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認錯從來都隻是最廉價,也最無用的行為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真以為朕氣的是你想複刻玄武門?”
“你若真有那樣的能力,這倒也放心將這江山交給你了!”
“可問題是,你行嗎?”
“在朕眼中,你分明是將朕給看扁了。”
“抄著太子府的幾百府兵,猝不及防之下,你的確能殺青雀,但在那之後呢?”
“你不會真以為,太上皇當年隻是因為沒得選,才讓朕繼承皇位的吧?”
為了教明白李承乾,李二也不再顧忌自己從前的汙點了。
這些事他覺得自己必須得說個明白,省的李承乾這小子覺得這皇位來的那麽輕鬆。
“難道不是嗎?”
李承乾困惑抬頭。
玄武門一戰,不僅將李建成給弄死,順帶著將巢王李元吉也一並弄死了。
難道不正是因此,導致李淵沒有了其他選擇,這才將皇太子的位置給到了自己父皇手上嗎?
難道還有其他原因?
“當然不是,或者說並不僅僅如此。”
“太上皇這麽多年生了多少你也不是不知道,如果真的隻是因為沒得選,那他完全能接著生下去。”
畢竟李二當初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射殺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李淵真要有能力問罪,他無論如何也是沒資格繼承皇位的。
還沒得選?
再沒得選,李淵也定然會去再多生幾個,多培養幾個,而斷然不會用李二!
殺李建成,從來都不是為了爭皇位,而是為了斷後顧之憂!
“朕之所以能得這天下,是因為年少之時南征北戰立下的戰功,以及將士們發自內心的敬佩與臣服。”
“是因為李唐得了天下之後,朕在京師韜光養晦,而太上皇與李建成接連做出了不少錯事,民心逐漸偏向了朕。”
放王世充,殺竇建德。
就這樣的決定,李二覺得就算是豬腦子都不可能做出來。
且那個時候,他都已經將標準答案呈上去了。
王世充為人殘暴,魚肉百姓,殘殺無辜,可殺之以定民心。
竇建德為人仁義無雙,且也答應了,隻要放過他,並且善待百姓,他便願意勸說手下的將領歸降。
真正的標準答案,就算坐在皇位上的是腦殘,照著答案抄,也絕不會有半分紕漏。
偏偏皇位上以及皇太子位上的兩人是豬腦子都不如,分明還沒真正實現一統,便迫不及待的要開始內鬥。
就在他將標準答案交上去不久之後,李淵就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動作。
為人殘暴,人人喊殺的王世充活了下來。
反倒是答應了勸降自己舊部的竇建德被殺了。
看到這般結果的那一刻,李二便徹底明白,這皇位還是得自己來坐!
“在玄武門之前,朕做了很多,而朕的那位父皇與皇兄,也同樣做的不少。”
“隻是朕韜光養晦,積攢自己的勢力之時,他們卻一味的在做著沒有絲毫意義的錯事。”
“到了最後,朕的皇兄幾乎是篤定了,他爭不過,便直接令人往朕的杯中下毒。”
“那個時候,朕才真正的下定了動手的決心。”
“承乾,或許在你眼中,玄武門之變無比兇險,可在朕眼中,那就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自己作死。”
李建成沒有絲毫把握能殺自己,這一點李二無比確定。
整個京師之內,除了禁軍之外,要麽是他李二的人,要麽是對他這位天策上將無比崇拜的人。
別說要找人殺李二了,當時他自己估量著,若是自己直接振臂一唿,召集兵馬直接硬抗禁軍,殺入皇宮,搶奪皇位,至少也有超過七成的把握。
至於玄武門之事,更是有著十成的把握。
“你若是隻能看到玄武門,而看不到在此之前所發生的一切,看不到朕年少之時的那些付出。”
“那朕就會對你很失望。”
“就如之前一般。”
“你覺得,你殺了青雀,朕就隻能將皇位傳給你?”
“現在,你還這麽覺得嗎?”
麵對李二的質問,李承乾早已經陷入了沉思。
從前他似乎還真的是抱著這樣的念頭。
可現在,聽了李二訴說完在玄武門之變前他的一切準備之後。
李承乾知道,自己之前想的太過簡單了。
這皇位的繼承之人,從來都不可能是什麽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
如果李二沒有足夠強橫的實力,如果不是朝堂上下都是支持李二的官員,那即便是他殺了李建成,李淵也完全能夠廢了他,轉而重新培養自己的其他子嗣。
有嫡立嫡,無嫡便過繼一個也無所謂。
“朕當初的太子之位,如今的這天子之位,可不是太上皇封的。”
“恰恰相反,他的太上皇,是朕封的。”
“跟你說這些,是為了讓你認清一件事。”
“玄武門之變從來都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如若你連這一點都不能認清,那朕真的會很失望。”
相比於手足相殘,可能這才是真正讓李二憤怒的原因。
他本以為後世之人應該會理解自己,卻是沒想到,連他的親子都看的如此淺薄!
“明白了,父皇,是兒臣錯了。”
這一刻,李承乾心悅誠服。
對於之前的禁足,他也再無半分怨言。
的確是他想錯了很多事。
“你知不知錯,認不認錯,朕都不在乎。”
“甚至你能否想明白,朕也不在乎。”
“這件事,朕交到你手上,你若是能讓朕滿意,那從前的一切便都既往不咎。”
“可你若是做不好,那也別說什麽繼承皇位的話了,不配。”
李二擺擺手,看也不想看李承乾的反應。
或者說,李承乾這認錯的態度,又一次讓他感到了失望。
可知錯,可改錯,在這兩者做好了的前提下,才有認錯的機會。
否則在他看來,說的再好,也就是嘴上功夫,沒有其他任何意義!
就如昔日的隋煬帝,他難道不知道自己三征高句麗做錯了嗎?
他知道,且也願意認錯。
但誰會給他機會呢?
知錯的下一步永遠都隻能是改錯。
認錯從來都是最廉價,也最無用的行為。
類似的事情,也還發生在不少王朝。
絕大部分準備組建錦衣衛的天子,都選擇將這件事交給了太子。
大漢年間,劉徹看著麵前的劉據,兩人目光都稍顯複雜。
“父皇,你真的還放心將這件事交給兒臣嗎?”
“你若真有那樣的能力,這倒也放心將這江山交給你了!”
“可問題是,你行嗎?”
“在朕眼中,你分明是將朕給看扁了。”
“抄著太子府的幾百府兵,猝不及防之下,你的確能殺青雀,但在那之後呢?”
“你不會真以為,太上皇當年隻是因為沒得選,才讓朕繼承皇位的吧?”
為了教明白李承乾,李二也不再顧忌自己從前的汙點了。
這些事他覺得自己必須得說個明白,省的李承乾這小子覺得這皇位來的那麽輕鬆。
“難道不是嗎?”
李承乾困惑抬頭。
玄武門一戰,不僅將李建成給弄死,順帶著將巢王李元吉也一並弄死了。
難道不正是因此,導致李淵沒有了其他選擇,這才將皇太子的位置給到了自己父皇手上嗎?
難道還有其他原因?
“當然不是,或者說並不僅僅如此。”
“太上皇這麽多年生了多少你也不是不知道,如果真的隻是因為沒得選,那他完全能接著生下去。”
畢竟李二當初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射殺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李淵真要有能力問罪,他無論如何也是沒資格繼承皇位的。
還沒得選?
再沒得選,李淵也定然會去再多生幾個,多培養幾個,而斷然不會用李二!
殺李建成,從來都不是為了爭皇位,而是為了斷後顧之憂!
“朕之所以能得這天下,是因為年少之時南征北戰立下的戰功,以及將士們發自內心的敬佩與臣服。”
“是因為李唐得了天下之後,朕在京師韜光養晦,而太上皇與李建成接連做出了不少錯事,民心逐漸偏向了朕。”
放王世充,殺竇建德。
就這樣的決定,李二覺得就算是豬腦子都不可能做出來。
且那個時候,他都已經將標準答案呈上去了。
王世充為人殘暴,魚肉百姓,殘殺無辜,可殺之以定民心。
竇建德為人仁義無雙,且也答應了,隻要放過他,並且善待百姓,他便願意勸說手下的將領歸降。
真正的標準答案,就算坐在皇位上的是腦殘,照著答案抄,也絕不會有半分紕漏。
偏偏皇位上以及皇太子位上的兩人是豬腦子都不如,分明還沒真正實現一統,便迫不及待的要開始內鬥。
就在他將標準答案交上去不久之後,李淵就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動作。
為人殘暴,人人喊殺的王世充活了下來。
反倒是答應了勸降自己舊部的竇建德被殺了。
看到這般結果的那一刻,李二便徹底明白,這皇位還是得自己來坐!
“在玄武門之前,朕做了很多,而朕的那位父皇與皇兄,也同樣做的不少。”
“隻是朕韜光養晦,積攢自己的勢力之時,他們卻一味的在做著沒有絲毫意義的錯事。”
“到了最後,朕的皇兄幾乎是篤定了,他爭不過,便直接令人往朕的杯中下毒。”
“那個時候,朕才真正的下定了動手的決心。”
“承乾,或許在你眼中,玄武門之變無比兇險,可在朕眼中,那就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自己作死。”
李建成沒有絲毫把握能殺自己,這一點李二無比確定。
整個京師之內,除了禁軍之外,要麽是他李二的人,要麽是對他這位天策上將無比崇拜的人。
別說要找人殺李二了,當時他自己估量著,若是自己直接振臂一唿,召集兵馬直接硬抗禁軍,殺入皇宮,搶奪皇位,至少也有超過七成的把握。
至於玄武門之事,更是有著十成的把握。
“你若是隻能看到玄武門,而看不到在此之前所發生的一切,看不到朕年少之時的那些付出。”
“那朕就會對你很失望。”
“就如之前一般。”
“你覺得,你殺了青雀,朕就隻能將皇位傳給你?”
“現在,你還這麽覺得嗎?”
麵對李二的質問,李承乾早已經陷入了沉思。
從前他似乎還真的是抱著這樣的念頭。
可現在,聽了李二訴說完在玄武門之變前他的一切準備之後。
李承乾知道,自己之前想的太過簡單了。
這皇位的繼承之人,從來都不可能是什麽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
如果李二沒有足夠強橫的實力,如果不是朝堂上下都是支持李二的官員,那即便是他殺了李建成,李淵也完全能夠廢了他,轉而重新培養自己的其他子嗣。
有嫡立嫡,無嫡便過繼一個也無所謂。
“朕當初的太子之位,如今的這天子之位,可不是太上皇封的。”
“恰恰相反,他的太上皇,是朕封的。”
“跟你說這些,是為了讓你認清一件事。”
“玄武門之變從來都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如若你連這一點都不能認清,那朕真的會很失望。”
相比於手足相殘,可能這才是真正讓李二憤怒的原因。
他本以為後世之人應該會理解自己,卻是沒想到,連他的親子都看的如此淺薄!
“明白了,父皇,是兒臣錯了。”
這一刻,李承乾心悅誠服。
對於之前的禁足,他也再無半分怨言。
的確是他想錯了很多事。
“你知不知錯,認不認錯,朕都不在乎。”
“甚至你能否想明白,朕也不在乎。”
“這件事,朕交到你手上,你若是能讓朕滿意,那從前的一切便都既往不咎。”
“可你若是做不好,那也別說什麽繼承皇位的話了,不配。”
李二擺擺手,看也不想看李承乾的反應。
或者說,李承乾這認錯的態度,又一次讓他感到了失望。
可知錯,可改錯,在這兩者做好了的前提下,才有認錯的機會。
否則在他看來,說的再好,也就是嘴上功夫,沒有其他任何意義!
就如昔日的隋煬帝,他難道不知道自己三征高句麗做錯了嗎?
他知道,且也願意認錯。
但誰會給他機會呢?
知錯的下一步永遠都隻能是改錯。
認錯從來都是最廉價,也最無用的行為。
類似的事情,也還發生在不少王朝。
絕大部分準備組建錦衣衛的天子,都選擇將這件事交給了太子。
大漢年間,劉徹看著麵前的劉據,兩人目光都稍顯複雜。
“父皇,你真的還放心將這件事交給兒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