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哥兒,給!”
李承乾隨手扔給張拯一件東西,張拯一把抓到手裏。
定睛看去,似魚非魚。正是大唐調兵所用的魚符。
太上皇李淵登基後,避他爺爺李虎的諱,將虎符該為魚符,所以唐朝調兵的兵符與其他朝代不同。
“嘖,雕得真醜。”
張拯嫌棄的看了一眼,這大頭魚一點威嚴都沒有,用這玩意兒去調兵,不會被人笑話嗎?
見張拯嫌棄的神色,李承乾苦笑有些哭笑不得,開口解釋道:
“拯哥兒,你這關注點還真是清奇。這可是晉陽兩個折衝府的兵符,長什麽樣子重要嗎?”
“臥槽,兩個折衝府,兩千人,陛下這麽大方?”
張拯有些不敢置信的反問道。
李世民竟然舍得給李承乾兩個折衝府的調兵權,真的讓張拯吃了一驚。
如今的晉陽是大唐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都市。
駐守在晉陽的折衝府將士,自然也是精銳中的精銳,真正的全員輕騎兵。
折衝府兩千輕騎,再加上太子親衛的一千人。
相當於李承乾手裏如今握著三千精銳輕騎。
以唐軍如今的威勢,三千精騎足以滅掉一個小國家。
難怪李世民說他早有安排。
“對,拯哥兒你沒聽錯,就是兩個折衝府。”
李承乾對著張拯擠眉弄眼一番,臉上帶著矜持的笑容,極為嘚瑟。
“嘖嘖嘖,陛下還真是舍得。”
張拯打量著手裏的兵符,嘴裏嘖嘖有聲的讚歎道。
拿在手裏把玩了一會兒,然後還給李承乾。
“你拿著吧,父皇說了,這一次去晉陽主要以拯哥兒你的意見為主,讓我多聽多看多學。”
李承乾擺擺手說道。
“還有這好事兒,那我就不客氣了。”
張拯咧嘴一笑,聽李承乾這麽說,不客氣的將魚符塞進了懷中。
輕輕的拍了兩下,這可是這一次去晉陽,保障張拯和李承乾小命的東西。
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說,這調兵的權利與其說是李世民給李承乾的。
不如說是李世民借李承乾的手給張拯的。
因為張拯和李承乾的分工非常明確,給張拯的旨意是巡查河東,河北二道。
身份是黜陟使,從五品上的官職,雖然是不常設的官員,但恰好與張拯的爵位對應。
而給李承乾的旨意,則是代天巡狩晉陽。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而張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直接手握兵權必然引起天下嘩然。
所以才轉了這麽一個彎,借李承乾之手給張拯,就和很合理了。
當朝皇帝,給親兒子兩千人馬護身,便是禦史,也挑不出什麽錯處。
張拯發自內心的覺得,其實李世民這皇帝,當得也挺累的。
……
夕陽西下,將長長的欽差隊伍的影子也拉得老長。
“稟太子殿下,天色將晚,前方二十裏便是鄭縣,是否加快腳程,入鄭縣過夜?”
馬車外,太子親衛首領段恆的聲音傳來。
鄭縣唐朝華州的治所,也是渭南的臨縣。
出了鄭縣順著渭水再往前走,便是華陰縣。
而過了華陰縣,就是天下文明的黃河天險,關中的咽喉潼關了。
大唐各州縣按其地理形勢、麵積、人口、物產等條件劃分等級。
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
縣分京(京都同城縣)、畿(京都城郊縣),渭南便是京都城郊縣、望、緊、上、中、下七等。
華州因在京城長安以東180裏,為近畿重地,故定為上輔,而華州的治所所在的鄭縣為望縣。
“不必,就地紮營吧,傳令下去,不入晉陽之前,逢城不進去。”
李承乾的聲音從馬車中傳出。
“是,末將遵命。”
段恆下令開始紮營,李承乾與張拯也從馬車上下來。
所有人都在有條不紊的做事情。
古代紮營其實也是有講究的,水源,地形,進出口等都需要綜合考慮進去。
一個將領治軍的本事,其實從軍營上就能看出來幾分。
太子親衛雖然不是常備戰兵,但紮營同樣一絲不苟。
段恆在渭水邊上找了一片空曠的平地,營地背麵臨水,大營前方布置好拒馬。
另外兩麵布上木柵,大營圍繞著小營呈梅花裝散開,很快便將營地紮好。
至少從紮營來看,段恆算得上是一個將才。
隨軍的夥夫開始生活搭灶做飯。
而李承乾和張拯的飯食,自然由國公府跟來的大廚承包了。
沒一會兒,渭河邊上便升起了嫋嫋炊煙。
李承乾與張拯走在水量比往年幾乎少了一半的渭河邊上,身後就跟著常言,陳瑀二人。
由於水量太小,渭河上往年千帆競發的景象也消失不見。
隻有江心還停泊著幾艘小小的漁船。
隨著天色漸晚,漁舟上的漁夫也加快了搖槳的速度。
不一會兒便消失在幾人的視線內。
李承乾隨手捏死一隻飛到他肩膀上的蝗蟲,臉色不是特別好看。
一腳踩死一隻腳下的蝗蟲,對著張拯問道:
“這都九月了,怎麽還有這麽多蝗蟲?”
“等樹皮樹葉被啃光了,沒吃的了,自然就消失了。”
張拯彈飛一隻飛到自己手心上的飛蝗,漫不經心的說道。
李承乾聽張拯這麽說,又想起這些蝗蟲就是造成自己必須去晉陽的罪魁禍首。
不由得怒從心中起,抬起腳,一腳就是一個蝗蟲。
渭河邊上響起了一陣陣的爆漿聲。
“嘖,惡心死了。”
張拯嫌棄的看了一眼踩蝗蟲踩得不亦樂乎的李承乾,嫌棄的撇撇嘴。
看著這幅景象,其實渭河邊上的四人心情都不是很好。
“太子殿下,少郎君,該用晚膳了。”
來人正是張拯的親衛頭子之一的劉三。
“知道了劉三伯,這就迴營。”
張拯應和了一聲,招唿幾人迴大營。
能被特別優待的,自然是隻有李承乾和張拯兩人。
其他人,如段恆,常言,陳瑀,劉三等人,隻能和其他將士一起吃大鍋飯。
行軍途中就是這樣,雖然李承乾一行人是欽差,最多也就是大鍋裏比其他部隊多了幾片子肥肉。
“反正咱們這一路上也要吃飯,不如讓將士們把一路上能收集到的蝗蟲收集起來,還能改善一下大家的夥食。”
張拯一邊往嘴裏扒著麵條,一遍對李承乾說道。
李承乾隨手扔給張拯一件東西,張拯一把抓到手裏。
定睛看去,似魚非魚。正是大唐調兵所用的魚符。
太上皇李淵登基後,避他爺爺李虎的諱,將虎符該為魚符,所以唐朝調兵的兵符與其他朝代不同。
“嘖,雕得真醜。”
張拯嫌棄的看了一眼,這大頭魚一點威嚴都沒有,用這玩意兒去調兵,不會被人笑話嗎?
見張拯嫌棄的神色,李承乾苦笑有些哭笑不得,開口解釋道:
“拯哥兒,你這關注點還真是清奇。這可是晉陽兩個折衝府的兵符,長什麽樣子重要嗎?”
“臥槽,兩個折衝府,兩千人,陛下這麽大方?”
張拯有些不敢置信的反問道。
李世民竟然舍得給李承乾兩個折衝府的調兵權,真的讓張拯吃了一驚。
如今的晉陽是大唐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都市。
駐守在晉陽的折衝府將士,自然也是精銳中的精銳,真正的全員輕騎兵。
折衝府兩千輕騎,再加上太子親衛的一千人。
相當於李承乾手裏如今握著三千精銳輕騎。
以唐軍如今的威勢,三千精騎足以滅掉一個小國家。
難怪李世民說他早有安排。
“對,拯哥兒你沒聽錯,就是兩個折衝府。”
李承乾對著張拯擠眉弄眼一番,臉上帶著矜持的笑容,極為嘚瑟。
“嘖嘖嘖,陛下還真是舍得。”
張拯打量著手裏的兵符,嘴裏嘖嘖有聲的讚歎道。
拿在手裏把玩了一會兒,然後還給李承乾。
“你拿著吧,父皇說了,這一次去晉陽主要以拯哥兒你的意見為主,讓我多聽多看多學。”
李承乾擺擺手說道。
“還有這好事兒,那我就不客氣了。”
張拯咧嘴一笑,聽李承乾這麽說,不客氣的將魚符塞進了懷中。
輕輕的拍了兩下,這可是這一次去晉陽,保障張拯和李承乾小命的東西。
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說,這調兵的權利與其說是李世民給李承乾的。
不如說是李世民借李承乾的手給張拯的。
因為張拯和李承乾的分工非常明確,給張拯的旨意是巡查河東,河北二道。
身份是黜陟使,從五品上的官職,雖然是不常設的官員,但恰好與張拯的爵位對應。
而給李承乾的旨意,則是代天巡狩晉陽。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而張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直接手握兵權必然引起天下嘩然。
所以才轉了這麽一個彎,借李承乾之手給張拯,就和很合理了。
當朝皇帝,給親兒子兩千人馬護身,便是禦史,也挑不出什麽錯處。
張拯發自內心的覺得,其實李世民這皇帝,當得也挺累的。
……
夕陽西下,將長長的欽差隊伍的影子也拉得老長。
“稟太子殿下,天色將晚,前方二十裏便是鄭縣,是否加快腳程,入鄭縣過夜?”
馬車外,太子親衛首領段恆的聲音傳來。
鄭縣唐朝華州的治所,也是渭南的臨縣。
出了鄭縣順著渭水再往前走,便是華陰縣。
而過了華陰縣,就是天下文明的黃河天險,關中的咽喉潼關了。
大唐各州縣按其地理形勢、麵積、人口、物產等條件劃分等級。
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
縣分京(京都同城縣)、畿(京都城郊縣),渭南便是京都城郊縣、望、緊、上、中、下七等。
華州因在京城長安以東180裏,為近畿重地,故定為上輔,而華州的治所所在的鄭縣為望縣。
“不必,就地紮營吧,傳令下去,不入晉陽之前,逢城不進去。”
李承乾的聲音從馬車中傳出。
“是,末將遵命。”
段恆下令開始紮營,李承乾與張拯也從馬車上下來。
所有人都在有條不紊的做事情。
古代紮營其實也是有講究的,水源,地形,進出口等都需要綜合考慮進去。
一個將領治軍的本事,其實從軍營上就能看出來幾分。
太子親衛雖然不是常備戰兵,但紮營同樣一絲不苟。
段恆在渭水邊上找了一片空曠的平地,營地背麵臨水,大營前方布置好拒馬。
另外兩麵布上木柵,大營圍繞著小營呈梅花裝散開,很快便將營地紮好。
至少從紮營來看,段恆算得上是一個將才。
隨軍的夥夫開始生活搭灶做飯。
而李承乾和張拯的飯食,自然由國公府跟來的大廚承包了。
沒一會兒,渭河邊上便升起了嫋嫋炊煙。
李承乾與張拯走在水量比往年幾乎少了一半的渭河邊上,身後就跟著常言,陳瑀二人。
由於水量太小,渭河上往年千帆競發的景象也消失不見。
隻有江心還停泊著幾艘小小的漁船。
隨著天色漸晚,漁舟上的漁夫也加快了搖槳的速度。
不一會兒便消失在幾人的視線內。
李承乾隨手捏死一隻飛到他肩膀上的蝗蟲,臉色不是特別好看。
一腳踩死一隻腳下的蝗蟲,對著張拯問道:
“這都九月了,怎麽還有這麽多蝗蟲?”
“等樹皮樹葉被啃光了,沒吃的了,自然就消失了。”
張拯彈飛一隻飛到自己手心上的飛蝗,漫不經心的說道。
李承乾聽張拯這麽說,又想起這些蝗蟲就是造成自己必須去晉陽的罪魁禍首。
不由得怒從心中起,抬起腳,一腳就是一個蝗蟲。
渭河邊上響起了一陣陣的爆漿聲。
“嘖,惡心死了。”
張拯嫌棄的看了一眼踩蝗蟲踩得不亦樂乎的李承乾,嫌棄的撇撇嘴。
看著這幅景象,其實渭河邊上的四人心情都不是很好。
“太子殿下,少郎君,該用晚膳了。”
來人正是張拯的親衛頭子之一的劉三。
“知道了劉三伯,這就迴營。”
張拯應和了一聲,招唿幾人迴大營。
能被特別優待的,自然是隻有李承乾和張拯兩人。
其他人,如段恆,常言,陳瑀,劉三等人,隻能和其他將士一起吃大鍋飯。
行軍途中就是這樣,雖然李承乾一行人是欽差,最多也就是大鍋裏比其他部隊多了幾片子肥肉。
“反正咱們這一路上也要吃飯,不如讓將士們把一路上能收集到的蝗蟲收集起來,還能改善一下大家的夥食。”
張拯一邊往嘴裏扒著麵條,一遍對李承乾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