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盞茶的時間,李繼瀾在幾名士兵的護衛下靠近南門。
陳仁海滿臉驚愕,心中暗自思忖:“這不是李將軍嗎?他怎麽會突然出現在此地?難道說……他是來勸降的?難不成東川城真的已經落入唐軍之手了?”
就在他胡思亂想之際,李繼瀾的聲音如洪鍾一般響起:“陳將軍,東川城已被大唐軍隊攻陷,少主已歸順大唐,特命我前來勸你棄暗投明!”
陳仁海心中雖然有些震驚,但臉上卻露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哼!空口白話,誰能證明你所言非虛?”
李繼瀾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從懷中掏出書信,高舉過頭頂,“此乃少主親筆書信一封,陳將軍應該認得他的筆跡吧?”
陳仁海臉色微變,心中暗自思忖:這書信若是真的,那豈不是說明少主真的已經投降了?
“將書信射上來,我要親自過目!”
李繼瀾似乎對陳仁海的反應早有預料。
他從身旁的士兵手中接過弓箭,小心翼翼將書信穿在箭矢上,張弓搭箭瞄準城樓。
一名士兵迅速從城樓的柱子上取下書信,快步走到陳仁海麵前,將書信恭敬地遞給他。
陳仁海迫不及待地拆開書信,定睛一看,果然是李從曮的手筆。
這一刻,他心中最後的一絲僥幸也徹底破滅了,或者說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投降的理由。
陳仁海緩緩將書信折疊起來,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居高臨下地對著城下的李繼瀾喊道:“李將軍,請稍安勿躁,容我與城內的將士們商議一番再做定奪。”
李繼瀾騎在高頭大馬上,麵沉似水,聽到陳仁海的話後,冷冷迴應道:“陳將軍,我給你半個時辰的時間,希望你不要拖延時間!”
陳仁海心中一緊,眉頭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他轉身快步走下城樓,急匆匆返迴城主府。
城主府內,僅剩的幾位將領們圍坐在一起,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憂慮和沉重。
陳仁海將那封書信取出來,遞給眾人傳閱。
將領們依次接過書信,仔細閱讀著上麵的內容,房間裏一片死寂。
待眾人都看完書信後,房間裏的氣氛愈發壓抑,隻有沉重的唿吸聲在空氣中迴蕩。
一位將領打破了沉默,“將軍,如今大王已經外逃,少主也投降唐軍,石城孤立無援,我們何必再做這無謂的抵抗?”
另一位將領緊接著附和道:“是啊將軍,城中守軍傷亡大半,唐軍卻氣勢洶洶,銳不可當,以我們現在的兵力,根本無法抵擋他們的進攻,再這樣守下去,隻會讓更多的將士白白送死!”
剩下的幾位將領也紛紛點頭,陳仁海聽著眾人的議論,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
他知道這些將領們說的都是實情,石城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罷了,事已至此,我們也算是對得起大王了,開城歸降吧,莫要讓滿城的百姓再受戰火之苦。”
眾人聞言,皆如釋重負般鬆了一口氣。
盡管心中仍有萬般不舍,但他們也明白,這已經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
厚重的城門緩緩打開,李繼瀾心中的石頭也落了地。
司徒博得到消息,立刻率兵入城。
大長和酋長趙嵯政趕忙問道:“司徒將軍,既然城池已經成功奪下,我們可以順利地離開了?”
司徒博聲音中透露出一絲嘲諷:“你們現在是俘虜,怎麽可能讓你們如此輕易地離開?”
趙嵯政臉色一沉,“司徒將軍,您與王建和李茂貞之間的恩怨,我們絕對不會插手幹涉,我們與唐軍之間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您這樣做難道就不怕引發兩國之間的衝突?”
司徒博冷哼一聲,冷漠地迴應道:“你們屢次背叛大唐,如今所占據的土地,無一不是我大唐故地,哪裏來的兩國之說?”
趙嵯政急忙反駁:“那都是百年前的舊事了,我們早就已經獨立建國,你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分明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司徒博的笑聲愈發響亮,充滿了不屑:“哈哈,照你這麽說,隻要誰有本事占領了這些地方,那這些地方就歸誰所有了?”
趙嵯政一時語塞,氣得滿臉通紅,怒視著司徒博,卻找不到合適的話語來反駁。
他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你……你這完全是強詞奪理!你們從李茂貞和王建手中搶走的城池,我們可以當作沒看見,也不想與大唐為敵,請高抬貴手放我們迴去。”
司徒博的臉色依舊陰沉,“這城池都被你們糟蹋成這個樣子,難道就這麽讓你們一走了之?先留下來把城池修繕好再說,至於如何處置你們,還需稟明陛下之後再做定奪!”
趙嵯政見司徒博態度堅決,隻得作罷。
成都青羊宮內,李侃手中握著司徒博送來的奏報。
“戰爭的進展比朕預想的要順利許多,大長和如今已如強弩之末,竟然想與我們談和,李從曮想為他父親李茂貞求饒,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外院樞密使郭琪率先開口,“陛下,鄭買嗣如今隻剩下十餘座城池,他有什麽資格與我們談和?隻有歸順這一條路可走,若敢不從,我們便繼續攻打!”
內院樞密使鄒澤附和道:“李茂貞是叛國之臣,多次拒絕招降,這種人罪大惡極,死不足惜,如今他隻帶著數千殘兵敗將狼狽逃竄,沒有絲毫談判的資格!”
“至於鄭買嗣,兵馬不到四萬,如今半數在與王建對峙,鄯闡府隻有一萬多守軍,根本不是我們的對手,臣認為態度當強硬一些,不服就打,直接兵圍鄯闡府。”
李侃微微頷首,對兩位大臣的意見表示認可,卻沒有立刻表態,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鄒澤見狀,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難道您還有其他的打算不成?”
李侃迴過神,緩緩開口,“大長和境內部落眾多,漢人並不占據優勢,想要漢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攻占城池其實並沒有太大難度,難的是治理。”
“對於大長和的舊臣不能一殺了之,該爭取的要爭取,但歸降是底線。”
“至於李茂貞....喪家之犬而已,其實殺不殺並無影響,若能少造殺戮,歸降也可以接受。”
郭琪輕輕搖頭,“陛下,李茂貞和王建之流,想要歸降也不至於等到現在了,戰爭根本避免不了。”
李侃笑了笑,“朕何嚐不知,不過若能削弱他們的抵抗,死傷自然會少一些。”
鄒澤麵露好奇,“陛下可是有了主意?”
“你們認為在什麽樣的情況下不會死戰?”
郭琪答道:“若有退路,自然不會拚死抵抗。”
李侃笑著點點頭,“不錯,那就給他們找一條退路。”
陳仁海滿臉驚愕,心中暗自思忖:“這不是李將軍嗎?他怎麽會突然出現在此地?難道說……他是來勸降的?難不成東川城真的已經落入唐軍之手了?”
就在他胡思亂想之際,李繼瀾的聲音如洪鍾一般響起:“陳將軍,東川城已被大唐軍隊攻陷,少主已歸順大唐,特命我前來勸你棄暗投明!”
陳仁海心中雖然有些震驚,但臉上卻露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哼!空口白話,誰能證明你所言非虛?”
李繼瀾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從懷中掏出書信,高舉過頭頂,“此乃少主親筆書信一封,陳將軍應該認得他的筆跡吧?”
陳仁海臉色微變,心中暗自思忖:這書信若是真的,那豈不是說明少主真的已經投降了?
“將書信射上來,我要親自過目!”
李繼瀾似乎對陳仁海的反應早有預料。
他從身旁的士兵手中接過弓箭,小心翼翼將書信穿在箭矢上,張弓搭箭瞄準城樓。
一名士兵迅速從城樓的柱子上取下書信,快步走到陳仁海麵前,將書信恭敬地遞給他。
陳仁海迫不及待地拆開書信,定睛一看,果然是李從曮的手筆。
這一刻,他心中最後的一絲僥幸也徹底破滅了,或者說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投降的理由。
陳仁海緩緩將書信折疊起來,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居高臨下地對著城下的李繼瀾喊道:“李將軍,請稍安勿躁,容我與城內的將士們商議一番再做定奪。”
李繼瀾騎在高頭大馬上,麵沉似水,聽到陳仁海的話後,冷冷迴應道:“陳將軍,我給你半個時辰的時間,希望你不要拖延時間!”
陳仁海心中一緊,眉頭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他轉身快步走下城樓,急匆匆返迴城主府。
城主府內,僅剩的幾位將領們圍坐在一起,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憂慮和沉重。
陳仁海將那封書信取出來,遞給眾人傳閱。
將領們依次接過書信,仔細閱讀著上麵的內容,房間裏一片死寂。
待眾人都看完書信後,房間裏的氣氛愈發壓抑,隻有沉重的唿吸聲在空氣中迴蕩。
一位將領打破了沉默,“將軍,如今大王已經外逃,少主也投降唐軍,石城孤立無援,我們何必再做這無謂的抵抗?”
另一位將領緊接著附和道:“是啊將軍,城中守軍傷亡大半,唐軍卻氣勢洶洶,銳不可當,以我們現在的兵力,根本無法抵擋他們的進攻,再這樣守下去,隻會讓更多的將士白白送死!”
剩下的幾位將領也紛紛點頭,陳仁海聽著眾人的議論,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
他知道這些將領們說的都是實情,石城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罷了,事已至此,我們也算是對得起大王了,開城歸降吧,莫要讓滿城的百姓再受戰火之苦。”
眾人聞言,皆如釋重負般鬆了一口氣。
盡管心中仍有萬般不舍,但他們也明白,這已經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
厚重的城門緩緩打開,李繼瀾心中的石頭也落了地。
司徒博得到消息,立刻率兵入城。
大長和酋長趙嵯政趕忙問道:“司徒將軍,既然城池已經成功奪下,我們可以順利地離開了?”
司徒博聲音中透露出一絲嘲諷:“你們現在是俘虜,怎麽可能讓你們如此輕易地離開?”
趙嵯政臉色一沉,“司徒將軍,您與王建和李茂貞之間的恩怨,我們絕對不會插手幹涉,我們與唐軍之間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您這樣做難道就不怕引發兩國之間的衝突?”
司徒博冷哼一聲,冷漠地迴應道:“你們屢次背叛大唐,如今所占據的土地,無一不是我大唐故地,哪裏來的兩國之說?”
趙嵯政急忙反駁:“那都是百年前的舊事了,我們早就已經獨立建國,你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分明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司徒博的笑聲愈發響亮,充滿了不屑:“哈哈,照你這麽說,隻要誰有本事占領了這些地方,那這些地方就歸誰所有了?”
趙嵯政一時語塞,氣得滿臉通紅,怒視著司徒博,卻找不到合適的話語來反駁。
他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你……你這完全是強詞奪理!你們從李茂貞和王建手中搶走的城池,我們可以當作沒看見,也不想與大唐為敵,請高抬貴手放我們迴去。”
司徒博的臉色依舊陰沉,“這城池都被你們糟蹋成這個樣子,難道就這麽讓你們一走了之?先留下來把城池修繕好再說,至於如何處置你們,還需稟明陛下之後再做定奪!”
趙嵯政見司徒博態度堅決,隻得作罷。
成都青羊宮內,李侃手中握著司徒博送來的奏報。
“戰爭的進展比朕預想的要順利許多,大長和如今已如強弩之末,竟然想與我們談和,李從曮想為他父親李茂貞求饒,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外院樞密使郭琪率先開口,“陛下,鄭買嗣如今隻剩下十餘座城池,他有什麽資格與我們談和?隻有歸順這一條路可走,若敢不從,我們便繼續攻打!”
內院樞密使鄒澤附和道:“李茂貞是叛國之臣,多次拒絕招降,這種人罪大惡極,死不足惜,如今他隻帶著數千殘兵敗將狼狽逃竄,沒有絲毫談判的資格!”
“至於鄭買嗣,兵馬不到四萬,如今半數在與王建對峙,鄯闡府隻有一萬多守軍,根本不是我們的對手,臣認為態度當強硬一些,不服就打,直接兵圍鄯闡府。”
李侃微微頷首,對兩位大臣的意見表示認可,卻沒有立刻表態,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鄒澤見狀,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難道您還有其他的打算不成?”
李侃迴過神,緩緩開口,“大長和境內部落眾多,漢人並不占據優勢,想要漢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攻占城池其實並沒有太大難度,難的是治理。”
“對於大長和的舊臣不能一殺了之,該爭取的要爭取,但歸降是底線。”
“至於李茂貞....喪家之犬而已,其實殺不殺並無影響,若能少造殺戮,歸降也可以接受。”
郭琪輕輕搖頭,“陛下,李茂貞和王建之流,想要歸降也不至於等到現在了,戰爭根本避免不了。”
李侃笑了笑,“朕何嚐不知,不過若能削弱他們的抵抗,死傷自然會少一些。”
鄒澤麵露好奇,“陛下可是有了主意?”
“你們認為在什麽樣的情況下不會死戰?”
郭琪答道:“若有退路,自然不會拚死抵抗。”
李侃笑著點點頭,“不錯,那就給他們找一條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