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國公府焦急的等待了三天,李世民終於露麵了。
隻不過這一次露麵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隻是在朝會上給群臣們說了句:“朕沒事。”
便又去了立政殿。
而一幹想要求見天顏的大臣們,包括張拯和長孫無忌在內,則不出意外的又全部被擋在了宮外。
張拯與長孫無忌結伴而行走出太極宮。
不由得憂心忡忡的說道:“長孫伯伯,如今陛下,太子,魏王都在立政殿為皇後娘娘守靈,這長安隻怕是要不太平啊。”
長孫無忌眼眶通紅,他也沒料到長孫逝世後李世民會是如此作態,就連他這位大舅哥也不見。
親妹妹逝世,長孫無忌又怎能不心痛,更別說連最後一麵都沒來得及見。
隻是身為帝國宰相,如今陛下已經不理朝政,他再是悲傷,也不得不與房玄齡一道扛起這個帝國的擔子。
聽張拯說得憂心,長孫無忌搖搖頭道:“無妨,有房相與老夫在,些許宵小翻不起什麽風浪,老夫現在隻擔心陛下的身體,娘娘已經逝世了,若陛下也倒下了,唉!”
……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四個月。
這四個月裏,李世民偶爾會在朝會的時候露麵,但更多的時間還是守在立政殿裏。
好在大唐的兩位宰相還算給力,在李世民未曾上朝的日子裏,也未曾出什麽大的紕漏。
十一月庚寅,這一天是長孫皇後出殯的日子。
由於長孫皇後去世時曾留下遺言:“妾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
所以長孫的葬禮便顯得有些寒酸。
陪葬品沒有金銀珠寶,一切陪葬器具都用陶器和木頭製作,有那種樣子即可。
而長孫的陵寢,也依照長孫的遺言,僅僅在九嵕山上開鑿了一個可以容納棺槨的洞室。
長孫出殯這天,整個長安萬人空巷,百姓們皆披麻戴孝。
張拯也在送葬的隊伍當中。
張拯而言,他對長孫的情感很複雜。
一方麵惋惜於這個千古賢後的逝世,一方麵又對自己沒能改變這個女人的命運而感到有些愧疚。
可惜,現在說什麽都沒意義了。
長孫的棺槨已經出了城,即將葬進九嵕山的昭陵之中。
李承乾在最前麵撫靈而走,身後跟著李泰,李治等人。
李世民則是神色木然的徒步而行。
作為帝王,不乘坐任何工具前來送靈,已是他能做到的極限。
來到九嵕山,隨著太史令李淳風將一封祭奠文表焚化上天。
也意味著屬於長孫皇後的時代正式落幕。
送葬的隊伍中,逐漸有人小聲抽泣起來。
而後便像是起了連鎖反應一般,整個送葬的隊伍和宛如長龍一般為長孫披麻戴孝的百姓全都開始低聲嗚咽起來。
“封棺,入陵!”
李淳風浮塵一甩,長孫皇後的棺槨被慢慢送進了開癖好的墓室之中。
“母後……”
李承乾,李泰已經哭成了淚人。
小小的李治或許還不太清楚死亡意味著什麽,見裝著長孫遺體的棺槨進了墓室。
邁著小短腿也跟在後麵要進去。
“母後!”
隨行的王德將李治抱了起來。
李治在王德懷裏張牙舞爪的喊道:“母後,等等我,等等稚奴……”
聽見李治的唿喚,李世民終於忍不住哽咽起來。
張開懷抱道:“稚奴,到父皇這裏來,到父皇這裏來。”
“父皇,他們要把母後送去哪裏?”
李治終於意識到了不對,躲進李世民的懷裏哭鬧不休。
“母後睡著了,她要睡很久很久,稚奴要乖……”
李世民輕輕拍打著李治的後背,不多時,哭累了的李治便沉沉睡去。
……
……
貞觀十年的元旦與往年不同,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後逝世的原因,整個長安都沒有了往年那種熱鬧的氛圍。
就連晚上的夜市,都有些有氣無力的感覺。
縱觀整個貞觀十年,唯一能讓大唐臣民感到開心的消息,隻有兩個。
一個渭南縣伯收複了西州。
另一個,則是嶺南的三季稻大豐收。
長安城外的義倉和戶部轄下的糧倉被裝了個滿滿當當。
在這個時代,糧食就是天下穩定的基石。
隨著越來越多的糧食被水師大船運進長安。
怎麽儲存這些糧食就成了令朝堂君臣痛並快樂著的問題。
貞觀十一天人日大朝會,帝國宰相房玄齡向重新執政的皇帝陛下李世民稟報了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好消息是,大唐從來沒有過這麽多糧食,嶺南今年大豐收,運來的稻米足夠長安城的百姓吃上三年。
壞消息是這麽多糧食,戶部已經沒有糧倉用來存放了。
李世民在得知碼頭上的水師戰船裏運送的全是糧食之後,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隨後大手一揮,下令將長安堆不下的糧食運往登州,萊州,沙洲,西州存放。
……
……
渭南,張拯也在縣伯府親自設宴招待著幾位來自江南的貴客。
江南水師統領,歸德中郎將劉仁願,以及已經榮升果毅都尉的杜聰。
“多年未見,劉將軍,杜將軍,請滿飲此杯。”
劉仁願也不忸怩,足足五兩重的青銅漆耳杯,端起來便一飲而盡。
抬手擦去胡須上的酒液,笑道:“好酒。”
酒呢,當然是喝的張拯親自釀出來的高度白酒。
還是窖藏了三年以上年份的。
張拯笑眯眯的看著兩人痛飲,自己卻隻是端起杯子小小的抿了一口。
酒過三巡,劉仁願紅著臉湊到張拯身前。
低聲道:“伯爺,還請您給指個方向,陛下要咱們將糧食運到登州和萊州,究竟是怎麽個意思?”
這個問題,在沒有來縣伯府之前,劉仁願已經去問過老上司李孝恭了。
可惜李孝恭多年不問政事,並未給他一個確切的答複。
當然,劉仁願心裏對此肯定也有自己的看法。
隻是沒有人給他吃顆定心丸,這心裏就像是有小貓在撓似的。
而在長安,除了李孝恭之外,他也隻和這位在去年秋天收複了西州的伯爺有交情。
當即便拉上老部下杜聰來縣伯府裏打秋風。
陳堪也不賣關子,笑道:“劉將軍可知,登州,萊州,西州,沙洲周邊有些什麽不服大唐管教的國家?”
劉仁願心中一驚,稍加思索後應道:“那自然是西域諸國,薛延陀,以及,高句麗!”
張拯忌諱莫深的點了點頭,並未多說。
隻是拍著劉仁願的肩膀笑道:“劉將軍,水師立功的機會,要來了。”
(新書《大明國士》已發布,敬請期待。)
</p>
在國公府焦急的等待了三天,李世民終於露麵了。
隻不過這一次露麵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隻是在朝會上給群臣們說了句:“朕沒事。”
便又去了立政殿。
而一幹想要求見天顏的大臣們,包括張拯和長孫無忌在內,則不出意外的又全部被擋在了宮外。
張拯與長孫無忌結伴而行走出太極宮。
不由得憂心忡忡的說道:“長孫伯伯,如今陛下,太子,魏王都在立政殿為皇後娘娘守靈,這長安隻怕是要不太平啊。”
長孫無忌眼眶通紅,他也沒料到長孫逝世後李世民會是如此作態,就連他這位大舅哥也不見。
親妹妹逝世,長孫無忌又怎能不心痛,更別說連最後一麵都沒來得及見。
隻是身為帝國宰相,如今陛下已經不理朝政,他再是悲傷,也不得不與房玄齡一道扛起這個帝國的擔子。
聽張拯說得憂心,長孫無忌搖搖頭道:“無妨,有房相與老夫在,些許宵小翻不起什麽風浪,老夫現在隻擔心陛下的身體,娘娘已經逝世了,若陛下也倒下了,唉!”
……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四個月。
這四個月裏,李世民偶爾會在朝會的時候露麵,但更多的時間還是守在立政殿裏。
好在大唐的兩位宰相還算給力,在李世民未曾上朝的日子裏,也未曾出什麽大的紕漏。
十一月庚寅,這一天是長孫皇後出殯的日子。
由於長孫皇後去世時曾留下遺言:“妾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
所以長孫的葬禮便顯得有些寒酸。
陪葬品沒有金銀珠寶,一切陪葬器具都用陶器和木頭製作,有那種樣子即可。
而長孫的陵寢,也依照長孫的遺言,僅僅在九嵕山上開鑿了一個可以容納棺槨的洞室。
長孫出殯這天,整個長安萬人空巷,百姓們皆披麻戴孝。
張拯也在送葬的隊伍當中。
張拯而言,他對長孫的情感很複雜。
一方麵惋惜於這個千古賢後的逝世,一方麵又對自己沒能改變這個女人的命運而感到有些愧疚。
可惜,現在說什麽都沒意義了。
長孫的棺槨已經出了城,即將葬進九嵕山的昭陵之中。
李承乾在最前麵撫靈而走,身後跟著李泰,李治等人。
李世民則是神色木然的徒步而行。
作為帝王,不乘坐任何工具前來送靈,已是他能做到的極限。
來到九嵕山,隨著太史令李淳風將一封祭奠文表焚化上天。
也意味著屬於長孫皇後的時代正式落幕。
送葬的隊伍中,逐漸有人小聲抽泣起來。
而後便像是起了連鎖反應一般,整個送葬的隊伍和宛如長龍一般為長孫披麻戴孝的百姓全都開始低聲嗚咽起來。
“封棺,入陵!”
李淳風浮塵一甩,長孫皇後的棺槨被慢慢送進了開癖好的墓室之中。
“母後……”
李承乾,李泰已經哭成了淚人。
小小的李治或許還不太清楚死亡意味著什麽,見裝著長孫遺體的棺槨進了墓室。
邁著小短腿也跟在後麵要進去。
“母後!”
隨行的王德將李治抱了起來。
李治在王德懷裏張牙舞爪的喊道:“母後,等等我,等等稚奴……”
聽見李治的唿喚,李世民終於忍不住哽咽起來。
張開懷抱道:“稚奴,到父皇這裏來,到父皇這裏來。”
“父皇,他們要把母後送去哪裏?”
李治終於意識到了不對,躲進李世民的懷裏哭鬧不休。
“母後睡著了,她要睡很久很久,稚奴要乖……”
李世民輕輕拍打著李治的後背,不多時,哭累了的李治便沉沉睡去。
……
……
貞觀十年的元旦與往年不同,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後逝世的原因,整個長安都沒有了往年那種熱鬧的氛圍。
就連晚上的夜市,都有些有氣無力的感覺。
縱觀整個貞觀十年,唯一能讓大唐臣民感到開心的消息,隻有兩個。
一個渭南縣伯收複了西州。
另一個,則是嶺南的三季稻大豐收。
長安城外的義倉和戶部轄下的糧倉被裝了個滿滿當當。
在這個時代,糧食就是天下穩定的基石。
隨著越來越多的糧食被水師大船運進長安。
怎麽儲存這些糧食就成了令朝堂君臣痛並快樂著的問題。
貞觀十一天人日大朝會,帝國宰相房玄齡向重新執政的皇帝陛下李世民稟報了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好消息是,大唐從來沒有過這麽多糧食,嶺南今年大豐收,運來的稻米足夠長安城的百姓吃上三年。
壞消息是這麽多糧食,戶部已經沒有糧倉用來存放了。
李世民在得知碼頭上的水師戰船裏運送的全是糧食之後,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隨後大手一揮,下令將長安堆不下的糧食運往登州,萊州,沙洲,西州存放。
……
……
渭南,張拯也在縣伯府親自設宴招待著幾位來自江南的貴客。
江南水師統領,歸德中郎將劉仁願,以及已經榮升果毅都尉的杜聰。
“多年未見,劉將軍,杜將軍,請滿飲此杯。”
劉仁願也不忸怩,足足五兩重的青銅漆耳杯,端起來便一飲而盡。
抬手擦去胡須上的酒液,笑道:“好酒。”
酒呢,當然是喝的張拯親自釀出來的高度白酒。
還是窖藏了三年以上年份的。
張拯笑眯眯的看著兩人痛飲,自己卻隻是端起杯子小小的抿了一口。
酒過三巡,劉仁願紅著臉湊到張拯身前。
低聲道:“伯爺,還請您給指個方向,陛下要咱們將糧食運到登州和萊州,究竟是怎麽個意思?”
這個問題,在沒有來縣伯府之前,劉仁願已經去問過老上司李孝恭了。
可惜李孝恭多年不問政事,並未給他一個確切的答複。
當然,劉仁願心裏對此肯定也有自己的看法。
隻是沒有人給他吃顆定心丸,這心裏就像是有小貓在撓似的。
而在長安,除了李孝恭之外,他也隻和這位在去年秋天收複了西州的伯爺有交情。
當即便拉上老部下杜聰來縣伯府裏打秋風。
陳堪也不賣關子,笑道:“劉將軍可知,登州,萊州,西州,沙洲周邊有些什麽不服大唐管教的國家?”
劉仁願心中一驚,稍加思索後應道:“那自然是西域諸國,薛延陀,以及,高句麗!”
張拯忌諱莫深的點了點頭,並未多說。
隻是拍著劉仁願的肩膀笑道:“劉將軍,水師立功的機會,要來了。”
(新書《大明國士》已發布,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