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崔禮,攜舍妹崔淑,拜見太子殿下,拜見張縣男。”
來人不卑不亢的朝著李承乾和張拯拱手作揖,身旁的女子也微微蹲了個萬福。
張拯打量了崔禮一番,來人二十多歲,大熱的天氣依舊身著白色大氅。
或許是天氣太熱,額頭上微微有些冒汗。
一雙眸子炯炯有神,劍眉星目,俊秀的外表微微帶一絲書卷氣。
一舉一動都散發出一股貴族風範,一看就是從小經受過良好的教育。
崔禮俊郎的外表,讓對自己容顏頗為自傲的張拯,都感受到了一絲威脅。
對於那叫崔淑的女子,張拯隻是輕輕瞥了一眼。
帶著鬥笠以帷幕遮麵,看不清麵容,身材也被寬大的衣袍隱去。
看也看不出什麽,聲音倒是蠻好聽的。
“原來是崔家的二郎,免禮吧。”
李承乾騎在馬上,抬手虛扶說道。
“謝殿下。”
崔禮直起了身子,依舊是一幅不卑不亢的從容姿態。
不知道為何,雖然崔禮看起來一幅彬彬有禮儀態不俗的樣子。
但是張拯在看見崔禮的一瞬間,心中突然湧現出一股看見同類的感覺。
這是一種直覺,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很真實。
張拯的心裏一下子警惕起來,來人絕對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
和自己是同類的人,能簡單得了嗎?
不過現在自己開口也不太合適,不如讓李承乾先探探底,看看來者究竟是敵是友。
張拯靜靜的聽著李承乾和崔禮交談。
聽見崔禮解釋此番是帶著妹妹去往太原王氏拜訪,隻是路上偶遇太子車駕時。
忍不住嘴角微微上翹,這糊弄李承乾的瞎話,編得可比自己用心多了。
李承乾很耐心的陪著崔禮扯了一些閑篇。
崔禮倒是知趣,和李承乾簡單的寒暄了幾句,便要告辭。
然後好像突然想起來張拯還在李承乾邊上似的,話音一轉對著張拯說道:
“沒想到張縣男如此年輕,儀態不俗,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家中長輩常說,若是在下有張縣男一半的能耐,便算是我崔家之幸了。
今日有幸得見真人,在下不勝榮幸。”
張拯心裏笑了一句“嗬嗬”,見對方第一句話就是一陣馬屁送上,心中警惕起來。
嘴上也學著對方拿腔拿調的語氣說道:“嗬嗬,崔世兄過譽,不過是僥幸,僥幸罷了。”
至於張拯所說的僥幸是什麽,在場的人都懂。
“嗬嗬,張縣男謙虛了,前路顛簸似不太平,在下與舍妹著急趕路,這便告辭了。”
張拯心說,你要走就走唄,擱這墨跡啥呢。然後迴了一句:“既然同去太原,崔世兄若是不棄,可跟在太子殿下的鑾駕後方,一同趕路也好有個照應。”
崔禮笑著拒絕道:
“多謝張縣男好意,隻是在下與舍妹還要先去汾州拜會一位長輩。”
“嗬嗬,既然如此,崔世兄請便。”
張拯聽對方婉言拒絕,也不強留,迴了對方一句。
“太子殿下,張縣男,草民告辭。”
崔禮再次朝兩人一拱手,然後便轉身,帶著崔淑走出了欽差隊伍,迴到崔氏的車隊裏。
然後勒令車隊後退,給李承乾的鑾駕讓出來一條寬闊的道路。
李承乾也不客氣,下令隊伍快速通過。
待欽差的隊伍通過,張拯迴頭一看,崔禮的車隊正從十字相交的另一條官道駛去。
仿佛真的隻是偶遇太子鑾駕,然後上前拜見寒暄幾句一樣。
李承乾順著駐足不前的張拯的視線看去,崔禮的車隊已經遠去。
問了一句:“拯哥兒,看出來什麽沒有?”
“是敵是友不好說,不過對方這一次似乎是帶著善意而來,就是不知道這人的目的是什麽。
前麵的路不太平,讓將士們加強警戒,承乾你還是迴馬車上去吧。”
張拯看著崔禮的車隊走遠,轉頭對著李承乾說道。
“前麵的路不太平,會有危險嗎,難道有刺客埋伏準備刺殺我們,拯哥兒你怎麽知道?”
李承乾來了一個靈魂三問。
張拯向已經看不見對方車隊的官道撇了一眼,迴了李承乾一句:“崔禮告訴我的。”
李承乾還是一臉疑惑,一幅傻白甜的樣子問道:“崔禮告訴你的,我怎麽不知道,他啥時候告訴你的?”
張拯沒有搭話,而是直勾勾的看著李承乾,越看越像一個傻子。
有時候張拯是真的,很想打開李承乾的腦袋來看看,看看他是的腦子究竟是怎麽長的。
是不是一半裝滿了智慧,一半裝滿了屎。
不然為什麽有時候聰明得令人發指,有時候又奇蠢無比。
“那位崔家郎君說,前路顛簸似不太平。”
跟在李承乾身後的常言有些看不下去,忍不住小聲的提醒了李承乾一句。
然後,李承乾反應過來了。
人是反應過來了,但是臉上有點燙。
被張拯用看智障的眼神看著,再加上常言的提醒,讓李承乾有些惱羞成怒。
他隻是反射弧有點長,不是真的傻,這會兒也迴過神來。
崔禮特意在這裏等候自己一群人,不可能真的是巧合拜見,所以話中絕對是意有所指。
而自己剛才還問了張拯兩個那麽智障的問題,難怪張拯會用這種眼神看自己。
麵子上稍微有些掛不住,隻好期期艾艾的強行解釋道:
“孤知道,前路不平嘛。還需要你一個狗奴才來提醒孤嗎。”
然後在常言的請罪聲中,飛快的下馬逃似的鑽進了馬車。
張拯有些無奈的搖搖頭,李承乾聰明是足夠聰明。
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麵的經驗,還是稍微有些欠缺。
說年紀太小,對於一般人家適用,但李承乾是太子,天生就應該背負更多。
以後有機會,還是得勸陛下,讓李承乾多走走看看,體驗下民間疾苦和人心善惡。
況且李承乾今年十三歲,在大唐這個人均壽命不到三十歲的世界裏,也算不上小了。
李世民十五歲就和長孫皇後生下了李承乾,十七歲就開始帶兵打仗。
而李承乾,十三歲連人家話中的意思都聽不出來,真的需要好好磨煉一下了。
老是待在東宮,縱然李世民請來再多的博學鴻儒,也教不出一個知曉人間百態的英明帝王。
來人不卑不亢的朝著李承乾和張拯拱手作揖,身旁的女子也微微蹲了個萬福。
張拯打量了崔禮一番,來人二十多歲,大熱的天氣依舊身著白色大氅。
或許是天氣太熱,額頭上微微有些冒汗。
一雙眸子炯炯有神,劍眉星目,俊秀的外表微微帶一絲書卷氣。
一舉一動都散發出一股貴族風範,一看就是從小經受過良好的教育。
崔禮俊郎的外表,讓對自己容顏頗為自傲的張拯,都感受到了一絲威脅。
對於那叫崔淑的女子,張拯隻是輕輕瞥了一眼。
帶著鬥笠以帷幕遮麵,看不清麵容,身材也被寬大的衣袍隱去。
看也看不出什麽,聲音倒是蠻好聽的。
“原來是崔家的二郎,免禮吧。”
李承乾騎在馬上,抬手虛扶說道。
“謝殿下。”
崔禮直起了身子,依舊是一幅不卑不亢的從容姿態。
不知道為何,雖然崔禮看起來一幅彬彬有禮儀態不俗的樣子。
但是張拯在看見崔禮的一瞬間,心中突然湧現出一股看見同類的感覺。
這是一種直覺,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很真實。
張拯的心裏一下子警惕起來,來人絕對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
和自己是同類的人,能簡單得了嗎?
不過現在自己開口也不太合適,不如讓李承乾先探探底,看看來者究竟是敵是友。
張拯靜靜的聽著李承乾和崔禮交談。
聽見崔禮解釋此番是帶著妹妹去往太原王氏拜訪,隻是路上偶遇太子車駕時。
忍不住嘴角微微上翹,這糊弄李承乾的瞎話,編得可比自己用心多了。
李承乾很耐心的陪著崔禮扯了一些閑篇。
崔禮倒是知趣,和李承乾簡單的寒暄了幾句,便要告辭。
然後好像突然想起來張拯還在李承乾邊上似的,話音一轉對著張拯說道:
“沒想到張縣男如此年輕,儀態不俗,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家中長輩常說,若是在下有張縣男一半的能耐,便算是我崔家之幸了。
今日有幸得見真人,在下不勝榮幸。”
張拯心裏笑了一句“嗬嗬”,見對方第一句話就是一陣馬屁送上,心中警惕起來。
嘴上也學著對方拿腔拿調的語氣說道:“嗬嗬,崔世兄過譽,不過是僥幸,僥幸罷了。”
至於張拯所說的僥幸是什麽,在場的人都懂。
“嗬嗬,張縣男謙虛了,前路顛簸似不太平,在下與舍妹著急趕路,這便告辭了。”
張拯心說,你要走就走唄,擱這墨跡啥呢。然後迴了一句:“既然同去太原,崔世兄若是不棄,可跟在太子殿下的鑾駕後方,一同趕路也好有個照應。”
崔禮笑著拒絕道:
“多謝張縣男好意,隻是在下與舍妹還要先去汾州拜會一位長輩。”
“嗬嗬,既然如此,崔世兄請便。”
張拯聽對方婉言拒絕,也不強留,迴了對方一句。
“太子殿下,張縣男,草民告辭。”
崔禮再次朝兩人一拱手,然後便轉身,帶著崔淑走出了欽差隊伍,迴到崔氏的車隊裏。
然後勒令車隊後退,給李承乾的鑾駕讓出來一條寬闊的道路。
李承乾也不客氣,下令隊伍快速通過。
待欽差的隊伍通過,張拯迴頭一看,崔禮的車隊正從十字相交的另一條官道駛去。
仿佛真的隻是偶遇太子鑾駕,然後上前拜見寒暄幾句一樣。
李承乾順著駐足不前的張拯的視線看去,崔禮的車隊已經遠去。
問了一句:“拯哥兒,看出來什麽沒有?”
“是敵是友不好說,不過對方這一次似乎是帶著善意而來,就是不知道這人的目的是什麽。
前麵的路不太平,讓將士們加強警戒,承乾你還是迴馬車上去吧。”
張拯看著崔禮的車隊走遠,轉頭對著李承乾說道。
“前麵的路不太平,會有危險嗎,難道有刺客埋伏準備刺殺我們,拯哥兒你怎麽知道?”
李承乾來了一個靈魂三問。
張拯向已經看不見對方車隊的官道撇了一眼,迴了李承乾一句:“崔禮告訴我的。”
李承乾還是一臉疑惑,一幅傻白甜的樣子問道:“崔禮告訴你的,我怎麽不知道,他啥時候告訴你的?”
張拯沒有搭話,而是直勾勾的看著李承乾,越看越像一個傻子。
有時候張拯是真的,很想打開李承乾的腦袋來看看,看看他是的腦子究竟是怎麽長的。
是不是一半裝滿了智慧,一半裝滿了屎。
不然為什麽有時候聰明得令人發指,有時候又奇蠢無比。
“那位崔家郎君說,前路顛簸似不太平。”
跟在李承乾身後的常言有些看不下去,忍不住小聲的提醒了李承乾一句。
然後,李承乾反應過來了。
人是反應過來了,但是臉上有點燙。
被張拯用看智障的眼神看著,再加上常言的提醒,讓李承乾有些惱羞成怒。
他隻是反射弧有點長,不是真的傻,這會兒也迴過神來。
崔禮特意在這裏等候自己一群人,不可能真的是巧合拜見,所以話中絕對是意有所指。
而自己剛才還問了張拯兩個那麽智障的問題,難怪張拯會用這種眼神看自己。
麵子上稍微有些掛不住,隻好期期艾艾的強行解釋道:
“孤知道,前路不平嘛。還需要你一個狗奴才來提醒孤嗎。”
然後在常言的請罪聲中,飛快的下馬逃似的鑽進了馬車。
張拯有些無奈的搖搖頭,李承乾聰明是足夠聰明。
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麵的經驗,還是稍微有些欠缺。
說年紀太小,對於一般人家適用,但李承乾是太子,天生就應該背負更多。
以後有機會,還是得勸陛下,讓李承乾多走走看看,體驗下民間疾苦和人心善惡。
況且李承乾今年十三歲,在大唐這個人均壽命不到三十歲的世界裏,也算不上小了。
李世民十五歲就和長孫皇後生下了李承乾,十七歲就開始帶兵打仗。
而李承乾,十三歲連人家話中的意思都聽不出來,真的需要好好磨煉一下了。
老是待在東宮,縱然李世民請來再多的博學鴻儒,也教不出一個知曉人間百態的英明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