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五年(904年)二月,李侃帶著親眷,在一萬精銳的護送下抵達拓東城。
當晚,李侃在宮中設宴,陳鄴和一眾將領以及當地幾位部落酋長一同出席。
酒過三巡之後,李侃開始封賞群臣。
陳鄴封平南郡公,上柱國、鎮軍大將軍。
司徒博封威遠縣公,柱國、鎮軍大將軍。
王茂章封安遠侯,護軍、歸德大將軍。
歸降的李繼瀾因為勸說於矢部、彌鹿和彌勒等部族歸降,封歸義伯,上輕軍都尉、壯武將軍。
李茂貞的兒子李從曮被封為安樂侯,改迴宋姓。
歸降的幾位部落首領按照族中人數多寡被任命為刺史或縣令。
其餘軍中將領和士兵皆各有封賞,可謂皆大歡喜。
宴會結束之後,陳鄴、王茂章、郭琪和鄒澤幾人被叫到了書房。
陳鄴忍不住率先開口,“陛下,您讓那些部落酋長或降臣擔任刺史、縣令,我們忙活半天豈不是為他們打仗?”
李侃指著地圖上的勢力分布圖說道:“朕也是無奈之舉,你們看看整個大長和境內有多少部落?標記出來的就有數十個,算上一些小部落,至少有上百個之多。”
“漆齒、銀齒、繡腳、穿鼻、順蠻、磨些蠻、茫蠻、雕題、僧耆....看諸族名號,可知許多都非常落後,想要用漢人治理何其困難?”
陳鄴頷首道:“陛下言之有理,可是將州縣都交給本地人治理,如何能保證他們的忠誠?”
“這個倒不必擔心,鄭買嗣殺死南詔王室成員八百餘人,滅了南詔蒙氏,血緣相近的蒙氏已經沒有了,鄭買嗣謀朝篡位,根基不深,這次被我們趕出拓東城,已經沒有複國的可能性。”
“朕隻是讓當地人掌行政和民政,軍權和財權還是掌握在我們手中。”
“刺史和縣令不能世襲,五年之後就可以換人,這是對當地人的安撫,也是考察,朕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逐步打破諸族的閉塞生活,改掉一些野蠻的故俗,逐漸讓當地人漢化。”
“十年?這也太久了,我們豈不是要一直派兵駐守?”
“嗬嗬,此事急不得,南詔脫離大唐已經百餘年之久,再等十年又何妨?”
“至於駐軍....等解決完王建之後,常駐五萬大軍,除一萬漢軍之外,其餘四萬從當地各部落招募。”
郭琪有些驚訝,“趕走王建還用得著這麽多兵馬?算上四川和安南,豈不是要在南方駐紮近二十萬兵馬?”
李侃輕輕搖頭,“等解決了王建,四川便不再是邊境,常駐兩萬兵馬即可,安南的韓建已經苟延殘喘,用不了兩個月便會解決,屆時隻需駐軍一萬,將來的潛在敵人在西方和南方。”
“陛下將來還要繼續擴張領土?”
李侃笑了笑,“不然你們以為朕為何隻是驅趕鄭買嗣和王建等人,卻並不趕盡殺絕?”
郭琪恍然大悟,“陛下此舉乃是為了讓他們與他國爭奪領土,將來我們也有出兵的理由!”
李侃讚許地點點頭,“正是如此,西方和南方諸國林立,若我們過早將鄭買嗣、王建等勢力消滅,後續出兵便師出無名。”
“讓王建他們先與他國爭鬥,消耗彼此實力,我們則可坐山觀虎鬥,安心發展,待時機成熟,以正義之名出兵,既能減少我方損失,又能贏得當地民心。”
眾人皆露出欽佩之色。
陳鄴問道:“陛下,那目前我們對王建該采取何種策略?據密探迴稟,王建在各部落中又招募了一萬餘人,弄棟城的駐軍已達三萬餘人,曲驛的駐軍也達到一萬人,看樣子是想進攻拓東城。”
李侃看著地圖,露出一絲冷笑,“看來還是欲望占了上風,王建這是想放手一搏,王將軍三日內率兩萬兵馬駐守安寧城,隻需堅守不必出城迎戰。”
陳鄴有些驚訝,“那龍和城怎麽辦?萬一對方直接繞過安寧城直逼拓東該如何是好?”
“將龍和城的百姓盡快遷移,城中錢糧也盡數帶走,王建隻有四五萬多兵馬,即便全部壓上,想要短時間內攻下一萬多精銳防守的拓東城談何容易,而且時刻會麵臨前後夾擊的困境。”
王茂章拱手領命,“陛下放心,臣定堅守安寧城,不讓敵人輕易路過。”
郭琪問道:“陛下,那鄭買嗣那邊如何處理?他雖然被驅逐出了拓東城,但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勢力,要是他和王建再度勾結起來,我們豈不是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麵?”
李侃滿臉不屑,“鄭買嗣如今自身都難保,光是應付當地的那些部落就已經讓他感到非常吃力了,哪裏還有多餘的精力再折返迴來找我們的麻煩?根本不需要理會他!”
陳鄴心中的擔憂並沒有減輕,遲疑了一下說道:“劍川城還有王宗佶和王宗翰帶領的一萬多人馬,如果他們趁機南下,李繼密將軍和劉知俊將軍豈不是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嗬嗬!你未免也太高估王宗翰和王宗佶這兩個人了,他們倆心懷鬼胎,彼此之間相互猜忌,你覺得出兵的時候由誰來指揮?又會讓誰的部隊去充當前鋒?”
郭琪笑著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我看那兩個懦夫多半會選擇隔岸觀火,一旦我們的進攻遭遇挫折,他們說不定就會趁機出來撿個便宜,可要是我們成功攻下了寧北城,他們肯定會腳底抹油,立刻跑得無影無蹤。”
李侃沉默了一會,開口說道:“傳朕旨意,改南詔故地為雲南省,各州縣刺史和縣令皆由當地人擔任,五月初一正式任命。”
“各部落酋長、南詔舊臣、大長和舊臣願意歸順者可來拓東城覲見,朕既往不咎!五一過後未表明態度者皆為敵人。”
在場幾人一臉詫異。
陳鄴一臉好奇,“我們目前隻拿下半數地盤,此時設省招人,對銀生、永昌和麗水那邊能有用嗎?”
李侃笑著道:“鄭買嗣已逃,那些部族和勢力目前隻有兩個選擇,你們覺得在大唐和王建之間會選誰?”
“可是總有一些人不會甘願接受我大唐統治!”
李侃擺了擺手,“無妨!有些人想與大唐為敵,那便給他們敵人應有的待遇!”
眾人聽後皆明白了李侃的深意。
郭琪拱手道:“陛下英明,如此一來,能分化各方勢力,讓他們內部先起紛爭。”
李侃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接下來派人去與當地的一些中立部族接觸,曉之以理,動之以利,讓他們保持中立或者傾向於我們。”
當晚,李侃在宮中設宴,陳鄴和一眾將領以及當地幾位部落酋長一同出席。
酒過三巡之後,李侃開始封賞群臣。
陳鄴封平南郡公,上柱國、鎮軍大將軍。
司徒博封威遠縣公,柱國、鎮軍大將軍。
王茂章封安遠侯,護軍、歸德大將軍。
歸降的李繼瀾因為勸說於矢部、彌鹿和彌勒等部族歸降,封歸義伯,上輕軍都尉、壯武將軍。
李茂貞的兒子李從曮被封為安樂侯,改迴宋姓。
歸降的幾位部落首領按照族中人數多寡被任命為刺史或縣令。
其餘軍中將領和士兵皆各有封賞,可謂皆大歡喜。
宴會結束之後,陳鄴、王茂章、郭琪和鄒澤幾人被叫到了書房。
陳鄴忍不住率先開口,“陛下,您讓那些部落酋長或降臣擔任刺史、縣令,我們忙活半天豈不是為他們打仗?”
李侃指著地圖上的勢力分布圖說道:“朕也是無奈之舉,你們看看整個大長和境內有多少部落?標記出來的就有數十個,算上一些小部落,至少有上百個之多。”
“漆齒、銀齒、繡腳、穿鼻、順蠻、磨些蠻、茫蠻、雕題、僧耆....看諸族名號,可知許多都非常落後,想要用漢人治理何其困難?”
陳鄴頷首道:“陛下言之有理,可是將州縣都交給本地人治理,如何能保證他們的忠誠?”
“這個倒不必擔心,鄭買嗣殺死南詔王室成員八百餘人,滅了南詔蒙氏,血緣相近的蒙氏已經沒有了,鄭買嗣謀朝篡位,根基不深,這次被我們趕出拓東城,已經沒有複國的可能性。”
“朕隻是讓當地人掌行政和民政,軍權和財權還是掌握在我們手中。”
“刺史和縣令不能世襲,五年之後就可以換人,這是對當地人的安撫,也是考察,朕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逐步打破諸族的閉塞生活,改掉一些野蠻的故俗,逐漸讓當地人漢化。”
“十年?這也太久了,我們豈不是要一直派兵駐守?”
“嗬嗬,此事急不得,南詔脫離大唐已經百餘年之久,再等十年又何妨?”
“至於駐軍....等解決完王建之後,常駐五萬大軍,除一萬漢軍之外,其餘四萬從當地各部落招募。”
郭琪有些驚訝,“趕走王建還用得著這麽多兵馬?算上四川和安南,豈不是要在南方駐紮近二十萬兵馬?”
李侃輕輕搖頭,“等解決了王建,四川便不再是邊境,常駐兩萬兵馬即可,安南的韓建已經苟延殘喘,用不了兩個月便會解決,屆時隻需駐軍一萬,將來的潛在敵人在西方和南方。”
“陛下將來還要繼續擴張領土?”
李侃笑了笑,“不然你們以為朕為何隻是驅趕鄭買嗣和王建等人,卻並不趕盡殺絕?”
郭琪恍然大悟,“陛下此舉乃是為了讓他們與他國爭奪領土,將來我們也有出兵的理由!”
李侃讚許地點點頭,“正是如此,西方和南方諸國林立,若我們過早將鄭買嗣、王建等勢力消滅,後續出兵便師出無名。”
“讓王建他們先與他國爭鬥,消耗彼此實力,我們則可坐山觀虎鬥,安心發展,待時機成熟,以正義之名出兵,既能減少我方損失,又能贏得當地民心。”
眾人皆露出欽佩之色。
陳鄴問道:“陛下,那目前我們對王建該采取何種策略?據密探迴稟,王建在各部落中又招募了一萬餘人,弄棟城的駐軍已達三萬餘人,曲驛的駐軍也達到一萬人,看樣子是想進攻拓東城。”
李侃看著地圖,露出一絲冷笑,“看來還是欲望占了上風,王建這是想放手一搏,王將軍三日內率兩萬兵馬駐守安寧城,隻需堅守不必出城迎戰。”
陳鄴有些驚訝,“那龍和城怎麽辦?萬一對方直接繞過安寧城直逼拓東該如何是好?”
“將龍和城的百姓盡快遷移,城中錢糧也盡數帶走,王建隻有四五萬多兵馬,即便全部壓上,想要短時間內攻下一萬多精銳防守的拓東城談何容易,而且時刻會麵臨前後夾擊的困境。”
王茂章拱手領命,“陛下放心,臣定堅守安寧城,不讓敵人輕易路過。”
郭琪問道:“陛下,那鄭買嗣那邊如何處理?他雖然被驅逐出了拓東城,但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勢力,要是他和王建再度勾結起來,我們豈不是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麵?”
李侃滿臉不屑,“鄭買嗣如今自身都難保,光是應付當地的那些部落就已經讓他感到非常吃力了,哪裏還有多餘的精力再折返迴來找我們的麻煩?根本不需要理會他!”
陳鄴心中的擔憂並沒有減輕,遲疑了一下說道:“劍川城還有王宗佶和王宗翰帶領的一萬多人馬,如果他們趁機南下,李繼密將軍和劉知俊將軍豈不是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嗬嗬!你未免也太高估王宗翰和王宗佶這兩個人了,他們倆心懷鬼胎,彼此之間相互猜忌,你覺得出兵的時候由誰來指揮?又會讓誰的部隊去充當前鋒?”
郭琪笑著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我看那兩個懦夫多半會選擇隔岸觀火,一旦我們的進攻遭遇挫折,他們說不定就會趁機出來撿個便宜,可要是我們成功攻下了寧北城,他們肯定會腳底抹油,立刻跑得無影無蹤。”
李侃沉默了一會,開口說道:“傳朕旨意,改南詔故地為雲南省,各州縣刺史和縣令皆由當地人擔任,五月初一正式任命。”
“各部落酋長、南詔舊臣、大長和舊臣願意歸順者可來拓東城覲見,朕既往不咎!五一過後未表明態度者皆為敵人。”
在場幾人一臉詫異。
陳鄴一臉好奇,“我們目前隻拿下半數地盤,此時設省招人,對銀生、永昌和麗水那邊能有用嗎?”
李侃笑著道:“鄭買嗣已逃,那些部族和勢力目前隻有兩個選擇,你們覺得在大唐和王建之間會選誰?”
“可是總有一些人不會甘願接受我大唐統治!”
李侃擺了擺手,“無妨!有些人想與大唐為敵,那便給他們敵人應有的待遇!”
眾人聽後皆明白了李侃的深意。
郭琪拱手道:“陛下英明,如此一來,能分化各方勢力,讓他們內部先起紛爭。”
李侃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接下來派人去與當地的一些中立部族接觸,曉之以理,動之以利,讓他們保持中立或者傾向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