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哥兒,你看。”
李承乾寫寫畫畫了一陣,然後站起身來。將寫完的東西遞給張拯。
張拯正在心裏組織語言呢,聞言下意識的伸手接過。
然後掃了一眼紙上的內容,突然神情一怔。
紙上寫的赫然是李承乾與一眾將官商議了大半夜的應對之策。
隻看開頭,張拯心中便被勾起了一絲好奇,然後接著看了下去。
李承乾見張拯看得入神,臉上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容。
開口對著正目不轉睛盯著計劃方案的張拯說道:
“我知曉拯哥兒你肯定會來問我今天怎麽不啟程,但是,這也是我計劃找中的一部分。
他們的目的,不就是想幹擾我們的心態,拖延我們的行程。
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精神戒備當中,精疲力竭之下沒心思去搭理他們,好讓他們有時間收拾手尾嘛。
但是正所謂,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所以我才召集眾將官議事,準備來一個將計就計。
他們愛騷擾,就讓他們騷擾好了。
我們幹嘛要阻止呢,讓他們來就是。
這一隊人馬留給他們騷擾,我們直接來個金蟬脫殼,去調折衝府的將士。
兵法有雲:實則虛之,虛則實之。
說起來,這也是從父皇身上學來的經驗,魏徵和楊壽可以這麽玩,我們也可以。
你覺得呢拯哥兒?”
說到最後,李承乾臉上的得意之情已經絲毫不加掩飾。
就差哈哈仰天大笑了。
李承乾說完自己的計劃,張拯也看完了計劃書。
怎麽形容張拯的現在的心情呢,多少還是有些欣慰的。
本以為李承乾腦子瓦特了,特意跑過來看看。
沒想到還真讓他想出來一個看似可行的對策。
“可以是可以,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倆怎麽才能在三天之內趕去平遙折衝府駐地呢?
而且,就帶一百人,這也太冒險了。”
張拯搖搖頭,問出了兩個關鍵的問題。
如今這一支隊伍還在晉州境內,最少還需要三天才能進入並州。
而離得最近的折衝府,則是在並州治下的平遙,平遙再往前走就是晉陽。
李承乾的計劃就是,張拯和李承乾放棄大部隊,帶著一支百人的小隊,繞開官道抄小路趕去平遙。
直接調平遙的折衝府將士進入晉陽,匯合晉陽城內的另一個折衝府將士,再加上魏徵和楊壽手裏的人馬。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將晉陽並州刺史府的一眾官吏和晉陽宮內的宗室遺老控製起來,然後再慢慢審問。
“一人雙騎,星夜兼程,不顧及馬力的話,三天足以趕到平遙,而一百人成建製的騎兵,保護你我的安全,足夠了。”
李承乾的小臉上露出難得的堅定之色。
聽完李承乾的話,張拯沉吟了起來。
心中有些微動,但轉念一想,還是覺得太冒險了。
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不值得。
辦一趟差事而已,辦得好,辦不好都不影響李承乾太子的地位。
而若是李承乾不小心折損在這裏,那才是大唐真正的損失。
“拯哥兒,我知曉你在想什麽,是否覺得我堂堂太子之尊。
為了一場已經接近尾聲的爭鬥,幾個貪官汙吏宗室遺老。
貿然把自己陷入險地,不太劃算。”
李承乾適時的開口,直接道出了張拯心中所想。
張拯也不隱瞞,對著李承乾點點頭:“太子殿下說得不錯,微臣確實覺得太過於冒險。
晚一點到晉陽,我們依舊能把陛下吩咐的差事辦得體體麵麵漂漂亮亮的。
這樣的冒險,付出與收獲完全不成正比,委實是沒必要。”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拯哥兒你會這樣想,這麽說,你是不同意我的提議咯。”
李承乾將雙手背在背後,圍著張拯轉了一圈。
嘴上卻完全不在意的說道,似乎張拯的反對對於他來說無足輕重。
聽完李承乾的話,張拯嘴角一翹,將手中的宣紙撕成碎屑。
對著李承乾哈哈一笑:
“哈哈哈哈,誰說臣不同意了,臣隻是告訴殿下這件事情不值得去做,可沒有說不能去做。
這麽刺激的事情,微臣必須舉雙手雙腳讚成。太子殿下英明。”
李承乾聞言,也笑了起來:“嗬嗬嗬,我就知道拯哥兒你會同意,畢竟,連你都覺得不可能的事情,那些人更不可能想到。”
兩人相視一眼,營帳中露出一陣快意的大笑。
少頃,笑聲止。
如果張拯是土生土長的大唐人,或者是一個成熟的政客,就不可能同意李承乾的計劃。
但是,張拯兩樣都不是,十五歲的年紀,加上他來自後世的靈魂。
讓他還沒有鍛煉出一顆,冷酷到隻會權衡利弊的心髒。
或許十年,二十年後,張拯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政客,也會權衡得失利弊。
但是現在的他,不會。
所以他出聲告訴李承乾利弊得失後,還是決定陪他瘋狂一把。
勸阻李承乾,道明得失,是盡臣子本分。
陪李承乾冒險,則是張拯的熱血未幹。
“那就這麽辦,找兩個身形相仿的將士換上你我的衣服混淆視線。
然後由段恆帶著太子親衛的將士,依照原計劃趕往晉陽。
今夜子時,我們倆混在斥候的隊伍裏,去平遙調兵。”
“沒問題,你堂堂太子都以身涉險了,我一個小小的縣男,也隻有舍命相陪了。”
兩人達成了默契,張拯起身出了大帳。
然後吩咐火頭軍生火做飯,兩個時辰後拔營北上。
然後迴到自己的營帳中,提筆準備給父親張公瑾寫一封信。
但是提起筆沉默了半晌,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麽。
該做的安排老爹已經給自己做好,該提醒的事情老爹也都提醒了。
在李世民與老爹的雙重安排下,要是自己還做不好這樁事情。
那不如就像李世民說的那樣,自覺拿個侯爵迴家養老算了。
一個侯爵,也足以酬謝張拯這段時間的付出了。
朝堂這攤渾水,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蹚的。
張拯提起筆,又放下,再提起。
最終,隻是給老娘寫了一封報平安的信件,沒有提起任何與朝堂和晉陽有關的事情。
李承乾寫寫畫畫了一陣,然後站起身來。將寫完的東西遞給張拯。
張拯正在心裏組織語言呢,聞言下意識的伸手接過。
然後掃了一眼紙上的內容,突然神情一怔。
紙上寫的赫然是李承乾與一眾將官商議了大半夜的應對之策。
隻看開頭,張拯心中便被勾起了一絲好奇,然後接著看了下去。
李承乾見張拯看得入神,臉上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容。
開口對著正目不轉睛盯著計劃方案的張拯說道:
“我知曉拯哥兒你肯定會來問我今天怎麽不啟程,但是,這也是我計劃找中的一部分。
他們的目的,不就是想幹擾我們的心態,拖延我們的行程。
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精神戒備當中,精疲力竭之下沒心思去搭理他們,好讓他們有時間收拾手尾嘛。
但是正所謂,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所以我才召集眾將官議事,準備來一個將計就計。
他們愛騷擾,就讓他們騷擾好了。
我們幹嘛要阻止呢,讓他們來就是。
這一隊人馬留給他們騷擾,我們直接來個金蟬脫殼,去調折衝府的將士。
兵法有雲:實則虛之,虛則實之。
說起來,這也是從父皇身上學來的經驗,魏徵和楊壽可以這麽玩,我們也可以。
你覺得呢拯哥兒?”
說到最後,李承乾臉上的得意之情已經絲毫不加掩飾。
就差哈哈仰天大笑了。
李承乾說完自己的計劃,張拯也看完了計劃書。
怎麽形容張拯的現在的心情呢,多少還是有些欣慰的。
本以為李承乾腦子瓦特了,特意跑過來看看。
沒想到還真讓他想出來一個看似可行的對策。
“可以是可以,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倆怎麽才能在三天之內趕去平遙折衝府駐地呢?
而且,就帶一百人,這也太冒險了。”
張拯搖搖頭,問出了兩個關鍵的問題。
如今這一支隊伍還在晉州境內,最少還需要三天才能進入並州。
而離得最近的折衝府,則是在並州治下的平遙,平遙再往前走就是晉陽。
李承乾的計劃就是,張拯和李承乾放棄大部隊,帶著一支百人的小隊,繞開官道抄小路趕去平遙。
直接調平遙的折衝府將士進入晉陽,匯合晉陽城內的另一個折衝府將士,再加上魏徵和楊壽手裏的人馬。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將晉陽並州刺史府的一眾官吏和晉陽宮內的宗室遺老控製起來,然後再慢慢審問。
“一人雙騎,星夜兼程,不顧及馬力的話,三天足以趕到平遙,而一百人成建製的騎兵,保護你我的安全,足夠了。”
李承乾的小臉上露出難得的堅定之色。
聽完李承乾的話,張拯沉吟了起來。
心中有些微動,但轉念一想,還是覺得太冒險了。
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不值得。
辦一趟差事而已,辦得好,辦不好都不影響李承乾太子的地位。
而若是李承乾不小心折損在這裏,那才是大唐真正的損失。
“拯哥兒,我知曉你在想什麽,是否覺得我堂堂太子之尊。
為了一場已經接近尾聲的爭鬥,幾個貪官汙吏宗室遺老。
貿然把自己陷入險地,不太劃算。”
李承乾適時的開口,直接道出了張拯心中所想。
張拯也不隱瞞,對著李承乾點點頭:“太子殿下說得不錯,微臣確實覺得太過於冒險。
晚一點到晉陽,我們依舊能把陛下吩咐的差事辦得體體麵麵漂漂亮亮的。
這樣的冒險,付出與收獲完全不成正比,委實是沒必要。”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拯哥兒你會這樣想,這麽說,你是不同意我的提議咯。”
李承乾將雙手背在背後,圍著張拯轉了一圈。
嘴上卻完全不在意的說道,似乎張拯的反對對於他來說無足輕重。
聽完李承乾的話,張拯嘴角一翹,將手中的宣紙撕成碎屑。
對著李承乾哈哈一笑:
“哈哈哈哈,誰說臣不同意了,臣隻是告訴殿下這件事情不值得去做,可沒有說不能去做。
這麽刺激的事情,微臣必須舉雙手雙腳讚成。太子殿下英明。”
李承乾聞言,也笑了起來:“嗬嗬嗬,我就知道拯哥兒你會同意,畢竟,連你都覺得不可能的事情,那些人更不可能想到。”
兩人相視一眼,營帳中露出一陣快意的大笑。
少頃,笑聲止。
如果張拯是土生土長的大唐人,或者是一個成熟的政客,就不可能同意李承乾的計劃。
但是,張拯兩樣都不是,十五歲的年紀,加上他來自後世的靈魂。
讓他還沒有鍛煉出一顆,冷酷到隻會權衡利弊的心髒。
或許十年,二十年後,張拯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政客,也會權衡得失利弊。
但是現在的他,不會。
所以他出聲告訴李承乾利弊得失後,還是決定陪他瘋狂一把。
勸阻李承乾,道明得失,是盡臣子本分。
陪李承乾冒險,則是張拯的熱血未幹。
“那就這麽辦,找兩個身形相仿的將士換上你我的衣服混淆視線。
然後由段恆帶著太子親衛的將士,依照原計劃趕往晉陽。
今夜子時,我們倆混在斥候的隊伍裏,去平遙調兵。”
“沒問題,你堂堂太子都以身涉險了,我一個小小的縣男,也隻有舍命相陪了。”
兩人達成了默契,張拯起身出了大帳。
然後吩咐火頭軍生火做飯,兩個時辰後拔營北上。
然後迴到自己的營帳中,提筆準備給父親張公瑾寫一封信。
但是提起筆沉默了半晌,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麽。
該做的安排老爹已經給自己做好,該提醒的事情老爹也都提醒了。
在李世民與老爹的雙重安排下,要是自己還做不好這樁事情。
那不如就像李世民說的那樣,自覺拿個侯爵迴家養老算了。
一個侯爵,也足以酬謝張拯這段時間的付出了。
朝堂這攤渾水,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蹚的。
張拯提起筆,又放下,再提起。
最終,隻是給老娘寫了一封報平安的信件,沒有提起任何與朝堂和晉陽有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