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了,承乾畢竟是太子,身邊有個宦官侍候也很正常,便隨了你的心意吧,準了。”
李世民聽完張拯的話,沉思了一會兒。
最終揉了下眉心,還是同意了張拯的請求。
“謝陛下恩典,臣告退。”
張拯心裏鬆了口氣,口中謝恩道。
然後很自覺的直起了腰板,轉身朝大殿外走去。
出了太極宮,再走出皇城,便是長安的中軸線朱雀大街。
國公府的車馬早已在朱雀大街上等候。
劉三和陳瑀兩人率領著一百多個全副武裝的國公府侍衛,散落在周邊的每一個角落。
生怕從哪裏冒出來一個刺客結果掉張拯的小命。
張拯也沒有勸阻,如今非常時節,小心無大錯。
揪過來一個小廝,問清楚了母親在城外的別院住得很開心。
張拯便也不打算迴朱雀大街上的府邸,而是跨上馬車,領著一群人浩浩蕩蕩的朝渭南別院趕去。
至於李世民派來傳旨的黃門,就讓他們多跑一段路好了,當鍛煉身體唄。
反正他們平時在皇宮也沒什麽運動的機會,張拯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那些宦官應該感謝自己。
就在張拯的馬車出了明德門後,宮內傳旨的小黃門也帶著兩個飛騎將士踏出了太極宮。
來到了位於朱雀大街中間的鄒國公府邸。
踏入鄒國公府才得知張拯根本沒迴府,而是去了渭南別院。
管家老周還好心的提醒了那小黃門和兩個飛騎將士一句。
如果現在快馬去追,指不定在城外還能追上張拯的車馬。
傳旨的小黃門在心裏將張拯的祖宗十八代給問候了個遍。
他隻是一個傳旨的小太監,也不會騎馬啊。
隻好哭喪著臉看向兩個飛騎將士。
兩個將士倒是沒什麽怨言,反正來的時候牽了三匹馬。
看小黃門一幅快哭了的表情,就將他拎到其中一匹馬的背上,讓他抱穩馬鞍,朝著馬兒的屁股就是一鞭子。
然後兩人跨上了戰馬,不顧小黃門一臉驚恐的表情,打馬朝著渭南的方向趕去。
而這些事情,張拯自然是不知道的。
如今因為蝗災的影響,城外的官道上也沒什麽人。
官道兩旁的農田,以及遠處小山上草木都是光禿禿的一片。不時還有一片飛蝗騰起。
馬車的輪子下不時響起“啪嗒,啪嗒”的聲音,這是馬車輪子碾上了還來不及飛走的蝗蟲發出的爆漿聲。
坐在馬車上的張拯掀開馬車簾子朝外麵看去。
官道兩邊,入眼盡是一片破敗蕭條幹枯的景像。
與一個月前請鞠文泰吃飯時,所見的那副山水樓台映幾重的景色截然不同。
張拯的嘴唇緊緊的抿了起來。
縱然自己和李二做了再多的準備,在這等災禍麵前,終究還是力有不逮。
仍然有人餓死在這場蝗災當中,也有人在這場蝗災當中,一個好好的家分崩離析,不得已隻能背井離鄉。
雖然數量比之曆史上要少了太多,但,有就是有。
自己這些肉食者,終究還是做得不夠。
“唉!”
張拯歎了口氣,關上了簾子,不忍心再看這片荒涼蕭條的土地。
窗外的陳瑀似乎知道張拯在想什麽。
對著簾子輕聲說道:“少郎君,如今的蝗蟲已經少了很多了,剛開始那幾天,說是遮天蔽日也不為過。
幸好陛下與少郎君殫精竭力,提前弄來那麽多糧食。
又想出來以工代賑的法子,這才保證大唐這次沒有因為蝗災餓死多少人。
若不然,隻怕是今年的大饑荒,要餓死不少人咧。
這都是少郎君和陛下的功勞,是活人無數的大功德。”
“唉~”
張拯沒有迴話,再次長長的歎了口氣。
功勞,功德什麽的,張拯不在乎。
張拯隻是認為,生而為人,就應該過人的生活。
最起碼,吃飽肚子是人天生的權利。
“行了,快走吧,蹲了這麽多天大獄,早就想家了。”
張拯對著窗外還想再說些什麽都陳瑀說了一聲。
然後開始閉上眼睛養神,盡量不去想那些屍橫遍野的場麵。
隨著車輪底下不斷發出的爆漿聲,馬車慢慢的駛入了這個名叫劉家莊子,實為張家莊子的村子。
別院裏的人似乎早就知道張拯今天會迴來。
早早的就在別院門口準備好了一個大火盆。
張拯勉強一笑,還是抬腳從火盆上跨了過去。
圖個吉利嘛,張拯也不會拂了大家的好意。
元氏端坐在前院中堂,見小兒子迴來,臉上露出些許激動之色。
欲站起來,卻又似乎想起了什麽,隻能坐立不安的等著。
張拯知道這是為什麽,大唐以孝治國,百善孝為先。
子女還未行禮,哪有父母起身相迎的道理。
恭恭敬敬的在元氏麵前跪下,磕頭請罪。
“母親恕罪,孩兒不孝,讓母親擔憂了。”
張拯磕完三個頭,元氏起身邁入堂中扶起張拯,眼裏隱隱有淚花閃爍。
“迴來就好,迴來就好,讓為娘看看,哎喲我的寶貝兒子,瘦了,大理寺的監牢,日子不好過吧,吃了不少苦吧……”
張拯看看自己十天半個月不見陽光,也不運動,而顯得越發白皙有肉感的手,估摸著臉也是一樣。
完全不明白老娘是從哪裏看出來自己黑了瘦了的。
不過做父母的嘛,總是擔憂孩子在外麵吃了虧。
“哪能呢,孩兒是去監牢裏避禍,又不是真的去蹲監獄。
大理寺的獄卒比咱家下人還會伺候人,孩兒在裏麵,那待遇比皇帝老子還舒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
您看,孩兒養得白白胖胖的就是明證。”
張拯嬉皮笑臉的說了一通,逗得元氏又好氣又好笑。
“行了,還皇帝老子,讓陛下聽見不治你個大不敬之罪才怪,我讓綠裳和綠珠兒燒好了熱水,先去沐浴洗洗晦氣。”
元氏作勢欲打,最後卻隻是摸了一下比自己高了快一個頭的兒子的頭,輕聲說道,關愛之前溢於言表。
“行,孩兒這就去。”
雖然張拯不覺得自己身上有什麽晦氣,但畢竟這是母親的一番好意,張拯也不想推辭。
張拯辭別母親離了前堂,正欲去後院沐浴。
前院卻突然傳來劉二的喊聲:“少郎君,宮裏有天使到。”
李世民聽完張拯的話,沉思了一會兒。
最終揉了下眉心,還是同意了張拯的請求。
“謝陛下恩典,臣告退。”
張拯心裏鬆了口氣,口中謝恩道。
然後很自覺的直起了腰板,轉身朝大殿外走去。
出了太極宮,再走出皇城,便是長安的中軸線朱雀大街。
國公府的車馬早已在朱雀大街上等候。
劉三和陳瑀兩人率領著一百多個全副武裝的國公府侍衛,散落在周邊的每一個角落。
生怕從哪裏冒出來一個刺客結果掉張拯的小命。
張拯也沒有勸阻,如今非常時節,小心無大錯。
揪過來一個小廝,問清楚了母親在城外的別院住得很開心。
張拯便也不打算迴朱雀大街上的府邸,而是跨上馬車,領著一群人浩浩蕩蕩的朝渭南別院趕去。
至於李世民派來傳旨的黃門,就讓他們多跑一段路好了,當鍛煉身體唄。
反正他們平時在皇宮也沒什麽運動的機會,張拯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那些宦官應該感謝自己。
就在張拯的馬車出了明德門後,宮內傳旨的小黃門也帶著兩個飛騎將士踏出了太極宮。
來到了位於朱雀大街中間的鄒國公府邸。
踏入鄒國公府才得知張拯根本沒迴府,而是去了渭南別院。
管家老周還好心的提醒了那小黃門和兩個飛騎將士一句。
如果現在快馬去追,指不定在城外還能追上張拯的車馬。
傳旨的小黃門在心裏將張拯的祖宗十八代給問候了個遍。
他隻是一個傳旨的小太監,也不會騎馬啊。
隻好哭喪著臉看向兩個飛騎將士。
兩個將士倒是沒什麽怨言,反正來的時候牽了三匹馬。
看小黃門一幅快哭了的表情,就將他拎到其中一匹馬的背上,讓他抱穩馬鞍,朝著馬兒的屁股就是一鞭子。
然後兩人跨上了戰馬,不顧小黃門一臉驚恐的表情,打馬朝著渭南的方向趕去。
而這些事情,張拯自然是不知道的。
如今因為蝗災的影響,城外的官道上也沒什麽人。
官道兩旁的農田,以及遠處小山上草木都是光禿禿的一片。不時還有一片飛蝗騰起。
馬車的輪子下不時響起“啪嗒,啪嗒”的聲音,這是馬車輪子碾上了還來不及飛走的蝗蟲發出的爆漿聲。
坐在馬車上的張拯掀開馬車簾子朝外麵看去。
官道兩邊,入眼盡是一片破敗蕭條幹枯的景像。
與一個月前請鞠文泰吃飯時,所見的那副山水樓台映幾重的景色截然不同。
張拯的嘴唇緊緊的抿了起來。
縱然自己和李二做了再多的準備,在這等災禍麵前,終究還是力有不逮。
仍然有人餓死在這場蝗災當中,也有人在這場蝗災當中,一個好好的家分崩離析,不得已隻能背井離鄉。
雖然數量比之曆史上要少了太多,但,有就是有。
自己這些肉食者,終究還是做得不夠。
“唉!”
張拯歎了口氣,關上了簾子,不忍心再看這片荒涼蕭條的土地。
窗外的陳瑀似乎知道張拯在想什麽。
對著簾子輕聲說道:“少郎君,如今的蝗蟲已經少了很多了,剛開始那幾天,說是遮天蔽日也不為過。
幸好陛下與少郎君殫精竭力,提前弄來那麽多糧食。
又想出來以工代賑的法子,這才保證大唐這次沒有因為蝗災餓死多少人。
若不然,隻怕是今年的大饑荒,要餓死不少人咧。
這都是少郎君和陛下的功勞,是活人無數的大功德。”
“唉~”
張拯沒有迴話,再次長長的歎了口氣。
功勞,功德什麽的,張拯不在乎。
張拯隻是認為,生而為人,就應該過人的生活。
最起碼,吃飽肚子是人天生的權利。
“行了,快走吧,蹲了這麽多天大獄,早就想家了。”
張拯對著窗外還想再說些什麽都陳瑀說了一聲。
然後開始閉上眼睛養神,盡量不去想那些屍橫遍野的場麵。
隨著車輪底下不斷發出的爆漿聲,馬車慢慢的駛入了這個名叫劉家莊子,實為張家莊子的村子。
別院裏的人似乎早就知道張拯今天會迴來。
早早的就在別院門口準備好了一個大火盆。
張拯勉強一笑,還是抬腳從火盆上跨了過去。
圖個吉利嘛,張拯也不會拂了大家的好意。
元氏端坐在前院中堂,見小兒子迴來,臉上露出些許激動之色。
欲站起來,卻又似乎想起了什麽,隻能坐立不安的等著。
張拯知道這是為什麽,大唐以孝治國,百善孝為先。
子女還未行禮,哪有父母起身相迎的道理。
恭恭敬敬的在元氏麵前跪下,磕頭請罪。
“母親恕罪,孩兒不孝,讓母親擔憂了。”
張拯磕完三個頭,元氏起身邁入堂中扶起張拯,眼裏隱隱有淚花閃爍。
“迴來就好,迴來就好,讓為娘看看,哎喲我的寶貝兒子,瘦了,大理寺的監牢,日子不好過吧,吃了不少苦吧……”
張拯看看自己十天半個月不見陽光,也不運動,而顯得越發白皙有肉感的手,估摸著臉也是一樣。
完全不明白老娘是從哪裏看出來自己黑了瘦了的。
不過做父母的嘛,總是擔憂孩子在外麵吃了虧。
“哪能呢,孩兒是去監牢裏避禍,又不是真的去蹲監獄。
大理寺的獄卒比咱家下人還會伺候人,孩兒在裏麵,那待遇比皇帝老子還舒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
您看,孩兒養得白白胖胖的就是明證。”
張拯嬉皮笑臉的說了一通,逗得元氏又好氣又好笑。
“行了,還皇帝老子,讓陛下聽見不治你個大不敬之罪才怪,我讓綠裳和綠珠兒燒好了熱水,先去沐浴洗洗晦氣。”
元氏作勢欲打,最後卻隻是摸了一下比自己高了快一個頭的兒子的頭,輕聲說道,關愛之前溢於言表。
“行,孩兒這就去。”
雖然張拯不覺得自己身上有什麽晦氣,但畢竟這是母親的一番好意,張拯也不想推辭。
張拯辭別母親離了前堂,正欲去後院沐浴。
前院卻突然傳來劉二的喊聲:“少郎君,宮裏有天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