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爾梅出獻好計謀
麵對著日益緊張的戰場態勢,張鹿安為了後路的安全,不得不收縮兵力,並把驍勇善戰的仇有光部給部署到了運河西岸,增設了四處渡口。
雖然做好了後撤的準備,但是張鹿安卻不願意自己組織的這一次進攻,就這麽無疾而終。
張鹿安召集自己的主要參謀人員開會,商討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總讚畫司總司正王征說道:
“大帥,屬下認為我們應該立刻撤退了,然後利用運河加強防守,避免陷入清軍的重軍圍剿之中。依屬下看來,清軍的炮兵集合到達本地之日,就是清軍發動全麵進攻之時,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
張鹿安知道王征說的是對的,但是他的說法很明顯不能滿足張鹿安此時的心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明軍是肯定要撤退的,隻是好不容易調集了六協人馬發動反攻,如果幾乎沒有取得戰果的情況下,就貿然撤退,勢必會對張鹿安的威信以及將士們的士氣造成一定的影響。
這是張鹿安不願意看到的。
正在這個時候,剛剛進入靖北軍幕府的閻爾梅向張鹿安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大帥,我們為何一定要在正麵拚命進攻呢?
清軍的火炮不弱於我,將士的精銳程度更是在我們之上,而且他們剛剛把主帥(陳錦)換掉,新上來的統帥肯定是摩拳擦掌想要大顯身手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敵人那邊,我們沒有多少優勢可言。
他們憑借著之前構建好的堅固工事嚴陣以待,加上敵軍集中於膠州城一帶,我方很難得到便宜。
屬下因此建議,我們不要從正麵硬拚,而是利用小股人馬,將敵人吸引在膠州一帶,然後利用我們的水師優勢,將我軍主力迂迴到清軍的後方,給敵人來一個措手不及的攻擊,並且不給清軍構建堅固防線的機會。”
閻爾梅的建議給張鹿安打開了一個新思路,一直以來他都在刻意加強建設水師力量,除了承擔運輸和水戰的任務外,在戰術上的應用並不是太多,對於閻爾梅提出來的想法,張鹿安是讚賞不已,隨即詢問細節道:
“閻參謀認為應該從何處著手?”
“卑職從西邊來,看到清軍在沿海地帶的設防還是非常空虛的,如果離開膠州太遠,那麽穿插距離太遠且用時太多,非常容易被清軍發現,清軍會有充足的時間做出反應,顯然不合適;
太近了的話,又容易被清軍給及時發現堵住去路。
因此我建議,把水師主攻點放在琅琊台。”
“琅琊台?”
“嗯,對,就是在古鎮口灣西南,昔日的越國一度把都城就建立在此地西北十裏處的琅琊城。
越王勾踐在琅琊山建台,有招攬天下英才之意。
此處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東南有水泊十餘個,水源充足,足可以供應大軍。
西麵的琅琊山居高臨下,東麵的平地還適合種莊稼,登陸以後這個地方還是可以長期據守,更適合放置我方的後勤物資。
退一萬步說,如果實在堅守不住了,隻要留下一定的船隻,還可以將人馬帶到東麵海中的齋堂島上。
真可謂進可攻、退可守之地也。”
張鹿安聽後不住地點頭,對於閻爾梅的說法非常認可。
實際上張鹿安之前也是要求部下組織人力進入山東山區或者沿岸的海島進行據守的,隻是後來“經”逐漸被念歪了,張鹿安因為去了江南,由於主政的文武官員沒有相應的理念,導致登萊這邊的明軍幾乎完全放棄了山東東南沿海一帶的據點。
張鹿安迴到登萊後,對於這一情況是痛心疾首,但是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如今閻爾梅舊事重提,張鹿安愈加覺得自己當初的考慮是對的。
張鹿安於是下定決心,進行一場水陸聯合作戰,從琅琊台進行登陸,打擊請軍的大後方。
為了執行這一戰略,張鹿安把王征留了下來,讓他帶領曹良臣的第四協和丁維嶽率領的第七協留守逢猛堡一帶,將自己的大纛旗留了下來,但是將兩部的騎兵第四營和第七營都給調到了張鹿安的身邊聽令,然後廣樹旗幟,製造明軍主力仍然是在河西的假象,然後在緊鄰著膠州灣的地帶構築半圓形的防禦工事三道,提前做好了一定的防禦準備。
張鹿安本人則是率領剩下的第二、第三、第九和第十共四個協的陸師人馬,在深夜時分利用夜色的掩護,悄悄地撤離膠州灣,乘坐水師船隻隱蔽地離開膠州海麵,沿著海岸線向西南方向航行而去。
航行路上了為了保障後方水路的暢通,張鹿安以主力人馬直抵琅琊台西南角碼頭,而留下了水師遊擊尹尚德襲取了靈山島,以水師遊擊李霞襲取了齋堂島。
次日天色剛亮
張鹿安便以索忠信和孟大勇為前鋒,各自率領所部人馬乘坐小船,分別從琅琊台的西南角娃娃石和正北麵的龍王溜一帶搶灘登陸。
清軍負責守衛琅琊台附近地帶的將領,為投靠清廷的李際遇部將於大忠和於大義兄弟,其中於大忠率領兩千人駐紮在琅琊台西北十裏外的琅琊城;
於大義則是率領一千人駐紮在琅琊台上。
隻是因為於氏兄弟覺得自己身在二線,出身於河南的他們,對於海防的認知壓根不足,覺得自己高枕無憂,防備措施比較鬆弛。
當於大義在宿醉之中被部下叫醒,迷迷糊糊地來到高台之上向東麵望去,但見廣袤無垠的海麵上停泊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各式各樣的船隻,嚇的於大義直接癱軟在地。
“怎麽辦啊?主子?”
旁邊的清軍軍官著急地詢問於大義。
於大義連忙語無倫次地說道:
“快,快發信號,請求增援!”
“信號早就發出了,隻是明軍他們已經登陸了……”
於大義順著部下指引的方向看去,但見無數的明軍旗幟,已經在一員猛將的率領下,直接朝著琅琊台西麵的通道向北方插去,很明顯是想堵住於大義所部的後路。
不僅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明軍下船,張鹿安抽調了各協的騎兵集合起來,讓仇有光率領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九和第十騎兵營,在岸邊快速匯聚以後,在仇有光的率領下,猶如狂風暴雨一般烏壓壓地向著西北方向的琅琊城撲去。
而琅琊城中的於大忠雖然對待百姓非常殘暴,但是對於自己的親弟弟於大義還是非常愛護的,聽聞於大義的求救信號,於大忠當即留下副將五百人在城內守護,自己點起部下一千五百人,就向琅琊台方向增援而來。
行至半路之中,正好與勢如疾火的明軍大隊騎兵相遇。
仇有光壓根不願搭話,直接一馬當先衝入到匆忙列陣的清軍陣營之中,隻是一個衝鋒就將清軍陣型分割成兩半,明軍隨後按營為單位,分別對清軍分割包圍,再肆意地砍殺,打的於大忠壓根就沒有還手餘地。
於大忠此時再也顧不上自己的親弟弟,連忙帶著數十名騎兵騎著快馬,奪路向琅琊城逃去。
隻是令於大忠大跌眼鏡的是,等到他來到琅琊城下,城門樓上掛著的分明是自己留下的副將的腦袋,城頭已經變換了明軍的旗幟,為首一人正是孟大勇,孟大勇大聲地譏諷道:
“於大將軍,鄙人趁著你離開的時候,已經快速地襲占了此地,你的人好不禁打啊。”
於大忠氣的直跺腳,便想要繼續向西北方向逃跑,但是為時已晚,明軍騎兵將領彭心見已經率領本部人馬堵住了於大忠的唯一退路。
彭心見厲聲大叫道:
“快快下馬就擒,否則就別怪彭某不客氣!”
於大忠在無奈之下,隻得放下武器,向明軍投降。
仇有光命令彭心見押著於大忠去見張鹿安,已經登陸的張鹿安立刻就派人將於大忠給送到了琅琊台下。
琅琊台上的於大義看到山下唿喚的哥哥於大忠都已經投降明軍,那自己還拚個什麽勁?
於大義直接下令所部人馬全部放下武器,向明軍正式投降。
張鹿安命令於大義將所部人馬撤出琅琊台,然後命令善於防守的將領張應舉為琅琊留守,率領所部人馬並被俘虜的清兵兩千人,負責琅琊台的防守。
張應舉得令後,立刻就組織清兵俘虜幹起了苦工,讓他們琅琊台北麵三裏外的季家嶺到龍王溜一線挖掘了三道長達十裏的壕溝,外加兩道垣牆,提前了做好了防禦準備。
張鹿安對於張應舉的做法非常滿意,命令水師將軍用物資卸下,並且留下三千名水手暫時上岸,聽從張應舉的調遣,對琅琊台一帶進行防禦工事的加固。
張鹿安將於氏兄弟帶在身邊,命令孟大勇率領本部人馬駐紮在琅琊城,作為琅琊台的前哨的預警陣地。
張鹿安為了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不敢有任何停留,以仇有光率領的騎兵隊為先鋒,穿著清兵的衣服、打著清軍的戰旗,馬不停蹄地向著百裏外的諸城殺去。
(本章完)
麵對著日益緊張的戰場態勢,張鹿安為了後路的安全,不得不收縮兵力,並把驍勇善戰的仇有光部給部署到了運河西岸,增設了四處渡口。
雖然做好了後撤的準備,但是張鹿安卻不願意自己組織的這一次進攻,就這麽無疾而終。
張鹿安召集自己的主要參謀人員開會,商討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總讚畫司總司正王征說道:
“大帥,屬下認為我們應該立刻撤退了,然後利用運河加強防守,避免陷入清軍的重軍圍剿之中。依屬下看來,清軍的炮兵集合到達本地之日,就是清軍發動全麵進攻之時,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
張鹿安知道王征說的是對的,但是他的說法很明顯不能滿足張鹿安此時的心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明軍是肯定要撤退的,隻是好不容易調集了六協人馬發動反攻,如果幾乎沒有取得戰果的情況下,就貿然撤退,勢必會對張鹿安的威信以及將士們的士氣造成一定的影響。
這是張鹿安不願意看到的。
正在這個時候,剛剛進入靖北軍幕府的閻爾梅向張鹿安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大帥,我們為何一定要在正麵拚命進攻呢?
清軍的火炮不弱於我,將士的精銳程度更是在我們之上,而且他們剛剛把主帥(陳錦)換掉,新上來的統帥肯定是摩拳擦掌想要大顯身手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敵人那邊,我們沒有多少優勢可言。
他們憑借著之前構建好的堅固工事嚴陣以待,加上敵軍集中於膠州城一帶,我方很難得到便宜。
屬下因此建議,我們不要從正麵硬拚,而是利用小股人馬,將敵人吸引在膠州一帶,然後利用我們的水師優勢,將我軍主力迂迴到清軍的後方,給敵人來一個措手不及的攻擊,並且不給清軍構建堅固防線的機會。”
閻爾梅的建議給張鹿安打開了一個新思路,一直以來他都在刻意加強建設水師力量,除了承擔運輸和水戰的任務外,在戰術上的應用並不是太多,對於閻爾梅提出來的想法,張鹿安是讚賞不已,隨即詢問細節道:
“閻參謀認為應該從何處著手?”
“卑職從西邊來,看到清軍在沿海地帶的設防還是非常空虛的,如果離開膠州太遠,那麽穿插距離太遠且用時太多,非常容易被清軍發現,清軍會有充足的時間做出反應,顯然不合適;
太近了的話,又容易被清軍給及時發現堵住去路。
因此我建議,把水師主攻點放在琅琊台。”
“琅琊台?”
“嗯,對,就是在古鎮口灣西南,昔日的越國一度把都城就建立在此地西北十裏處的琅琊城。
越王勾踐在琅琊山建台,有招攬天下英才之意。
此處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東南有水泊十餘個,水源充足,足可以供應大軍。
西麵的琅琊山居高臨下,東麵的平地還適合種莊稼,登陸以後這個地方還是可以長期據守,更適合放置我方的後勤物資。
退一萬步說,如果實在堅守不住了,隻要留下一定的船隻,還可以將人馬帶到東麵海中的齋堂島上。
真可謂進可攻、退可守之地也。”
張鹿安聽後不住地點頭,對於閻爾梅的說法非常認可。
實際上張鹿安之前也是要求部下組織人力進入山東山區或者沿岸的海島進行據守的,隻是後來“經”逐漸被念歪了,張鹿安因為去了江南,由於主政的文武官員沒有相應的理念,導致登萊這邊的明軍幾乎完全放棄了山東東南沿海一帶的據點。
張鹿安迴到登萊後,對於這一情況是痛心疾首,但是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如今閻爾梅舊事重提,張鹿安愈加覺得自己當初的考慮是對的。
張鹿安於是下定決心,進行一場水陸聯合作戰,從琅琊台進行登陸,打擊請軍的大後方。
為了執行這一戰略,張鹿安把王征留了下來,讓他帶領曹良臣的第四協和丁維嶽率領的第七協留守逢猛堡一帶,將自己的大纛旗留了下來,但是將兩部的騎兵第四營和第七營都給調到了張鹿安的身邊聽令,然後廣樹旗幟,製造明軍主力仍然是在河西的假象,然後在緊鄰著膠州灣的地帶構築半圓形的防禦工事三道,提前做好了一定的防禦準備。
張鹿安本人則是率領剩下的第二、第三、第九和第十共四個協的陸師人馬,在深夜時分利用夜色的掩護,悄悄地撤離膠州灣,乘坐水師船隻隱蔽地離開膠州海麵,沿著海岸線向西南方向航行而去。
航行路上了為了保障後方水路的暢通,張鹿安以主力人馬直抵琅琊台西南角碼頭,而留下了水師遊擊尹尚德襲取了靈山島,以水師遊擊李霞襲取了齋堂島。
次日天色剛亮
張鹿安便以索忠信和孟大勇為前鋒,各自率領所部人馬乘坐小船,分別從琅琊台的西南角娃娃石和正北麵的龍王溜一帶搶灘登陸。
清軍負責守衛琅琊台附近地帶的將領,為投靠清廷的李際遇部將於大忠和於大義兄弟,其中於大忠率領兩千人駐紮在琅琊台西北十裏外的琅琊城;
於大義則是率領一千人駐紮在琅琊台上。
隻是因為於氏兄弟覺得自己身在二線,出身於河南的他們,對於海防的認知壓根不足,覺得自己高枕無憂,防備措施比較鬆弛。
當於大義在宿醉之中被部下叫醒,迷迷糊糊地來到高台之上向東麵望去,但見廣袤無垠的海麵上停泊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各式各樣的船隻,嚇的於大義直接癱軟在地。
“怎麽辦啊?主子?”
旁邊的清軍軍官著急地詢問於大義。
於大義連忙語無倫次地說道:
“快,快發信號,請求增援!”
“信號早就發出了,隻是明軍他們已經登陸了……”
於大義順著部下指引的方向看去,但見無數的明軍旗幟,已經在一員猛將的率領下,直接朝著琅琊台西麵的通道向北方插去,很明顯是想堵住於大義所部的後路。
不僅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明軍下船,張鹿安抽調了各協的騎兵集合起來,讓仇有光率領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九和第十騎兵營,在岸邊快速匯聚以後,在仇有光的率領下,猶如狂風暴雨一般烏壓壓地向著西北方向的琅琊城撲去。
而琅琊城中的於大忠雖然對待百姓非常殘暴,但是對於自己的親弟弟於大義還是非常愛護的,聽聞於大義的求救信號,於大忠當即留下副將五百人在城內守護,自己點起部下一千五百人,就向琅琊台方向增援而來。
行至半路之中,正好與勢如疾火的明軍大隊騎兵相遇。
仇有光壓根不願搭話,直接一馬當先衝入到匆忙列陣的清軍陣營之中,隻是一個衝鋒就將清軍陣型分割成兩半,明軍隨後按營為單位,分別對清軍分割包圍,再肆意地砍殺,打的於大忠壓根就沒有還手餘地。
於大忠此時再也顧不上自己的親弟弟,連忙帶著數十名騎兵騎著快馬,奪路向琅琊城逃去。
隻是令於大忠大跌眼鏡的是,等到他來到琅琊城下,城門樓上掛著的分明是自己留下的副將的腦袋,城頭已經變換了明軍的旗幟,為首一人正是孟大勇,孟大勇大聲地譏諷道:
“於大將軍,鄙人趁著你離開的時候,已經快速地襲占了此地,你的人好不禁打啊。”
於大忠氣的直跺腳,便想要繼續向西北方向逃跑,但是為時已晚,明軍騎兵將領彭心見已經率領本部人馬堵住了於大忠的唯一退路。
彭心見厲聲大叫道:
“快快下馬就擒,否則就別怪彭某不客氣!”
於大忠在無奈之下,隻得放下武器,向明軍投降。
仇有光命令彭心見押著於大忠去見張鹿安,已經登陸的張鹿安立刻就派人將於大忠給送到了琅琊台下。
琅琊台上的於大義看到山下唿喚的哥哥於大忠都已經投降明軍,那自己還拚個什麽勁?
於大義直接下令所部人馬全部放下武器,向明軍正式投降。
張鹿安命令於大義將所部人馬撤出琅琊台,然後命令善於防守的將領張應舉為琅琊留守,率領所部人馬並被俘虜的清兵兩千人,負責琅琊台的防守。
張應舉得令後,立刻就組織清兵俘虜幹起了苦工,讓他們琅琊台北麵三裏外的季家嶺到龍王溜一線挖掘了三道長達十裏的壕溝,外加兩道垣牆,提前了做好了防禦準備。
張鹿安對於張應舉的做法非常滿意,命令水師將軍用物資卸下,並且留下三千名水手暫時上岸,聽從張應舉的調遣,對琅琊台一帶進行防禦工事的加固。
張鹿安將於氏兄弟帶在身邊,命令孟大勇率領本部人馬駐紮在琅琊城,作為琅琊台的前哨的預警陣地。
張鹿安為了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不敢有任何停留,以仇有光率領的騎兵隊為先鋒,穿著清兵的衣服、打著清軍的戰旗,馬不停蹄地向著百裏外的諸城殺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