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行密忍不住開口道:“陛下,拿下姑墨州(阿克蘇)不難,姑墨州以西,烏滸河以東,夷播海(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區域您打算如何處置?”
李侃看向地圖,緩緩開口,“這些地區雖然還未收複,但朕已經有了規劃,在這片區域設安西省,以疏勒(喀什)為省府,至於西南部邊界,至少要打到當年波斯都督府治所疾陵城(紮博勒),中南部要收複大、小勃律。”
孫偓盯著地圖看了看,麵露驚訝,“陛下,這地盤可不小啊,且不說要先解決喀喇汗國,疾陵城和鶴悉那城如今是薩法爾王朝的地界,到時候我們豈不是要與薩法爾王朝開戰?”
“若將來爭奪怛羅斯城,還會與西邊的薩曼王朝動武,西域恐怕是打不完的仗,這需要耗費多少錢糧啊!”
李侃一臉淡然,“有些仗不得不打,我們不向西擴張,波斯人也會向東擴張,隻有疆域夠大,才能有足夠的緩衝地帶。”
楊行密麵露憂色,“陛下,薩曼王朝和沙法爾王朝臣不太了解,但算上喀喇汗國至少也有十五萬兵馬,我們若想取勝,估計需要十萬左右的兵馬,難道您打算向新疆增兵?”
李侃笑著道:“朕又沒打算同時與三個國家開戰!眼下先穩定新疆,同時派出使團與喀喇汗國談判,能和平解決問題最好。”
“楊師厚將軍目前已經征服犛牛河東岸的多彌部落,陳鄴將軍也擊敗了西山八國,吐蕃殘餘勢力支撐不了多久,明年朕計劃將左神策軍兩萬人調往且末城,先收複於闐。”
楊行密不禁愣在了原地,滿臉疑惑:“我們尚未攻克邏些城,為何就要撤軍了?”
李侃輕輕歎了口氣,“吐蕃之地盡是高原,我們的士兵水土不服,導致戰鬥力嚴重下降,能夠取得目前的戰果,已是相當不容易。”
“接下來我們得先集中精力訓練那些歸降的吐蕃士兵,等他們具備了戰鬥能力之後,再繼續向邏些城推進。”
楊行密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微臣明白了,陛下您是打算利用迴鶻士兵去攻打喀喇汗國,再將喀喇汗國的士兵收編過來,用他們去對抗薩曼王朝和沙法爾王朝!”
李侃微笑著點了點頭,“自五年前成功奪取涼州,我們在隴右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是時候讓將士們好好休整一番了。”
“可眼下薩曼王朝正攻打怛羅斯,難道我們就這樣置之不理?”
李侃嘴角微微上揚,“這恰恰可以成為我們談判的重要籌碼,如果喀喇汗國執意與我們作對,不肯歸順,那就讓它跟薩曼王朝互相廝殺,倘若喀喇汗國願意主動投誠,我們自然就會出兵援助。”
楊行密微微頷首,“陛下此決策確實英明睿智,但微臣心中仍有憂慮,喀喇汗國實力不容小覷,且已立國數十載,恐怕短時間內難以真心歸順我朝。”
李侃微微一笑,自信滿滿:“楊尚書不必擔憂!喀喇汗國立國已久,自然不會輕易低頭稱臣,無論他們是否願意臣服,局勢於我方皆有益處。”
楊行密稍稍鬆了口氣,緊接著又問道:“對於於闐,不知陛下作何打算?”
李侃目光緊盯著牆上的地圖,陷入沉思之中。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於闐兵力不過兩萬,且向來與我大唐較為親善,可先派遣使者與其談判,嚐試和平解決,倘若對方冥頑不靈、不知好歹,那就無需猶豫,即刻發兵征討。”
“昔日安西四鎮乃我大唐固有領土,務必使之盡數迴歸,傳旨給李嗣源,命其收複姑墨州之後立即揮軍南下逼近於闐,能談則談,不能談則打!”
郭琪聞聽此言,當即拱手應道:“微臣謹遵聖命!”
楊行密伸手入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奏折,雙手呈遞給李侃。
“陛下,此次成功收複焉耆和龜茲兩地,李大將軍已然向兵部提交了一份請封將領士卒的名單冊,請陛下過目。”
李侃接過奏折,仔細翻閱起來。
待看完之後,他輕輕將奏折合攏,又遞給楊行密。
“關於封賞一事,就交由你們兵部商討之後再呈上來,這其中有個名叫折嗣倫之人,你們需得多加關注。”
“微臣遵旨!”
楊行密接過折子,心中有些疑惑,此人自己還是第一次聽說,為何皇帝卻格外提出?
李侃看向孫偓,鄭重其事地說道:“此次漢民遷移之事,乃是關乎國家社稷之大事,萬萬不可掉以輕心,戶部務必高度重視起來,精心籌劃安排。”
“所遷移之百姓,當從甘肅、寧夏以及山西這三個省份之中抽調,至於商人則不必加以限製,可任由其自由參與。”
“命司農寺派遣精於農事的官吏一同前往新疆,以便能夠給予當地百姓專業指導,助其順利開墾荒地並耕種作物。”
“除了小麥、玉米和水稻之外,棉花的種植亦要予以足夠的重視,新疆氣候適宜,陽光充足,乃種植棉花上佳之地,若能成功推廣棉花種植,不僅可為百姓帶來諸多益處,更有望促進經濟繁榮。”
說到此處,李侃不禁加重了語氣,“改變遊牧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固有生活習慣至關重要,切不可等閑視之!唯有讓他們逐漸適應農耕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方能實現長治久安之計。”
孫偓連連點頭,“陛下之言臣一定謹記在心!”
李侃又將視線轉向一旁的王摶,“王尚書,漢化教育一事同樣舉足輕重,通過興辦學校,傳授儒家經典及各種知識技藝,方可推動民族融合,增強國家凝聚力,對於佛教和道教的傳播,亦可適當推進。”
王摶聽聞之後,臉上露出一絲疑惑之色,“陛下,微臣明白興建學校之舉確屬必要,但不知為何還需特意去推進佛教和道教的傳播?其中緣由,懇請陛下明示。”
“北方遊牧民族多信薩滿教與拜火教,也有一些摩尼和佛教,薩曼王朝進攻怛羅斯,也可以說是教派之爭,信仰問題將來可能成為西域地區衝突的導火索,我們不得不提前預防。”
“臣遵旨!”
王摶似懂非懂,並不了解信仰衝突的危害,但李侃特意提出來,肯定有道理。
李侃點點頭,餘光一掃,無意間瞥見郭琪腰間的魚符,腦中突然靈光一閃,目光看向戶部尚書孫偓。
“孫尚書,朕打算對戶籍製度進行改革。”
孫偓聞言一愣,不知道李侃又想出什麽新主意,“陛下打算如何改革?”
李侃看向地圖,緩緩開口,“這些地區雖然還未收複,但朕已經有了規劃,在這片區域設安西省,以疏勒(喀什)為省府,至於西南部邊界,至少要打到當年波斯都督府治所疾陵城(紮博勒),中南部要收複大、小勃律。”
孫偓盯著地圖看了看,麵露驚訝,“陛下,這地盤可不小啊,且不說要先解決喀喇汗國,疾陵城和鶴悉那城如今是薩法爾王朝的地界,到時候我們豈不是要與薩法爾王朝開戰?”
“若將來爭奪怛羅斯城,還會與西邊的薩曼王朝動武,西域恐怕是打不完的仗,這需要耗費多少錢糧啊!”
李侃一臉淡然,“有些仗不得不打,我們不向西擴張,波斯人也會向東擴張,隻有疆域夠大,才能有足夠的緩衝地帶。”
楊行密麵露憂色,“陛下,薩曼王朝和沙法爾王朝臣不太了解,但算上喀喇汗國至少也有十五萬兵馬,我們若想取勝,估計需要十萬左右的兵馬,難道您打算向新疆增兵?”
李侃笑著道:“朕又沒打算同時與三個國家開戰!眼下先穩定新疆,同時派出使團與喀喇汗國談判,能和平解決問題最好。”
“楊師厚將軍目前已經征服犛牛河東岸的多彌部落,陳鄴將軍也擊敗了西山八國,吐蕃殘餘勢力支撐不了多久,明年朕計劃將左神策軍兩萬人調往且末城,先收複於闐。”
楊行密不禁愣在了原地,滿臉疑惑:“我們尚未攻克邏些城,為何就要撤軍了?”
李侃輕輕歎了口氣,“吐蕃之地盡是高原,我們的士兵水土不服,導致戰鬥力嚴重下降,能夠取得目前的戰果,已是相當不容易。”
“接下來我們得先集中精力訓練那些歸降的吐蕃士兵,等他們具備了戰鬥能力之後,再繼續向邏些城推進。”
楊行密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微臣明白了,陛下您是打算利用迴鶻士兵去攻打喀喇汗國,再將喀喇汗國的士兵收編過來,用他們去對抗薩曼王朝和沙法爾王朝!”
李侃微笑著點了點頭,“自五年前成功奪取涼州,我們在隴右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是時候讓將士們好好休整一番了。”
“可眼下薩曼王朝正攻打怛羅斯,難道我們就這樣置之不理?”
李侃嘴角微微上揚,“這恰恰可以成為我們談判的重要籌碼,如果喀喇汗國執意與我們作對,不肯歸順,那就讓它跟薩曼王朝互相廝殺,倘若喀喇汗國願意主動投誠,我們自然就會出兵援助。”
楊行密微微頷首,“陛下此決策確實英明睿智,但微臣心中仍有憂慮,喀喇汗國實力不容小覷,且已立國數十載,恐怕短時間內難以真心歸順我朝。”
李侃微微一笑,自信滿滿:“楊尚書不必擔憂!喀喇汗國立國已久,自然不會輕易低頭稱臣,無論他們是否願意臣服,局勢於我方皆有益處。”
楊行密稍稍鬆了口氣,緊接著又問道:“對於於闐,不知陛下作何打算?”
李侃目光緊盯著牆上的地圖,陷入沉思之中。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於闐兵力不過兩萬,且向來與我大唐較為親善,可先派遣使者與其談判,嚐試和平解決,倘若對方冥頑不靈、不知好歹,那就無需猶豫,即刻發兵征討。”
“昔日安西四鎮乃我大唐固有領土,務必使之盡數迴歸,傳旨給李嗣源,命其收複姑墨州之後立即揮軍南下逼近於闐,能談則談,不能談則打!”
郭琪聞聽此言,當即拱手應道:“微臣謹遵聖命!”
楊行密伸手入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奏折,雙手呈遞給李侃。
“陛下,此次成功收複焉耆和龜茲兩地,李大將軍已然向兵部提交了一份請封將領士卒的名單冊,請陛下過目。”
李侃接過奏折,仔細翻閱起來。
待看完之後,他輕輕將奏折合攏,又遞給楊行密。
“關於封賞一事,就交由你們兵部商討之後再呈上來,這其中有個名叫折嗣倫之人,你們需得多加關注。”
“微臣遵旨!”
楊行密接過折子,心中有些疑惑,此人自己還是第一次聽說,為何皇帝卻格外提出?
李侃看向孫偓,鄭重其事地說道:“此次漢民遷移之事,乃是關乎國家社稷之大事,萬萬不可掉以輕心,戶部務必高度重視起來,精心籌劃安排。”
“所遷移之百姓,當從甘肅、寧夏以及山西這三個省份之中抽調,至於商人則不必加以限製,可任由其自由參與。”
“命司農寺派遣精於農事的官吏一同前往新疆,以便能夠給予當地百姓專業指導,助其順利開墾荒地並耕種作物。”
“除了小麥、玉米和水稻之外,棉花的種植亦要予以足夠的重視,新疆氣候適宜,陽光充足,乃種植棉花上佳之地,若能成功推廣棉花種植,不僅可為百姓帶來諸多益處,更有望促進經濟繁榮。”
說到此處,李侃不禁加重了語氣,“改變遊牧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固有生活習慣至關重要,切不可等閑視之!唯有讓他們逐漸適應農耕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方能實現長治久安之計。”
孫偓連連點頭,“陛下之言臣一定謹記在心!”
李侃又將視線轉向一旁的王摶,“王尚書,漢化教育一事同樣舉足輕重,通過興辦學校,傳授儒家經典及各種知識技藝,方可推動民族融合,增強國家凝聚力,對於佛教和道教的傳播,亦可適當推進。”
王摶聽聞之後,臉上露出一絲疑惑之色,“陛下,微臣明白興建學校之舉確屬必要,但不知為何還需特意去推進佛教和道教的傳播?其中緣由,懇請陛下明示。”
“北方遊牧民族多信薩滿教與拜火教,也有一些摩尼和佛教,薩曼王朝進攻怛羅斯,也可以說是教派之爭,信仰問題將來可能成為西域地區衝突的導火索,我們不得不提前預防。”
“臣遵旨!”
王摶似懂非懂,並不了解信仰衝突的危害,但李侃特意提出來,肯定有道理。
李侃點點頭,餘光一掃,無意間瞥見郭琪腰間的魚符,腦中突然靈光一閃,目光看向戶部尚書孫偓。
“孫尚書,朕打算對戶籍製度進行改革。”
孫偓聞言一愣,不知道李侃又想出什麽新主意,“陛下打算如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