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是軍城,軍城實行軍法,沒有滋生商業的土壤。
所以,大唐四麵八方的貨物,還有轉運的大船,就全都聚集在了風陵渡這個水上要道的大渡口。
站在風陵渡口,李承乾張拯一行人就算是踏入了蒲州的土地。
蒲州屬於河東道,乃是關中的東大門,關係到大唐中央所在關中地區與河東、河北鄰區的密切聯係。
在大唐前期,作為“京邑所資”的河東地區。
就其經濟力量與實踐功能而言,當指山西中南部的黃河流域及其支流所在的蒲、晉、絳、汾諸州。
其中,蒲州的特殊重要性還在於,它是黃河以北尤其是河東道與河北道租稅物進入關中的重要通道。
所以,蒲州的重要性對於整個大唐而已,自然不用多說。
待將士們緩和了一下坐船留下的後遺症。
李承乾便下令繼續趕路。
蒲州雖然重要,也是屬於河東道境內,卻不是他和張拯此行的目的地。
既然度過了黃河,那徑直前往晉陽才是正理。
李承乾繼續坐馬車,張拯依舊選擇騎馬伴駕。
在風陵渡口補充了一些清水,隊伍便繼續啟程。
照李承乾說的,不入晉陽不進城。
所以將士們想要修整,隻能加快趕路的速度。
出了風陵渡,道路就沒有在關中時好走了。
即便是官道,也不再像關中那般平整寬闊。
馬車在坑坑窪窪的官道上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
可想而知,坐在馬車裏的李承乾是何等的顛簸。
張拯忍不住為自己的機智決定點了個讚。
出了風陵渡之後,常言就消失了一會兒。
不過常言對於全軍將士而言,隻不過是一個閹人而已。
包括李承乾,也不會去在意常言的行蹤,隻需要自己需要他時,常言能出現在身邊就行。
當然,這些人中,不包括張拯。
張拯自潼關之時就一直在留意著常言。
在船上說的那些話,一半是說給李承乾聽。
另一半,也是說給常言聽的。
沒一會兒,消失的常言又迴到了李承乾的馬車旁,仿佛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似的。
張拯也不點破他,有常言這麽個人在隊伍裏,對張拯來說,好處大於壞處。
張拯可以想象得到,用不了多久,自己在船上說的那些話。
包括出京以來的一舉一動,都會一字不漏的擺在李世民的案頭。
而這,也是張拯的目的之一。
張拯才不信,以李世民那種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好東西都摟進懷裏的性格,會對張拯的這些話無動於衷。
哪怕這些都是假的,是兩個小孩子的玩笑之語。
讓李世民去探探路也好,雖然未必有用。
至少能為將來李承乾打一點基礎。
……
在馬車中顛簸了半個時辰的李承乾,最終還是妥協了。
一匹棗紅色的高頭駿馬,就是李承乾的坐騎。
兩人騎馬走在隊伍中間,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沒營養的廢話。
自然進入河東境內,隨行的軍士們精神就高度緊繃起來。
現在已經算是踏入了太原王氏的勢力範圍。
依照皇權與世家的衝突來看,隨時有可能出現危險,由不得他們不緊張。
天氣很熱,道路兩旁看不見綠植。
入眼盡是蕭條,便參天的大樹,樹葉樹皮也被蝗蟲啃食殆盡。
雖然已是九月,老天爺卻完全沒有要降溫的意思。
隨行的鄒國公府大廚為兩人奉上了一些消暑的奶酪。
李承乾和張拯從小都算得上弓馬嫻熟,便信馬由韁,端著奶酪一邊吃一邊說話。
李承乾的隊伍前方不遠處,一支百人的隊伍自另一條官道駛來。
兩支隊伍,就這麽在兩條官道的交匯處相遇。
李承乾和張拯看清楚了駛來的隊伍,沒有打出商隊的旗幟,也沒有打出其他旗幟。
但是車隊規格卻不低,上百人的家丁護院護衛著兩輛馬車。
從表麵上看來,應該是哪個高門大戶的車隊。
“去,讓他們往後退一些,不要衝撞了太子殿下的鑾駕。”
緊緊護衛在李承乾身旁的段恆朝太子親衛的將士吩咐道。
這些小事自然不用李承乾和張拯操心,段恆下令,便將士領命而去。
片刻後,隻見那領命而去的將士歸來,卻不見對方的車隊後退。
“報,稟報太子殿下,對方是崔氏的車隊,聽聞太子鑾駕在此,欲上前拜見,末將不敢做主,請殿下示下。”
聽前來迴稟的將士如此說道,李承乾和張拯對視一眼,李承乾沒有說話,張拯問了一句:
“崔氏,清河崔還是博陵崔?”
“迴張縣男,來人是山東青州清河崔氏。”
“清河崔嗎?”
李承乾和張拯異口同聲的說道。
然後再次對視一眼,張拯朝李承乾微微點了下頭。
李承乾見張拯點頭,對那將士說道。
“既然是清河崔氏的人,不見似乎也說不過去,宣吧。”
那將士抱拳,轉身去宣那清河崔氏的人覲見。
“拯哥兒,你說,這是巧合,還是對方故意在這裏等我們,來者是敵是友呢?”
李承乾問了張拯一句。
張拯也有些拿不準,清河崔氏與太原王氏同屬五姓七家之一。
不管哪一家,單獨拿出來都是龐然大物般的存在。
前一段時間的糧食貪汙案,屬於崔氏陣營的一州主官,被李世民鏟除了好幾位。
發動朝爭之時,清河崔氏也和太原王氏一樣,是世家大族的主力軍之一。
而就在自己一行人將要踏入太原王氏的勢力範圍之時,卻被崔氏的馬車攔住了去路。
很難說來者是敵是友啊,是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微臣也不知道,出京之後我們並未隱藏行蹤,隻是不知道這清河崔氏的人,在這裏等我們是有什麽目的。”
張拯心裏更偏向對方是有目的的,在這裏等著欽差的部隊經過。
如果說這是一個巧合,那也太扯了。
清河崔氏的老巢在河北道清河縣,與蒲州相隔千裏。
一千多裏地,兩隻隊伍還能一分不差的同時趕到一個路口,這不是扯淡嘛,世界上哪來這麽多巧合。
就在兩人說話間的功夫,太子親衛的將士已經領著一個青年,一個頭戴鬥笠的女子來到近前。
所以,大唐四麵八方的貨物,還有轉運的大船,就全都聚集在了風陵渡這個水上要道的大渡口。
站在風陵渡口,李承乾張拯一行人就算是踏入了蒲州的土地。
蒲州屬於河東道,乃是關中的東大門,關係到大唐中央所在關中地區與河東、河北鄰區的密切聯係。
在大唐前期,作為“京邑所資”的河東地區。
就其經濟力量與實踐功能而言,當指山西中南部的黃河流域及其支流所在的蒲、晉、絳、汾諸州。
其中,蒲州的特殊重要性還在於,它是黃河以北尤其是河東道與河北道租稅物進入關中的重要通道。
所以,蒲州的重要性對於整個大唐而已,自然不用多說。
待將士們緩和了一下坐船留下的後遺症。
李承乾便下令繼續趕路。
蒲州雖然重要,也是屬於河東道境內,卻不是他和張拯此行的目的地。
既然度過了黃河,那徑直前往晉陽才是正理。
李承乾繼續坐馬車,張拯依舊選擇騎馬伴駕。
在風陵渡口補充了一些清水,隊伍便繼續啟程。
照李承乾說的,不入晉陽不進城。
所以將士們想要修整,隻能加快趕路的速度。
出了風陵渡,道路就沒有在關中時好走了。
即便是官道,也不再像關中那般平整寬闊。
馬車在坑坑窪窪的官道上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
可想而知,坐在馬車裏的李承乾是何等的顛簸。
張拯忍不住為自己的機智決定點了個讚。
出了風陵渡之後,常言就消失了一會兒。
不過常言對於全軍將士而言,隻不過是一個閹人而已。
包括李承乾,也不會去在意常言的行蹤,隻需要自己需要他時,常言能出現在身邊就行。
當然,這些人中,不包括張拯。
張拯自潼關之時就一直在留意著常言。
在船上說的那些話,一半是說給李承乾聽。
另一半,也是說給常言聽的。
沒一會兒,消失的常言又迴到了李承乾的馬車旁,仿佛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似的。
張拯也不點破他,有常言這麽個人在隊伍裏,對張拯來說,好處大於壞處。
張拯可以想象得到,用不了多久,自己在船上說的那些話。
包括出京以來的一舉一動,都會一字不漏的擺在李世民的案頭。
而這,也是張拯的目的之一。
張拯才不信,以李世民那種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好東西都摟進懷裏的性格,會對張拯的這些話無動於衷。
哪怕這些都是假的,是兩個小孩子的玩笑之語。
讓李世民去探探路也好,雖然未必有用。
至少能為將來李承乾打一點基礎。
……
在馬車中顛簸了半個時辰的李承乾,最終還是妥協了。
一匹棗紅色的高頭駿馬,就是李承乾的坐騎。
兩人騎馬走在隊伍中間,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沒營養的廢話。
自然進入河東境內,隨行的軍士們精神就高度緊繃起來。
現在已經算是踏入了太原王氏的勢力範圍。
依照皇權與世家的衝突來看,隨時有可能出現危險,由不得他們不緊張。
天氣很熱,道路兩旁看不見綠植。
入眼盡是蕭條,便參天的大樹,樹葉樹皮也被蝗蟲啃食殆盡。
雖然已是九月,老天爺卻完全沒有要降溫的意思。
隨行的鄒國公府大廚為兩人奉上了一些消暑的奶酪。
李承乾和張拯從小都算得上弓馬嫻熟,便信馬由韁,端著奶酪一邊吃一邊說話。
李承乾的隊伍前方不遠處,一支百人的隊伍自另一條官道駛來。
兩支隊伍,就這麽在兩條官道的交匯處相遇。
李承乾和張拯看清楚了駛來的隊伍,沒有打出商隊的旗幟,也沒有打出其他旗幟。
但是車隊規格卻不低,上百人的家丁護院護衛著兩輛馬車。
從表麵上看來,應該是哪個高門大戶的車隊。
“去,讓他們往後退一些,不要衝撞了太子殿下的鑾駕。”
緊緊護衛在李承乾身旁的段恆朝太子親衛的將士吩咐道。
這些小事自然不用李承乾和張拯操心,段恆下令,便將士領命而去。
片刻後,隻見那領命而去的將士歸來,卻不見對方的車隊後退。
“報,稟報太子殿下,對方是崔氏的車隊,聽聞太子鑾駕在此,欲上前拜見,末將不敢做主,請殿下示下。”
聽前來迴稟的將士如此說道,李承乾和張拯對視一眼,李承乾沒有說話,張拯問了一句:
“崔氏,清河崔還是博陵崔?”
“迴張縣男,來人是山東青州清河崔氏。”
“清河崔嗎?”
李承乾和張拯異口同聲的說道。
然後再次對視一眼,張拯朝李承乾微微點了下頭。
李承乾見張拯點頭,對那將士說道。
“既然是清河崔氏的人,不見似乎也說不過去,宣吧。”
那將士抱拳,轉身去宣那清河崔氏的人覲見。
“拯哥兒,你說,這是巧合,還是對方故意在這裏等我們,來者是敵是友呢?”
李承乾問了張拯一句。
張拯也有些拿不準,清河崔氏與太原王氏同屬五姓七家之一。
不管哪一家,單獨拿出來都是龐然大物般的存在。
前一段時間的糧食貪汙案,屬於崔氏陣營的一州主官,被李世民鏟除了好幾位。
發動朝爭之時,清河崔氏也和太原王氏一樣,是世家大族的主力軍之一。
而就在自己一行人將要踏入太原王氏的勢力範圍之時,卻被崔氏的馬車攔住了去路。
很難說來者是敵是友啊,是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微臣也不知道,出京之後我們並未隱藏行蹤,隻是不知道這清河崔氏的人,在這裏等我們是有什麽目的。”
張拯心裏更偏向對方是有目的的,在這裏等著欽差的部隊經過。
如果說這是一個巧合,那也太扯了。
清河崔氏的老巢在河北道清河縣,與蒲州相隔千裏。
一千多裏地,兩隻隊伍還能一分不差的同時趕到一個路口,這不是扯淡嘛,世界上哪來這麽多巧合。
就在兩人說話間的功夫,太子親衛的將士已經領著一個青年,一個頭戴鬥笠的女子來到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