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沒毛病
崇禎帝遇到劫匪了,而且還是在大年三十。麵前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張獻忠。
張獻忠不是找王嘉胤去了麽?怎麽跑到外麵當劫匪了?
不當劫匪又能怎麽辦?自從華山論劍之後,王嘉胤、王和尚、混天王中了蠱後,就不知所蹤了。張獻忠在榆林鎮,隻見到了王嘉胤的散兵遊勇,卻找不到王嘉胤,沒有辦法,隻得帶著王嘉胤的人馬,當起了劫匪。
人也得吃飯不是?
張獻忠中蠱了,還能有這個意識?
當然了,這就是白無常下蠱的不同之處。白無常的蠱,如同在張獻忠腦中植入了一個指令,其他,則與常人無異。
白無常要沒這個把握,不可能敢把張獻忠放出酆都。
張獻忠,憑借他手中的一口長刀,很輕鬆地就收複了王嘉胤的人馬。無非是殺幾個不聽話的頭目罷了,這對張獻忠來說,太簡單不過了。
殺人嘛,總比講道理來得容易。
張獻忠,帶著王嘉胤的人馬,來到米脂,又收服了米脂十八寨,自號八大王,由於其僄勁果俠,人稱黃虎。
黃虎好理解,因為張獻忠麵色微黃,又兇猛如虎,所以被稱為黃虎。
可是八大王是怎麽來的?
按照後人的解讀,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在西北方言中,八有疤或巴之意,常用來形容無賴或痞子。因此,八大王也可以理解為無賴大王。
這種說法認為,張獻忠自稱八大王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強悍與不羈。
第二種說法:八大王的八,代表了八個方位,也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表示張獻忠在八方之中為王,且是最大的王。
不管是哪種說法,這在本書中都不重要,我們隻需知道他自號八大王就好了。
張獻忠立於馬上,威風凜凜,胸前長髯,有如關雲長一般。
崇禎帝一聽是劫道的,心中這個氣啊!派去陝西的楊鶴到底是幹什麽吃的?又是彈劾陝西巡撫胡廷宴,又是彈劾延綏總兵嶽和聲的,在他的治下,不也一樣流賊橫行嗎?而且,大年三十都搶到朕的頭上了!
什麽不戰而屈人之兵,什麽用撫,這越撫,流賊反而越多!
楊鶴最初到任時,派出了很多人手,大力推行招撫之事,凡是願意接受招安的流賊,一律發放免死票。
不過,楊鶴的這個策略,卻不被另一個人看好,也就是他的手下,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也被稱為九老,福建南安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做過浙江提學道,後來轉升為陝西參政道。
洪承疇,本來是一介書生,但卻酷愛讀兵書,而且還親自校訂過戚繼光的《南北平定略》,在他的眼裏,流賊就是流賊,撫是沒用的,隻能用剿,所以哪裏有農民暴動,他就殺到哪裏。
楊鶴的這個下屬跟他對著幹,流賊也就越剿越多,而且,陝西的兵力又不足,這就導致了目前陝西的流賊無窮無盡。
說白了,目前片麵來看,好像是洪承疇的問題,但實際來說,撫也沒有撫在實處。
為什麽?
國庫沒錢。
前文第六十一章說過,朝廷每年收的賦稅定額才一千四百六十萬兩,可是崇禎初年,全國兵力有五十多萬,額定常項軍費開支糧餉每年就多達白銀一千五百三十餘萬兩,這還不包括臨時戰事耗費的大量資金。
除了軍費,行政支出、皇家費用、用兵遼東,哪一樣不是錢?於是加遼餉,加賦稅,這樣老百姓更水深火熱了。
死循環。
除了開源,還得節流,節流就是對全國驛站進行整頓,裁撤冗繁役卒,這樣每年可以節省下數十萬兩銀子。
因為這項政策,第八十章說過,朝廷裁到了銀川驛,誣陷李自成丟了公文,失了業。
所有這一切,從曆史的角度看,和從個人的角度看,截然不同。
曆史,就是事後諸葛亮。
眼下,崇禎帝遇到了張獻忠劫道,既然是在陝西地麵,那就是楊鶴的毛病了。
嗯,但凡是個正常人,這麽想都沒毛病,更何況崇禎帝了?
崇禎帝遇到劫匪了,而且還是在大年三十。麵前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張獻忠。
張獻忠不是找王嘉胤去了麽?怎麽跑到外麵當劫匪了?
不當劫匪又能怎麽辦?自從華山論劍之後,王嘉胤、王和尚、混天王中了蠱後,就不知所蹤了。張獻忠在榆林鎮,隻見到了王嘉胤的散兵遊勇,卻找不到王嘉胤,沒有辦法,隻得帶著王嘉胤的人馬,當起了劫匪。
人也得吃飯不是?
張獻忠中蠱了,還能有這個意識?
當然了,這就是白無常下蠱的不同之處。白無常的蠱,如同在張獻忠腦中植入了一個指令,其他,則與常人無異。
白無常要沒這個把握,不可能敢把張獻忠放出酆都。
張獻忠,憑借他手中的一口長刀,很輕鬆地就收複了王嘉胤的人馬。無非是殺幾個不聽話的頭目罷了,這對張獻忠來說,太簡單不過了。
殺人嘛,總比講道理來得容易。
張獻忠,帶著王嘉胤的人馬,來到米脂,又收服了米脂十八寨,自號八大王,由於其僄勁果俠,人稱黃虎。
黃虎好理解,因為張獻忠麵色微黃,又兇猛如虎,所以被稱為黃虎。
可是八大王是怎麽來的?
按照後人的解讀,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在西北方言中,八有疤或巴之意,常用來形容無賴或痞子。因此,八大王也可以理解為無賴大王。
這種說法認為,張獻忠自稱八大王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強悍與不羈。
第二種說法:八大王的八,代表了八個方位,也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表示張獻忠在八方之中為王,且是最大的王。
不管是哪種說法,這在本書中都不重要,我們隻需知道他自號八大王就好了。
張獻忠立於馬上,威風凜凜,胸前長髯,有如關雲長一般。
崇禎帝一聽是劫道的,心中這個氣啊!派去陝西的楊鶴到底是幹什麽吃的?又是彈劾陝西巡撫胡廷宴,又是彈劾延綏總兵嶽和聲的,在他的治下,不也一樣流賊橫行嗎?而且,大年三十都搶到朕的頭上了!
什麽不戰而屈人之兵,什麽用撫,這越撫,流賊反而越多!
楊鶴最初到任時,派出了很多人手,大力推行招撫之事,凡是願意接受招安的流賊,一律發放免死票。
不過,楊鶴的這個策略,卻不被另一個人看好,也就是他的手下,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也被稱為九老,福建南安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做過浙江提學道,後來轉升為陝西參政道。
洪承疇,本來是一介書生,但卻酷愛讀兵書,而且還親自校訂過戚繼光的《南北平定略》,在他的眼裏,流賊就是流賊,撫是沒用的,隻能用剿,所以哪裏有農民暴動,他就殺到哪裏。
楊鶴的這個下屬跟他對著幹,流賊也就越剿越多,而且,陝西的兵力又不足,這就導致了目前陝西的流賊無窮無盡。
說白了,目前片麵來看,好像是洪承疇的問題,但實際來說,撫也沒有撫在實處。
為什麽?
國庫沒錢。
前文第六十一章說過,朝廷每年收的賦稅定額才一千四百六十萬兩,可是崇禎初年,全國兵力有五十多萬,額定常項軍費開支糧餉每年就多達白銀一千五百三十餘萬兩,這還不包括臨時戰事耗費的大量資金。
除了軍費,行政支出、皇家費用、用兵遼東,哪一樣不是錢?於是加遼餉,加賦稅,這樣老百姓更水深火熱了。
死循環。
除了開源,還得節流,節流就是對全國驛站進行整頓,裁撤冗繁役卒,這樣每年可以節省下數十萬兩銀子。
因為這項政策,第八十章說過,朝廷裁到了銀川驛,誣陷李自成丟了公文,失了業。
所有這一切,從曆史的角度看,和從個人的角度看,截然不同。
曆史,就是事後諸葛亮。
眼下,崇禎帝遇到了張獻忠劫道,既然是在陝西地麵,那就是楊鶴的毛病了。
嗯,但凡是個正常人,這麽想都沒毛病,更何況崇禎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