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長孫原曆經艱險迴到興慶府後,獲悉韋雲戰死的消息,心中悲痛萬分、急火攻心,瞬間病倒在床上無法起身理政。
至此,興慶府一下子失去了主持政務的官員,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閻蒼曆經一番苦戰,好不容易才收攏了手上僅存的四萬將士。
然而當他審視著眼前那多達三十餘萬的俘虜時,心中不禁湧起一陣無力感。
以他現有的兵力,要想牢牢看守住如此龐大數量的俘虜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無奈之下,閻蒼隻得快馬加鞭傳信給秦州方麵,請求他們速速派遣徭役和民兵前來接應。
沒過多久,秦州便響應了閻蒼的請求,分兵兩萬與他一同押送這批俘虜返迴。
可即便如此,這三十餘萬俘虜的到來還是讓整個秦州和永州地區陷入了糧食緊缺的困境之中。
幸運的是,當初秦軍俘虜這些人的同時,還繳獲了大批晉軍的輜重物資。
雖說這些輜重數量不算太多,但好歹解了當下的燃眉之急。
否則,閻蒼恐怕還真會被迫上演一出“坑殺”俘虜的慘劇,而到那時,這三十萬俘虜至少得減去一半。
但此事閻蒼卻是萬萬不敢去做的,且不說此舉過於殘忍無道,單就當前局勢而言,秦國已然展現出一統天下之勢。
如果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坑殺俘虜,必然會引起百姓們對秦國的強烈憤恨。
這種自毀根基、得不償失的事情,別說閻蒼不敢為之,就連秦帝白任也是絕對不會應允的。
於是,閻蒼率領著剩下的四萬將士繼續踏上征程,朝著興慶府進發。
一路奔波,尚未抵達興慶府城樓下,便已有興慶府的官員派出使者匆匆趕來,表示願意投降歸順。
整個涼州軍團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中遭受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沒。
那些僥幸逃脫的一萬餘名士兵,如同驚弓之鳥般逃迴了興慶府,但他們早已喪失了鬥誌。
在他們驚恐萬分的描述下,秦軍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恐怖形象迅速在興慶府傳播開來,如同一股無法遏製的洪流,衝擊著人們的心靈防線。
此前的兩場慘烈戰爭,幾乎將涼州的有生力量消耗殆盡。
盡管這片土地上的民眾向來以民風彪悍著稱,然而此地畢竟是夷族與秦人的融合之地,地域遼闊但人口稀少。
區區不到一百萬的人口規模,卻因連年不斷的戰火摧殘,已經損失了超過十萬之眾。
更糟糕的是,今年的草原遭遇了罕見的大旱災,涼州毫無疑問成為了重災區之一。
在兵員稀缺、糧食匱乏的艱難處境下,涼州的官員們心中再也沒有了抵抗秦軍的勇氣和念頭。
於是,他們紛紛主動向閻蒼遞交降書,表示願意歸順。
閻蒼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進駐興慶府,這座被視為涼州唯一堅城重鎮的城市,竟然如此輕易地就落入了他的手中,仿佛探囊取物一般輕鬆。
當閻蒼的軍隊踏入城中時,原本喧鬧繁華的街市瞬間變得鴉雀無聲,百姓們惶恐不安地注視著這支陌生的隊伍。
而在興慶府內一座富麗堂皇的府邸裏,正在病榻上休養的長孫原得知秦軍已然入城後,臉上露出了絕望之色。
這位曾經位高權重的人物清楚自己已無力迴天,為了避免家族受辱,他毅然決然地下達了一個令人痛心的命令,讓家人點燃自家宅院,選擇以自焚的方式結束一切。
熊熊烈火很快吞噬了整座宅邸,長孫一家一百多口子人就這樣葬身於火海之中,最終竟無一人得以生還。
這一幕慘劇,令在場之人無不唏噓感歎。
在秦軍成功攻占興慶府後,他們迅速采取行動,向整個涼州地區廣泛散發招降書。
這些招降書中所傳達的信息各不相同,但核心目的隻有一個——促使涼州各地的勢力投降於秦。
在接到招降書的眾多勢力當中,有些人能夠認清形勢,權衡利弊後選擇順應潮流,主動歸降;
然而,還有一部分人則心懷不甘,企圖憑借自身力量奮起抵抗。
如此一來,整個涼州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四處燃起戰火硝煙。
麵對這樣的局勢,原本一路高歌猛進的閻蒼不得不停下前進的步伐。
就在距離他與韋雲之間那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最終決戰之前,閻蒼早已未雨綢繆,做出了一係列重要部署。
早在這場激戰爆發前夕,閻蒼便果斷地派遣太子白柏帶領著少府官員一同南下,直奔保州而去。
盡管閻安此前被閻蒼逐出了師門,導致係統中再也無法查看到關於閻安的詳細屬性等相關信息。
但當“已出師弟子閻蒼死亡”這條觸目驚心的消息突然浮現在麵板之上時,閻蒼心中立刻意識到,遠在數萬裏之外的二帝關必定發生了重大變故。
於是,閻蒼隱晦地將自己內心深處的猜測如實告知給了白柏。
而聰慧過人的白柏對於閻蒼何以能知曉這般遙遠地方所發生之事並未過多追問,因為他清楚此刻並非糾結於此的時候。
閻蒼對白柏下達的安排十分明確:一是要盡快趕赴二帝關安撫軍心,穩定局勢;二則是要密切留意趙國方麵的動向,加強防備措施。
白柏心裏清楚,如果此次閻蒼能夠在與韋雲的決戰中取得勝利,那麽不僅僅是涼州一地將會落入秦國之手,就連相鄰的元州恐怕也難以幸免。
屆時,放眼天下,秦國已然占據半壁江山。趙國又豈會如往昔那般安守本分?
自白任登上皇位以來,秦國始終對趙國心懷戒備。
白任之父皇的態度,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身為太子的白柏。
所以,當白柏聽聞閻蒼的部署安排後,未做過多思量,便毅然決然地下定決心南下。
果不其然,正如白柏所料想的那樣,韋雲陣亡以及閻蒼一舉橫掃整個涼州的驚人消息一經傳出,正在墨岩關與永州太守藍飛對峙交鋒的晉國前將軍朱宣,當機立斷做出了撤軍的決定。
至此,興慶府一下子失去了主持政務的官員,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閻蒼曆經一番苦戰,好不容易才收攏了手上僅存的四萬將士。
然而當他審視著眼前那多達三十餘萬的俘虜時,心中不禁湧起一陣無力感。
以他現有的兵力,要想牢牢看守住如此龐大數量的俘虜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無奈之下,閻蒼隻得快馬加鞭傳信給秦州方麵,請求他們速速派遣徭役和民兵前來接應。
沒過多久,秦州便響應了閻蒼的請求,分兵兩萬與他一同押送這批俘虜返迴。
可即便如此,這三十餘萬俘虜的到來還是讓整個秦州和永州地區陷入了糧食緊缺的困境之中。
幸運的是,當初秦軍俘虜這些人的同時,還繳獲了大批晉軍的輜重物資。
雖說這些輜重數量不算太多,但好歹解了當下的燃眉之急。
否則,閻蒼恐怕還真會被迫上演一出“坑殺”俘虜的慘劇,而到那時,這三十萬俘虜至少得減去一半。
但此事閻蒼卻是萬萬不敢去做的,且不說此舉過於殘忍無道,單就當前局勢而言,秦國已然展現出一統天下之勢。
如果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坑殺俘虜,必然會引起百姓們對秦國的強烈憤恨。
這種自毀根基、得不償失的事情,別說閻蒼不敢為之,就連秦帝白任也是絕對不會應允的。
於是,閻蒼率領著剩下的四萬將士繼續踏上征程,朝著興慶府進發。
一路奔波,尚未抵達興慶府城樓下,便已有興慶府的官員派出使者匆匆趕來,表示願意投降歸順。
整個涼州軍團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中遭受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沒。
那些僥幸逃脫的一萬餘名士兵,如同驚弓之鳥般逃迴了興慶府,但他們早已喪失了鬥誌。
在他們驚恐萬分的描述下,秦軍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恐怖形象迅速在興慶府傳播開來,如同一股無法遏製的洪流,衝擊著人們的心靈防線。
此前的兩場慘烈戰爭,幾乎將涼州的有生力量消耗殆盡。
盡管這片土地上的民眾向來以民風彪悍著稱,然而此地畢竟是夷族與秦人的融合之地,地域遼闊但人口稀少。
區區不到一百萬的人口規模,卻因連年不斷的戰火摧殘,已經損失了超過十萬之眾。
更糟糕的是,今年的草原遭遇了罕見的大旱災,涼州毫無疑問成為了重災區之一。
在兵員稀缺、糧食匱乏的艱難處境下,涼州的官員們心中再也沒有了抵抗秦軍的勇氣和念頭。
於是,他們紛紛主動向閻蒼遞交降書,表示願意歸順。
閻蒼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進駐興慶府,這座被視為涼州唯一堅城重鎮的城市,竟然如此輕易地就落入了他的手中,仿佛探囊取物一般輕鬆。
當閻蒼的軍隊踏入城中時,原本喧鬧繁華的街市瞬間變得鴉雀無聲,百姓們惶恐不安地注視著這支陌生的隊伍。
而在興慶府內一座富麗堂皇的府邸裏,正在病榻上休養的長孫原得知秦軍已然入城後,臉上露出了絕望之色。
這位曾經位高權重的人物清楚自己已無力迴天,為了避免家族受辱,他毅然決然地下達了一個令人痛心的命令,讓家人點燃自家宅院,選擇以自焚的方式結束一切。
熊熊烈火很快吞噬了整座宅邸,長孫一家一百多口子人就這樣葬身於火海之中,最終竟無一人得以生還。
這一幕慘劇,令在場之人無不唏噓感歎。
在秦軍成功攻占興慶府後,他們迅速采取行動,向整個涼州地區廣泛散發招降書。
這些招降書中所傳達的信息各不相同,但核心目的隻有一個——促使涼州各地的勢力投降於秦。
在接到招降書的眾多勢力當中,有些人能夠認清形勢,權衡利弊後選擇順應潮流,主動歸降;
然而,還有一部分人則心懷不甘,企圖憑借自身力量奮起抵抗。
如此一來,整個涼州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四處燃起戰火硝煙。
麵對這樣的局勢,原本一路高歌猛進的閻蒼不得不停下前進的步伐。
就在距離他與韋雲之間那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最終決戰之前,閻蒼早已未雨綢繆,做出了一係列重要部署。
早在這場激戰爆發前夕,閻蒼便果斷地派遣太子白柏帶領著少府官員一同南下,直奔保州而去。
盡管閻安此前被閻蒼逐出了師門,導致係統中再也無法查看到關於閻安的詳細屬性等相關信息。
但當“已出師弟子閻蒼死亡”這條觸目驚心的消息突然浮現在麵板之上時,閻蒼心中立刻意識到,遠在數萬裏之外的二帝關必定發生了重大變故。
於是,閻蒼隱晦地將自己內心深處的猜測如實告知給了白柏。
而聰慧過人的白柏對於閻蒼何以能知曉這般遙遠地方所發生之事並未過多追問,因為他清楚此刻並非糾結於此的時候。
閻蒼對白柏下達的安排十分明確:一是要盡快趕赴二帝關安撫軍心,穩定局勢;二則是要密切留意趙國方麵的動向,加強防備措施。
白柏心裏清楚,如果此次閻蒼能夠在與韋雲的決戰中取得勝利,那麽不僅僅是涼州一地將會落入秦國之手,就連相鄰的元州恐怕也難以幸免。
屆時,放眼天下,秦國已然占據半壁江山。趙國又豈會如往昔那般安守本分?
自白任登上皇位以來,秦國始終對趙國心懷戒備。
白任之父皇的態度,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身為太子的白柏。
所以,當白柏聽聞閻蒼的部署安排後,未做過多思量,便毅然決然地下定決心南下。
果不其然,正如白柏所料想的那樣,韋雲陣亡以及閻蒼一舉橫掃整個涼州的驚人消息一經傳出,正在墨岩關與永州太守藍飛對峙交鋒的晉國前將軍朱宣,當機立斷做出了撤軍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