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看著朱標的眼神有些茫然與疑惑,山西有多少戶、多少口百姓,這是民政之事,為何會問自己一個邊鎮守將?
“殿下,這是何意?”
徐達袖子微動。
朱標神情凝重,心思浮動:“魏國公,別人不知顧先生去了何處,所圖為何,可你我是清楚的。一旦顧先生帶迴來那些農作物,孤不敢說未來二三十年內可以實現天下無饑,但孤敢說,未來二三十年人口將大幅增長。”
這很好理解,糧食充足了,吃飽了,男人才會在漫漫長夜裏折騰女人,不斷造娃。若是吃不飽,男人就是想折騰也是有心無力,女人想要生養孩子,那也生養不起。
再說了,大人都吃不飽飯,那孩子呢?
孩子營養跟不上,一場病下來,尚未成年就夭折的可不在少數。
一旦糧食多起來,人口出生數量大增是必然的事,夭折數量減少也是可以預期的事。
徐達知道顧正臣要找的農作物產量有多恐怖,一旦他成功返航,興許十年之後,大明不會動輒出現若幹個府乃至一行省範圍的大饑荒!
即便是災年,百姓家也能抗上一年半載。
不死人,新生兒再多起來,人丁興盛是遲早的事。
隻是,這與山西人口有什麽關係?
朱標抬手指了指輿圖:“人口便是國力,要增加人口,需要增加每戶田畝數量。家有五十畝地的百姓之家,正常年景,生養三五個孩子尚可。”
“若家中隻有寡薄的兩三畝地,讓他生養三五個孩子,壓力可想而知。”
“山西這裏六山一水三分田,戶五十九萬六千餘,口四百三十萬餘。可反觀山東、河南等地,一山一水八分田,卻是人口稀少,荒田無數。戰爭帶來的破壞,過去了一二十年依舊沒有消除……”
徐達意識到了朱標所指,輕聲道:“朝廷想要將山西的一些百姓移至山東、河南等地?”
朱標正色道:“沒錯!”
徐達含笑:“這事好辦,不需殿下親自動勞吧?”
移民這種事朝廷進行過很多次了,比如江南的不少人口被強製遷移到鳳陽,充實中都。前些年,山西一些州府沒有田地的百姓,也被遷移至了鳳陽、山東東昌等地墾荒。
兩年前,山西還將兩萬軍士從軍戶轉為民戶,拖家帶口離開山西去了太行山以東。
可以說,遷移百姓對朝廷來說是一件駕輕就熟的事。
朱標麵色嚴肅,審視了一番輿圖,側身對徐達道:“若是移民幾千乃至上萬戶,確實不需要孤來這裏。可魏國公,若朝廷要移民百萬呢?”
“多,多少?”
徐達真正被震住了。
百萬?
整個山西才四百三十來萬人,朝廷一下子想要移民百萬,那就相當於四個人裏麵就得遷走一個人!
這動作太大,大到了很可能會亂了民心的地步。
朱標短小的胡須動了動:“遷移百萬百姓,填充山東、河南、北平等地,唯有如此,才能讓田畝數量大幅增長,才能奠定盛世之基。”
山西人口太多了,田畝又太少了,尤其是大量田畝集中在大戶手中,多數百姓隻能淪為佃戶,一年到頭的佝僂換來的隻是苟活一個春秋,沒有半點的積蓄與剩餘。
說起來,山西也是占了地利。
元末災荒、戰亂肆虐山東、河南、兩淮、北平等地,有些縣殺到了隻剩下兩個姓,有些大城殺到了隻有幾十戶,更不要說縣城之外的村落。
真正的千裏無人煙。
休養生息十餘年,中原諸州的元氣依舊虧得厲害,距離恢複依舊遙遙。
而在那段時間裏山西,壓根就沒什麽大戰,徐達拿下山西的過程,基本上也是受降的過程。
長期的安穩,自然匯聚了各地逃難而來的百姓,加上那些年山西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口數量自然增多。
隻不過,人增多了,地可沒增加多少,沒辦法,山西地形就這樣,山多地少,你就是再墾荒,那也不能在石頭上種莊稼。
山西人均田畝過少,田畝過於集中在大戶之中,農民普遍是佃戶,山東、河南等地空有良田荒蕪,缺乏人力墾荒耕種,這些現實都決定了移民勢在必行。
當然,從戰略上來考慮,山東、河南等地是北平的大後方,一旦宣府、北平、遼東等地告急,第一個被征召運輸糧草的,絕對是山東、河南等地的百姓。
如果說山東、河南百姓人口數量少,能抽調出來的人丁有限,那損害的將是北方大局。畢竟北平有戰事,你總不能從山西調糧吧,等糧車從太行山裏鑽出來,戰爭都結束了……
作為戰略後方,需要大量的人丁,也需要充足的糧食。
唯有移民,方可解決這些問題。
徐達明白這些道理,也清楚山西人口眾多,移一些人出去也無妨,隻是十分擔憂:“遷移山西百姓臣不反對,可百萬之巨,很可能會生出亂子,反而不利大局。”
朱標微微點頭,對徐達伸出了三根手指:“移民百萬同樣分三步走,第一步,力爭今年移民十萬人。第二步,準備三年時間,移民四十萬。第三步,用五年時間,移民六十萬。”
“換言之,未來近十年,山西需要集中力氣解決移民問題。朝廷在這方麵也需要出力氣,之前孤所說的走私所得利潤,便需要全部應用在這件事上。當然,隻靠走私所得利根本不能填補這個窟窿……”
移民不是什麽難事,搬家而已。
真正的困難在於這些人願不願意搬家,搬家之後如何安頓,而這一切都需要錢來驅動。
光說到了山東給他們每戶五十畝地,不給他們耕牛、農具與錢糧,靠著一雙手想墾出五十畝的荒地來,那也不現實啊。朝廷不是不能一次多遷移一些百姓,隻是財政壓力在那擱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的……
朱標對徐達道:“移民之事雖然需要的時日長,可影響並不小,地方上不允許出現亂子,魏國公明白孤的意思吧?”
“殿下,這是何意?”
徐達袖子微動。
朱標神情凝重,心思浮動:“魏國公,別人不知顧先生去了何處,所圖為何,可你我是清楚的。一旦顧先生帶迴來那些農作物,孤不敢說未來二三十年內可以實現天下無饑,但孤敢說,未來二三十年人口將大幅增長。”
這很好理解,糧食充足了,吃飽了,男人才會在漫漫長夜裏折騰女人,不斷造娃。若是吃不飽,男人就是想折騰也是有心無力,女人想要生養孩子,那也生養不起。
再說了,大人都吃不飽飯,那孩子呢?
孩子營養跟不上,一場病下來,尚未成年就夭折的可不在少數。
一旦糧食多起來,人口出生數量大增是必然的事,夭折數量減少也是可以預期的事。
徐達知道顧正臣要找的農作物產量有多恐怖,一旦他成功返航,興許十年之後,大明不會動輒出現若幹個府乃至一行省範圍的大饑荒!
即便是災年,百姓家也能抗上一年半載。
不死人,新生兒再多起來,人丁興盛是遲早的事。
隻是,這與山西人口有什麽關係?
朱標抬手指了指輿圖:“人口便是國力,要增加人口,需要增加每戶田畝數量。家有五十畝地的百姓之家,正常年景,生養三五個孩子尚可。”
“若家中隻有寡薄的兩三畝地,讓他生養三五個孩子,壓力可想而知。”
“山西這裏六山一水三分田,戶五十九萬六千餘,口四百三十萬餘。可反觀山東、河南等地,一山一水八分田,卻是人口稀少,荒田無數。戰爭帶來的破壞,過去了一二十年依舊沒有消除……”
徐達意識到了朱標所指,輕聲道:“朝廷想要將山西的一些百姓移至山東、河南等地?”
朱標正色道:“沒錯!”
徐達含笑:“這事好辦,不需殿下親自動勞吧?”
移民這種事朝廷進行過很多次了,比如江南的不少人口被強製遷移到鳳陽,充實中都。前些年,山西一些州府沒有田地的百姓,也被遷移至了鳳陽、山東東昌等地墾荒。
兩年前,山西還將兩萬軍士從軍戶轉為民戶,拖家帶口離開山西去了太行山以東。
可以說,遷移百姓對朝廷來說是一件駕輕就熟的事。
朱標麵色嚴肅,審視了一番輿圖,側身對徐達道:“若是移民幾千乃至上萬戶,確實不需要孤來這裏。可魏國公,若朝廷要移民百萬呢?”
“多,多少?”
徐達真正被震住了。
百萬?
整個山西才四百三十來萬人,朝廷一下子想要移民百萬,那就相當於四個人裏麵就得遷走一個人!
這動作太大,大到了很可能會亂了民心的地步。
朱標短小的胡須動了動:“遷移百萬百姓,填充山東、河南、北平等地,唯有如此,才能讓田畝數量大幅增長,才能奠定盛世之基。”
山西人口太多了,田畝又太少了,尤其是大量田畝集中在大戶手中,多數百姓隻能淪為佃戶,一年到頭的佝僂換來的隻是苟活一個春秋,沒有半點的積蓄與剩餘。
說起來,山西也是占了地利。
元末災荒、戰亂肆虐山東、河南、兩淮、北平等地,有些縣殺到了隻剩下兩個姓,有些大城殺到了隻有幾十戶,更不要說縣城之外的村落。
真正的千裏無人煙。
休養生息十餘年,中原諸州的元氣依舊虧得厲害,距離恢複依舊遙遙。
而在那段時間裏山西,壓根就沒什麽大戰,徐達拿下山西的過程,基本上也是受降的過程。
長期的安穩,自然匯聚了各地逃難而來的百姓,加上那些年山西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口數量自然增多。
隻不過,人增多了,地可沒增加多少,沒辦法,山西地形就這樣,山多地少,你就是再墾荒,那也不能在石頭上種莊稼。
山西人均田畝過少,田畝過於集中在大戶之中,農民普遍是佃戶,山東、河南等地空有良田荒蕪,缺乏人力墾荒耕種,這些現實都決定了移民勢在必行。
當然,從戰略上來考慮,山東、河南等地是北平的大後方,一旦宣府、北平、遼東等地告急,第一個被征召運輸糧草的,絕對是山東、河南等地的百姓。
如果說山東、河南百姓人口數量少,能抽調出來的人丁有限,那損害的將是北方大局。畢竟北平有戰事,你總不能從山西調糧吧,等糧車從太行山裏鑽出來,戰爭都結束了……
作為戰略後方,需要大量的人丁,也需要充足的糧食。
唯有移民,方可解決這些問題。
徐達明白這些道理,也清楚山西人口眾多,移一些人出去也無妨,隻是十分擔憂:“遷移山西百姓臣不反對,可百萬之巨,很可能會生出亂子,反而不利大局。”
朱標微微點頭,對徐達伸出了三根手指:“移民百萬同樣分三步走,第一步,力爭今年移民十萬人。第二步,準備三年時間,移民四十萬。第三步,用五年時間,移民六十萬。”
“換言之,未來近十年,山西需要集中力氣解決移民問題。朝廷在這方麵也需要出力氣,之前孤所說的走私所得利潤,便需要全部應用在這件事上。當然,隻靠走私所得利根本不能填補這個窟窿……”
移民不是什麽難事,搬家而已。
真正的困難在於這些人願不願意搬家,搬家之後如何安頓,而這一切都需要錢來驅動。
光說到了山東給他們每戶五十畝地,不給他們耕牛、農具與錢糧,靠著一雙手想墾出五十畝的荒地來,那也不現實啊。朝廷不是不能一次多遷移一些百姓,隻是財政壓力在那擱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的……
朱標對徐達道:“移民之事雖然需要的時日長,可影響並不小,地方上不允許出現亂子,魏國公明白孤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