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到,渭南縣男張拯接旨”
張拯攜元氏跨出了前院,正好看見了那傳旨的小黃門。
正哭喪著臉,一瘸一拐的自大開的中門跨進了別院,口中傳出尖銳的聲音。
“臣張拯接旨。”
別院管事劉二帶著下人設好香案後,張拯與院內的一群人便烏泱泱的跪在了前院。
“詔曰:渭南縣男張拯,淑慎性成,勤勉柔順,性行純良,德才兼備……著即敕封為晉陽黜陟大使。
與太子承乾代朕巡查河東,河北二道。待太子鑾駕至此,即刻啟程,不得延誤,欽哉。”
張拯伸手接過聖旨。
劉二奉上一盤喜錢,那小黃門並未伸手去接。
而是從懷中掏出一塊黃色的絹布遞給張拯,對張拯小聲說道:“張縣男,陛下還有一份密旨給您。”
待張拯伸手接過之後。
也不去接喜錢,隻是拱手道:“咱家著急迴宮複命,張縣男,告辭。”
傳旨的黃門來得快,去得也快。
獨留下手捧喜錢的劉二不知所措,不要錢的宦官還是第一次見。
這倒是劉二不知行情了,宦官當然也分高低等級的。
如王德,還有之前的常言那般的大太監,自然是百無禁忌,誰的錢都能收,也都敢收。
但是像這樣跑腿的小黃門,自然是不敢收國公府的錢的。
“黜陟大使,應該就是自己的官職了。放在後世,就是欽差大臣的意思。”
張拯自語了一句,打開李世民單獨給自己的密旨,上麵隻有“便宜行事”幾個小字。
右下角的印章是李世民的私人印鑒,說明這道密旨並未過中書省的兩位宰相之手。
“兒啊,陛下不是剛放你出來嗎,怎麽又要讓你去巡視什麽晉陽?”
元氏站起身來,一臉擔憂的問道。
她本就出身高門,如何會不清楚這份聖旨的意思。
況且,張拯前一段時間可把那些世家大族得罪得夠嗆。
朝堂那麽多大臣,陛下為什麽非要選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去。
一腳踏入世家大族的大本營,這不是讓兒子去送死嗎,還不如繼續讓兒子在牢裏待著呢。
“可能,陛下見孩兒長得俊秀,所以給孩兒一個立功的機會呢?”
張拯對著老母親拋了一個媚眼,嬉皮笑臉的說道。
“你這臭小子,連為娘也要糊弄,別欺負為娘是個婦道人家不懂朝政,這次陛下讓你去晉陽,其中的兇險程度為娘還是知曉幾分的。”
元氏的聲音嚴肅了幾分,思量著要是讓兒子抗旨會有什麽後果。
“母親放心,沒什麽危險的,您沒聽清嗎,太子殿下也要去。
另外,钜鹿縣男魏徵,禦史楊壽也早就到達晉陽了。
孩兒此去的任務,就是輔助太子殿下安撫一下晉陽的百姓而已。”
張拯笑嘻嘻的安慰母親,盡量不讓離別的愁緒蔓延開來。
“是這樣嗎?”
元氏有些狐疑的看著小兒子,說到底她也隻是個長在高門大戶的婦人而已,哪裏會有什麽政治敏感度。
聽兒子說得有道理,心下便信了幾分。
“對啊,如果有危險的話,陛下怎麽可能讓太子殿下去呢。
對了,孩兒得趕緊沐浴了,一會兒太子的鑾駕該來了。”
張拯見終於唬住了母親,連忙表示自己要去洗澡了。
“行,快去吧,不能讓太子殿下等你,為娘這就幫你準備出行的東西。”
元氏雖然心中狐疑,但是聽兒子這麽說,也隻得作罷。
畢竟聖旨上說得很清楚,太子也要去,陛下總不可能把親兒子推進險地吧。
張拯逃似的逃到後院。
貼身小丫鬟綠裳和母親房中的大丫鬟綠珠兒早已放好了熱水。
張拯將兩個小丫鬟趕出去房間:,三下五除二脫了個精光,跳進了巨大的浴桶裏。
倒不是張拯要裝什麽正人君子,主要是他實在是不太習慣,洗澡還要人伺候。
能看不能吃的玩意兒,要來幹啥。
將長長的頭發打散泡入水中,張拯倚靠在浴桶裏,臉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
聖旨既然到了,那麽李承乾的鑾駕就不會太遠了。
這次去晉陽的路線,應該與老爹行軍的路線差不太多。
出長安往東,順著渭南縣的官道入潼關。
自潼關渡過黃河,然後從大河對麵的風陵渡入蒲州。
再轉道向北入晉州,過了晉州,便是晉陽地界。
一來一迴光趕路,就差不多要用去兩個月的時間,還不知道要在晉陽耽擱多久。
也不知道今年還能不能來得及趕迴長安過年。
張拯洗澡的這一小段時間,整個國公府的別院都高速運轉了起來。
要知道這還是府內小郎君第一次出遠門,自然是各方麵都要安排妥帖。
大被褥小到吃食衣物,一幹吃的用的,無不精美華貴,整整裝了兩大馬車。
元氏又怕兒子吃不慣外麵的食物,連別院的大廚都安排了兩個隨侍。
自後院洗完澡出來的張拯,被這龐大的陣仗嚇了一大跳。
隻能苦笑著接受了老娘的好意。
這到底是去旅遊的,還是去公幹的。
待別院準備好了一切,李承乾的鑾駕也適時的到達了莊子外麵的官道上。
由於李承乾此時有皇命在身,自然不可能進別院拜會元氏。
元氏便帶著別院內的下人將張拯送到了官道上。
“我兒此去,一路小心,照顧好自己。”
在元氏的殷切囑咐聲中,張拯率領著劉三和陳瑀帶領的一百多位親衛,還有老娘準備的兩大車物資,融入了李承乾的隊伍。
張拯以為老娘準備的東西已經夠誇張了。
但是看見李承乾的隊伍後麵,跟著十幾輛塞得滿滿當當的馬車,突然覺得其實老娘準備的東西也還好,不算多。
張拯才不管什麽君臣之別,直接鑽入了李承乾的馬車,開口一問。
正是皇後娘娘害怕兒子在外麵住不習慣,所以給兒子貼心準備的生活物資。
兩人隻得相視苦笑。
兩支隊伍融合,慢慢的駛離了莊子外的官道。
元氏一直在莊子外目送著太子的鑾駕和兒子的身影離去,直到再也看不見隊伍的背影為止。
“夫人,少郎君已經走遠了,我們也迴吧。”
大丫鬟綠珠兒對著元氏小聲說道。
張拯攜元氏跨出了前院,正好看見了那傳旨的小黃門。
正哭喪著臉,一瘸一拐的自大開的中門跨進了別院,口中傳出尖銳的聲音。
“臣張拯接旨。”
別院管事劉二帶著下人設好香案後,張拯與院內的一群人便烏泱泱的跪在了前院。
“詔曰:渭南縣男張拯,淑慎性成,勤勉柔順,性行純良,德才兼備……著即敕封為晉陽黜陟大使。
與太子承乾代朕巡查河東,河北二道。待太子鑾駕至此,即刻啟程,不得延誤,欽哉。”
張拯伸手接過聖旨。
劉二奉上一盤喜錢,那小黃門並未伸手去接。
而是從懷中掏出一塊黃色的絹布遞給張拯,對張拯小聲說道:“張縣男,陛下還有一份密旨給您。”
待張拯伸手接過之後。
也不去接喜錢,隻是拱手道:“咱家著急迴宮複命,張縣男,告辭。”
傳旨的黃門來得快,去得也快。
獨留下手捧喜錢的劉二不知所措,不要錢的宦官還是第一次見。
這倒是劉二不知行情了,宦官當然也分高低等級的。
如王德,還有之前的常言那般的大太監,自然是百無禁忌,誰的錢都能收,也都敢收。
但是像這樣跑腿的小黃門,自然是不敢收國公府的錢的。
“黜陟大使,應該就是自己的官職了。放在後世,就是欽差大臣的意思。”
張拯自語了一句,打開李世民單獨給自己的密旨,上麵隻有“便宜行事”幾個小字。
右下角的印章是李世民的私人印鑒,說明這道密旨並未過中書省的兩位宰相之手。
“兒啊,陛下不是剛放你出來嗎,怎麽又要讓你去巡視什麽晉陽?”
元氏站起身來,一臉擔憂的問道。
她本就出身高門,如何會不清楚這份聖旨的意思。
況且,張拯前一段時間可把那些世家大族得罪得夠嗆。
朝堂那麽多大臣,陛下為什麽非要選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去。
一腳踏入世家大族的大本營,這不是讓兒子去送死嗎,還不如繼續讓兒子在牢裏待著呢。
“可能,陛下見孩兒長得俊秀,所以給孩兒一個立功的機會呢?”
張拯對著老母親拋了一個媚眼,嬉皮笑臉的說道。
“你這臭小子,連為娘也要糊弄,別欺負為娘是個婦道人家不懂朝政,這次陛下讓你去晉陽,其中的兇險程度為娘還是知曉幾分的。”
元氏的聲音嚴肅了幾分,思量著要是讓兒子抗旨會有什麽後果。
“母親放心,沒什麽危險的,您沒聽清嗎,太子殿下也要去。
另外,钜鹿縣男魏徵,禦史楊壽也早就到達晉陽了。
孩兒此去的任務,就是輔助太子殿下安撫一下晉陽的百姓而已。”
張拯笑嘻嘻的安慰母親,盡量不讓離別的愁緒蔓延開來。
“是這樣嗎?”
元氏有些狐疑的看著小兒子,說到底她也隻是個長在高門大戶的婦人而已,哪裏會有什麽政治敏感度。
聽兒子說得有道理,心下便信了幾分。
“對啊,如果有危險的話,陛下怎麽可能讓太子殿下去呢。
對了,孩兒得趕緊沐浴了,一會兒太子的鑾駕該來了。”
張拯見終於唬住了母親,連忙表示自己要去洗澡了。
“行,快去吧,不能讓太子殿下等你,為娘這就幫你準備出行的東西。”
元氏雖然心中狐疑,但是聽兒子這麽說,也隻得作罷。
畢竟聖旨上說得很清楚,太子也要去,陛下總不可能把親兒子推進險地吧。
張拯逃似的逃到後院。
貼身小丫鬟綠裳和母親房中的大丫鬟綠珠兒早已放好了熱水。
張拯將兩個小丫鬟趕出去房間:,三下五除二脫了個精光,跳進了巨大的浴桶裏。
倒不是張拯要裝什麽正人君子,主要是他實在是不太習慣,洗澡還要人伺候。
能看不能吃的玩意兒,要來幹啥。
將長長的頭發打散泡入水中,張拯倚靠在浴桶裏,臉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
聖旨既然到了,那麽李承乾的鑾駕就不會太遠了。
這次去晉陽的路線,應該與老爹行軍的路線差不太多。
出長安往東,順著渭南縣的官道入潼關。
自潼關渡過黃河,然後從大河對麵的風陵渡入蒲州。
再轉道向北入晉州,過了晉州,便是晉陽地界。
一來一迴光趕路,就差不多要用去兩個月的時間,還不知道要在晉陽耽擱多久。
也不知道今年還能不能來得及趕迴長安過年。
張拯洗澡的這一小段時間,整個國公府的別院都高速運轉了起來。
要知道這還是府內小郎君第一次出遠門,自然是各方麵都要安排妥帖。
大被褥小到吃食衣物,一幹吃的用的,無不精美華貴,整整裝了兩大馬車。
元氏又怕兒子吃不慣外麵的食物,連別院的大廚都安排了兩個隨侍。
自後院洗完澡出來的張拯,被這龐大的陣仗嚇了一大跳。
隻能苦笑著接受了老娘的好意。
這到底是去旅遊的,還是去公幹的。
待別院準備好了一切,李承乾的鑾駕也適時的到達了莊子外麵的官道上。
由於李承乾此時有皇命在身,自然不可能進別院拜會元氏。
元氏便帶著別院內的下人將張拯送到了官道上。
“我兒此去,一路小心,照顧好自己。”
在元氏的殷切囑咐聲中,張拯率領著劉三和陳瑀帶領的一百多位親衛,還有老娘準備的兩大車物資,融入了李承乾的隊伍。
張拯以為老娘準備的東西已經夠誇張了。
但是看見李承乾的隊伍後麵,跟著十幾輛塞得滿滿當當的馬車,突然覺得其實老娘準備的東西也還好,不算多。
張拯才不管什麽君臣之別,直接鑽入了李承乾的馬車,開口一問。
正是皇後娘娘害怕兒子在外麵住不習慣,所以給兒子貼心準備的生活物資。
兩人隻得相視苦笑。
兩支隊伍融合,慢慢的駛離了莊子外的官道。
元氏一直在莊子外目送著太子的鑾駕和兒子的身影離去,直到再也看不見隊伍的背影為止。
“夫人,少郎君已經走遠了,我們也迴吧。”
大丫鬟綠珠兒對著元氏小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