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於謙冷笑一聲,“吳六,若不是皇上大災之年不想多殺人,你以為就憑你們這些烏合之眾,打的過官兵嗎?若不是皇上念在河南百姓為我大明貢獻良多,你以為就憑你一個小小的驛卒,也配一個堂堂朝廷二品大員和一省布政使親自上山?”
“吳六,於大人所說千真萬確,你不要再執迷不悟,你已犯下死罪,不要再牽連無辜之人。”李昌祺也道。
此時,一個瘦巴巴的老頭,拄著一根棍子上前顫聲道:“兩位大人,你們說的都是真的?皇上他老人家真的不殺我們?”
於謙不顧吳六手裏的刀,繞過吳六走到老頭身旁,扶著老頭笑道:“老人家,正是如此。”
老頭從未見過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居然能這麽隨和,還親自扶著他說話,激動的眉毛胡子都抖了起來。
“六子,還不把刀放下!”老頭舉起棍子,捅了捅吳六道。
“大爺爺……”吳六頹然的扔了手中的刀,走到樹下,對著一個有些癡傻的老婦人跪下道:“娘,兒子不能給您老人家養老送終了。”
說罷,用力磕了三個響頭,又麵向老頭道:“大爺爺,既然官府隻要我的命,那我六子就一人做事一人當,”
說著,又扭頭對眾人道:“鄉親們,我吳六對不起你們,是我連累了大家,吳六今生無以為報,來生若是還能投胎到吳家村,定然好好報答你們。”
老頭歎息一聲,哽咽道:“六子,你放心去,你娘以後村裏供養,你就……安心上路吧!”
吳六又狠狠地給自己的老娘磕了個頭,一擦眼淚,站起身道:“於大人,我跟你下山。”
~~~~~~~~~~~~~~~~
北京,乾清宮內。
朱祁鎮坐在書房內,看著於謙發來的奏折連說了數個好字。
一旁的內閣次輔王直起身道:“皇上,可是河南之事圓滿解決了?”
朱祁鎮點點頭,端起茶盞輕輕啜了一口笑道:“於謙不辱使命,汜水、鞏縣兩個縣的事情圓滿解決,災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現在他正帶著河南軍民封堵大堤缺口。”
說著,將奏折遞了出去。
王直看完,也是笑道:“哎呀,臣沒想到於大人能親赴險地,說服賊首伏法,真是……”
“真是一個於大膽兒啊!”朱祁鎮開了玩笑道。
“看來於大人又多了個外號,哈哈哈。”王佐也是笑道。
“哦,他還有別的外號?”朱祁鎮奇道。
“呃……皇上有所不知,因於大人經常直言上諫,先皇在時,私下裏臣工們都叫他於鐵頭。”高穀笑道。
“還有這麽一迴事?”朱祁鎮起身笑了笑,伸了個懶腰,走到窗前看著窗外,想了想又道:“河南這次的事是個警鍾,朝廷上下當引以為戒。”
王直想了想道:“皇上所言極是,臣以為治國先治吏,吏治清,則天下平。河南此次民變,究其根本就在於官吏不顧百姓死活,”
說著他頓了頓,看了看一旁一直一言不發低著頭的馬愉,又道:“臣昨天夜讀《晏子春秋》時,裏麵一句話讓臣久久不能釋懷。”
“哦?哪一句?”朱祁鎮問道。
“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官員,應該把愛民放在首位,任何戕害百姓的行為都是卑劣的。”說著,王直從袖中掏出了一本奏折遞到了皇帝麵前。
“臣請皇上力排眾議,為我大明萬年江山社稷、為天下芸芸眾生,整肅吏治、興修水利,造福蒼生。”
朱祁鎮接過奏疏,打開看了看,點頭道:“王愛卿之言,深得朕心。”
說罷,朱祁鎮做迴禦案前,從一旁的奏折中抽出一份攤開,用手指點了點奏折說道:“這是工部呈上來的治黃八策,朕前幾日和工部的幾位臣子一起商討了一番,覺得可行。”
馬愉嘴唇動動,最終還是忍住了沒有說話。
“隻是治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一年兩年也做不成,朕想著不如分步進行。”說罷,門口幾個宮人抬著一塊碩大的黃河流域圖走了進來。
看著蜿蜒曲折,奔流入海的黃河全域圖,朱祁鎮歎了口氣,道:“這條大河滋養了我華夏數千年,也給我華夏帶來了無數的災難,”說著,眼神又變的無比堅定,“但朕始終相信,人,定勝天!”
“古有大禹治水,今天這個責任又傳到了朕的肩上,朕決不能將這個責任留給後人。”朱祁鎮指著河南段的黃河,繼續道:“諸位,朕決議任用潘季馴為黃河河道總督,全權負責治理黃河事宜,你們誰有意見?”
眾人心中一滯,他們誰都沒想到皇帝會來這麽一手,不過再想想也在情理之中,現在河南如此殘像,黃河再不治理,幾年後又是老樣子。
現在誰反對誰就是不顧百姓死活,你真想不通站出來反對,估計不出一個時辰你就會被罷官奪爵被皇帝扔進錦衣衛,或者在天下百姓的罵聲中遺臭萬年。
大家都是讀書人,讀書人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聲,名聲臭了,那還不如去死呢。
“陛下明鑒,潘季馴雖出身寒微,但其熟悉黃河河情,上次所提治黃之策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是功在千秋的妙策,臣讚同!”王崇古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朱祁鎮對王崇古如此識時務很是滿意,甚至還給了他一個讚許的眼神,這讓王崇古頓時心花怒放。
有了王崇古的支持,其他幾個內閣大臣隻好起身躬身表示支持。
如此,朱祁鎮的治黃工程在朝堂上便再也沒了阻力。
“那好,下麵咱們就一起商量一下如何分步治理黃河。”朱祁鎮笑著說道。
“吳六,於大人所說千真萬確,你不要再執迷不悟,你已犯下死罪,不要再牽連無辜之人。”李昌祺也道。
此時,一個瘦巴巴的老頭,拄著一根棍子上前顫聲道:“兩位大人,你們說的都是真的?皇上他老人家真的不殺我們?”
於謙不顧吳六手裏的刀,繞過吳六走到老頭身旁,扶著老頭笑道:“老人家,正是如此。”
老頭從未見過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居然能這麽隨和,還親自扶著他說話,激動的眉毛胡子都抖了起來。
“六子,還不把刀放下!”老頭舉起棍子,捅了捅吳六道。
“大爺爺……”吳六頹然的扔了手中的刀,走到樹下,對著一個有些癡傻的老婦人跪下道:“娘,兒子不能給您老人家養老送終了。”
說罷,用力磕了三個響頭,又麵向老頭道:“大爺爺,既然官府隻要我的命,那我六子就一人做事一人當,”
說著,又扭頭對眾人道:“鄉親們,我吳六對不起你們,是我連累了大家,吳六今生無以為報,來生若是還能投胎到吳家村,定然好好報答你們。”
老頭歎息一聲,哽咽道:“六子,你放心去,你娘以後村裏供養,你就……安心上路吧!”
吳六又狠狠地給自己的老娘磕了個頭,一擦眼淚,站起身道:“於大人,我跟你下山。”
~~~~~~~~~~~~~~~~
北京,乾清宮內。
朱祁鎮坐在書房內,看著於謙發來的奏折連說了數個好字。
一旁的內閣次輔王直起身道:“皇上,可是河南之事圓滿解決了?”
朱祁鎮點點頭,端起茶盞輕輕啜了一口笑道:“於謙不辱使命,汜水、鞏縣兩個縣的事情圓滿解決,災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現在他正帶著河南軍民封堵大堤缺口。”
說著,將奏折遞了出去。
王直看完,也是笑道:“哎呀,臣沒想到於大人能親赴險地,說服賊首伏法,真是……”
“真是一個於大膽兒啊!”朱祁鎮開了玩笑道。
“看來於大人又多了個外號,哈哈哈。”王佐也是笑道。
“哦,他還有別的外號?”朱祁鎮奇道。
“呃……皇上有所不知,因於大人經常直言上諫,先皇在時,私下裏臣工們都叫他於鐵頭。”高穀笑道。
“還有這麽一迴事?”朱祁鎮起身笑了笑,伸了個懶腰,走到窗前看著窗外,想了想又道:“河南這次的事是個警鍾,朝廷上下當引以為戒。”
王直想了想道:“皇上所言極是,臣以為治國先治吏,吏治清,則天下平。河南此次民變,究其根本就在於官吏不顧百姓死活,”
說著他頓了頓,看了看一旁一直一言不發低著頭的馬愉,又道:“臣昨天夜讀《晏子春秋》時,裏麵一句話讓臣久久不能釋懷。”
“哦?哪一句?”朱祁鎮問道。
“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官員,應該把愛民放在首位,任何戕害百姓的行為都是卑劣的。”說著,王直從袖中掏出了一本奏折遞到了皇帝麵前。
“臣請皇上力排眾議,為我大明萬年江山社稷、為天下芸芸眾生,整肅吏治、興修水利,造福蒼生。”
朱祁鎮接過奏疏,打開看了看,點頭道:“王愛卿之言,深得朕心。”
說罷,朱祁鎮做迴禦案前,從一旁的奏折中抽出一份攤開,用手指點了點奏折說道:“這是工部呈上來的治黃八策,朕前幾日和工部的幾位臣子一起商討了一番,覺得可行。”
馬愉嘴唇動動,最終還是忍住了沒有說話。
“隻是治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一年兩年也做不成,朕想著不如分步進行。”說罷,門口幾個宮人抬著一塊碩大的黃河流域圖走了進來。
看著蜿蜒曲折,奔流入海的黃河全域圖,朱祁鎮歎了口氣,道:“這條大河滋養了我華夏數千年,也給我華夏帶來了無數的災難,”說著,眼神又變的無比堅定,“但朕始終相信,人,定勝天!”
“古有大禹治水,今天這個責任又傳到了朕的肩上,朕決不能將這個責任留給後人。”朱祁鎮指著河南段的黃河,繼續道:“諸位,朕決議任用潘季馴為黃河河道總督,全權負責治理黃河事宜,你們誰有意見?”
眾人心中一滯,他們誰都沒想到皇帝會來這麽一手,不過再想想也在情理之中,現在河南如此殘像,黃河再不治理,幾年後又是老樣子。
現在誰反對誰就是不顧百姓死活,你真想不通站出來反對,估計不出一個時辰你就會被罷官奪爵被皇帝扔進錦衣衛,或者在天下百姓的罵聲中遺臭萬年。
大家都是讀書人,讀書人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聲,名聲臭了,那還不如去死呢。
“陛下明鑒,潘季馴雖出身寒微,但其熟悉黃河河情,上次所提治黃之策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是功在千秋的妙策,臣讚同!”王崇古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朱祁鎮對王崇古如此識時務很是滿意,甚至還給了他一個讚許的眼神,這讓王崇古頓時心花怒放。
有了王崇古的支持,其他幾個內閣大臣隻好起身躬身表示支持。
如此,朱祁鎮的治黃工程在朝堂上便再也沒了阻力。
“那好,下麵咱們就一起商量一下如何分步治理黃河。”朱祁鎮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