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負荊請罪
從閻蒼麾下出師,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絕不能是以如此丟人的方式被驅趕出去。
一想到此處,他心中便充滿了不甘與憤怒,狠狠地咬了咬牙後,轉頭對著身邊的譚淩說道:“快去準備一些荊條來,我要親自到師父麵前負荊請罪!
無論如何,我也要讓師父知道我的誠意和決心!”
待閻安的問題得到妥善處理之後,眾人紛紛圍坐在一起,開始商討起應對明年晉軍進攻的相關事宜。
隻見閻蒼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諸位,明年晉軍來襲,想必絕不會是小打小鬧這麽簡單。
不僅咱們這邊要嚴陣以待,就連中州也必須做好充足的防備才行啊!
依我看,此次很有可能將會是秦晉兩國之間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場戰爭!”
閻蒼此言一出,在座之人無不神情嚴肅起來。
尚書令賈阮附和道:“鎮北將軍所言極是。據目前我方所掌握的情報顯示,無論是定州、涼州,還是中州以及方州等地的軍團,皆已呈現出明顯的集結態勢。
看來,這次晉國確實是鐵了心要傾巢而出!”
賈阮身為尚書令,由於其身負要職,黑牢衛中的部分重要情報自然會被優先送達至他手中。
正因如此,他所了解到的外部信息絲毫不少於秦帝白任。
而閻蒼所言之事眼下正真實地在上演著,此時的整個晉國上下皆在為即將到來的次年大戰全力以赴地籌備著。
“於我方而言,除卻南州之外,永州與保州均可向另外兩州派遣兵力予以援助。
然而,就當前我軍現有的兵力狀況來分析,似乎除了采取守勢外別無他法可行。”
自從上次閻安在戰場上失利潰敗後,白任便馬不停蹄地再次投入到緊張的備戰工作之中。
盡管閻安此前在前線遭遇重創、損兵折將之舉給秦國帶來了頗為沉重的損失,但如今的秦國就憑借著這股誓要擊潰晉國的強大氣勢支撐著,故而這股士氣一定不能散失!
“當下尚不清楚晉國究竟將會如何調遣兵馬出征,但據末將之見,如果此次領軍之人乃是韋雲,那麽主攻方向大概率仍會鎖定在秦州一帶。
而對於中州方麵,最為令人擔憂的恐怕應當是源自方州以及中州自身所施加的軍事壓力。”
閻蒼此話一出,在場眾人紛紛頷首表示認同。
如今,秦帝白任與閻蒼皆身處秦州,倘若能在此地將他們二人一舉擊潰,那無疑將會給秦國的複興大業帶來沉重打擊,甚至可能使其一蹶不振。
如此關鍵的局勢,晉國又怎會視而不見呢?
“方州……恐怕我們還是得向趙國求援才行啊。”
白任眉頭緊蹙,無可奈何地歎道。
當年,他雖然親身參與了那場舉世矚目的第二次二帝關會盟,並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但是,盡管如此,在他內心深處對於趙國始終懷有戒備之心。
自從他繼承大統以來,秦國的國力日益昌盛,軍事實力更是如日中天,已然遠遠超越了趙國。
當初在二帝關,趙國拱手讓出其中一處險要關口,在白任眼中,此舉絕非意味著趙國甘願屈居於秦國之下,反倒更像是在精心謀劃一場陰謀。
那就是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便日後當秦國稱霸三國之時,能夠順讓秦國主動挑起兩國之間的紛爭。
畢竟,以目前秦國的實力而言,想要一口吞並龐大的晉國實屬天方夜譚。
那麽,待到秦國真正登上三國霸主之位時,是否還會一如既往地與趙國維係同盟關係呢?
或許可以這樣說,趙國難道真能安心地看著秦國成功消滅晉國後,還會心甘情願地和趙國共同治理天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趙帝唐卞使出的這一招“以退為進”,實際上是巧妙地給秦國製造了一個日後出兵江州的絕佳理由。
當秦國發展至最為強盛之時,對其來說,攻打自己牢牢掌握著二帝關的江州,無疑要比去攻打晉國其他的州郡更為穩妥且勝算更大。
而一旦真的迎來了那樣的時刻,秦國極有可能會毫不猶豫地主動撕毀之前簽訂的盟約。
如此一來,趙國便能自然而然地與世代仇敵——晉國“化幹戈為玉帛”,迅速結成同盟,進而名正言順地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使得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局勢得以持續維持下去。
這種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狀態的局麵,恰恰是趙國在萬般無奈之下所做出的最終抉擇,同時也深刻地反映出作為一個弱小國家的無盡悲哀。
秦國之所以屢次向東進軍時都未曾選擇與趙國攜手合作,其背後真正的目的便是為了在未來某一天能夠穩穩占據道德高地,堂而皇之地向世人昭示:
其與趙國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的利益關聯,從而為自己接下來對趙國發動攻擊找到了一個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
然而時至今日,麵臨如此錯綜複雜的局勢,有時即便你內心再怎麽不情願虧欠他人,卻也由不得自己去抉擇。
畢竟就當前而言,秦國的實力尚未強大到能夠僅憑一己之力抵禦整個晉國的程度。
“速派禮部侍郎魏甫出使趙國!此次使命至關重要,務必說服趙國出兵,全力牽製住晉國方州軍團的兵力部署。
如今中州一帶的局勢已然不容樂觀,我們根本無法同時應對來自兩個州郡敵軍的夾擊。”
要知道,秦國才剛剛收複中州未滿一載。
雖然朝廷已果斷決定遷都至此,但要想真正實現對這片區域的完全掌控和有效治理,尚需假以時日逐步完成消化融合。
一直以來,秦國之所以會連年向晉國發動大規模的東進戰役,其背後深層次的戰略考量便是通過不斷地征戰來滋養自身戰力,並借機削弱晉國的綜合國力,從而獲取更多資源用以加速消化中州這塊新納入版圖的土地。
隻可惜事與願違,隨著閻蒼以及閻安所指揮的兩場東出作戰相繼遭遇挫敗之後,當下的秦國再度陷入被動挨打的艱難境地。
從閻蒼麾下出師,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絕不能是以如此丟人的方式被驅趕出去。
一想到此處,他心中便充滿了不甘與憤怒,狠狠地咬了咬牙後,轉頭對著身邊的譚淩說道:“快去準備一些荊條來,我要親自到師父麵前負荊請罪!
無論如何,我也要讓師父知道我的誠意和決心!”
待閻安的問題得到妥善處理之後,眾人紛紛圍坐在一起,開始商討起應對明年晉軍進攻的相關事宜。
隻見閻蒼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諸位,明年晉軍來襲,想必絕不會是小打小鬧這麽簡單。
不僅咱們這邊要嚴陣以待,就連中州也必須做好充足的防備才行啊!
依我看,此次很有可能將會是秦晉兩國之間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場戰爭!”
閻蒼此言一出,在座之人無不神情嚴肅起來。
尚書令賈阮附和道:“鎮北將軍所言極是。據目前我方所掌握的情報顯示,無論是定州、涼州,還是中州以及方州等地的軍團,皆已呈現出明顯的集結態勢。
看來,這次晉國確實是鐵了心要傾巢而出!”
賈阮身為尚書令,由於其身負要職,黑牢衛中的部分重要情報自然會被優先送達至他手中。
正因如此,他所了解到的外部信息絲毫不少於秦帝白任。
而閻蒼所言之事眼下正真實地在上演著,此時的整個晉國上下皆在為即將到來的次年大戰全力以赴地籌備著。
“於我方而言,除卻南州之外,永州與保州均可向另外兩州派遣兵力予以援助。
然而,就當前我軍現有的兵力狀況來分析,似乎除了采取守勢外別無他法可行。”
自從上次閻安在戰場上失利潰敗後,白任便馬不停蹄地再次投入到緊張的備戰工作之中。
盡管閻安此前在前線遭遇重創、損兵折將之舉給秦國帶來了頗為沉重的損失,但如今的秦國就憑借著這股誓要擊潰晉國的強大氣勢支撐著,故而這股士氣一定不能散失!
“當下尚不清楚晉國究竟將會如何調遣兵馬出征,但據末將之見,如果此次領軍之人乃是韋雲,那麽主攻方向大概率仍會鎖定在秦州一帶。
而對於中州方麵,最為令人擔憂的恐怕應當是源自方州以及中州自身所施加的軍事壓力。”
閻蒼此話一出,在場眾人紛紛頷首表示認同。
如今,秦帝白任與閻蒼皆身處秦州,倘若能在此地將他們二人一舉擊潰,那無疑將會給秦國的複興大業帶來沉重打擊,甚至可能使其一蹶不振。
如此關鍵的局勢,晉國又怎會視而不見呢?
“方州……恐怕我們還是得向趙國求援才行啊。”
白任眉頭緊蹙,無可奈何地歎道。
當年,他雖然親身參與了那場舉世矚目的第二次二帝關會盟,並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但是,盡管如此,在他內心深處對於趙國始終懷有戒備之心。
自從他繼承大統以來,秦國的國力日益昌盛,軍事實力更是如日中天,已然遠遠超越了趙國。
當初在二帝關,趙國拱手讓出其中一處險要關口,在白任眼中,此舉絕非意味著趙國甘願屈居於秦國之下,反倒更像是在精心謀劃一場陰謀。
那就是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便日後當秦國稱霸三國之時,能夠順讓秦國主動挑起兩國之間的紛爭。
畢竟,以目前秦國的實力而言,想要一口吞並龐大的晉國實屬天方夜譚。
那麽,待到秦國真正登上三國霸主之位時,是否還會一如既往地與趙國維係同盟關係呢?
或許可以這樣說,趙國難道真能安心地看著秦國成功消滅晉國後,還會心甘情願地和趙國共同治理天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趙帝唐卞使出的這一招“以退為進”,實際上是巧妙地給秦國製造了一個日後出兵江州的絕佳理由。
當秦國發展至最為強盛之時,對其來說,攻打自己牢牢掌握著二帝關的江州,無疑要比去攻打晉國其他的州郡更為穩妥且勝算更大。
而一旦真的迎來了那樣的時刻,秦國極有可能會毫不猶豫地主動撕毀之前簽訂的盟約。
如此一來,趙國便能自然而然地與世代仇敵——晉國“化幹戈為玉帛”,迅速結成同盟,進而名正言順地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使得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局勢得以持續維持下去。
這種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狀態的局麵,恰恰是趙國在萬般無奈之下所做出的最終抉擇,同時也深刻地反映出作為一個弱小國家的無盡悲哀。
秦國之所以屢次向東進軍時都未曾選擇與趙國攜手合作,其背後真正的目的便是為了在未來某一天能夠穩穩占據道德高地,堂而皇之地向世人昭示:
其與趙國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的利益關聯,從而為自己接下來對趙國發動攻擊找到了一個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
然而時至今日,麵臨如此錯綜複雜的局勢,有時即便你內心再怎麽不情願虧欠他人,卻也由不得自己去抉擇。
畢竟就當前而言,秦國的實力尚未強大到能夠僅憑一己之力抵禦整個晉國的程度。
“速派禮部侍郎魏甫出使趙國!此次使命至關重要,務必說服趙國出兵,全力牽製住晉國方州軍團的兵力部署。
如今中州一帶的局勢已然不容樂觀,我們根本無法同時應對來自兩個州郡敵軍的夾擊。”
要知道,秦國才剛剛收複中州未滿一載。
雖然朝廷已果斷決定遷都至此,但要想真正實現對這片區域的完全掌控和有效治理,尚需假以時日逐步完成消化融合。
一直以來,秦國之所以會連年向晉國發動大規模的東進戰役,其背後深層次的戰略考量便是通過不斷地征戰來滋養自身戰力,並借機削弱晉國的綜合國力,從而獲取更多資源用以加速消化中州這塊新納入版圖的土地。
隻可惜事與願違,隨著閻蒼以及閻安所指揮的兩場東出作戰相繼遭遇挫敗之後,當下的秦國再度陷入被動挨打的艱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