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狗坐在右邊板凳,手裏抓起一把炒得酥脆的黃豆,往嘴裏塞了幾顆,一口咬下嘎嘣脆響。
目光透過門外雨簾,看見那輛烏篷馬車,果然是往這邊而來。
駕車的夫子年約三旬,雖已被雨淋了個通透,卻因道路濕滑,怕失馬蹄,也隻能小心謹慎的驅車前進。
背對房門就坐的朱權,側著身子,抬起頭四處張望,不大的客廳已有四個漏雨之處,點點滴滴的雨水,從烏黑瓦片的縫隙之中滴下,於半空微光中變得明顯,噗得一聲,砸在地麵一個指頭大的洞裏,然後緩慢暈開。
其中有個漏雨點,正好處在一直安坐不動的老翁頭頂,幾滴冰冷的雨水砸在他那白發稀疏的頭上,他才後知後覺,伸手摸了一下腦袋。
抬起頭看了一下屋頂,隻是上麵烏漆嘛黑的,以他的視力,自然什麽也看不清。
隻好用沙啞的聲音,緩慢說道:“老婆子,這天怎麽又下雨了……”
“天公要下雨,你還管得著嗎?要不然你頂個簸箕,去天上把窟窿眼兒堵上。”
也不知是老翁耳背,還是他們習慣了這樣說話,老嫗的聲音又大又兇,看都不看老翁一眼。
“問你一句話,有客人在呢,你也這麽兇,說句在下雨就好了,還叫我去堵窟窿眼,我哪有這個本事……”
老翁討了個沒趣,又怕多說兩句再被嗆到,隻好抖動嘴唇一個人嘀咕著不滿的情緒。
老嫗好似心有靈犀,目光轉移到了他的臉上,嚇得老翁連嘀咕的話也不敢說了,擦了擦手上雨水,撐著椅背,顫巍巍就要起身。
朱權離他最近,趕忙一手將他扶住,另外一隻手提起竹椅,將它挪了一個位置。
那老翁隻是“好、好、好……”的說了三聲,坐下之後,不再動彈。
這幕情形看得李大狗心中發笑,‘原來兩個世界的人們都是相通的,夫妻兩人,相處時間越久,好像總會有個人的聲音,變得越大,除了表麵的強勢,或許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委屈在內吧。’
李大狗將手中最後幾個黃豆丟進嘴裏,向對麵閑坐的老嫗說道:
“婆婆,這雨一時半會隻怕停不下來,我們還是找些木桶水甕,接下水吧,漏得久了地麵濕滑,容易摔著。”
“不用,不用,幾個水盆木桶一早就在隔壁和廚房放著,那幾個地方漏雨大些,挪不開地兒,你倆走路小心點就好。”
老嫗抬起支在桌沿上的左掌,擺了擺手,顯然一早就有準備。
此刻竟還擔心起朱權和李大狗兩人,倒讓他倆啼笑皆非。
老嫗望了一眼外頭,見到一團黑乎乎的影子,向這邊靠近,指了一下問道:
“後生呀,外麵是有人牽著黃牛經過麽?這麽大雨,也不知道是誰?”
李大狗還未迴答,前頭安坐不動的老翁早先開口:“哪是什麽黃牛,我看是西邊拐腳老三家的那頭黑驢。”
老嫗的聲音一下拔高,“拐腳老三的黑驢,去年還沒入冬就發賣掉了,哪來什麽黑驢,是你去偷?還是去搶?”
老翁心中雖然有些不服,卻也想起是自己忘了這茬,隻好再次閉嘴。
李大狗迴道:“沒人牽牛,也沒人趕驢,是一個趕著烏篷馬車的旅人過來了,大概是和我們一樣,為避雨借宿來的。”
“哦,是烏篷車啊,我說怎麽烏漆嘛黑像頭黑驢似的。”像是在為自己辯解,老翁的聲音也變得大些。
隻是老嫗沒有搭理他。
念及那人一身濕透,想必需要烤火,李大狗覺得現在做飯雖然早了一些,也不是不可以。
環視一圈,看到門後有一張顏色已經灰白的蓑衣,便道:
“我那車上還有幾個煮飯裝水的鐵陶罐,一時半會還用不上,就借您家蓑衣取來接水好了。”
老婆婆嗯了一聲,也不知是知曉了外麵事情,還是答應暫借蓑衣,李大狗不再詢問,起身過去摘下蓑衣,抖了抖灰塵,披上之後就出門去。
外麵的馬車已然臨近,李大狗覺察車內應該還有一人,左手提起一把堆放在屋外右側捆紮好的泛青樹枝,幫他挪出一個位置。
抬頭笑道:“這位夫子可受累了,你到這邊停車,離得近些,上下取物會更方便。”
夫子模樣的男人,早已放緩馬速,下得車來兩手作揖,施禮迴道:
“多謝東家,行路匆忙,這雨來得又急,我這一身狼狽,倒讓東家見笑了,今晚還要麻煩東家,借個容身之處,暫歇一晚才好。”
縱然身處風雨之中,麵對一個很可能是鄉野之人的男子,這位夫子行禮也是規規矩矩,從容淡然。
李大狗以江湖武人的習慣,抱拳還禮,“夫子無需多禮,風雨急迫,停車進屋要緊,我也是避雨借宿而來,不是房屋主人,隻是屋主年歲大了,不太方便出來迎接,夫子進去之後,還是先換衣服為要,出行在外,警惕風寒。”
那夫子一早就看見了門口那輛華蓋大車,此時得知來人並非屋主,心下了然一指身後馬車,再次笑道:
“也要多謝小友幫忙,犬子年幼體弱,經不得風寒,在下就先進屋,迴頭再與小友言談。”
“好說……”
李大狗迴話之後,這位夫子再一拱手,拉過那匹棕黃色矮馬頰革,掉了個頭,到屋簷之下停車。
李大狗從自己馬車裏麵,取出幾個陶罐鐵甕,迴屋之時已經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垂髫兒童立在一旁,朱權頗為驚訝得看著對方,好似見過一般。
將幾個陶罐放在滴雨之下,又迴去取了米糧肉幹和油鹽,這些東西都用黃銅器皿裝著,上麵各有提把,自然是邽陽府趙氏,為兩人準備好的。
裏麵還有一套方便旅行使用的銅製小灶,鍋碗瓢盆等物,就連洗漱用角皂胰子也都準備妥當。
李大狗解下蓑衣,轉向廚房之時,朱權已經坐在灶堂前麵開始生火,廚房本就光線不好,李大狗看了一眼灶台燈盞,裏麵隻剩下半截指頭的燈油,於是將其添滿。
折下一根樹枝,挑高了些燈芯,光亮才算好些。
咚咚咚的漏雨之聲,從灶台西側四尺傳來,左邊牆壁也有一股不算大的漏處,大概是最近一段時間下雨頻繁,牆壁已被流水衝出了一條尾指細的淺溝。
李大狗不禁想起了桂樹村的“家鄉”,不知家中父母是否趕在變天之前,將房屋修繕妥當。
淘米洗鍋間,朱權說道:“李大哥,那位夫子和小孩,我曾在麻葉城裏見過,不知為什麽,現在又在這裏遇見。”
“哦!“李大狗有些驚訝,隨口問道:“什麽時候的事。”
“八月二十五的早上,靠近城西的一個巷子,那首童謠就是在那聽到的,當時那個小孩還跟著唱了一遍。”
想起對方缺了兩顆門牙的笑容,朱權有些納悶,這對父子比自己兩人早了將近十天出發,居然會在這裏相遇,著實奇怪。
“或許是有什麽事情耽擱了吧,我看那位夫子是個好相處的人,無需有什麽提防之心。”
李大狗手中動作停滯一秒,方才第一眼看見那個孩子的時候,他就覺得對方身體可能有些不適,路上耽擱一些時日,也是很尋常的事。
朱權低下腦袋,往灶堂裏麵吹了口氣,火勢變得旺盛了些,又丟了幾根樹枝進去,這才說道:“我沒有提防他們,隻是覺得有些奇怪,也不知道那對父子姓啥名甚,和我們是否同路。”
“待會問下就好,我看那位夫子是個有學問的人,結交一下,也是一件好事。”
前些日子路過一處縣城的時候,李大狗買了幾套書籍,那些風俗傳記還好,裏麵的文章字句,都是接近口語的通俗化了,李大狗看起來也不算吃力。
餘下的聖學賢傳,經史子集就讓他頭大不已,非但讀起來吃力,哪怕聯係上下文也有不少文字無法識別,有些難辨的文字旁邊標明有“讀若法”,倒還勉強能識,可要是遇上“反切法”,他就隻能抓瞎了,更遑論通解其意,明其正理。
倘若這位夫子能與自己同路一程,倒是一位請教的好對象,所以李大狗是有誠心結交的念頭。
隻是他還是不太習慣見人就丟一個偵查過去,畢竟有些判斷一眼就能知曉,何況這些天來,也沒招惹什麽仇人。
一會正好可以主動請教對方尊姓大名。
李大狗將洗好的白米放入鍋內,特意多加了些水,今晚他準備悶一鍋臘肉八寶飯,早先進廚房倒水的時候,他就看到這裏有幾根玉米和一把豌豆。
再切一條臘肉、蘿卜、蘑菇幹,然後從屋簷下取兩顆掛著風幹許久的花生,剝好丟進去,出鍋之前淋上香油,指定味道差不了太多。
行走江湖嘛,不能因為條件有限就把自己難住。
隻可惜,來到這裏這麽長時間,也沒看到西紅柿的影子,要不然加兩個進去,兩位老人也會開胃許多,或許其他地方會有,隻是多半不會再叫這個名字。
地域廣闊必然伴隨物產豐富,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今日做的晚飯,他是依照五人分量估算的,兩個老人一個小孩吃的少些,想來應該足夠了。
在他走出廚房,摘取掛在簷下花生之時,那位夫子先生已經護著老嫗出了客廳,身後還跟著那個稍顯瘦弱的垂髫兒童。
這位夫子此刻已經換了一件灰白色的長衫,頭發雖然濕潤依舊,卻已打理了一番,沒有了之前的狼狽。
麵容稍顯瘦長,頷下一縷烏黑短須,很有教書先生的氣質。
一手托著老嫗手臂,一邊注意長有青苔的地麵,用溫和的嗓音叮囑,“地麵濕滑,伯母腳下慢點……”
“沒事,沒事,走慣了的道……”
老嫗話說一半,就看到李大狗左手攥著兩棵花生,正一顆一顆將其摘下,心疼之餘,不免嘴角抽搐了兩下,眉頭也跟著皺起。
“房簷下的花生蒜頭,都是精心挑選的種子……”
這個細微的動作,李大狗看得一清二楚,抬頭望了一眼屋頂的蒜頭和辣椒,不禁有些訕笑,‘還好還好,上麵留下不少,婆婆老翁年歲已高,少種兩壟田地,也是一件好事……’
於是手上動作不停,目光轉向旁邊的這位夫子,“敢問先生貴姓?此間氣溫漸涼,灶堂已經生火,先生可以帶著令郎前去烤火驅寒。”
“鄙人名同,免貴姓衛,多謝兄台考慮周全,犬子體弱,在下正有此意。”夫子雙手半合,拱手行了一個文人禮節。
“無妨,無妨,出門在外有緣相遇,互相照拂都是應有之意,在下是個江湖武人,先生若是禮數太多,我就要不自在了。”
李大狗笑著擺了擺手,晃得幾顆沒有摘下的花生嘩啦作響。
看得老嫗再次皺眉。
倒是那叫衛殊的孩童,聽他是個江湖中人,好奇的瞪大了雙眼,上上下下將他看個不停。
衛同趕緊伸手摸了摸他的腦袋,阻止這種無禮舉動,“犬子冒犯,還請兄台見諒。”
“小兒童真直率,算不得什麽失禮,在下李明非,不知娃兒你是怎麽稱唿。”李大狗嗬嗬一笑,目光移至稚童身上。
“我叫衛殊,殊而不同的殊……”
稚童身著一襲湛藍棉襖,仰著一個大腦袋,兩個青絲紮起的總角發包,輕輕抖動,顯得分外可愛。
目光透過門外雨簾,看見那輛烏篷馬車,果然是往這邊而來。
駕車的夫子年約三旬,雖已被雨淋了個通透,卻因道路濕滑,怕失馬蹄,也隻能小心謹慎的驅車前進。
背對房門就坐的朱權,側著身子,抬起頭四處張望,不大的客廳已有四個漏雨之處,點點滴滴的雨水,從烏黑瓦片的縫隙之中滴下,於半空微光中變得明顯,噗得一聲,砸在地麵一個指頭大的洞裏,然後緩慢暈開。
其中有個漏雨點,正好處在一直安坐不動的老翁頭頂,幾滴冰冷的雨水砸在他那白發稀疏的頭上,他才後知後覺,伸手摸了一下腦袋。
抬起頭看了一下屋頂,隻是上麵烏漆嘛黑的,以他的視力,自然什麽也看不清。
隻好用沙啞的聲音,緩慢說道:“老婆子,這天怎麽又下雨了……”
“天公要下雨,你還管得著嗎?要不然你頂個簸箕,去天上把窟窿眼兒堵上。”
也不知是老翁耳背,還是他們習慣了這樣說話,老嫗的聲音又大又兇,看都不看老翁一眼。
“問你一句話,有客人在呢,你也這麽兇,說句在下雨就好了,還叫我去堵窟窿眼,我哪有這個本事……”
老翁討了個沒趣,又怕多說兩句再被嗆到,隻好抖動嘴唇一個人嘀咕著不滿的情緒。
老嫗好似心有靈犀,目光轉移到了他的臉上,嚇得老翁連嘀咕的話也不敢說了,擦了擦手上雨水,撐著椅背,顫巍巍就要起身。
朱權離他最近,趕忙一手將他扶住,另外一隻手提起竹椅,將它挪了一個位置。
那老翁隻是“好、好、好……”的說了三聲,坐下之後,不再動彈。
這幕情形看得李大狗心中發笑,‘原來兩個世界的人們都是相通的,夫妻兩人,相處時間越久,好像總會有個人的聲音,變得越大,除了表麵的強勢,或許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委屈在內吧。’
李大狗將手中最後幾個黃豆丟進嘴裏,向對麵閑坐的老嫗說道:
“婆婆,這雨一時半會隻怕停不下來,我們還是找些木桶水甕,接下水吧,漏得久了地麵濕滑,容易摔著。”
“不用,不用,幾個水盆木桶一早就在隔壁和廚房放著,那幾個地方漏雨大些,挪不開地兒,你倆走路小心點就好。”
老嫗抬起支在桌沿上的左掌,擺了擺手,顯然一早就有準備。
此刻竟還擔心起朱權和李大狗兩人,倒讓他倆啼笑皆非。
老嫗望了一眼外頭,見到一團黑乎乎的影子,向這邊靠近,指了一下問道:
“後生呀,外麵是有人牽著黃牛經過麽?這麽大雨,也不知道是誰?”
李大狗還未迴答,前頭安坐不動的老翁早先開口:“哪是什麽黃牛,我看是西邊拐腳老三家的那頭黑驢。”
老嫗的聲音一下拔高,“拐腳老三的黑驢,去年還沒入冬就發賣掉了,哪來什麽黑驢,是你去偷?還是去搶?”
老翁心中雖然有些不服,卻也想起是自己忘了這茬,隻好再次閉嘴。
李大狗迴道:“沒人牽牛,也沒人趕驢,是一個趕著烏篷馬車的旅人過來了,大概是和我們一樣,為避雨借宿來的。”
“哦,是烏篷車啊,我說怎麽烏漆嘛黑像頭黑驢似的。”像是在為自己辯解,老翁的聲音也變得大些。
隻是老嫗沒有搭理他。
念及那人一身濕透,想必需要烤火,李大狗覺得現在做飯雖然早了一些,也不是不可以。
環視一圈,看到門後有一張顏色已經灰白的蓑衣,便道:
“我那車上還有幾個煮飯裝水的鐵陶罐,一時半會還用不上,就借您家蓑衣取來接水好了。”
老婆婆嗯了一聲,也不知是知曉了外麵事情,還是答應暫借蓑衣,李大狗不再詢問,起身過去摘下蓑衣,抖了抖灰塵,披上之後就出門去。
外麵的馬車已然臨近,李大狗覺察車內應該還有一人,左手提起一把堆放在屋外右側捆紮好的泛青樹枝,幫他挪出一個位置。
抬頭笑道:“這位夫子可受累了,你到這邊停車,離得近些,上下取物會更方便。”
夫子模樣的男人,早已放緩馬速,下得車來兩手作揖,施禮迴道:
“多謝東家,行路匆忙,這雨來得又急,我這一身狼狽,倒讓東家見笑了,今晚還要麻煩東家,借個容身之處,暫歇一晚才好。”
縱然身處風雨之中,麵對一個很可能是鄉野之人的男子,這位夫子行禮也是規規矩矩,從容淡然。
李大狗以江湖武人的習慣,抱拳還禮,“夫子無需多禮,風雨急迫,停車進屋要緊,我也是避雨借宿而來,不是房屋主人,隻是屋主年歲大了,不太方便出來迎接,夫子進去之後,還是先換衣服為要,出行在外,警惕風寒。”
那夫子一早就看見了門口那輛華蓋大車,此時得知來人並非屋主,心下了然一指身後馬車,再次笑道:
“也要多謝小友幫忙,犬子年幼體弱,經不得風寒,在下就先進屋,迴頭再與小友言談。”
“好說……”
李大狗迴話之後,這位夫子再一拱手,拉過那匹棕黃色矮馬頰革,掉了個頭,到屋簷之下停車。
李大狗從自己馬車裏麵,取出幾個陶罐鐵甕,迴屋之時已經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垂髫兒童立在一旁,朱權頗為驚訝得看著對方,好似見過一般。
將幾個陶罐放在滴雨之下,又迴去取了米糧肉幹和油鹽,這些東西都用黃銅器皿裝著,上麵各有提把,自然是邽陽府趙氏,為兩人準備好的。
裏麵還有一套方便旅行使用的銅製小灶,鍋碗瓢盆等物,就連洗漱用角皂胰子也都準備妥當。
李大狗解下蓑衣,轉向廚房之時,朱權已經坐在灶堂前麵開始生火,廚房本就光線不好,李大狗看了一眼灶台燈盞,裏麵隻剩下半截指頭的燈油,於是將其添滿。
折下一根樹枝,挑高了些燈芯,光亮才算好些。
咚咚咚的漏雨之聲,從灶台西側四尺傳來,左邊牆壁也有一股不算大的漏處,大概是最近一段時間下雨頻繁,牆壁已被流水衝出了一條尾指細的淺溝。
李大狗不禁想起了桂樹村的“家鄉”,不知家中父母是否趕在變天之前,將房屋修繕妥當。
淘米洗鍋間,朱權說道:“李大哥,那位夫子和小孩,我曾在麻葉城裏見過,不知為什麽,現在又在這裏遇見。”
“哦!“李大狗有些驚訝,隨口問道:“什麽時候的事。”
“八月二十五的早上,靠近城西的一個巷子,那首童謠就是在那聽到的,當時那個小孩還跟著唱了一遍。”
想起對方缺了兩顆門牙的笑容,朱權有些納悶,這對父子比自己兩人早了將近十天出發,居然會在這裏相遇,著實奇怪。
“或許是有什麽事情耽擱了吧,我看那位夫子是個好相處的人,無需有什麽提防之心。”
李大狗手中動作停滯一秒,方才第一眼看見那個孩子的時候,他就覺得對方身體可能有些不適,路上耽擱一些時日,也是很尋常的事。
朱權低下腦袋,往灶堂裏麵吹了口氣,火勢變得旺盛了些,又丟了幾根樹枝進去,這才說道:“我沒有提防他們,隻是覺得有些奇怪,也不知道那對父子姓啥名甚,和我們是否同路。”
“待會問下就好,我看那位夫子是個有學問的人,結交一下,也是一件好事。”
前些日子路過一處縣城的時候,李大狗買了幾套書籍,那些風俗傳記還好,裏麵的文章字句,都是接近口語的通俗化了,李大狗看起來也不算吃力。
餘下的聖學賢傳,經史子集就讓他頭大不已,非但讀起來吃力,哪怕聯係上下文也有不少文字無法識別,有些難辨的文字旁邊標明有“讀若法”,倒還勉強能識,可要是遇上“反切法”,他就隻能抓瞎了,更遑論通解其意,明其正理。
倘若這位夫子能與自己同路一程,倒是一位請教的好對象,所以李大狗是有誠心結交的念頭。
隻是他還是不太習慣見人就丟一個偵查過去,畢竟有些判斷一眼就能知曉,何況這些天來,也沒招惹什麽仇人。
一會正好可以主動請教對方尊姓大名。
李大狗將洗好的白米放入鍋內,特意多加了些水,今晚他準備悶一鍋臘肉八寶飯,早先進廚房倒水的時候,他就看到這裏有幾根玉米和一把豌豆。
再切一條臘肉、蘿卜、蘑菇幹,然後從屋簷下取兩顆掛著風幹許久的花生,剝好丟進去,出鍋之前淋上香油,指定味道差不了太多。
行走江湖嘛,不能因為條件有限就把自己難住。
隻可惜,來到這裏這麽長時間,也沒看到西紅柿的影子,要不然加兩個進去,兩位老人也會開胃許多,或許其他地方會有,隻是多半不會再叫這個名字。
地域廣闊必然伴隨物產豐富,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今日做的晚飯,他是依照五人分量估算的,兩個老人一個小孩吃的少些,想來應該足夠了。
在他走出廚房,摘取掛在簷下花生之時,那位夫子先生已經護著老嫗出了客廳,身後還跟著那個稍顯瘦弱的垂髫兒童。
這位夫子此刻已經換了一件灰白色的長衫,頭發雖然濕潤依舊,卻已打理了一番,沒有了之前的狼狽。
麵容稍顯瘦長,頷下一縷烏黑短須,很有教書先生的氣質。
一手托著老嫗手臂,一邊注意長有青苔的地麵,用溫和的嗓音叮囑,“地麵濕滑,伯母腳下慢點……”
“沒事,沒事,走慣了的道……”
老嫗話說一半,就看到李大狗左手攥著兩棵花生,正一顆一顆將其摘下,心疼之餘,不免嘴角抽搐了兩下,眉頭也跟著皺起。
“房簷下的花生蒜頭,都是精心挑選的種子……”
這個細微的動作,李大狗看得一清二楚,抬頭望了一眼屋頂的蒜頭和辣椒,不禁有些訕笑,‘還好還好,上麵留下不少,婆婆老翁年歲已高,少種兩壟田地,也是一件好事……’
於是手上動作不停,目光轉向旁邊的這位夫子,“敢問先生貴姓?此間氣溫漸涼,灶堂已經生火,先生可以帶著令郎前去烤火驅寒。”
“鄙人名同,免貴姓衛,多謝兄台考慮周全,犬子體弱,在下正有此意。”夫子雙手半合,拱手行了一個文人禮節。
“無妨,無妨,出門在外有緣相遇,互相照拂都是應有之意,在下是個江湖武人,先生若是禮數太多,我就要不自在了。”
李大狗笑著擺了擺手,晃得幾顆沒有摘下的花生嘩啦作響。
看得老嫗再次皺眉。
倒是那叫衛殊的孩童,聽他是個江湖中人,好奇的瞪大了雙眼,上上下下將他看個不停。
衛同趕緊伸手摸了摸他的腦袋,阻止這種無禮舉動,“犬子冒犯,還請兄台見諒。”
“小兒童真直率,算不得什麽失禮,在下李明非,不知娃兒你是怎麽稱唿。”李大狗嗬嗬一笑,目光移至稚童身上。
“我叫衛殊,殊而不同的殊……”
稚童身著一襲湛藍棉襖,仰著一個大腦袋,兩個青絲紮起的總角發包,輕輕抖動,顯得分外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