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登基已有十年,可以肯定民間仍有人沒有錄入戶籍。”
“現有的戶籍管理弊端太多,百姓的身份認證變得非常困難,無法有效記錄和追蹤個人的戶籍信息,出行不便,罪犯追捕困難...”
孫偓一臉為難,“陛下,戶部已經窮盡手段,著實沒有更有效的辦法!”
“你們可聽說過商鞅當年推行的‘照身貼’?”
幾位官員麵麵相覷,劉崇望開口道:“微臣倒是無意中看過相關記載,好像是為了防止他國細作,乃竹排所製,上麵記錄了使用人的相關信息。”
“諸位隨朕來....”
李侃點了點頭,轉身走到一旁的書案前,思考一番後提筆在紙上畫了起來。
不到半盞茶的時間,他放下筆,將兩張紙拿了起來。
上麵畫了兩個方框,裏麵寫了字。
楊行密上前一步,仔細看了看一張紙上的內容:李侃....鹹通二年正月十八...長安人...身高六尺...圓臉無疤,四肢健全.....
另一張紙上麵寫了一串數字,角落畫的是京兆府印。
幾位大臣麵麵相覷,不明所以。
劉崇望試探著問道:“陛下,您這畫的莫非是當年商鞅推行的照身貼?”
李侃放下紙張,微微點頭,“算是吧,作用大致差不多。”
孫偓好奇道:“陛下,這紙張上麵的0是何意義?”
李侃指著紙上麵的數字解釋道:“01乃長安的行政區號,乃朕的出生年月日,1代表性別為男子。”
他並不想將身份證號碼弄得太長太複雜,雖然這樣編碼會出現身份證號碼相同之人,但並沒有任何影響。
“這個東西,朕稱之為身份證,一個人一輩子隻有一個身份證號碼,上麵記錄了一個人的戶籍地,身高,相貌和年齡,官府需要查驗時,一看便知。”
孫偓微微頷首,“有了這個東西,的確可以方便官府核查,罪犯、黑戶或敵國細作藏匿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比‘過所’更加詳盡,可保存不太方便,遇水或者下雨豈不是壞掉了?”
李侃擺了擺手,“用竹子或者木頭打磨成光滑薄片,長兩寸,寬一寸三分,厚度不超過三分,頂部打孔,方便係於腰間。”
楊行密插話道:“這不是相當於腰牌嗎?竹木製作倒的確方便保存!”
孫偓開口道:“陛下,目前我朝約有人口兩千六百二十餘萬,這...這需要多少木材和竹子,全部雕刻恐怕耗時頗長,而且也避免不了偽造。”
“一人一個巴掌大的牌子,能耗費多少木材?至於雕刻,一個工匠一日雕刻十塊不難吧?一個縣衙雇傭十個工匠,一日便是一百塊,一月三千塊,一年就是三萬五千多塊,兩年七萬不成問題。”
“身份證目前隻有滿十六歲才可辦理,有效期十年,第二次更換有效期二十年,五旬以上沒有期限限製!”
孫偓眉頭微皺,“陛下,這恐怕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有必要推行身份證嗎?”
李侃一臉嚴肅,“不過是些竹木和雕刻工匠的成本,能耗費多少錢財?萬事開頭難!但有了身份證,朝廷對人口的管控會更加方便,至少稅收和社會治安會受益頗多!”
“微臣明白!不知陛下對此還有何建議?”
李侃思考了片刻,開口說道:“你拿筆記一下....”
孫偓聞言,立刻走到書案旁邊,提筆等待李侃說話。
“保留京兆、河南、成都和太原四府,增幽州、漢陽兩府,此六地行政編號分別為01、02、03、04、05和06....”
“其他各地身份證按照省、州、縣的順序編製號碼,戶部先給各省、州、縣指定兩位數字編號......”
“身份證由各縣衙負責製作發放,三年之內務必推廣完成。”
“申領、補辦、更換以及冒用、偽造的相關條款你們要在律令之中寫清楚,做到有法可依!”
孫偓點頭道:“微臣明白,隻是擔心理解有誤,待草案擬定之後,還請陛下審閱!”
李侃微微頷首,“這是自然,此事影響深遠,朕仔細斟酌之後再實施。”
楊行密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那軍隊是否也要辦理身份證?”
李侃微微擺了擺手,“大唐百姓,人人皆需擁有明確之身份,此乃治國之根本,軍人與普通百姓有所不同,其身份之事,朕自當另行斟酌考量!”
他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孫偓,“孫尚書,此次借著收服迴鶻這一契機,務必要再度加大清查人口之力度,朕深信不疑,廣袤山野之間,必定尚有諸多隱匿不報的黑戶存在。”
“令各州縣張貼告示,限一月之內,尚未登記過戶籍者必須主動向當地官府申報戶籍,若逾期未報者,視作賊寇論處,一律流放至西域各州……”
孫偓連忙躬身應道:“微臣領旨!必當全力以赴,辦好此事!”
李侃點了點頭,接著說道:“新疆初建,諸事紛繁瑣碎,各部之間須得緊密協作、相互配合,力求盡快使之安穩平定下來!”
“臣等謹遵聖諭!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之所托!”
李侃揮揮手,“好了!你們且先退下,楊指揮使暫且留步!”
“臣等告退!”
隨著一陣腳步聲漸行漸遠,殿內隻剩下李侃與楊廣奇二人。
李侃神情嚴肅:“親軍府需加快搜集關於喀喇汗國的情報,再派遣得力人手前往西邊的薩曼王朝以及薩法爾王朝刺探軍情,朕必須了解他們的軍事力量究竟如何。”
“微臣遵旨!三月前派出的十五人已經抵達薩曼王朝,臣會再加派一倍人手!”
數日後,孫偓帶著擬好的戶籍令草案前來覲見。
李侃仔細翻閱著,不時提出修改意見,經過幾輪商討修訂,最終確定下了身份證推行的細則。
隨著詔令下達各州縣,民間頓時議論紛紛。
許多百姓起初不解為何要辦這勞什子證件,但聽官府人員耐心解釋其便利之處後,逐漸接受。
各縣的工匠們忙碌起來,一塊塊竹木片在他們手下逐漸變成帶有身份信息的身份證。
縣衙門口排起長隊,人們有序地申領屬於自己的身份證。
數月過去,成效初顯,各地治安狀況改善不少,因為冒用他人身份變得極難,許多賊人隻得躲入山中。
小小的身份證變革,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湖水,開始慢慢推動整個大唐社會向著更有序、高效的方向發展。
“現有的戶籍管理弊端太多,百姓的身份認證變得非常困難,無法有效記錄和追蹤個人的戶籍信息,出行不便,罪犯追捕困難...”
孫偓一臉為難,“陛下,戶部已經窮盡手段,著實沒有更有效的辦法!”
“你們可聽說過商鞅當年推行的‘照身貼’?”
幾位官員麵麵相覷,劉崇望開口道:“微臣倒是無意中看過相關記載,好像是為了防止他國細作,乃竹排所製,上麵記錄了使用人的相關信息。”
“諸位隨朕來....”
李侃點了點頭,轉身走到一旁的書案前,思考一番後提筆在紙上畫了起來。
不到半盞茶的時間,他放下筆,將兩張紙拿了起來。
上麵畫了兩個方框,裏麵寫了字。
楊行密上前一步,仔細看了看一張紙上的內容:李侃....鹹通二年正月十八...長安人...身高六尺...圓臉無疤,四肢健全.....
另一張紙上麵寫了一串數字,角落畫的是京兆府印。
幾位大臣麵麵相覷,不明所以。
劉崇望試探著問道:“陛下,您這畫的莫非是當年商鞅推行的照身貼?”
李侃放下紙張,微微點頭,“算是吧,作用大致差不多。”
孫偓好奇道:“陛下,這紙張上麵的0是何意義?”
李侃指著紙上麵的數字解釋道:“01乃長安的行政區號,乃朕的出生年月日,1代表性別為男子。”
他並不想將身份證號碼弄得太長太複雜,雖然這樣編碼會出現身份證號碼相同之人,但並沒有任何影響。
“這個東西,朕稱之為身份證,一個人一輩子隻有一個身份證號碼,上麵記錄了一個人的戶籍地,身高,相貌和年齡,官府需要查驗時,一看便知。”
孫偓微微頷首,“有了這個東西,的確可以方便官府核查,罪犯、黑戶或敵國細作藏匿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比‘過所’更加詳盡,可保存不太方便,遇水或者下雨豈不是壞掉了?”
李侃擺了擺手,“用竹子或者木頭打磨成光滑薄片,長兩寸,寬一寸三分,厚度不超過三分,頂部打孔,方便係於腰間。”
楊行密插話道:“這不是相當於腰牌嗎?竹木製作倒的確方便保存!”
孫偓開口道:“陛下,目前我朝約有人口兩千六百二十餘萬,這...這需要多少木材和竹子,全部雕刻恐怕耗時頗長,而且也避免不了偽造。”
“一人一個巴掌大的牌子,能耗費多少木材?至於雕刻,一個工匠一日雕刻十塊不難吧?一個縣衙雇傭十個工匠,一日便是一百塊,一月三千塊,一年就是三萬五千多塊,兩年七萬不成問題。”
“身份證目前隻有滿十六歲才可辦理,有效期十年,第二次更換有效期二十年,五旬以上沒有期限限製!”
孫偓眉頭微皺,“陛下,這恐怕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有必要推行身份證嗎?”
李侃一臉嚴肅,“不過是些竹木和雕刻工匠的成本,能耗費多少錢財?萬事開頭難!但有了身份證,朝廷對人口的管控會更加方便,至少稅收和社會治安會受益頗多!”
“微臣明白!不知陛下對此還有何建議?”
李侃思考了片刻,開口說道:“你拿筆記一下....”
孫偓聞言,立刻走到書案旁邊,提筆等待李侃說話。
“保留京兆、河南、成都和太原四府,增幽州、漢陽兩府,此六地行政編號分別為01、02、03、04、05和06....”
“其他各地身份證按照省、州、縣的順序編製號碼,戶部先給各省、州、縣指定兩位數字編號......”
“身份證由各縣衙負責製作發放,三年之內務必推廣完成。”
“申領、補辦、更換以及冒用、偽造的相關條款你們要在律令之中寫清楚,做到有法可依!”
孫偓點頭道:“微臣明白,隻是擔心理解有誤,待草案擬定之後,還請陛下審閱!”
李侃微微頷首,“這是自然,此事影響深遠,朕仔細斟酌之後再實施。”
楊行密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那軍隊是否也要辦理身份證?”
李侃微微擺了擺手,“大唐百姓,人人皆需擁有明確之身份,此乃治國之根本,軍人與普通百姓有所不同,其身份之事,朕自當另行斟酌考量!”
他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孫偓,“孫尚書,此次借著收服迴鶻這一契機,務必要再度加大清查人口之力度,朕深信不疑,廣袤山野之間,必定尚有諸多隱匿不報的黑戶存在。”
“令各州縣張貼告示,限一月之內,尚未登記過戶籍者必須主動向當地官府申報戶籍,若逾期未報者,視作賊寇論處,一律流放至西域各州……”
孫偓連忙躬身應道:“微臣領旨!必當全力以赴,辦好此事!”
李侃點了點頭,接著說道:“新疆初建,諸事紛繁瑣碎,各部之間須得緊密協作、相互配合,力求盡快使之安穩平定下來!”
“臣等謹遵聖諭!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之所托!”
李侃揮揮手,“好了!你們且先退下,楊指揮使暫且留步!”
“臣等告退!”
隨著一陣腳步聲漸行漸遠,殿內隻剩下李侃與楊廣奇二人。
李侃神情嚴肅:“親軍府需加快搜集關於喀喇汗國的情報,再派遣得力人手前往西邊的薩曼王朝以及薩法爾王朝刺探軍情,朕必須了解他們的軍事力量究竟如何。”
“微臣遵旨!三月前派出的十五人已經抵達薩曼王朝,臣會再加派一倍人手!”
數日後,孫偓帶著擬好的戶籍令草案前來覲見。
李侃仔細翻閱著,不時提出修改意見,經過幾輪商討修訂,最終確定下了身份證推行的細則。
隨著詔令下達各州縣,民間頓時議論紛紛。
許多百姓起初不解為何要辦這勞什子證件,但聽官府人員耐心解釋其便利之處後,逐漸接受。
各縣的工匠們忙碌起來,一塊塊竹木片在他們手下逐漸變成帶有身份信息的身份證。
縣衙門口排起長隊,人們有序地申領屬於自己的身份證。
數月過去,成效初顯,各地治安狀況改善不少,因為冒用他人身份變得極難,許多賊人隻得躲入山中。
小小的身份證變革,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湖水,開始慢慢推動整個大唐社會向著更有序、高效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