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閱三軍整頓八方
邵伯鎮位於邵伯湖的東南岸邊,是整個揚州府的錢糧重地,囤積有大量的糧草。
這麽多的糧草一時半會是無法轉運完畢的,而且此地的各種倉庫眾多,具備良好的儲存環境。
邵伯鎮距離揚州府城隻有三十裏,快船幾乎轉瞬即到,這樣的戰略要地,必須集中重兵進行防守。
此地原本駐紮有胡尚友和韓尚諒兩位川將率領的六千大軍,隻是士氣不是很強,為了加強邵伯鎮的防守,不得不將高郵城的明軍給撤下。
而此時高郵城在揚州府北麵八十裏外,往來多有不便,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本身上也必須收縮兵力。
第二道命令就是派遣馬國勇、鄒宏亮分別帶人偵查清軍的具體動向,然後立刻來報;
第三道命令是以江淮大元帥府的命令,要求揚州知府任民育和工科吳道正指揮揚州義勇,在揚州西南方向的八字橋,按照熟悉浮山軍作戰習慣的錢澄之的要求,構築防禦工事。
要求馬應魁逐步放棄上官橋陣地,前往構築完畢的八字橋駐紮,拱衛瓜洲渡的西麵。
瓜洲渡為揚州府與外界聯係的唯一通道(東麵的幾個渡口已經不在明軍手裏),無論是江南的援助物資,還是揚州府最終向南撤退的通道,都必須要保證瓜洲渡的絕對安全。
做好上述準備後,為了鼓舞揚州府滿城軍民的士氣,張鹿安讓孟大江接手瓜洲的防守,將令狐雲湘所部和張華的殘部人馬暫時調迴揚州府城進行鎮守,然後對揚州城內的各個營頭進行統一整訓和整編工作。
有了具備豐富作戰經驗的令狐雲湘和張華兩部人馬作後盾,張鹿安決心在揚州府城召開一次別開生麵的閱兵儀式。
經過一日的緊張準備,令狐雲湘和張華帶著陸師、水師和親兵司人馬,從揚州南門外整齊地走過時,周邊圍著觀看的揚州百姓爆發了如雷鳴的歡唿聲,加大了老百姓對浮山軍、對張鹿安的信任度。
因為時間特別緊迫,為了使整個揚州城內的所有武裝能夠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張鹿安決定對揚州城內的各支武裝進行整編,確保能夠如臂使指。
但是張鹿安的整編計劃,一開始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因為明軍各路人馬猶如一盤散沙,連各軍的內部都是互相提防的狀態。
這也是為何曆史中的揚州城,壓根就未形成合力的原因。
首先是川軍內部,韓尚諒作為川軍的統帥,嫡係人馬隻有兩千人,副將胡尚友有兵一千人,剩下的三千兵分別為川軍將領遊擊劉貴、覃思岱和邵仲光統領。
而覃思岱在之前又曾經設計殺害了劉貴的好友楊茂選,兩人因此勢同水火,全靠著韓尚諒和胡尚友兩人的維持,內部才維持了表麵上和平。
韓尚諒和胡尚友作為專門的護糧隊,本身上麵是不缺糧餉的,因此還算能夠忠於職守。
但是整個川軍的士氣不高也是事實,很多人離家已經有十年時間未曾返迴,部分將士的士氣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其次是安慶軍內部,安慶軍內部分為以乙邦才為首的外來派、以李豫為首的本土派和樓挺為首的操江派。
三派互相看不順眼,合作更是無從談起,如果不是威望卓著的史可法親自邀請各軍前來,沒人能把他們集合在一塊;
第三是莊子固的赤心報國軍,最大的問題是出身問題,莊子固曾經為臭名昭著的許定國的部將,而許定國害死了興平伯高傑,包括興平伯的部將程秀夫在內,已經與赤心報國軍的人打了好幾架了。
由於許定國破壞了史可法的北上計劃,連帶著莊子固的日子也不好過。
但是盡管如此,莊子固這個來自於遼東的硬漢,仍然忠心耿耿地執行著自己的任務,他隻是欠缺一個機會;
第四是以李棲鳳和高岐鳳統帥的甘肅鎮兵,他們雖然驍勇善戰,但是遠離老家日久,心思早已不再。最大的問題是兩位主將已經心存異誌,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如何能把自己人賣個好價錢;
第五是由兵部職方司主事、忠貫營總兵何剛統帥的忠貫營,何剛本是文官出身,曾經做過貴州的地方官,忠貫營的營兵基本上均為貴州籍士兵組成,原本算是馬士英和楊文驄的嫡係人馬。
隻是何剛此人清正,不願意參和那麽多的政治鬥爭,帶領部下人馬一萬餘人來到了揚州城,選擇了聽從史可法的命令。
忠貫營雖然裝備異常簡陋,但是兵力眾多,且人心始終如一完全具備一戰之力。
最大的問題也是來源於門戶之見濃厚、政治鬥爭慘烈的南京政府,忠貫營既為保皇派(以馬士英、阮大铖為代表)所厭惡,認為他們是叛徒;
又被君子派(以錢謙益、高弘圖為代表)所嫌棄,認為他們或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始終得不到重用,裝備補充更是無從談起。
但是曆史充分證明,忠貫營的貴州兒郎們都是絕對好樣的。
這些來自於大山深處的淳樸山民們,以全員戰死為代價,用他們的鮮血證明了他們的忠誠。
以至於在原有的曆史當中,在史可法殉國以後,馬士英也認為“黔兵忠勇可用”,一度建議弘光皇帝遷都貴陽,隻是這個建議沒有被采納;
第六就是其他雜牌軍了,有興平軍中的另類程秀夫,有知恥而後勇的劉肇基部等,他們的最大的問題都是兵力孱弱。
尤其是劉肇基,頂著提督的名號,實際所部多為新兵,戰鬥力非常弱,但是劉肇基對大明忠心耿耿,至死方休。他們欠缺的是時間,隻要假以時日,新兵也能夠成為精兵;
第七就是還有揚州的地方派勢力代表戴之蕃和張有德,而戴之蕃和張有德兩人在早年間都曾經販賣過私鹽,同行之間是冤家,兩人之間廝殺了很多次,彼此之間互相看不順眼,存在很大的仇怨。
史可法將他們分別任命為義勇隊隊長,就是憑借固有的思維邏輯,讓他們彼此牽製;
第八個方麵就是內部文官的互相傾軋和提防,按照原有的曆史,揚州陷落後,城內的文武官員共有兩百餘人死難,但是投降的文武高官卻有黃日芳、龔之嶼、總兵李中星、李棲鳳等四百餘人,由此可見內部的問題非常大。
以上八方力量,沒有形成合力不說,反而為了爭奪糧餉、權柄而彼此之間紛爭不息,互相扯後腿。
張鹿安對這樣的情況深惡痛絕,他對上述情況雖然多有耳聞,但並不是了解的特別清楚。
張鹿安可不是史可法,沒有那麽多的道德包袱,為了杜絕過多的內耗,張鹿安決定快刀斬亂麻,當眾宣布將軍中保安司更改為保衛局,由軍中機構變為行政機構,還是直接隸屬於江淮大元帥府,以賈得文為首任局正,葉晟為局副,將厲豫、司石磐和孫光烈全部調入保衛局工作。
保衛局的職責就是監督文武百官,糾察內奸,清除敵方細作,有偵查、審訊的特權,不受任何人的幹涉。
賈得文深知保衛局的重要性和時間的緊迫性,為了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一麵在城內招收可以提供情報的外線人員,一麵請求張鹿安抽調部分軍人給他。
張鹿安同意,讓他從張華所部抽調了三百名家世清白、忠誠可靠的軍人提供給賈得文,作為內線人員使用。
賈得文立刻帶人巡邏全城,並且派人把守城門,任何人出入均要做嚴格的檢查,很快便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效果:
兩天清查出清軍細作200餘人。
(本章完)
邵伯鎮位於邵伯湖的東南岸邊,是整個揚州府的錢糧重地,囤積有大量的糧草。
這麽多的糧草一時半會是無法轉運完畢的,而且此地的各種倉庫眾多,具備良好的儲存環境。
邵伯鎮距離揚州府城隻有三十裏,快船幾乎轉瞬即到,這樣的戰略要地,必須集中重兵進行防守。
此地原本駐紮有胡尚友和韓尚諒兩位川將率領的六千大軍,隻是士氣不是很強,為了加強邵伯鎮的防守,不得不將高郵城的明軍給撤下。
而此時高郵城在揚州府北麵八十裏外,往來多有不便,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本身上也必須收縮兵力。
第二道命令就是派遣馬國勇、鄒宏亮分別帶人偵查清軍的具體動向,然後立刻來報;
第三道命令是以江淮大元帥府的命令,要求揚州知府任民育和工科吳道正指揮揚州義勇,在揚州西南方向的八字橋,按照熟悉浮山軍作戰習慣的錢澄之的要求,構築防禦工事。
要求馬應魁逐步放棄上官橋陣地,前往構築完畢的八字橋駐紮,拱衛瓜洲渡的西麵。
瓜洲渡為揚州府與外界聯係的唯一通道(東麵的幾個渡口已經不在明軍手裏),無論是江南的援助物資,還是揚州府最終向南撤退的通道,都必須要保證瓜洲渡的絕對安全。
做好上述準備後,為了鼓舞揚州府滿城軍民的士氣,張鹿安讓孟大江接手瓜洲的防守,將令狐雲湘所部和張華的殘部人馬暫時調迴揚州府城進行鎮守,然後對揚州城內的各個營頭進行統一整訓和整編工作。
有了具備豐富作戰經驗的令狐雲湘和張華兩部人馬作後盾,張鹿安決心在揚州府城召開一次別開生麵的閱兵儀式。
經過一日的緊張準備,令狐雲湘和張華帶著陸師、水師和親兵司人馬,從揚州南門外整齊地走過時,周邊圍著觀看的揚州百姓爆發了如雷鳴的歡唿聲,加大了老百姓對浮山軍、對張鹿安的信任度。
因為時間特別緊迫,為了使整個揚州城內的所有武裝能夠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張鹿安決定對揚州城內的各支武裝進行整編,確保能夠如臂使指。
但是張鹿安的整編計劃,一開始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因為明軍各路人馬猶如一盤散沙,連各軍的內部都是互相提防的狀態。
這也是為何曆史中的揚州城,壓根就未形成合力的原因。
首先是川軍內部,韓尚諒作為川軍的統帥,嫡係人馬隻有兩千人,副將胡尚友有兵一千人,剩下的三千兵分別為川軍將領遊擊劉貴、覃思岱和邵仲光統領。
而覃思岱在之前又曾經設計殺害了劉貴的好友楊茂選,兩人因此勢同水火,全靠著韓尚諒和胡尚友兩人的維持,內部才維持了表麵上和平。
韓尚諒和胡尚友作為專門的護糧隊,本身上麵是不缺糧餉的,因此還算能夠忠於職守。
但是整個川軍的士氣不高也是事實,很多人離家已經有十年時間未曾返迴,部分將士的士氣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其次是安慶軍內部,安慶軍內部分為以乙邦才為首的外來派、以李豫為首的本土派和樓挺為首的操江派。
三派互相看不順眼,合作更是無從談起,如果不是威望卓著的史可法親自邀請各軍前來,沒人能把他們集合在一塊;
第三是莊子固的赤心報國軍,最大的問題是出身問題,莊子固曾經為臭名昭著的許定國的部將,而許定國害死了興平伯高傑,包括興平伯的部將程秀夫在內,已經與赤心報國軍的人打了好幾架了。
由於許定國破壞了史可法的北上計劃,連帶著莊子固的日子也不好過。
但是盡管如此,莊子固這個來自於遼東的硬漢,仍然忠心耿耿地執行著自己的任務,他隻是欠缺一個機會;
第四是以李棲鳳和高岐鳳統帥的甘肅鎮兵,他們雖然驍勇善戰,但是遠離老家日久,心思早已不再。最大的問題是兩位主將已經心存異誌,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如何能把自己人賣個好價錢;
第五是由兵部職方司主事、忠貫營總兵何剛統帥的忠貫營,何剛本是文官出身,曾經做過貴州的地方官,忠貫營的營兵基本上均為貴州籍士兵組成,原本算是馬士英和楊文驄的嫡係人馬。
隻是何剛此人清正,不願意參和那麽多的政治鬥爭,帶領部下人馬一萬餘人來到了揚州城,選擇了聽從史可法的命令。
忠貫營雖然裝備異常簡陋,但是兵力眾多,且人心始終如一完全具備一戰之力。
最大的問題也是來源於門戶之見濃厚、政治鬥爭慘烈的南京政府,忠貫營既為保皇派(以馬士英、阮大铖為代表)所厭惡,認為他們是叛徒;
又被君子派(以錢謙益、高弘圖為代表)所嫌棄,認為他們或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始終得不到重用,裝備補充更是無從談起。
但是曆史充分證明,忠貫營的貴州兒郎們都是絕對好樣的。
這些來自於大山深處的淳樸山民們,以全員戰死為代價,用他們的鮮血證明了他們的忠誠。
以至於在原有的曆史當中,在史可法殉國以後,馬士英也認為“黔兵忠勇可用”,一度建議弘光皇帝遷都貴陽,隻是這個建議沒有被采納;
第六就是其他雜牌軍了,有興平軍中的另類程秀夫,有知恥而後勇的劉肇基部等,他們的最大的問題都是兵力孱弱。
尤其是劉肇基,頂著提督的名號,實際所部多為新兵,戰鬥力非常弱,但是劉肇基對大明忠心耿耿,至死方休。他們欠缺的是時間,隻要假以時日,新兵也能夠成為精兵;
第七就是還有揚州的地方派勢力代表戴之蕃和張有德,而戴之蕃和張有德兩人在早年間都曾經販賣過私鹽,同行之間是冤家,兩人之間廝殺了很多次,彼此之間互相看不順眼,存在很大的仇怨。
史可法將他們分別任命為義勇隊隊長,就是憑借固有的思維邏輯,讓他們彼此牽製;
第八個方麵就是內部文官的互相傾軋和提防,按照原有的曆史,揚州陷落後,城內的文武官員共有兩百餘人死難,但是投降的文武高官卻有黃日芳、龔之嶼、總兵李中星、李棲鳳等四百餘人,由此可見內部的問題非常大。
以上八方力量,沒有形成合力不說,反而為了爭奪糧餉、權柄而彼此之間紛爭不息,互相扯後腿。
張鹿安對這樣的情況深惡痛絕,他對上述情況雖然多有耳聞,但並不是了解的特別清楚。
張鹿安可不是史可法,沒有那麽多的道德包袱,為了杜絕過多的內耗,張鹿安決定快刀斬亂麻,當眾宣布將軍中保安司更改為保衛局,由軍中機構變為行政機構,還是直接隸屬於江淮大元帥府,以賈得文為首任局正,葉晟為局副,將厲豫、司石磐和孫光烈全部調入保衛局工作。
保衛局的職責就是監督文武百官,糾察內奸,清除敵方細作,有偵查、審訊的特權,不受任何人的幹涉。
賈得文深知保衛局的重要性和時間的緊迫性,為了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一麵在城內招收可以提供情報的外線人員,一麵請求張鹿安抽調部分軍人給他。
張鹿安同意,讓他從張華所部抽調了三百名家世清白、忠誠可靠的軍人提供給賈得文,作為內線人員使用。
賈得文立刻帶人巡邏全城,並且派人把守城門,任何人出入均要做嚴格的檢查,很快便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效果:
兩天清查出清軍細作200餘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