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濟州勢力溯源頭
朝鮮國王李倧和清廷大臣勞薩的疑問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從全羅道很快就傳來了南麵的準確消息,明軍正對濟州島發動全麵進攻。
朝鮮國王李倧知道水師主力覆沒,再抽調水師前往應戰,那就跟送人頭無異。
如果再從北方調兵,已經來不及了,最為關鍵的是在沒有弄清楚明軍的準確意圖前,李倧不願意發動全部力量與明軍進行決戰。
但是畢竟濟州島屬於朝鮮王國全羅道管理(注:濟州在近代才正式設道),李倧便命令全羅道觀察副使趙北陽率領全羅水軍節製使樸無昌、全羅水軍同僉節製使張在旭、全羅水軍虞侯金在鎬等,率領全羅一地留守的水、陸大軍四千人、護甲戰艦二十艘、近海船隻數十艘,對濟州島進行支援。
同時派人潛往濟州島,命令濟州島的最高行政官員濟州牧使薑進有,組織濟州留守部隊進行積極抵抗,等待著後續大軍的支援。
薑進有拿到命令信後是欲哭無淚,因為他之前接到過國王調令,剛剛將島上的駐軍向北方仁川調走了一大半,他手中剩下的可用之兵,除了隨著自己上任的內禁衛右副率具知誥所率領的禁衛兵560人外,其餘可侍者隻有濟州地方勢力陳家和明家了。
這裏稍微提及一下,朝鮮因為內亂的問題,國內的正規軍隻有國王親自掌握的禁衛軍,其餘道、府、都護府、郡、縣自有兵員均為地方兵,地方兵除了邊境之地算是常備外,像濟州島這樣的偏僻之地,壓根就沒有地方常備軍的,隻能算是預備役,且基本都是依附於地方豪強勢力的主持和管理。
原因很簡單,朝鮮王國中央也沒錢,根本養不起那麽多的軍隊。
所以準確來說此時的濟州島上的正規軍,隻有從五品官銜的內禁衛右副率具知誥率領的560人。
朝鮮正規軍一般會裝備棉甲或者配備一定數量的火槍,所謂的陳家和明家都隻能算是地方實力派,為了保證中央的絕對優勢地位,地方實力派們,一般是不允許擁有強大火力武器的,大多配備冷兵器。
這裏提到的陳家和明家都不是濟州本地人士,他們來自於中國大陸,最遠要追溯到明太祖時期的陳理和明升。
明初之際,洪武大帝席卷四海。
陳理本是陳有諒的兒子,陳有諒敗亡後,他即位成為陳漢皇帝,後來向逼近的明太祖投降,被封為歸德侯;
明升則是割據於四川的大夏國皇帝,被明軍打敗後投降,被封為歸義侯。
由於陳理在湖廣、明升在四川有著很大的威望和影響力,明太祖不好直接將兩人殺掉,為了杜絕不穩定因素,明太祖在大臣的建議下,將陳理一家27口人和明升一家21口人全部發配到朝鮮,並要求他們“不為官,不為民。”
朝鮮國王鑒於此,不敢為難陳、明兩家,對於陳、明兩家一開始還是非常好的,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好”就化為無形了,朝鮮政府將陳、明兩家遷移到當時還算比較蠻荒的濟州島,讓兩家自生自滅。
但是陳、明兩家卻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傳承文化底蘊,徹底在濟州島紮下根來,很多的陳、明兩家的子弟開始違背明太祖的要求,進入到朝鮮的文武軍政係統為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們中的一些人後來就幹脆從濟州島遷往半島內陸,說朝鮮話、服朝鮮裝,徹底融入了朝鮮王國之內。
而留守在濟州島的少數陳、明兩姓的人則與那些遷往內陸的人不一樣,他們雖然也在說朝鮮語,但是幾乎兩家都保存有私塾,對家族內的子弟進行漢語教育,幾乎每家子弟都必須要掌握兩種語言和文字,他們這樣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濟州島南部的西歸浦中文麵居住(注:西歸浦中文麵屬於濟州島上真實地名,可惜在日據時期被日本人殘殺慘重,說漢語的人群幾乎被殺光,在韓國獨立以後,此地被取消建製,中文麵不複存在)。
隻是為什麽陳明兩家一開始不選擇稍微富饒的北部濟州城,而是選擇南部較為荒涼的西歸浦?
這裏必須要提一下濟州島西歸浦的來源和所代表的深厚曆史淵源。
秦朝時的方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離開大陸,為尋求長生不老藥,從大陸膠東半島渡海東行,第一站較大的陸地就來到了徐福眼中的“瀛洲”(實際就是濟州島),那個時候的濟州島還是未開化之地,島上除了一些野人外,幾乎毫無文明可言。
徐福在濟州島的西南部的巨石之上刻有“朝天”二字,被後世稱為朝天石,用以表明曾經來過此地。
中國人幾乎都有鄉土情結,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願意背井離鄉?
很明顯此時的“瀛洲”與徐福口中的瀛洲差距太遠,徐福帶領下的團隊成員產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
徐福隻好安慰他們,將帶著他們繼續向東尋找“瀛洲”,並在離開濟州島時留下了將會返迴這裏,並從這裏“向西迴家”的話。
為了讓自己的隊員相信自己的話,徐福還將一些路途中生病的男女留在了此地,告訴他們自己不久即將返迴此地,然後帶著他們一起返迴大秦。
可惜徐福最終去了扶桑國,或許是因為源於懼怕,他沒有按照自己的諾言返迴大秦。
但是留守在西歸浦的人們,仍然把徐福離開時的渡口稱作西歸浦,取義“向西而歸的渡口”,西歸浦此地便因此而得名。
而最初的陳、明兩家的子弟,都有著一種強烈的故土情結,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家族能夠從西歸浦港口西歸,能夠返迴大陸,真正的落葉歸根。
隻是西歸浦周圍的土地較為貧瘠,無法供養太多的百姓人口,大量的無地老百姓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遷往較為富饒的北部濟州或者向半島內陸遷徙。
後來留在濟州島的兩大勢力中,陳家家族主要聚居在島北麵,明家族群主要聚居在島南麵。
(本章完)
朝鮮國王李倧和清廷大臣勞薩的疑問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從全羅道很快就傳來了南麵的準確消息,明軍正對濟州島發動全麵進攻。
朝鮮國王李倧知道水師主力覆沒,再抽調水師前往應戰,那就跟送人頭無異。
如果再從北方調兵,已經來不及了,最為關鍵的是在沒有弄清楚明軍的準確意圖前,李倧不願意發動全部力量與明軍進行決戰。
但是畢竟濟州島屬於朝鮮王國全羅道管理(注:濟州在近代才正式設道),李倧便命令全羅道觀察副使趙北陽率領全羅水軍節製使樸無昌、全羅水軍同僉節製使張在旭、全羅水軍虞侯金在鎬等,率領全羅一地留守的水、陸大軍四千人、護甲戰艦二十艘、近海船隻數十艘,對濟州島進行支援。
同時派人潛往濟州島,命令濟州島的最高行政官員濟州牧使薑進有,組織濟州留守部隊進行積極抵抗,等待著後續大軍的支援。
薑進有拿到命令信後是欲哭無淚,因為他之前接到過國王調令,剛剛將島上的駐軍向北方仁川調走了一大半,他手中剩下的可用之兵,除了隨著自己上任的內禁衛右副率具知誥所率領的禁衛兵560人外,其餘可侍者隻有濟州地方勢力陳家和明家了。
這裏稍微提及一下,朝鮮因為內亂的問題,國內的正規軍隻有國王親自掌握的禁衛軍,其餘道、府、都護府、郡、縣自有兵員均為地方兵,地方兵除了邊境之地算是常備外,像濟州島這樣的偏僻之地,壓根就沒有地方常備軍的,隻能算是預備役,且基本都是依附於地方豪強勢力的主持和管理。
原因很簡單,朝鮮王國中央也沒錢,根本養不起那麽多的軍隊。
所以準確來說此時的濟州島上的正規軍,隻有從五品官銜的內禁衛右副率具知誥率領的560人。
朝鮮正規軍一般會裝備棉甲或者配備一定數量的火槍,所謂的陳家和明家都隻能算是地方實力派,為了保證中央的絕對優勢地位,地方實力派們,一般是不允許擁有強大火力武器的,大多配備冷兵器。
這裏提到的陳家和明家都不是濟州本地人士,他們來自於中國大陸,最遠要追溯到明太祖時期的陳理和明升。
明初之際,洪武大帝席卷四海。
陳理本是陳有諒的兒子,陳有諒敗亡後,他即位成為陳漢皇帝,後來向逼近的明太祖投降,被封為歸德侯;
明升則是割據於四川的大夏國皇帝,被明軍打敗後投降,被封為歸義侯。
由於陳理在湖廣、明升在四川有著很大的威望和影響力,明太祖不好直接將兩人殺掉,為了杜絕不穩定因素,明太祖在大臣的建議下,將陳理一家27口人和明升一家21口人全部發配到朝鮮,並要求他們“不為官,不為民。”
朝鮮國王鑒於此,不敢為難陳、明兩家,對於陳、明兩家一開始還是非常好的,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好”就化為無形了,朝鮮政府將陳、明兩家遷移到當時還算比較蠻荒的濟州島,讓兩家自生自滅。
但是陳、明兩家卻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傳承文化底蘊,徹底在濟州島紮下根來,很多的陳、明兩家的子弟開始違背明太祖的要求,進入到朝鮮的文武軍政係統為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們中的一些人後來就幹脆從濟州島遷往半島內陸,說朝鮮話、服朝鮮裝,徹底融入了朝鮮王國之內。
而留守在濟州島的少數陳、明兩姓的人則與那些遷往內陸的人不一樣,他們雖然也在說朝鮮語,但是幾乎兩家都保存有私塾,對家族內的子弟進行漢語教育,幾乎每家子弟都必須要掌握兩種語言和文字,他們這樣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濟州島南部的西歸浦中文麵居住(注:西歸浦中文麵屬於濟州島上真實地名,可惜在日據時期被日本人殘殺慘重,說漢語的人群幾乎被殺光,在韓國獨立以後,此地被取消建製,中文麵不複存在)。
隻是為什麽陳明兩家一開始不選擇稍微富饒的北部濟州城,而是選擇南部較為荒涼的西歸浦?
這裏必須要提一下濟州島西歸浦的來源和所代表的深厚曆史淵源。
秦朝時的方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離開大陸,為尋求長生不老藥,從大陸膠東半島渡海東行,第一站較大的陸地就來到了徐福眼中的“瀛洲”(實際就是濟州島),那個時候的濟州島還是未開化之地,島上除了一些野人外,幾乎毫無文明可言。
徐福在濟州島的西南部的巨石之上刻有“朝天”二字,被後世稱為朝天石,用以表明曾經來過此地。
中國人幾乎都有鄉土情結,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願意背井離鄉?
很明顯此時的“瀛洲”與徐福口中的瀛洲差距太遠,徐福帶領下的團隊成員產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
徐福隻好安慰他們,將帶著他們繼續向東尋找“瀛洲”,並在離開濟州島時留下了將會返迴這裏,並從這裏“向西迴家”的話。
為了讓自己的隊員相信自己的話,徐福還將一些路途中生病的男女留在了此地,告訴他們自己不久即將返迴此地,然後帶著他們一起返迴大秦。
可惜徐福最終去了扶桑國,或許是因為源於懼怕,他沒有按照自己的諾言返迴大秦。
但是留守在西歸浦的人們,仍然把徐福離開時的渡口稱作西歸浦,取義“向西而歸的渡口”,西歸浦此地便因此而得名。
而最初的陳、明兩家的子弟,都有著一種強烈的故土情結,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家族能夠從西歸浦港口西歸,能夠返迴大陸,真正的落葉歸根。
隻是西歸浦周圍的土地較為貧瘠,無法供養太多的百姓人口,大量的無地老百姓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遷往較為富饒的北部濟州或者向半島內陸遷徙。
後來留在濟州島的兩大勢力中,陳家家族主要聚居在島北麵,明家族群主要聚居在島南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