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任昂、趙俊等人戰戰兢兢,誰也沒想到皇帝的發作來得竟是如此猛烈,甚至是,早有準備!
這無異於折辱臣下。
隻是現在說什麽,什麽也說不了,隻能幹跪著,頂撞一句,那就可能不是摘帽子脫官服那麽簡單的事了。
何況,現在也是輸得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畝產二十石,這一點已經被證實,沒有任何爭議。
顧正臣是對的!
而我們——錯了!
誠如皇帝所言,我們是為了彈劾而彈劾。
當初的心思,可不就是覺得抓住了顧正臣好不容易露出的破綻與把柄,群起而攻之。
不堪迴首。
朱元璋冷冷地看著這些官員,有些鄙視。
這裏麵不少人辦事精明,為人聰慧,文章寫得妙筆生花,可結果呢,一遇到“顧正臣”就開始昏了頭腦,好歹你們也想一想,土豆、番薯這東西能不能作假!
顧正臣既然敢說出來高產,那以他謹慎的性子,能是虛假的嗎?
一旦謊言被公然戳穿,以這件事的轟動性,那顧正臣丟的可不是臉麵,而是性命!即便是命保住了,那他的仕途也將到此為止,金陵無他立足之地!
這麽粗淺的道理,他們為何就看不穿?
說到底,權力鬥爭昏聵人心!
這些人一直想揚名立萬,想要名聲更想要在朝堂站穩,就想著鬥倒一個最出挑的,可結果呢,別看顧正臣不是浙東也不是淮西人,沒什麽背景,可也不仔細想想,顧正臣是如何一步一步又一步走到今日的!
當真以為大明侯爵,很好拿?
隻是今日這個場合,確實不宜責罰過甚,那就饒他們一次吧。
朱元璋威嚴地喊道:“各罰俸三個月,日後彈劾,當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退下!”
李信、任昂等人鬆了一口氣,紛紛謝恩。
罰俸那就意味著官職保住了,接下來三個月是不太好過,可也好過被踢出大明官員序列啊。
朱元璋看了看日頭,開口道:“一畝產量多少有些難以服眾,那就將這四百畝的土豆全都挖出來,稱量之後,看看每畝大致多少產出吧。”
曾泰、袁生等領命。
文武也沒閑著,勳貴也成了勞力,顧正臣嫌人手還是不夠多,索性招了招手,讓遠航水師將官參與進來,這下子快多了……
當看到水師裏的小旗官也扒土豆時,顧正臣為之一愣。
小旗官也不怕顧正臣,你說的,是官都來,小旗官雖小,那也算是個官啊,不入流也是官啊……
四百畝地,種的時候快,收的時候也快,就是過秤的時候慢了點。
兩個時辰之後,土豆挖完,稱量完。
戶部尚書曾泰看了看小本本上的數字,對朱元璋、馬皇後稟告:“四百畝地,共收獲土豆一百二十四萬斤有餘,折合八千二百六十六石六鬥,平均畝產二十石六鬥!”
朱元璋看向馬皇後:“妹子,累沒有,若是不累,今日咱們便去祭天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皇天後土!”
馬皇後含笑:“陛下,土豆如此高產,乃是真正的福佑大明!是應該祭天地,我等怎能言累?”
朱元璋點了點頭,起身走至高台邊緣,肅然道:“遠航水師,伏波降浪,終為我大明帶來高產農作物!今日土豆豐收,有皇天庇佑,後土福澤,故此,當祭天地於圜丘!”
“禮部官員挑選土豆萬斤為貢品,五品及以上文武,隨朕而行,遠航水師將士,護朕前往!”
祭天地,這事在古代很重要。
早年間,朝廷在鍾山之陽(南麵)的正陽門外建造了圜丘,又在鍾山之陰(北麵)的太平門外建造了方丘。
圜丘祭天,方丘祭地。
也就是說,祭天地是分開進行的。
可能因為每年冬日的時候天有些冷了,祭祀一次又冷又凍,還需要跑來跑去,結果在洪武十年的時候,老朱幹脆進行了一次變通——天地合祀。
也就是說,不去方丘了,直接在圜丘,祭了天,也祭了地,一起辦了。
顧正臣這幾年很少冬至的時候在金陵,基本上沒機會參與這種大場合。
祭祀這東西實在沒啥好說的,和一般的祭祀沒什麽本質區別,無外乎是擺的東西更多了一點,禮樂更渾厚了一些,人更多了一些,說話的是皇帝而已……
顯然,這一天朝廷準備很是充分,朱元璋連燒的紙都準備好了,也不知道這紙燒了之後是給老天爺的還是給地下的人的,總之,抑揚頓挫說了好久給燒了。
等祭天地結束,午時早過了,都已經未時了。
不少人饑腸轆轆,可這種場合誰也不敢說什麽,隻能硬抗,這也就是家眷沒帶過來,各自迴去了,否則這受苦的人可就太多了。
禮樂停。
朱元璋踏步在琉璃磚之上,至九級台階前,目光看向顧正臣,又看向水師諸將官,勳貴子弟等人,沉聲道:“你們是當之無愧的功臣,不僅有功於當代,還有功於千秋!”
“將士暫居小教場,待所有土豆挖出來之後,朝廷對你們的賞賜也該敲定了,各自散去吧,曹國公、信國公留下。”
顧正臣、趙海樓等行禮告退。
湯和張了張嘴想喊住顧正臣,可明顯皇帝有安排,隻好作罷。
朱元璋吩咐皇後先行迴宮,在輦車裏換了便服,之後走出來,對李文忠、湯和道:“正月裏議過一次水師封賞之事,無奈許多人不信土豆、番薯產量。現在土豆的產量被證實了,番薯的產量,你們都清楚。”
“是時候議出來如何封賞了,水師將士在等著,天下人在看著,這次朝廷可不能小氣了,需要對得起他們這份功勞才是。曹國公,你認為——顧正臣的功勞,如何封賞最為合適?”
李文忠微微皺眉。
最為合適?
這可不好拿捏。
沉思再三,李文忠認真地迴道:“陛下,土豆、番薯自海外引入我大明,有望解了千年以來的饑荒之困,讓餓殍於野、易子而食這些慘不忍睹的人間悲劇,不再現於大明。”
“這功勞,臣以為——”
李文忠看了一眼湯和,麵色凝重地說:“與我等並肩,我尤是有愧。”
這無異於折辱臣下。
隻是現在說什麽,什麽也說不了,隻能幹跪著,頂撞一句,那就可能不是摘帽子脫官服那麽簡單的事了。
何況,現在也是輸得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畝產二十石,這一點已經被證實,沒有任何爭議。
顧正臣是對的!
而我們——錯了!
誠如皇帝所言,我們是為了彈劾而彈劾。
當初的心思,可不就是覺得抓住了顧正臣好不容易露出的破綻與把柄,群起而攻之。
不堪迴首。
朱元璋冷冷地看著這些官員,有些鄙視。
這裏麵不少人辦事精明,為人聰慧,文章寫得妙筆生花,可結果呢,一遇到“顧正臣”就開始昏了頭腦,好歹你們也想一想,土豆、番薯這東西能不能作假!
顧正臣既然敢說出來高產,那以他謹慎的性子,能是虛假的嗎?
一旦謊言被公然戳穿,以這件事的轟動性,那顧正臣丟的可不是臉麵,而是性命!即便是命保住了,那他的仕途也將到此為止,金陵無他立足之地!
這麽粗淺的道理,他們為何就看不穿?
說到底,權力鬥爭昏聵人心!
這些人一直想揚名立萬,想要名聲更想要在朝堂站穩,就想著鬥倒一個最出挑的,可結果呢,別看顧正臣不是浙東也不是淮西人,沒什麽背景,可也不仔細想想,顧正臣是如何一步一步又一步走到今日的!
當真以為大明侯爵,很好拿?
隻是今日這個場合,確實不宜責罰過甚,那就饒他們一次吧。
朱元璋威嚴地喊道:“各罰俸三個月,日後彈劾,當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退下!”
李信、任昂等人鬆了一口氣,紛紛謝恩。
罰俸那就意味著官職保住了,接下來三個月是不太好過,可也好過被踢出大明官員序列啊。
朱元璋看了看日頭,開口道:“一畝產量多少有些難以服眾,那就將這四百畝的土豆全都挖出來,稱量之後,看看每畝大致多少產出吧。”
曾泰、袁生等領命。
文武也沒閑著,勳貴也成了勞力,顧正臣嫌人手還是不夠多,索性招了招手,讓遠航水師將官參與進來,這下子快多了……
當看到水師裏的小旗官也扒土豆時,顧正臣為之一愣。
小旗官也不怕顧正臣,你說的,是官都來,小旗官雖小,那也算是個官啊,不入流也是官啊……
四百畝地,種的時候快,收的時候也快,就是過秤的時候慢了點。
兩個時辰之後,土豆挖完,稱量完。
戶部尚書曾泰看了看小本本上的數字,對朱元璋、馬皇後稟告:“四百畝地,共收獲土豆一百二十四萬斤有餘,折合八千二百六十六石六鬥,平均畝產二十石六鬥!”
朱元璋看向馬皇後:“妹子,累沒有,若是不累,今日咱們便去祭天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皇天後土!”
馬皇後含笑:“陛下,土豆如此高產,乃是真正的福佑大明!是應該祭天地,我等怎能言累?”
朱元璋點了點頭,起身走至高台邊緣,肅然道:“遠航水師,伏波降浪,終為我大明帶來高產農作物!今日土豆豐收,有皇天庇佑,後土福澤,故此,當祭天地於圜丘!”
“禮部官員挑選土豆萬斤為貢品,五品及以上文武,隨朕而行,遠航水師將士,護朕前往!”
祭天地,這事在古代很重要。
早年間,朝廷在鍾山之陽(南麵)的正陽門外建造了圜丘,又在鍾山之陰(北麵)的太平門外建造了方丘。
圜丘祭天,方丘祭地。
也就是說,祭天地是分開進行的。
可能因為每年冬日的時候天有些冷了,祭祀一次又冷又凍,還需要跑來跑去,結果在洪武十年的時候,老朱幹脆進行了一次變通——天地合祀。
也就是說,不去方丘了,直接在圜丘,祭了天,也祭了地,一起辦了。
顧正臣這幾年很少冬至的時候在金陵,基本上沒機會參與這種大場合。
祭祀這東西實在沒啥好說的,和一般的祭祀沒什麽本質區別,無外乎是擺的東西更多了一點,禮樂更渾厚了一些,人更多了一些,說話的是皇帝而已……
顯然,這一天朝廷準備很是充分,朱元璋連燒的紙都準備好了,也不知道這紙燒了之後是給老天爺的還是給地下的人的,總之,抑揚頓挫說了好久給燒了。
等祭天地結束,午時早過了,都已經未時了。
不少人饑腸轆轆,可這種場合誰也不敢說什麽,隻能硬抗,這也就是家眷沒帶過來,各自迴去了,否則這受苦的人可就太多了。
禮樂停。
朱元璋踏步在琉璃磚之上,至九級台階前,目光看向顧正臣,又看向水師諸將官,勳貴子弟等人,沉聲道:“你們是當之無愧的功臣,不僅有功於當代,還有功於千秋!”
“將士暫居小教場,待所有土豆挖出來之後,朝廷對你們的賞賜也該敲定了,各自散去吧,曹國公、信國公留下。”
顧正臣、趙海樓等行禮告退。
湯和張了張嘴想喊住顧正臣,可明顯皇帝有安排,隻好作罷。
朱元璋吩咐皇後先行迴宮,在輦車裏換了便服,之後走出來,對李文忠、湯和道:“正月裏議過一次水師封賞之事,無奈許多人不信土豆、番薯產量。現在土豆的產量被證實了,番薯的產量,你們都清楚。”
“是時候議出來如何封賞了,水師將士在等著,天下人在看著,這次朝廷可不能小氣了,需要對得起他們這份功勞才是。曹國公,你認為——顧正臣的功勞,如何封賞最為合適?”
李文忠微微皺眉。
最為合適?
這可不好拿捏。
沉思再三,李文忠認真地迴道:“陛下,土豆、番薯自海外引入我大明,有望解了千年以來的饑荒之困,讓餓殍於野、易子而食這些慘不忍睹的人間悲劇,不再現於大明。”
“這功勞,臣以為——”
李文忠看了一眼湯和,麵色凝重地說:“與我等並肩,我尤是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