊兒去。”
李承乾本就打算去萊國公府吊唁,此刻聽聞李二的旨意到來,恭敬的答到:“是,還請大伴轉告父皇,克明公去世,勿要太過於傷懷。”
“老奴一定將太子殿下的話轉達陛下,陛下,陛下方才……”王德應道,但不知道該不該將陛下剛才昏闕的事情告訴太子。
“父皇他怎麽了?”李承乾問道。
王德一咬牙,覺得這事兒瞞不過太子,於是說道:“陛下方才聽聞萊國公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心神驚懼之下昏闕了過去,不過此刻已經醒來。”
“什麽,父皇剛才昏了過去?”李承乾聽王德說李二剛才昏了過去,驚唿一聲臉上布滿了擔憂之色。
又聽王德說李二已經醒來,臉上的擔憂之色才稍減。
“禦醫說隻是太過悲傷急火攻心導致心氣鬱結,此刻已無大礙。”
“你們這些狗東西,怎麽服侍的父皇。”李承乾怒道。
“殿下恕罪。”王德見李承乾發怒,急忙請罪。
李承乾猶豫了一下,對著張拯和老李綱說道:“李師,拯哥兒,我想先進宮看看父皇。”
“殿下不可。”王德和張拯同時出聲勸阻道。
王德繼續說道:“陛下是讓您代陛下去萊國公府吊唁,殿下貿然進宮,恐怕不妥。”
老李綱緩緩搖頭,對李承乾說道:“此時進宮,確實不妥,還是先去萊國公府吧,迴來再進宮看陛下也來得及。”
李承乾自己想了想,也覺得不太妥當。當皇帝的老子剛暈過去,做太子的兒子就急不可耐的跑進皇宮。
這是打算幹嘛?去看看確定下老子死了沒,死了好準備登基嗎。
“也罷,擺駕萊國公府。”李承乾對東宮的侍衛首領吩咐道。
段恆立即打出了東宮太子的儀仗,一行人出了東宮朝杜如晦的府邸而去。
……
“克明,克明啊,悲哉克明,惜哉克明。哀君思君,悲慟欲絕。嗚唿克明,生死永別,冥冥無際,世事茫茫,從此天下,知音何方?嗚唿,痛哉……”
李承乾和張拯下了馬車,便聽得萊國公府上傳出一陣悲慟欲絕的哭嚎。
兩人踏進了萊國公府大門,隻見前堂之內已經搭起靈堂。
杜如晦的遺體,已經安置在棺木之中,隻等生前故人前來吊唁完畢,便要封棺入土。
一個中年男人正靠著杜如晦的棺木哭得涕淚交加,頭上的冠帯已經不知道掉落何方,披頭散發,幾欲昏闕。
而杜如晦的兩個兒子杜構與杜荷,雖然也是滿臉悲色,此刻卻是在小聲勸慰著這個前來哭喪的人。
“房相?”張拯不確定的問道。
房玄齡竟然是第一個來到杜府吊唁的人。
看著房玄齡此刻悲慟的樣子,李承乾張拯對視一眼,也是心有戚戚焉,心情不自覺的沉重起來。
“太子殿下,張少郎。”滿臉悲容的杜構留下弟弟杜荷在杜如晦的棺木前勸慰著房玄齡,自己朝著李承乾走來。
“杜奉禦不必多禮,孤此來隻為吊唁克明公。”李承乾朝杜構擺擺手,示意他去忙。
杜構見此,朝李承乾告了聲罪,便退下去忙了,杜如晦新逝,作為嫡長子的他,此時還要強忍內心的悲痛,處理好杜如晦的後事。
李承乾與張拯互相整理了一下儀容,走到杜如晦的棺木前。
看著杜如晦栩栩如生仿若熟睡的麵容,李承乾當即留下兩行清淚,張拯也是眼睛酸澀得不行。
杜如晦,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與房玄齡二人一手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將李二推上了帝王的寶座,與張拯之父張公瑾同樣相交莫逆。
可惜,就在大唐即將踏入盛世的曙光之時,便撒手人寰,一手締造的盛唐,卻未曾親眼看見,怎能不叫人痛惜。
“嗚唿克明,不幸夭亡,驚聞噩耗,痛斷肝腸。克明啊,克明何故先行。”房玄齡對來到身旁的李承乾和張拯恍若未見。
看著哭得肝腸寸斷的房玄齡,李承乾忍不住出聲勸慰:“房相,勿要太過傷懷。”
杜如晦逝世,房玄齡如此悲慟,自然也是情有可原的。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後世將他們並稱為房謀杜斷。
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謀猷允協,以致升平。議者以比漢之蕭曹,信矣!然萊成之見用,文昭之所舉也。
世傳太宗嚐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
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裨諶草創,東裏潤色,相須而成,俾無悔事,賢達用心,良有以也。
若以往哲方之,房則管仲、子產,杜則鮑叔、罕虎矣。肇啟聖君,必生賢輔。猗歟二公,實開運祚。
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
這是後世劉昫對房杜二人的評價,房玄齡與杜如晦的感情可見一斑。
二人相知相得,是宛如伯牙與子期一般的知己。
杜如晦逝世,叫房玄齡怎能不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