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突然來到河南,且在一天之內大殺將汜水縣貪官汙吏奸商全部處決的消息不脛而走,河南左布政李昌祺聞訊後,於五日後終於趕到了河南府汜水縣(明時,汜水縣歸屬河南省的河南府管轄)。
一同他來的還有河南府知府李驥,此人在洪武二十九年任知縣,永樂初改任東安知縣,後升刑部郎中?,明仁宗即位後擢升為監察禦史,並任河南府知府?,此人在河南府知府任上一幹就是十多年,曆次吏部考評都是中上。
對於李昌祺,於謙對他還是很有好感的。
此人在河南任上可謂是政績斐然,上任初期,他便與右布政使蕭省身合作,“繩豪猾,去貪殘”,打擊地方豪強與貪腐?,使得宣德年間的河南省上下吏治非常清明,深得宣宗的賞識。
民生方麵,他救災恤貧,疏解積案,推行寬政,使河南“數月政化大行”?;朱祁鎮剛登基那一年,河南部分地區發生旱災,李昌祺一邊上書朝廷請求撥款撥糧,一邊打開官倉放糧救濟百姓,後來官倉中的糧食不夠,李昌祺便找到當時河南總兵官李隆,希望他能同意動用軍倉的糧食賑濟百姓。
襄城伯李隆嚴詞拒絕了他,還以軍權壓他,李昌祺也不怕他,跟他大吵了一架,李隆氣的當場就要抽刀子砍他,不料李昌祺居然主動把頭伸了過來,說:“你看我李昌祺的腦袋值多少石糧食,你就拿去。”
他這近乎無賴的做法讓李隆對他反而生出了好感,於是最後李隆答應和他聯名上書,請求朝廷準許河南動用軍糧賑濟災民,這才化解了危機。
“下官不知巡撫大人駕臨河南,有失遠迎,請大人見諒。”李昌祺走到粥棚下,對著正站在灶台前拿著大勺攪動米粥的於謙正色道。
“哦,李大人來了,吃了嗎?來碗粥?”於謙笑道。
李昌祺已經年過六十,洪災來後,他晝夜帶領人巡視各縣災情,調撥糧食物資,這一個月以來,他蒼老的更厲害了。
“大人,這是給受災百姓的吃的,下官自己帶了口糧。”說著,從袖中掏出了油紙包,裏麵是吃剩下的半塊硬邦邦的餅子。
於謙指了指一旁的石頭,又從鍋中給他盛了一碗粥,端到他麵前笑道:“你放心吃,這粥是本堂買給你吃的。”
說罷,從袖中掏出了三文錢,扔進了一旁的碗中,碗裏麵已經放了不少碎銀子和銅錢。
“大人,您這是?”李昌祺看著碗裏的銀錢不解。
“我等身為朝廷命官,受天下百姓恩養,如今百姓受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們都吃不飽,我們怎能在占他們的便宜。”說罷,指了指他帶來的那些禁軍又道:“這些軍士和我一樣,吃飯都是要給錢的。”
李昌祺被於謙的話感動了,看著手中熱氣騰騰的熱粥,眼睛漸漸濕潤了。
他身後的河南府知府李驥紅著眼,跪下哽咽道:“撫台大人,下官識人不明,用人不察,以致釀成大禍,下官有罪。”
於謙擺了擺手道:“此事暫且不提,”說著,歎了口氣又道:“皇上此次派我前來,想必你們也知道是為了什麽。”
二人點頭稱已經接到了朝廷的邸報。
“如今決口河段還未封堵,貪官汙吏趁災情期間橫征暴斂,逼反良民,我李昌祺身為河南左布政,難辭其咎,等災情過後,我會上請罪折子,請皇上降罪。”李昌祺麵帶愧色道。
“行了,讓你們來不是讓你們說有罪沒罪的,”於謙怒道,“決口河段到現在為何還未封堵上?”
李驥苦笑道:“大人有所不知,洪水決口處是從汜水縣北部的牛口渚開始的,如今已經被洪水衝開了四百餘丈,決口的第二天下官就帶領汜水、鞏縣兩地的官民一起上堤封堵決口,可水勢實在太大,上百斤的石條扔下去眨眼便被衝走,更別說沙包等物了。”
“為何不在決口下遊修築攔洪壩?”於謙道。
“大人,已經修了,鞏縣以北修了三道,汜水以北修了兩道,可您也知道這兩個縣都建在河道旁,洪水一來,堤壩隻能阻擋一時,擋不住河道裏的洪水啊。在加上這次死傷人口太多,民夫征發實在困難,所以……”李驥解釋道。
“天災不可怕,怕的是人禍!”於謙道。
李昌祺點點頭道:“大人放心,鞏縣縣令馬智遠和一幫奸商大戶已被下官處決,他們貪汙的救災糧款下官也已全部追迴並發放給了百姓。”
“現在說說那幫亂民的事怎麽解決吧。”於謙給李驥也盛了一碗粥,李驥一滯,趕緊接過後再身上摸索了一陣,隻拿出一個銅錢,麵帶尷尬道:“大人,下官沒帶夠錢。”
於謙笑笑道:“本堂請你喝的。”
“謝大人。”說罷,還是堅持將僅有的一文錢放在了碗裏。
於是,土坡上出現了一道奇怪的風景,三個頂著烏紗帽的官員,蹲在坡前,一人端著一個碗,一邊吸溜著粥,一邊商討著事情。
“這些亂民畢竟是被逼的沒有活路了才行此下策,下官的意思是隻把帶頭的幾個人處決,其他的人削籍為奴,流三千裏即可。”李驥說道。
於謙又看向李昌祺。
李昌祺皺眉沉思一會,看了看坡下被禁軍們看管起來的亂民道:“下官以為隻誅首惡,其餘亂民放迴原籍。”
聽完二人的意見,於謙一揮手,張百勝帶著兩個禁軍小跑著跑了過來。
“將跑迴來的亂民全部交給李驥大人,讓他們全部上堤幹活,不要苛責他們,每日必須讓他們吃飽。但是要告訴他們,他們聚眾殺官奪獄,已是死罪,但皇上仁慈,念他們被逼無奈,就饒了他們的性命,大堤封口之日,就是他們脫罪之時。”於謙道。
“是!”張百勝領命而去。
“大人,為首的亂民吳六原本是一名驛卒,不知為何卻裹挾災民鬧事,此刻他們嘯聚山林,如果想要抓住他,必須派兵前去圍剿。”李驥又道。
“為何要派兵圍剿?”於謙突然冷聲反問。
“大人的意思是?”
“他們本都是良善之民,那吳六還是個驛卒,也是知曉國朝律法的,如果我們派大隊官兵前去圍剿,那不是逼著他們造反嗎?”於謙怒道。
“下官思慮不周,請大人責罰。”李驥額頭冒汗道。
“為官者,不能隻知用強權彈壓,而要因時因地因事因人做事,如你這般轄區出了事兒就想著以暴抑暴,隻會適得其反,明白嗎?”於謙道。
“是是是,大人教訓的是,下官謹記。”
“好了,李知府,你派兩個熟悉此地情況的人給本堂,本堂親自去招降吳六。”於謙道。
“大人不可,那些亂民現在非常仇恨官府,您是皇上欽命的巡撫,此去若是被那幫亂民……”
“住口!”於謙怒道,隨即歎了口氣又道:“都去準備吧。”
“大人執意要去,我隨大人同去。”李驥又道。
於謙看了看李驥,笑了笑算是答應了。
一同他來的還有河南府知府李驥,此人在洪武二十九年任知縣,永樂初改任東安知縣,後升刑部郎中?,明仁宗即位後擢升為監察禦史,並任河南府知府?,此人在河南府知府任上一幹就是十多年,曆次吏部考評都是中上。
對於李昌祺,於謙對他還是很有好感的。
此人在河南任上可謂是政績斐然,上任初期,他便與右布政使蕭省身合作,“繩豪猾,去貪殘”,打擊地方豪強與貪腐?,使得宣德年間的河南省上下吏治非常清明,深得宣宗的賞識。
民生方麵,他救災恤貧,疏解積案,推行寬政,使河南“數月政化大行”?;朱祁鎮剛登基那一年,河南部分地區發生旱災,李昌祺一邊上書朝廷請求撥款撥糧,一邊打開官倉放糧救濟百姓,後來官倉中的糧食不夠,李昌祺便找到當時河南總兵官李隆,希望他能同意動用軍倉的糧食賑濟百姓。
襄城伯李隆嚴詞拒絕了他,還以軍權壓他,李昌祺也不怕他,跟他大吵了一架,李隆氣的當場就要抽刀子砍他,不料李昌祺居然主動把頭伸了過來,說:“你看我李昌祺的腦袋值多少石糧食,你就拿去。”
他這近乎無賴的做法讓李隆對他反而生出了好感,於是最後李隆答應和他聯名上書,請求朝廷準許河南動用軍糧賑濟災民,這才化解了危機。
“下官不知巡撫大人駕臨河南,有失遠迎,請大人見諒。”李昌祺走到粥棚下,對著正站在灶台前拿著大勺攪動米粥的於謙正色道。
“哦,李大人來了,吃了嗎?來碗粥?”於謙笑道。
李昌祺已經年過六十,洪災來後,他晝夜帶領人巡視各縣災情,調撥糧食物資,這一個月以來,他蒼老的更厲害了。
“大人,這是給受災百姓的吃的,下官自己帶了口糧。”說著,從袖中掏出了油紙包,裏麵是吃剩下的半塊硬邦邦的餅子。
於謙指了指一旁的石頭,又從鍋中給他盛了一碗粥,端到他麵前笑道:“你放心吃,這粥是本堂買給你吃的。”
說罷,從袖中掏出了三文錢,扔進了一旁的碗中,碗裏麵已經放了不少碎銀子和銅錢。
“大人,您這是?”李昌祺看著碗裏的銀錢不解。
“我等身為朝廷命官,受天下百姓恩養,如今百姓受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們都吃不飽,我們怎能在占他們的便宜。”說罷,指了指他帶來的那些禁軍又道:“這些軍士和我一樣,吃飯都是要給錢的。”
李昌祺被於謙的話感動了,看著手中熱氣騰騰的熱粥,眼睛漸漸濕潤了。
他身後的河南府知府李驥紅著眼,跪下哽咽道:“撫台大人,下官識人不明,用人不察,以致釀成大禍,下官有罪。”
於謙擺了擺手道:“此事暫且不提,”說著,歎了口氣又道:“皇上此次派我前來,想必你們也知道是為了什麽。”
二人點頭稱已經接到了朝廷的邸報。
“如今決口河段還未封堵,貪官汙吏趁災情期間橫征暴斂,逼反良民,我李昌祺身為河南左布政,難辭其咎,等災情過後,我會上請罪折子,請皇上降罪。”李昌祺麵帶愧色道。
“行了,讓你們來不是讓你們說有罪沒罪的,”於謙怒道,“決口河段到現在為何還未封堵上?”
李驥苦笑道:“大人有所不知,洪水決口處是從汜水縣北部的牛口渚開始的,如今已經被洪水衝開了四百餘丈,決口的第二天下官就帶領汜水、鞏縣兩地的官民一起上堤封堵決口,可水勢實在太大,上百斤的石條扔下去眨眼便被衝走,更別說沙包等物了。”
“為何不在決口下遊修築攔洪壩?”於謙道。
“大人,已經修了,鞏縣以北修了三道,汜水以北修了兩道,可您也知道這兩個縣都建在河道旁,洪水一來,堤壩隻能阻擋一時,擋不住河道裏的洪水啊。在加上這次死傷人口太多,民夫征發實在困難,所以……”李驥解釋道。
“天災不可怕,怕的是人禍!”於謙道。
李昌祺點點頭道:“大人放心,鞏縣縣令馬智遠和一幫奸商大戶已被下官處決,他們貪汙的救災糧款下官也已全部追迴並發放給了百姓。”
“現在說說那幫亂民的事怎麽解決吧。”於謙給李驥也盛了一碗粥,李驥一滯,趕緊接過後再身上摸索了一陣,隻拿出一個銅錢,麵帶尷尬道:“大人,下官沒帶夠錢。”
於謙笑笑道:“本堂請你喝的。”
“謝大人。”說罷,還是堅持將僅有的一文錢放在了碗裏。
於是,土坡上出現了一道奇怪的風景,三個頂著烏紗帽的官員,蹲在坡前,一人端著一個碗,一邊吸溜著粥,一邊商討著事情。
“這些亂民畢竟是被逼的沒有活路了才行此下策,下官的意思是隻把帶頭的幾個人處決,其他的人削籍為奴,流三千裏即可。”李驥說道。
於謙又看向李昌祺。
李昌祺皺眉沉思一會,看了看坡下被禁軍們看管起來的亂民道:“下官以為隻誅首惡,其餘亂民放迴原籍。”
聽完二人的意見,於謙一揮手,張百勝帶著兩個禁軍小跑著跑了過來。
“將跑迴來的亂民全部交給李驥大人,讓他們全部上堤幹活,不要苛責他們,每日必須讓他們吃飽。但是要告訴他們,他們聚眾殺官奪獄,已是死罪,但皇上仁慈,念他們被逼無奈,就饒了他們的性命,大堤封口之日,就是他們脫罪之時。”於謙道。
“是!”張百勝領命而去。
“大人,為首的亂民吳六原本是一名驛卒,不知為何卻裹挾災民鬧事,此刻他們嘯聚山林,如果想要抓住他,必須派兵前去圍剿。”李驥又道。
“為何要派兵圍剿?”於謙突然冷聲反問。
“大人的意思是?”
“他們本都是良善之民,那吳六還是個驛卒,也是知曉國朝律法的,如果我們派大隊官兵前去圍剿,那不是逼著他們造反嗎?”於謙怒道。
“下官思慮不周,請大人責罰。”李驥額頭冒汗道。
“為官者,不能隻知用強權彈壓,而要因時因地因事因人做事,如你這般轄區出了事兒就想著以暴抑暴,隻會適得其反,明白嗎?”於謙道。
“是是是,大人教訓的是,下官謹記。”
“好了,李知府,你派兩個熟悉此地情況的人給本堂,本堂親自去招降吳六。”於謙道。
“大人不可,那些亂民現在非常仇恨官府,您是皇上欽命的巡撫,此去若是被那幫亂民……”
“住口!”於謙怒道,隨即歎了口氣又道:“都去準備吧。”
“大人執意要去,我隨大人同去。”李驥又道。
於謙看了看李驥,笑了笑算是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