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廣施仁義獲內應
張鹿安知道自己不是海戰的那塊料,就把戰場指揮權,全權放給了薛去疾,薛去疾果然不負眾望,帶領明軍水師取得了殲滅朝鮮水師主力的重大勝利。
當朝鮮水師追到安眠島的時候,在正式開戰以前,張鹿安便派人以射箭的形式將《宣戰書》射入朝鮮陸師的大營之中,李時白撿起《宣戰書》一看,頓時大驚失色:
閣下說好的雙方停止兵戈,為何又有水師大軍前來安眠島主動前來尋釁?
閣下親眼所見,明顯貴方先行尋釁,試問貴國視誠信為何物?
昨日貴方破壞和平,今日我方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不得不行使天賦之自衛權,特向貴方正式宣戰!
請閣下應戰!
由於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李時白此刻還不知道發生了具體情況,隻是親眼看到外海海域開始發生激烈的戰鬥,他連忙將《宣戰書》送給崔鳴吉看,崔鳴吉也是大驚失色,立刻分別給國王李倧和元帥金自點送信,要求盡快派兵前來支援。
張鹿安不待朝鮮陸師給出正式的答複,便下令早就準備多時的陳利六指揮陸師第一協和乞活軍,以火炮開路,對唐津郡泰安邑的朝鮮陸師發動了全麵進攻。
朝鮮的陸師軍隊全無長進,對於明軍的猛烈炮火和精銳的騎兵和步兵推進,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大量將士相繼向後潰逃到唐津郡城。
李時白不得不硬著頭皮,親自率領本部大軍8000人,出城應對明軍的進攻。
陳利六這次命令仇有亮和張都海率領兩千名乞活軍將士,率先對朝鮮軍陣營發動猛烈的正麵進攻。
與此同時,陳利六親自率領第一協的四個步兵營,兵分兩路對朝鮮大陣進行兩側包抄。
包括朝鮮將領李時白在內的朝鮮將士看到如潮水一般湧來的明軍精銳將士,頓時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
高高的大明軍旗之下,裝備精良的明軍發出響徹天際的呐喊,而正麵的乞活軍也是不遑多讓,他們的腦後的辮子還沒有被剪掉,長久以來形成的對朝鮮士兵的威懾力,令李時白所部的將士壓根就沒有了頑抗的意誌。
“不好啦,明清合軍啦!”
“韃子來了!”
“天(朝)兵來啦!”
大量的唿喊聲和求饒聲從朝鮮大陣中傳出,陳利六當即下令投降投降免死,可是畢竟戰場上聲音嘈雜,少量會朝鮮話的人喊出來的話,很快就被淹沒。
很多朝鮮士兵聽不見,隻能胡亂地揮舞著刀槍,很快就被乞活軍士兵給殺死,見血以後,更多的士兵開始向後瘋狂地奔跑。
李時白看軍心不再,連忙率領部下親兵數百人,逃到了牙山,與崔鳴吉匯合,並且向朝鮮國王李倧告急,請求派兵支援。
李倧聽聞明軍陣中有“清兵”的消息後,也是非常詫異地向勞薩問道:
“勞薩大人,這是怎麽迴事?”
“殿下不要多想,實在不行,我明日親自到前線去看看,如果真的是滿洲人,我看看能不能讓他們臨陣倒戈。不用怕,實在不行,殿下你暫時前往南汗山城,堅守數月之後,我們大清的援助大軍就會開過來,到時候就可以為殿下解圍了。”
李倧實在沒有辦法,隻能調動全羅道和慶尚道的軍隊前往漢城附近進行支援,並讓崔鳴吉和李時白盡量延緩明軍的進一步向前推進。
清廷大臣勞薩則是在朝鮮元帥金自點的陪同下,來到了戰場巡查,發現戰場上果然出現了大量的金錢鼠尾的人,勞薩立刻料定那都是被明軍俘虜的清兵,勞薩不禁發出一絲輕蔑地冷笑,很明顯對俘虜兵非常不認可。
隻是看著看著,勞薩突然轉變了態度,內心裏波濤翻滾,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因為他在明軍之中發現了一個異常熟悉的身影:
“難道喇都海主子還活著?”
勞薩因此不顧金自點的勸說,想要率領自己的滿洲護兵,趕到戰場上親自查看,是否眼睛看花了。
但是不知怎麽的,明軍竟然突然之間向後撤走了。
“到底怎麽迴事?怎麽突然就走了?”
勞薩很疑惑地自言自語道,明軍的突然撤離,使得他錯失了確認喇都海身份的機會。
原來不久前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張鹿安的想法。
張鹿安一開始也想不到朝鮮陸師竟然這麽好打,明軍可以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連續攻下了泰安邑、唐津郡和洪城邑三座城池,殲滅朝鮮水陸大軍兩萬人,光是陸師和水師俘虜就有上萬人。
等到朝鮮水師統帥李浚和副統帥金宏駒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了牙山,正在牙山的朝鮮大臣崔鳴吉和李時白非常地無語:
明軍這也太不要臉了吧?
賊喊捉賊?
張鹿安可不在乎兩人對自己的謾罵,他命令巴勒和金百裏率領騎兵營,對牙山的周邊進行騷擾,並派出少量的人馬往清州、平澤和論山方向哨探。
為了打擊朝鮮軍隊的士氣,減少戰場上的阻力,也為了減少糧食消耗,張鹿安命令將俘虜中的將官和軍官留下,將俘虜的朝鮮軍普通士兵九千餘人,利用朝鮮城池裏儲存的物資,讓大家全部好吃好喝一頓後,全部放了迴去。
明軍同時不斷向朝鮮士兵灌輸,明軍此行是為了懲治認賊作父的李倧和清廷的,並不是與朝鮮老百姓為敵,希望大家不要被與大明為敵的亂臣賊子所愚弄。
並讓林慶業、樸太成和尹安國出麵,向朝鮮士兵明確告知,如果不得不戰場相遇,隻要朝鮮士兵舉手投降,明軍可以保證絕不傷害其性命。
被放走的九千名朝鮮士兵就是九千張嘴巴,很快就將明軍的政策信息給宣傳了出去,這一切令朝鮮國王李倧非常緊張,李倧立刻下令將俘虜們全部關押起來,暫時不能重新入役。
但是天下之人的悠悠之口是無法被堵上的,原本就擁護明廷的部分朝鮮官員,很快幫忙將張鹿安廣施仁義的消息在朝鮮大地迅速傳開。
張鹿安沒有想到自己的這次善待俘虜的舉措,竟然取得了這麽好的效果,很快就有隱居在全羅道的故人李時昉派人給張鹿安送信道:
全羅兵主力盡數調往漢城,域南空虛……
公可攻,必應之!
張鹿安聽完後非常開心,他非常能夠理解李時昉,畢竟四肢被人活活砸斷,給他造成了終身殘疾,換成誰的心裏都不好受。
他恨朝鮮國王李倧,他更恨清廷和直接命令發布者,多少年來他一直在忍辱負重,如今終於有了報仇的機會,李時昉因此摩拳擦掌,迫切地想要得到張鹿安的正麵迴應。
但是張鹿安經過一番思考後,沒有選擇按照李時昉希望的那樣,直接率軍在全羅南麵登陸,而是告訴李時昉的使者,現在進攻朝鮮的時機不合適,讓他繼續留在朝鮮境內幫忙打探和傳遞消息即可,暫時不宜輕舉妄動。
李時昉的使者返迴後,告知了張鹿安的主意,李時昉雖然不太滿意,但是還是按照張鹿安所說的那樣,重新陷入了靜默之中。
張鹿安的決定是在朝鮮大軍匯聚完成之前,趁著全羅道和慶尚道的軍隊被“調虎離山”,抽調到漢城的時機,張鹿安決定立刻率領水陸大軍,撤離朝鮮半島,甩開朝鮮軍隊的主力,然後繞過沿途的島嶼,直接進攻濟州島。
(本章完)
張鹿安知道自己不是海戰的那塊料,就把戰場指揮權,全權放給了薛去疾,薛去疾果然不負眾望,帶領明軍水師取得了殲滅朝鮮水師主力的重大勝利。
當朝鮮水師追到安眠島的時候,在正式開戰以前,張鹿安便派人以射箭的形式將《宣戰書》射入朝鮮陸師的大營之中,李時白撿起《宣戰書》一看,頓時大驚失色:
閣下說好的雙方停止兵戈,為何又有水師大軍前來安眠島主動前來尋釁?
閣下親眼所見,明顯貴方先行尋釁,試問貴國視誠信為何物?
昨日貴方破壞和平,今日我方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不得不行使天賦之自衛權,特向貴方正式宣戰!
請閣下應戰!
由於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李時白此刻還不知道發生了具體情況,隻是親眼看到外海海域開始發生激烈的戰鬥,他連忙將《宣戰書》送給崔鳴吉看,崔鳴吉也是大驚失色,立刻分別給國王李倧和元帥金自點送信,要求盡快派兵前來支援。
張鹿安不待朝鮮陸師給出正式的答複,便下令早就準備多時的陳利六指揮陸師第一協和乞活軍,以火炮開路,對唐津郡泰安邑的朝鮮陸師發動了全麵進攻。
朝鮮的陸師軍隊全無長進,對於明軍的猛烈炮火和精銳的騎兵和步兵推進,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大量將士相繼向後潰逃到唐津郡城。
李時白不得不硬著頭皮,親自率領本部大軍8000人,出城應對明軍的進攻。
陳利六這次命令仇有亮和張都海率領兩千名乞活軍將士,率先對朝鮮軍陣營發動猛烈的正麵進攻。
與此同時,陳利六親自率領第一協的四個步兵營,兵分兩路對朝鮮大陣進行兩側包抄。
包括朝鮮將領李時白在內的朝鮮將士看到如潮水一般湧來的明軍精銳將士,頓時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
高高的大明軍旗之下,裝備精良的明軍發出響徹天際的呐喊,而正麵的乞活軍也是不遑多讓,他們的腦後的辮子還沒有被剪掉,長久以來形成的對朝鮮士兵的威懾力,令李時白所部的將士壓根就沒有了頑抗的意誌。
“不好啦,明清合軍啦!”
“韃子來了!”
“天(朝)兵來啦!”
大量的唿喊聲和求饒聲從朝鮮大陣中傳出,陳利六當即下令投降投降免死,可是畢竟戰場上聲音嘈雜,少量會朝鮮話的人喊出來的話,很快就被淹沒。
很多朝鮮士兵聽不見,隻能胡亂地揮舞著刀槍,很快就被乞活軍士兵給殺死,見血以後,更多的士兵開始向後瘋狂地奔跑。
李時白看軍心不再,連忙率領部下親兵數百人,逃到了牙山,與崔鳴吉匯合,並且向朝鮮國王李倧告急,請求派兵支援。
李倧聽聞明軍陣中有“清兵”的消息後,也是非常詫異地向勞薩問道:
“勞薩大人,這是怎麽迴事?”
“殿下不要多想,實在不行,我明日親自到前線去看看,如果真的是滿洲人,我看看能不能讓他們臨陣倒戈。不用怕,實在不行,殿下你暫時前往南汗山城,堅守數月之後,我們大清的援助大軍就會開過來,到時候就可以為殿下解圍了。”
李倧實在沒有辦法,隻能調動全羅道和慶尚道的軍隊前往漢城附近進行支援,並讓崔鳴吉和李時白盡量延緩明軍的進一步向前推進。
清廷大臣勞薩則是在朝鮮元帥金自點的陪同下,來到了戰場巡查,發現戰場上果然出現了大量的金錢鼠尾的人,勞薩立刻料定那都是被明軍俘虜的清兵,勞薩不禁發出一絲輕蔑地冷笑,很明顯對俘虜兵非常不認可。
隻是看著看著,勞薩突然轉變了態度,內心裏波濤翻滾,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因為他在明軍之中發現了一個異常熟悉的身影:
“難道喇都海主子還活著?”
勞薩因此不顧金自點的勸說,想要率領自己的滿洲護兵,趕到戰場上親自查看,是否眼睛看花了。
但是不知怎麽的,明軍竟然突然之間向後撤走了。
“到底怎麽迴事?怎麽突然就走了?”
勞薩很疑惑地自言自語道,明軍的突然撤離,使得他錯失了確認喇都海身份的機會。
原來不久前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張鹿安的想法。
張鹿安一開始也想不到朝鮮陸師竟然這麽好打,明軍可以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連續攻下了泰安邑、唐津郡和洪城邑三座城池,殲滅朝鮮水陸大軍兩萬人,光是陸師和水師俘虜就有上萬人。
等到朝鮮水師統帥李浚和副統帥金宏駒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了牙山,正在牙山的朝鮮大臣崔鳴吉和李時白非常地無語:
明軍這也太不要臉了吧?
賊喊捉賊?
張鹿安可不在乎兩人對自己的謾罵,他命令巴勒和金百裏率領騎兵營,對牙山的周邊進行騷擾,並派出少量的人馬往清州、平澤和論山方向哨探。
為了打擊朝鮮軍隊的士氣,減少戰場上的阻力,也為了減少糧食消耗,張鹿安命令將俘虜中的將官和軍官留下,將俘虜的朝鮮軍普通士兵九千餘人,利用朝鮮城池裏儲存的物資,讓大家全部好吃好喝一頓後,全部放了迴去。
明軍同時不斷向朝鮮士兵灌輸,明軍此行是為了懲治認賊作父的李倧和清廷的,並不是與朝鮮老百姓為敵,希望大家不要被與大明為敵的亂臣賊子所愚弄。
並讓林慶業、樸太成和尹安國出麵,向朝鮮士兵明確告知,如果不得不戰場相遇,隻要朝鮮士兵舉手投降,明軍可以保證絕不傷害其性命。
被放走的九千名朝鮮士兵就是九千張嘴巴,很快就將明軍的政策信息給宣傳了出去,這一切令朝鮮國王李倧非常緊張,李倧立刻下令將俘虜們全部關押起來,暫時不能重新入役。
但是天下之人的悠悠之口是無法被堵上的,原本就擁護明廷的部分朝鮮官員,很快幫忙將張鹿安廣施仁義的消息在朝鮮大地迅速傳開。
張鹿安沒有想到自己的這次善待俘虜的舉措,竟然取得了這麽好的效果,很快就有隱居在全羅道的故人李時昉派人給張鹿安送信道:
全羅兵主力盡數調往漢城,域南空虛……
公可攻,必應之!
張鹿安聽完後非常開心,他非常能夠理解李時昉,畢竟四肢被人活活砸斷,給他造成了終身殘疾,換成誰的心裏都不好受。
他恨朝鮮國王李倧,他更恨清廷和直接命令發布者,多少年來他一直在忍辱負重,如今終於有了報仇的機會,李時昉因此摩拳擦掌,迫切地想要得到張鹿安的正麵迴應。
但是張鹿安經過一番思考後,沒有選擇按照李時昉希望的那樣,直接率軍在全羅南麵登陸,而是告訴李時昉的使者,現在進攻朝鮮的時機不合適,讓他繼續留在朝鮮境內幫忙打探和傳遞消息即可,暫時不宜輕舉妄動。
李時昉的使者返迴後,告知了張鹿安的主意,李時昉雖然不太滿意,但是還是按照張鹿安所說的那樣,重新陷入了靜默之中。
張鹿安的決定是在朝鮮大軍匯聚完成之前,趁著全羅道和慶尚道的軍隊被“調虎離山”,抽調到漢城的時機,張鹿安決定立刻率領水陸大軍,撤離朝鮮半島,甩開朝鮮軍隊的主力,然後繞過沿途的島嶼,直接進攻濟州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