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這不也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嗎?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90章 這不也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嗎?
“他並沒有用這樣的手段。”
“沒想到也好,不屑用也好,那不也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嗎?”
對於李二的話,老朱也表示讚同。
既然是公平比試,那隻要在規則允許的範圍之內,就都是理所應當的。
沒有什麽所謂的更丟人一說。
與其說韓信用了詭計,倒不如說是,從接下旨意的那一刻,兩人就已經成了對手。
“不過這樣一來的話,高祖是不是就忽略了什麽?”
“多爾袞好像還沒死,他麾下的數百親兵也都還在啊。”
“雖然當下還沒被他們找到機會逃出關外,卻也被他劫掠了不少偏遠的城鎮,積攢了不少的錢糧。”
“一旦給多爾袞逃出了關外,雖然他沒了心氣,可滿清終究也還是個威脅。”
“且這些人手上都沾滿了我中原百姓的血。”
“若是讓這些劊子手逃出生天,迴到關外說不定還能安享晚年。”
“這對那些在他們手中喪生的百姓公平嗎?”
即便多爾袞已經徹底沒了入主中原的野心,那又如何?
難道浪子迴頭,真的就能既往不咎嗎?
反正在劉徹看來,所謂的浪子迴頭金不換都是扯犢子的。
既往不咎更是一句笑話!
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那無論是否迴頭,都該死!
安享晚年?
不讓他們受盡人間酷刑而死,那都是對不起百姓們的在天之靈!
“這倒是,更別說他們非但沒有半分悔過之心,直至當下依舊還在肆虐。”
“在他們眼中,依舊還是沒將中原百姓當成人去看。”
“說到底,他們並不是悔過,而是知道自己要死了,這是純粹的恐懼。”
“既然是恐懼讓他們走到了這一步,那就該做的更加徹底些,讓他們在恐懼之中徹底消亡!”
“朕不否定,滿清之中或許也有好人,有資格入我天朝上國,為我國民。”
“但多爾袞及其麾下的這些人,定然是不可能有這個機會的!”
將項羽跟韓信都派了出去針對南明,卻忽略了多爾袞。
若非劉徹提及,李二也險些忘記了。
那些劊子手裏,可還有一部分在逃竄!
“倒也未必是忽略了吧。”
“張獻忠應該正摩拳擦掌呢。”
“多爾袞雖然並未繼續往蜀中去,可活動的區域的確是在靠近蜀中的地方。”
“高祖若想派兵前往圍剿,傷筋動骨耗費巨資不說,也未必能夠起太大效果。”
“畢竟那個地方,漢軍並不算熟悉,且清軍兵馬數量極少,隨意往哪個山林一鑽,高祖是沒辦法耗下去的。”
“與其如此大動幹戈,倒不如直接將這份任務交給更加熟悉的張獻忠。”
如果是大量清軍逃出生天,那的確是需要重視。
可小股兵馬,站在劉邦的位置上,太過難以針對。
“張獻忠?”
“倒是將他給忽略了。”
“高祖送了大量的糧草,用以援助蜀中百姓,恰好能讓張獻忠緩過一口氣,且能夠抽調出足夠的力量去抓這股老鼠。”
“諸位別忘了,張獻忠帳下,也有能征善戰的將領,別的不說,那李定國寡人就很喜歡。”
劉徹恍然大悟。
原來不是忘了,而是將球交給了其他人。
這樣倒是合理了。
眾人討論之間,天幕之上也同時湧現出了另一幅畫麵。
正如眾人所推測的那般。
在得知中原之內,且恰好就在蜀中周遭還有清軍解決之後,張獻忠便果斷的下令出兵。
不遠行,蜀中的將士便不會有水土不服,能保證完整的戰鬥力。
且這周遭可都是他們的地盤。
家門口,還能讓那些老鼠給逃了?
“之前的圍剿,那韃子的王爺的確是從我們手中逃的。”
“這段時間以來,遭受劫掠的村莊,以及身死的那些百姓,我們都有責任。”
“讓死人複活,我們是做不到了,但是幫死去的百姓報仇,義不容辭!”
“鴻遠,此番由你領兵,帶著那韃子王爺的腦袋迴來見我。”
“那大漢的皇帝既然選擇了幫我們賑災,那我等自然該要投桃報李。”
“多爾袞的腦袋,就是給他的迴報。”
蜀中暫時是不能給劉邦了。
多爾袞的腦袋,以及將那夥老鼠徹底圍剿的戰果,是張獻忠唯一能拿出來的迴報!
“放心吧義父,或許旁的事孩兒不敢打包票,但圍剿清軍,不勝不歸!”
若是贏不了,那李定國也無顏活著迴來麵對他人!
所有的線在這一刻都串聯了起來。
中原,南明,蜀中以及滿清。
對待蜀中,劉邦用的是懷柔的手段。
非但沒有派兵鎮壓,甚至送去的糧食也沒有附加絲毫其他的條件。
對待南明,很多人懷疑劉邦從始至終都是為了讓漢使在那出點意外,從而獲得名正言順出兵的機會。
隻是使者直接死在了那,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淩遲處死。
這樣的結果劉邦應該是沒料到的。
南明的官員竟然這般的蠻橫,這般的愚鈍。
別說劉邦,天幕外的無數雙眼睛也都想不到。
至於滿清韃子。
關外已經被項羽洗劫了一遍,除了少量的漏網之魚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得到了自己應有的下場。
多爾袞將要麵臨的,則是李定國的傾力圍剿。
剩下來少量的叛軍,甚至都不用劉邦刻意針對。
在民心逐漸歸附時,沒有足夠實力的,基本上都能做出明智的決斷。
投降未必能換得下半生的榮華富貴,但至少能夠保自己的小命。
處於中原的各方叛軍,壓根就不需要劉邦費太多心力。
當一切串成了一條線之後,所有人才發現,劉邦在入主中原稱帝的同時,就已經將各方勢力安排了個妥妥當當。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恐怕南明就已經是最後一戰了。
至於張獻忠什麽時候歸順,反而是最不用擔心的。
甚至劉邦可能還會暗自希望,張獻忠能夠多稱一段時間,多給他一些時間施展自己的手段。
“或許從進入挑戰開始,高祖就已經清楚的知道,哪一方勢力能夠拉攏,哪一方勢力隻能依靠強攻。”
“大明王朝,的確是爛到根上了,即便是南遷,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他並沒有用這樣的手段。”
“沒想到也好,不屑用也好,那不也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嗎?”
對於李二的話,老朱也表示讚同。
既然是公平比試,那隻要在規則允許的範圍之內,就都是理所應當的。
沒有什麽所謂的更丟人一說。
與其說韓信用了詭計,倒不如說是,從接下旨意的那一刻,兩人就已經成了對手。
“不過這樣一來的話,高祖是不是就忽略了什麽?”
“多爾袞好像還沒死,他麾下的數百親兵也都還在啊。”
“雖然當下還沒被他們找到機會逃出關外,卻也被他劫掠了不少偏遠的城鎮,積攢了不少的錢糧。”
“一旦給多爾袞逃出了關外,雖然他沒了心氣,可滿清終究也還是個威脅。”
“且這些人手上都沾滿了我中原百姓的血。”
“若是讓這些劊子手逃出生天,迴到關外說不定還能安享晚年。”
“這對那些在他們手中喪生的百姓公平嗎?”
即便多爾袞已經徹底沒了入主中原的野心,那又如何?
難道浪子迴頭,真的就能既往不咎嗎?
反正在劉徹看來,所謂的浪子迴頭金不換都是扯犢子的。
既往不咎更是一句笑話!
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那無論是否迴頭,都該死!
安享晚年?
不讓他們受盡人間酷刑而死,那都是對不起百姓們的在天之靈!
“這倒是,更別說他們非但沒有半分悔過之心,直至當下依舊還在肆虐。”
“在他們眼中,依舊還是沒將中原百姓當成人去看。”
“說到底,他們並不是悔過,而是知道自己要死了,這是純粹的恐懼。”
“既然是恐懼讓他們走到了這一步,那就該做的更加徹底些,讓他們在恐懼之中徹底消亡!”
“朕不否定,滿清之中或許也有好人,有資格入我天朝上國,為我國民。”
“但多爾袞及其麾下的這些人,定然是不可能有這個機會的!”
將項羽跟韓信都派了出去針對南明,卻忽略了多爾袞。
若非劉徹提及,李二也險些忘記了。
那些劊子手裏,可還有一部分在逃竄!
“倒也未必是忽略了吧。”
“張獻忠應該正摩拳擦掌呢。”
“多爾袞雖然並未繼續往蜀中去,可活動的區域的確是在靠近蜀中的地方。”
“高祖若想派兵前往圍剿,傷筋動骨耗費巨資不說,也未必能夠起太大效果。”
“畢竟那個地方,漢軍並不算熟悉,且清軍兵馬數量極少,隨意往哪個山林一鑽,高祖是沒辦法耗下去的。”
“與其如此大動幹戈,倒不如直接將這份任務交給更加熟悉的張獻忠。”
如果是大量清軍逃出生天,那的確是需要重視。
可小股兵馬,站在劉邦的位置上,太過難以針對。
“張獻忠?”
“倒是將他給忽略了。”
“高祖送了大量的糧草,用以援助蜀中百姓,恰好能讓張獻忠緩過一口氣,且能夠抽調出足夠的力量去抓這股老鼠。”
“諸位別忘了,張獻忠帳下,也有能征善戰的將領,別的不說,那李定國寡人就很喜歡。”
劉徹恍然大悟。
原來不是忘了,而是將球交給了其他人。
這樣倒是合理了。
眾人討論之間,天幕之上也同時湧現出了另一幅畫麵。
正如眾人所推測的那般。
在得知中原之內,且恰好就在蜀中周遭還有清軍解決之後,張獻忠便果斷的下令出兵。
不遠行,蜀中的將士便不會有水土不服,能保證完整的戰鬥力。
且這周遭可都是他們的地盤。
家門口,還能讓那些老鼠給逃了?
“之前的圍剿,那韃子的王爺的確是從我們手中逃的。”
“這段時間以來,遭受劫掠的村莊,以及身死的那些百姓,我們都有責任。”
“讓死人複活,我們是做不到了,但是幫死去的百姓報仇,義不容辭!”
“鴻遠,此番由你領兵,帶著那韃子王爺的腦袋迴來見我。”
“那大漢的皇帝既然選擇了幫我們賑災,那我等自然該要投桃報李。”
“多爾袞的腦袋,就是給他的迴報。”
蜀中暫時是不能給劉邦了。
多爾袞的腦袋,以及將那夥老鼠徹底圍剿的戰果,是張獻忠唯一能拿出來的迴報!
“放心吧義父,或許旁的事孩兒不敢打包票,但圍剿清軍,不勝不歸!”
若是贏不了,那李定國也無顏活著迴來麵對他人!
所有的線在這一刻都串聯了起來。
中原,南明,蜀中以及滿清。
對待蜀中,劉邦用的是懷柔的手段。
非但沒有派兵鎮壓,甚至送去的糧食也沒有附加絲毫其他的條件。
對待南明,很多人懷疑劉邦從始至終都是為了讓漢使在那出點意外,從而獲得名正言順出兵的機會。
隻是使者直接死在了那,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淩遲處死。
這樣的結果劉邦應該是沒料到的。
南明的官員竟然這般的蠻橫,這般的愚鈍。
別說劉邦,天幕外的無數雙眼睛也都想不到。
至於滿清韃子。
關外已經被項羽洗劫了一遍,除了少量的漏網之魚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得到了自己應有的下場。
多爾袞將要麵臨的,則是李定國的傾力圍剿。
剩下來少量的叛軍,甚至都不用劉邦刻意針對。
在民心逐漸歸附時,沒有足夠實力的,基本上都能做出明智的決斷。
投降未必能換得下半生的榮華富貴,但至少能夠保自己的小命。
處於中原的各方叛軍,壓根就不需要劉邦費太多心力。
當一切串成了一條線之後,所有人才發現,劉邦在入主中原稱帝的同時,就已經將各方勢力安排了個妥妥當當。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恐怕南明就已經是最後一戰了。
至於張獻忠什麽時候歸順,反而是最不用擔心的。
甚至劉邦可能還會暗自希望,張獻忠能夠多稱一段時間,多給他一些時間施展自己的手段。
“或許從進入挑戰開始,高祖就已經清楚的知道,哪一方勢力能夠拉攏,哪一方勢力隻能依靠強攻。”
“大明王朝,的確是爛到根上了,即便是南遷,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