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這或許本來就是個偽命題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94章 這或許本來就是個偽命題
“皇室子弟看上去身份尊貴,實則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一旦王朝被顛覆,亦或者內部產生動亂,那第一個受到清算的,就會是他們。”
“可士族子弟則不同,隻要族中勢力足夠龐大,無論王朝如何更迭,他們的地位依舊不動如山。”
不管哪一個王朝,都不可能對前朝官員趕盡殺絕,甚至對於其中有能力者還得重用。
畢竟天下就這麽大,真要是將人都給殺完了,還能找誰幫他們治理天下?
從古至今,這個道理都是不變的。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在世家大族最為昌盛之時,很多人便喊出了這樣的話。
寧娶世家女,不做駙馬爺,也是很多時候的真實寫照。
哪怕到了科舉製初現端倪的大唐之時,世家大族也依舊猖獗。
在很多人眼中,五姓七望的世家嫡女,其身份甚至比皇室公主還要尊貴!
為此,李二對於那些世家大族在某段時間裏無比敵視。
但即便是他,也改變不了這樣的局麵。
盛世之時,人才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需要用他們來治理天下。
亂世之時,他們積攢下來的聲望以及儲備的人才,也足以讓他們穩穩的作壁上觀。
無論誰贏到了最後,也依舊難免要讓他們輔佐。
經曆過司馬家那晉朝的失敗之後,絕大部分士族都從中吸取到了教訓。
當皇帝?
隻有想不開的人,才會去爭那天下!
百年的輝煌與千載的傳承,誰會分不明白孰輕孰重?
坐在皇位之上的人看似輝煌無限,萬萬人之上無人敢於反駁。
可無論皇帝想要做什麽,隻要他們不點頭,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失敗。
無冕之王也莫過於此。
曆朝曆代的皇帝誰不想要改變這樣的局勢?
可最後的結果卻也都明晃晃的告訴了他們,做出的這些改變都是白費。
大唐的世家大族,大宋的文官士族,再到大明的文官集團以及東林黨。
不過就是士族換了一層又一層的皮出現在朝堂上。
哪怕強如李二,看到後世的狀況之後,也感到一陣的無力。
他所做出的這些改變,不過是逼迫世家做出另一番應對,治標不治本。
乃至於直到大明,吸取了前麵所有王朝的教訓之後,也沒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一刻,不管是老朱還是趙匡胤他們,看向下麵百官的眼神都頗為不善。
後者的確是說過,要與士大夫共同治理這天下。
可他卻絕對沒想到,士大夫會是那樣幫他治理天下的。
求和,苟活,投降。
帶著大宋一退再退,從未能收複燕雲十六州,一直退到南渡偏安一隅,乃至於被秦檜帶的滿朝皆是投降派。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投降了金人,金人也依舊要讓他們治理天下,他們的地位不會有絲毫改變。
這跟昔日的世家大族有什麽分別!
至於老朱,他是真沒想到,自己已經盡可能避免前朝的那些缺陷了,後代卻還是被文官集團所掌控。
對於部分時候被宦官幹政的事,他反倒沒有那麽暴怒。
曆朝曆代一旦被文官集團做大,武將是不可能鬥得過他們的。
畢竟武將勳貴權勢最強盛的時候,就是開國之時。
再往後若是他們不妥協,那就是被文官集團一步步往下拖,直至沒有絲毫影響力。
那麽僅剩的宦官,就將成為皇帝手中最鋒利的刀。
這把刀所有的鋒芒都來自皇權,且他們身為無根之人,也不會奢望給後代留什麽東西。
利用宦官來對付文官集團的確是飲鴆止渴,可在某些時候,這也是不得已之下唯一的應對手段。
“曆朝曆代都希望能做到文官武將相互製衡,可這中間的平衡點,卻是極難的。”
“更何況,即便武將真的權勢滔天,他們也未必會製衡文官。”
如果說文官士族心中所想是千載的世家,那武將一旦得了滔天的權勢,隻要有機會,心中想的一定就隻有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對於任何武將的誘惑力都是難以拒絕的!
李二當初就沒能拒絕的了這個誘惑,而大唐後期那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
製衡文官?
那些武將的腦子裏,能有那麽多彎彎繞繞?
忠誠的武將,在朝堂之上隻會被文官壓製的說不出話來。
不夠忠誠的武將,那就該奔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去了!
文官武將相互製衡,這或許本就是個偽命題。
“如果,咱是說如果。”
“沒有皇帝的話,這一切是否會有所改變?”
老朱突發奇想。
李二:“……”
合著你優化到最後,把自己給優化掉了?
如果連皇帝都沒了,王朝又談何存在?
真的讓那些文官士族胡作非為?
等等?
那些文官士族胡作非為,損害王朝利益來補足自身,那說到底不還是沒將朝廷當成自己的東西?
可若是王朝都是他們的,那……
想到這裏,李二覺得自己不能再想下去了。
再想,那可就真的要將自己給優化掉了!
“老朱,你這話可越說越離奇了。”
“收迴你那危險的想法,若朕都不在了,那還要這王朝作甚?”
趙匡胤也是沒好氣的道。
如果他都不是皇帝了,那還操心個什麽王朝傳承?
那王朝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又跟他有什麽關係?
“這不是隨口說說嘛,不是自家的東西,那用起來肯定是不心疼的啊。”
“咱當時放地主家的牛都會偷懶,下麵的官員替咱辦事偷懶亦或者有什麽私心,也挺正常的。”
甚至老朱那頭牛放到最後,連肉都給下麵的兄弟分了。
他覺得,這或許就是王朝的真實寫照。
地主能讓他吃上飯的時候,他就好生的給地主放牛。
雖然偶爾偷懶,但也算是認真對待這份工作,也會找更好的地方讓牛吃上更新鮮的草。
而後來隨著元末越發動蕩,地主開始時常讓他餓肚子,他便要為自己謀求其他生路了。
這其中,當然那也包括殺牛,吃肉!
“皇室子弟看上去身份尊貴,實則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一旦王朝被顛覆,亦或者內部產生動亂,那第一個受到清算的,就會是他們。”
“可士族子弟則不同,隻要族中勢力足夠龐大,無論王朝如何更迭,他們的地位依舊不動如山。”
不管哪一個王朝,都不可能對前朝官員趕盡殺絕,甚至對於其中有能力者還得重用。
畢竟天下就這麽大,真要是將人都給殺完了,還能找誰幫他們治理天下?
從古至今,這個道理都是不變的。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在世家大族最為昌盛之時,很多人便喊出了這樣的話。
寧娶世家女,不做駙馬爺,也是很多時候的真實寫照。
哪怕到了科舉製初現端倪的大唐之時,世家大族也依舊猖獗。
在很多人眼中,五姓七望的世家嫡女,其身份甚至比皇室公主還要尊貴!
為此,李二對於那些世家大族在某段時間裏無比敵視。
但即便是他,也改變不了這樣的局麵。
盛世之時,人才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需要用他們來治理天下。
亂世之時,他們積攢下來的聲望以及儲備的人才,也足以讓他們穩穩的作壁上觀。
無論誰贏到了最後,也依舊難免要讓他們輔佐。
經曆過司馬家那晉朝的失敗之後,絕大部分士族都從中吸取到了教訓。
當皇帝?
隻有想不開的人,才會去爭那天下!
百年的輝煌與千載的傳承,誰會分不明白孰輕孰重?
坐在皇位之上的人看似輝煌無限,萬萬人之上無人敢於反駁。
可無論皇帝想要做什麽,隻要他們不點頭,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失敗。
無冕之王也莫過於此。
曆朝曆代的皇帝誰不想要改變這樣的局勢?
可最後的結果卻也都明晃晃的告訴了他們,做出的這些改變都是白費。
大唐的世家大族,大宋的文官士族,再到大明的文官集團以及東林黨。
不過就是士族換了一層又一層的皮出現在朝堂上。
哪怕強如李二,看到後世的狀況之後,也感到一陣的無力。
他所做出的這些改變,不過是逼迫世家做出另一番應對,治標不治本。
乃至於直到大明,吸取了前麵所有王朝的教訓之後,也沒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一刻,不管是老朱還是趙匡胤他們,看向下麵百官的眼神都頗為不善。
後者的確是說過,要與士大夫共同治理這天下。
可他卻絕對沒想到,士大夫會是那樣幫他治理天下的。
求和,苟活,投降。
帶著大宋一退再退,從未能收複燕雲十六州,一直退到南渡偏安一隅,乃至於被秦檜帶的滿朝皆是投降派。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投降了金人,金人也依舊要讓他們治理天下,他們的地位不會有絲毫改變。
這跟昔日的世家大族有什麽分別!
至於老朱,他是真沒想到,自己已經盡可能避免前朝的那些缺陷了,後代卻還是被文官集團所掌控。
對於部分時候被宦官幹政的事,他反倒沒有那麽暴怒。
曆朝曆代一旦被文官集團做大,武將是不可能鬥得過他們的。
畢竟武將勳貴權勢最強盛的時候,就是開國之時。
再往後若是他們不妥協,那就是被文官集團一步步往下拖,直至沒有絲毫影響力。
那麽僅剩的宦官,就將成為皇帝手中最鋒利的刀。
這把刀所有的鋒芒都來自皇權,且他們身為無根之人,也不會奢望給後代留什麽東西。
利用宦官來對付文官集團的確是飲鴆止渴,可在某些時候,這也是不得已之下唯一的應對手段。
“曆朝曆代都希望能做到文官武將相互製衡,可這中間的平衡點,卻是極難的。”
“更何況,即便武將真的權勢滔天,他們也未必會製衡文官。”
如果說文官士族心中所想是千載的世家,那武將一旦得了滔天的權勢,隻要有機會,心中想的一定就隻有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對於任何武將的誘惑力都是難以拒絕的!
李二當初就沒能拒絕的了這個誘惑,而大唐後期那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
製衡文官?
那些武將的腦子裏,能有那麽多彎彎繞繞?
忠誠的武將,在朝堂之上隻會被文官壓製的說不出話來。
不夠忠誠的武將,那就該奔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去了!
文官武將相互製衡,這或許本就是個偽命題。
“如果,咱是說如果。”
“沒有皇帝的話,這一切是否會有所改變?”
老朱突發奇想。
李二:“……”
合著你優化到最後,把自己給優化掉了?
如果連皇帝都沒了,王朝又談何存在?
真的讓那些文官士族胡作非為?
等等?
那些文官士族胡作非為,損害王朝利益來補足自身,那說到底不還是沒將朝廷當成自己的東西?
可若是王朝都是他們的,那……
想到這裏,李二覺得自己不能再想下去了。
再想,那可就真的要將自己給優化掉了!
“老朱,你這話可越說越離奇了。”
“收迴你那危險的想法,若朕都不在了,那還要這王朝作甚?”
趙匡胤也是沒好氣的道。
如果他都不是皇帝了,那還操心個什麽王朝傳承?
那王朝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又跟他有什麽關係?
“這不是隨口說說嘛,不是自家的東西,那用起來肯定是不心疼的啊。”
“咱當時放地主家的牛都會偷懶,下麵的官員替咱辦事偷懶亦或者有什麽私心,也挺正常的。”
甚至老朱那頭牛放到最後,連肉都給下麵的兄弟分了。
他覺得,這或許就是王朝的真實寫照。
地主能讓他吃上飯的時候,他就好生的給地主放牛。
雖然偶爾偷懶,但也算是認真對待這份工作,也會找更好的地方讓牛吃上更新鮮的草。
而後來隨著元末越發動蕩,地主開始時常讓他餓肚子,他便要為自己謀求其他生路了。
這其中,當然那也包括殺牛,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