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說客
一連兩日,大理寺也沒傳個信出來,隻知那林禦史食宿皆在監牢裏,而外頭有禁軍把守,根本打探不出什麽音訊,反正大理寺上下都是這個說辭。
若是林盡染能夠現身,尚能令他們心安些。即便在林府遇不見,至少能在大理寺的門前堵他,詢問那五十三人的情狀。可如今了無音訊,這種似螞蟻在肌膚上爬行、啃噬的騷癢和刺痛感,著實令人難以忍受。
這兩日裏造訪尚書令府的人絡繹不絕,可都隻得到一番晦澀不明的說辭,這對各府官眷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畢竟,尚書令還有長公主作保,他們卻沒有這般的好運,若是將罪名坐實,輕則徒刑、笞杖,重則絞刑、流放。
誠然,官員之間私相授受絕非是為世人所認可的行為。可即便在政治清明、法治嚴格的時期,依舊屢見不鮮。畢竟,社稷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而人情往來中無可避免地出現吃喝玩樂,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就是這個道理。
這五十三人中多半是父輩亦或是他本人就身居要職,譬如在吏部、民部、刑部以及司農寺的京市署等這類實權較高的部司。官員之間私下來往並不罕見,若僅靠那點微薄俸祿,雖說也能勉強過得舒適,但要買得起似香水這般奢侈的物什,怕是咬碎牙都不肯買。
而香水生意賺得本就不是平民百姓手裏的銀錢,大多是富商或是官眷方能買得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權貴認為,在香水鋪購置香水實則是在變相地給禦史台和皇帝交保護費,香水鋪的生意日益紅火,無疑是那位對此舉的認同及默許。
現如今,林盡染將這五十三人悉數抓捕,不啻於掀桌翻臉。故在第三日,各府紛紛聯名上書,控告林盡染辦案不明,恐有屈打成招之嫌。畢竟各府已從禦史台得知,陛下雖未明令他限期斷案,可林靖澄在尚書台宿值三日,聽候查問,無異等同於此。
尚書台、大理寺、禦史台皆在皇城內,各府官眷還不敢在皇城內頤指氣使、趾高氣揚,多是花錢打點,囑托宮裏的宦官多多留意。故直至限期的最後一日巳時,林盡染總算走出大理寺,而頻繁在門外梭巡的太監見狀,趕忙設法向外傳信。
“林禦史。”
自踏進尚書台,路經的台內官吏紛紛打了照麵,得以頷首示意後,又行色匆匆地離開尚書台。畢竟,這股風早已吹進朝野上下,這位林禦史終究是來向尚書令查證了。
座首的林靖澄依舊全神貫注地翻閱公文,未曾理會踏進屋內的林盡染。
於是,識時務的尚書台同僚紛紛起身見禮,以此提醒這位尚書令。
林盡染屈身一禮,溫和道,“勞駕各位同僚在外稍等片刻,本禦史與尚書令有幾句話要講。”
話音剛落地,林靖澄合上文書,緩緩起身,一麵整理衣冠須發,一麵泰然道,“尚書台公務繁冗,有勞左右仆射暫且處置,老夫去去就來。”
言外之意不就是想在其他地方談論要事嘛。
以左右仆射為首的台內同僚麵麵相覷,公務繁雜是不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尚書令此番怕是要折戟沉沙。
不過三兩日,禦史台已聯合大理寺徹查昔日夜襲大將軍一案,現今人證物證齊全,隻待呈上奏本,待陛下處置。而林禦史連夜審訊疑犯,恐怕早已核查賬簿上的明細,此番前來,料想是勸尚書令自首,由此可改判自新,能爭取減罪一二等。
林盡染未有理會尚書台內眾人所想,稍稍抬手,語調溫和如初,“林尚書終日在台內處理公務,料來是憋悶的緊。也好,下官在大理寺待了三天兩夜,恰巧想出去透口氣。”
“老夫卻之不恭。”
林靖澄與林盡染一左一右出了尚書台,適逢遇見右衛將軍魯世昶。
“魯將軍,林尚書在台內處置要務,頗為勞苦,特地出來透口氣,有勞將軍一路看護。”
魯世昶抱拳一禮,聲如洪鍾,“職責所在,林禦史與尚書令盡可商談要事。”
楚帝早已有嚴令,尚書令這三日隻要不出皇城,並不限製他在哪裏活動,也無須像看押要犯一般監管。而禦史台近日要查林靖澄與攬月樓勾結一案,魯世昶雖從心底裏不願相信,但終究是以皇命為重,諭旨如何說的,他就照辦。林盡染既是太師的半個學生,料想在主辦此案時,會有斟酌考量。
昭陽門大街上,二人走在隊前,身後緊跟著魯世昶及一支禁軍衛隊。
林盡染從懷中摸出一封書信,遞予林靖澄,正是薛乾口中那封他二人往來的密函,繼而平淡地說道,“想必這幾日林尚書已然聽到些風聲,下官就不必贅述了吧。林尚書不妨先看看這封書信。”
林靖澄蹙了蹙眉,倏然頓住腳步,展開書信仔細端詳起上麵的內容。然左下角紮眼的猩紅私印著實令心跳莫名地漏了一拍,左手大拇指甚至有些不自覺地、又難以置信地輕輕揉搓,再見紙上的字跡,嘴角不由地露出一絲苦笑。
“是老夫的私印。”
話音略顯苦澀和悵然,但他未有繼續解釋。
“下官仔細比對雇兇案中契書上的私印,與此別無二致。”林盡染淡然一笑,接過書信,卻未急於裝進信函,反而琢磨起書信中的筆跡,“書信上的筆鋒輕重橫豎,雖勉力與林尚書相近,但終歸缺了些···風骨。其實再仔細比對雇兇案中契書的筆跡,下官寧願相信後者是林尚書親筆所書。而前者,許是為掩蓋破綻,故此書信中的內容很少,不易為外人辨別。”
林靖澄抿唇一笑,又邁開步子,自嘲道,“老夫哪有什麽風骨,林禦史怕是看錯了。”
林盡染追身上前,“下官適才去禦史台庫房領取密函時,恰逢貴府夫人呈遞此案的關鍵物證——飛錢。想必林尚書很清楚,若是從林府搜查出這份物證,您將麵對的是什麽。”
見其擰眉不語,林盡染補充道,“若受財枉法,按律當處以絞刑,即便不枉法,也得流放三千裏且勞役三年。林夫人替夫自新,縱然能罪減一等,可當真能高枕無憂嗎?雇兇案現今已有定論,隻待聖裁,若陛下重啟明園案,林府當真能承受的住這接踵而至的罪名嗎?”
林靖澄的腳步一滯,卻仍是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前走,隻是腳步較方才更沉了些。
明園藏屍案雖已了結,可顯然,真正的罪兇已唿之欲出,即便林明德早已身故,可他終究是汝南林氏的後嗣,是記在林氏宗祠的譜牒中,若是添上一筆強犯、殺人的罪名,林氏的清譽就算是徹底毀了。
“其實下官一直在想,是誰檢舉告發尚書令曾雇兇夜襲大將軍府。思來想去,下官以為隻能是林尚書,對嗎?”
林靖澄一愣,又輕聲笑道,“林禦史可有依據?”
“那下官鬥膽猜一猜。”林盡染收迴書信,放入懷中,繼而攏了攏手,字斟句酌了一番,“林尚書為官謹慎,鮮有錯漏,偏偏在此事上疏忽大意。縱然那些蟊賊及家眷目不識丁,林尚書仍刻意留下契書及私章鈐印。想必一來確有聲東擊西之意,二來是打算以此做交換,下官說的可對?”
林盡染並未將話說得太直白,但足以令林靖澄通曉話中之意。楚帝除世族之心已久,卻遲遲拿不住林氏的把柄。林明德確實四處惹禍,但終歸份屬個人行徑,尚不能牽連整個林氏宗族。直至明園案揭發,林靖澄不得不出此下策,試圖以此換取林明德的性命,同時也是消除這位陛下的戒心。
林靖澄眸底閃過一絲失落,又顯露出幾分釋然,慨歎道,“無怪陛下和太師對林禦史如此重視,你當得起。”
林盡染與林靖澄在昭陽門大街上閑庭信步的消息早已傳出宮外,皇城中得信的大小官員紛紛借口外出登東,於路上佯裝偶遇,企圖探聽到些消息,奈何其身後有右衛將軍隨行看護,僅那股氣勢已唬得旁人不敢接近。
“十年前,林尚書就已破格擢拔為尚書令,統領六部,穩坐百官之首,可見陛下器重。”林盡染的話音稍頓,沉吟片刻方道,“林尚書為官做宰多年,想必這三日中,已然想通陛下是何用意。”
林靖澄的臉色沉了幾分,緩聲道,“看來林禦史是要做說客。”
“此屆科考由林尚書主持,可尚書台內公務依舊井然有序,左右仆射未有差池。自那時起,下官以為林尚書已了然陛下的用心。而今禦史台的三樁案子,確需林尚書做出正確的決斷,想必您也清楚,縱然林夫人此舉或可裁定為自新,但對方必然還藏有後手。屆時陛下,還有那位將陷入兩難,想來林尚書也不願她真的豁出性命相救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林靖澄確實有不死的可能,即便獲判絞刑,長公主作為昔日舊人定然不會袖手旁觀,若是顯露身份,以命換命,她失去的不過是清名,可作為舊情人的林靖澄卻能以‘八議’特權,令皇帝陛下再三忖量,酌情減刑。
話雖如此,但顯然林盡染的內心較林靖澄也好不到哪兒去,雙手在袖中緊握成拳,根本不敢示眾。
林靖澄今日若負隅頑抗、固執己見,根本等不到他與其他世家聯合抵抗,或者說林氏的參與實則無太大幹係,隻是名義上若當朝尚書令都提出抗議,這反抗的陣營隻會愈發壯大而已。
而楚帝根本不會容忍此事發生,或許會依據三樁案子,責令重判。畢竟林靖澄在剛到四十的年紀,就被破格提拔為尚書令,如果僅是韋太師和長公主的顏麵,那絕對是無稽之談。誠然,於社稷而言,喪失林靖澄的確是不小的損失,但麵對滿盤局勢,棄車保帥無疑是唯一的出路。
林靖澄抬眸看向林盡染,幽幽道,“你是在賭?”
林盡染並未迴應,強顏一笑,“下官在龍泉郡時,曾偶遇一位故人,與他做了一筆交易。”
“交易?”林靖澄稍稍眯了眯眼眸,饒有興致地問道,“什麽交易?”
“下官小妻的生母尚在南海,想來林尚書清楚自己的價值。”
林盡染一直很猶豫,任來風提出的條件就是要拿林靖澄換元瑤的生母。隻要前者一過江南,後者會立即送往長安,與元瑤一家團聚。
目下的情狀很明顯,既能激起皇帝與世家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又能讓林靖澄因此案被迫罷免。無論是流放,還是徒刑,任來風都有辦法將其送去南海,而隱匿在江北的這支隊伍,顯然就是為劫掠林靖澄在作打算。
林靖澄表麵波瀾不驚,內心實則已然翻江倒海。眼下的局勢,進則是與其他世家聯盟抵抗,於家國社稷無益;退則是林氏前途未卜,難以掌控。
“想必林尚書已然明白下官的意有所指。林夫人呈上飛錢,既可作為自新的憑據,轉眼間也能成為自首不盡的說辭。”
正如林盡染所言,韋英呈交上去的飛錢既可作為自新的依據,能有減刑的可能,但若是後續又查出其他‘貪墨受賄’的憑證,那呈遞的飛錢就不能算自新。反倒成為坐實林靖澄與攬月樓勾結的重要憑證,且因自首不盡,量刑上還要再重一些。
而林靖澄很清楚,韋英恰似幫助的舉動,實則是打算逼迫長公主現身,以命換命。自拿到書信那一刻起,他已然知曉,能將字跡模仿至七八分像,卻又不似他筆力渾厚、開闊雄勁的人,唯有朝夕相伴的林夫人——韋英。
到今天這個地步,林靖澄已經不想再去責怪韋英為何要背叛林府,執著地要置長公主於死地。
林靖澄垂下高傲的頭顱,嘶聲道,“也罷!老夫已有決斷,有勞林禦史走一趟文英殿。”
“其實······”林盡染有意拖長尾音,卻又不知該從何說起,覷了一眼林靖澄後,又望向正前方的昭陽門。
“林禦史有話直言,不必顧忌。”
“林明德雖作惡多端,或許是因疏於管教,但林尚書肯設法相救,違背一貫的作風,足見舐犢情深。而今大公子承襲林尚書的風骨,若多在正途上引導規勸,想必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林靖澄抿唇一笑,“你是在指他與楊湜綰之間的糾葛?”
“不敢。有道是,‘知子莫如父’。大公子的脾性,林尚書最清楚不過。”
“老夫相信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還有一事。”
林靖澄微微蹙眉,隻點了點頭,未有發言。
“鴆毒林明德的元謀是任將軍。”
一連兩日,大理寺也沒傳個信出來,隻知那林禦史食宿皆在監牢裏,而外頭有禁軍把守,根本打探不出什麽音訊,反正大理寺上下都是這個說辭。
若是林盡染能夠現身,尚能令他們心安些。即便在林府遇不見,至少能在大理寺的門前堵他,詢問那五十三人的情狀。可如今了無音訊,這種似螞蟻在肌膚上爬行、啃噬的騷癢和刺痛感,著實令人難以忍受。
這兩日裏造訪尚書令府的人絡繹不絕,可都隻得到一番晦澀不明的說辭,這對各府官眷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畢竟,尚書令還有長公主作保,他們卻沒有這般的好運,若是將罪名坐實,輕則徒刑、笞杖,重則絞刑、流放。
誠然,官員之間私相授受絕非是為世人所認可的行為。可即便在政治清明、法治嚴格的時期,依舊屢見不鮮。畢竟,社稷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而人情往來中無可避免地出現吃喝玩樂,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就是這個道理。
這五十三人中多半是父輩亦或是他本人就身居要職,譬如在吏部、民部、刑部以及司農寺的京市署等這類實權較高的部司。官員之間私下來往並不罕見,若僅靠那點微薄俸祿,雖說也能勉強過得舒適,但要買得起似香水這般奢侈的物什,怕是咬碎牙都不肯買。
而香水生意賺得本就不是平民百姓手裏的銀錢,大多是富商或是官眷方能買得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權貴認為,在香水鋪購置香水實則是在變相地給禦史台和皇帝交保護費,香水鋪的生意日益紅火,無疑是那位對此舉的認同及默許。
現如今,林盡染將這五十三人悉數抓捕,不啻於掀桌翻臉。故在第三日,各府紛紛聯名上書,控告林盡染辦案不明,恐有屈打成招之嫌。畢竟各府已從禦史台得知,陛下雖未明令他限期斷案,可林靖澄在尚書台宿值三日,聽候查問,無異等同於此。
尚書台、大理寺、禦史台皆在皇城內,各府官眷還不敢在皇城內頤指氣使、趾高氣揚,多是花錢打點,囑托宮裏的宦官多多留意。故直至限期的最後一日巳時,林盡染總算走出大理寺,而頻繁在門外梭巡的太監見狀,趕忙設法向外傳信。
“林禦史。”
自踏進尚書台,路經的台內官吏紛紛打了照麵,得以頷首示意後,又行色匆匆地離開尚書台。畢竟,這股風早已吹進朝野上下,這位林禦史終究是來向尚書令查證了。
座首的林靖澄依舊全神貫注地翻閱公文,未曾理會踏進屋內的林盡染。
於是,識時務的尚書台同僚紛紛起身見禮,以此提醒這位尚書令。
林盡染屈身一禮,溫和道,“勞駕各位同僚在外稍等片刻,本禦史與尚書令有幾句話要講。”
話音剛落地,林靖澄合上文書,緩緩起身,一麵整理衣冠須發,一麵泰然道,“尚書台公務繁冗,有勞左右仆射暫且處置,老夫去去就來。”
言外之意不就是想在其他地方談論要事嘛。
以左右仆射為首的台內同僚麵麵相覷,公務繁雜是不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尚書令此番怕是要折戟沉沙。
不過三兩日,禦史台已聯合大理寺徹查昔日夜襲大將軍一案,現今人證物證齊全,隻待呈上奏本,待陛下處置。而林禦史連夜審訊疑犯,恐怕早已核查賬簿上的明細,此番前來,料想是勸尚書令自首,由此可改判自新,能爭取減罪一二等。
林盡染未有理會尚書台內眾人所想,稍稍抬手,語調溫和如初,“林尚書終日在台內處理公務,料來是憋悶的緊。也好,下官在大理寺待了三天兩夜,恰巧想出去透口氣。”
“老夫卻之不恭。”
林靖澄與林盡染一左一右出了尚書台,適逢遇見右衛將軍魯世昶。
“魯將軍,林尚書在台內處置要務,頗為勞苦,特地出來透口氣,有勞將軍一路看護。”
魯世昶抱拳一禮,聲如洪鍾,“職責所在,林禦史與尚書令盡可商談要事。”
楚帝早已有嚴令,尚書令這三日隻要不出皇城,並不限製他在哪裏活動,也無須像看押要犯一般監管。而禦史台近日要查林靖澄與攬月樓勾結一案,魯世昶雖從心底裏不願相信,但終究是以皇命為重,諭旨如何說的,他就照辦。林盡染既是太師的半個學生,料想在主辦此案時,會有斟酌考量。
昭陽門大街上,二人走在隊前,身後緊跟著魯世昶及一支禁軍衛隊。
林盡染從懷中摸出一封書信,遞予林靖澄,正是薛乾口中那封他二人往來的密函,繼而平淡地說道,“想必這幾日林尚書已然聽到些風聲,下官就不必贅述了吧。林尚書不妨先看看這封書信。”
林靖澄蹙了蹙眉,倏然頓住腳步,展開書信仔細端詳起上麵的內容。然左下角紮眼的猩紅私印著實令心跳莫名地漏了一拍,左手大拇指甚至有些不自覺地、又難以置信地輕輕揉搓,再見紙上的字跡,嘴角不由地露出一絲苦笑。
“是老夫的私印。”
話音略顯苦澀和悵然,但他未有繼續解釋。
“下官仔細比對雇兇案中契書上的私印,與此別無二致。”林盡染淡然一笑,接過書信,卻未急於裝進信函,反而琢磨起書信中的筆跡,“書信上的筆鋒輕重橫豎,雖勉力與林尚書相近,但終歸缺了些···風骨。其實再仔細比對雇兇案中契書的筆跡,下官寧願相信後者是林尚書親筆所書。而前者,許是為掩蓋破綻,故此書信中的內容很少,不易為外人辨別。”
林靖澄抿唇一笑,又邁開步子,自嘲道,“老夫哪有什麽風骨,林禦史怕是看錯了。”
林盡染追身上前,“下官適才去禦史台庫房領取密函時,恰逢貴府夫人呈遞此案的關鍵物證——飛錢。想必林尚書很清楚,若是從林府搜查出這份物證,您將麵對的是什麽。”
見其擰眉不語,林盡染補充道,“若受財枉法,按律當處以絞刑,即便不枉法,也得流放三千裏且勞役三年。林夫人替夫自新,縱然能罪減一等,可當真能高枕無憂嗎?雇兇案現今已有定論,隻待聖裁,若陛下重啟明園案,林府當真能承受的住這接踵而至的罪名嗎?”
林靖澄的腳步一滯,卻仍是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前走,隻是腳步較方才更沉了些。
明園藏屍案雖已了結,可顯然,真正的罪兇已唿之欲出,即便林明德早已身故,可他終究是汝南林氏的後嗣,是記在林氏宗祠的譜牒中,若是添上一筆強犯、殺人的罪名,林氏的清譽就算是徹底毀了。
“其實下官一直在想,是誰檢舉告發尚書令曾雇兇夜襲大將軍府。思來想去,下官以為隻能是林尚書,對嗎?”
林靖澄一愣,又輕聲笑道,“林禦史可有依據?”
“那下官鬥膽猜一猜。”林盡染收迴書信,放入懷中,繼而攏了攏手,字斟句酌了一番,“林尚書為官謹慎,鮮有錯漏,偏偏在此事上疏忽大意。縱然那些蟊賊及家眷目不識丁,林尚書仍刻意留下契書及私章鈐印。想必一來確有聲東擊西之意,二來是打算以此做交換,下官說的可對?”
林盡染並未將話說得太直白,但足以令林靖澄通曉話中之意。楚帝除世族之心已久,卻遲遲拿不住林氏的把柄。林明德確實四處惹禍,但終歸份屬個人行徑,尚不能牽連整個林氏宗族。直至明園案揭發,林靖澄不得不出此下策,試圖以此換取林明德的性命,同時也是消除這位陛下的戒心。
林靖澄眸底閃過一絲失落,又顯露出幾分釋然,慨歎道,“無怪陛下和太師對林禦史如此重視,你當得起。”
林盡染與林靖澄在昭陽門大街上閑庭信步的消息早已傳出宮外,皇城中得信的大小官員紛紛借口外出登東,於路上佯裝偶遇,企圖探聽到些消息,奈何其身後有右衛將軍隨行看護,僅那股氣勢已唬得旁人不敢接近。
“十年前,林尚書就已破格擢拔為尚書令,統領六部,穩坐百官之首,可見陛下器重。”林盡染的話音稍頓,沉吟片刻方道,“林尚書為官做宰多年,想必這三日中,已然想通陛下是何用意。”
林靖澄的臉色沉了幾分,緩聲道,“看來林禦史是要做說客。”
“此屆科考由林尚書主持,可尚書台內公務依舊井然有序,左右仆射未有差池。自那時起,下官以為林尚書已了然陛下的用心。而今禦史台的三樁案子,確需林尚書做出正確的決斷,想必您也清楚,縱然林夫人此舉或可裁定為自新,但對方必然還藏有後手。屆時陛下,還有那位將陷入兩難,想來林尚書也不願她真的豁出性命相救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林靖澄確實有不死的可能,即便獲判絞刑,長公主作為昔日舊人定然不會袖手旁觀,若是顯露身份,以命換命,她失去的不過是清名,可作為舊情人的林靖澄卻能以‘八議’特權,令皇帝陛下再三忖量,酌情減刑。
話雖如此,但顯然林盡染的內心較林靖澄也好不到哪兒去,雙手在袖中緊握成拳,根本不敢示眾。
林靖澄今日若負隅頑抗、固執己見,根本等不到他與其他世家聯合抵抗,或者說林氏的參與實則無太大幹係,隻是名義上若當朝尚書令都提出抗議,這反抗的陣營隻會愈發壯大而已。
而楚帝根本不會容忍此事發生,或許會依據三樁案子,責令重判。畢竟林靖澄在剛到四十的年紀,就被破格提拔為尚書令,如果僅是韋太師和長公主的顏麵,那絕對是無稽之談。誠然,於社稷而言,喪失林靖澄的確是不小的損失,但麵對滿盤局勢,棄車保帥無疑是唯一的出路。
林靖澄抬眸看向林盡染,幽幽道,“你是在賭?”
林盡染並未迴應,強顏一笑,“下官在龍泉郡時,曾偶遇一位故人,與他做了一筆交易。”
“交易?”林靖澄稍稍眯了眯眼眸,饒有興致地問道,“什麽交易?”
“下官小妻的生母尚在南海,想來林尚書清楚自己的價值。”
林盡染一直很猶豫,任來風提出的條件就是要拿林靖澄換元瑤的生母。隻要前者一過江南,後者會立即送往長安,與元瑤一家團聚。
目下的情狀很明顯,既能激起皇帝與世家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又能讓林靖澄因此案被迫罷免。無論是流放,還是徒刑,任來風都有辦法將其送去南海,而隱匿在江北的這支隊伍,顯然就是為劫掠林靖澄在作打算。
林靖澄表麵波瀾不驚,內心實則已然翻江倒海。眼下的局勢,進則是與其他世家聯盟抵抗,於家國社稷無益;退則是林氏前途未卜,難以掌控。
“想必林尚書已然明白下官的意有所指。林夫人呈上飛錢,既可作為自新的憑據,轉眼間也能成為自首不盡的說辭。”
正如林盡染所言,韋英呈交上去的飛錢既可作為自新的依據,能有減刑的可能,但若是後續又查出其他‘貪墨受賄’的憑證,那呈遞的飛錢就不能算自新。反倒成為坐實林靖澄與攬月樓勾結的重要憑證,且因自首不盡,量刑上還要再重一些。
而林靖澄很清楚,韋英恰似幫助的舉動,實則是打算逼迫長公主現身,以命換命。自拿到書信那一刻起,他已然知曉,能將字跡模仿至七八分像,卻又不似他筆力渾厚、開闊雄勁的人,唯有朝夕相伴的林夫人——韋英。
到今天這個地步,林靖澄已經不想再去責怪韋英為何要背叛林府,執著地要置長公主於死地。
林靖澄垂下高傲的頭顱,嘶聲道,“也罷!老夫已有決斷,有勞林禦史走一趟文英殿。”
“其實······”林盡染有意拖長尾音,卻又不知該從何說起,覷了一眼林靖澄後,又望向正前方的昭陽門。
“林禦史有話直言,不必顧忌。”
“林明德雖作惡多端,或許是因疏於管教,但林尚書肯設法相救,違背一貫的作風,足見舐犢情深。而今大公子承襲林尚書的風骨,若多在正途上引導規勸,想必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林靖澄抿唇一笑,“你是在指他與楊湜綰之間的糾葛?”
“不敢。有道是,‘知子莫如父’。大公子的脾性,林尚書最清楚不過。”
“老夫相信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還有一事。”
林靖澄微微蹙眉,隻點了點頭,未有發言。
“鴆毒林明德的元謀是任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