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連湯都喝不著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琢磨著要給朱桂張羅一門婚事!
但這隻是個念頭,霍匡沒提出來。
隨後,朱桂與霍匡分開。
霍匡想去看看朱桂治理下的大同府,究竟變成了什麽樣。
而朱桂去找曹炳麟,打算討論一下稅收改革的方案。
“什麽?!”
“殿下說現行的稅收政策有問題?!”
縣衙裏,原本坐著的曹炳麟猛然站起來,驚詫出聲。
他看向朱桂的眼神,就像看見了鬼!
議論國家政策,這可是掉腦袋的事兒!
“怎麽,有問題就不能說?”
朱桂坐在曹炳麟對麵,平靜地掃了他一眼,淡淡地說。
“哦——能!”
“殿下您是皇子,您愛說啥就說啥!”
曹炳麟想到朱桂的身份,便又坐了迴去,冷靜地說。
別人議論國策可能要掉腦袋,但朱桂是皇子,別說議論國策,就算當麵數落朱元璋也無妨。
接著,曹炳麟仔細看了看朱桂送來的稅收改革方案,不禁微微皺眉:
“按照這個說法,殿下認為農業稅在明朝稅收中的比重過高?”
朱桂微微點頭:
“大明一年的稅收兩千多百萬兩,農業稅就占了三千一百多萬兩。”
“這比例確實高了!”
據朱桂所知,朱元璋有嚴重的重農輕商觀念,商人在社會上都沒什麽地位。
相應地,明朝對商人的稅收很低,隻有三十分之一。
這種國策下,明朝稅收主要靠農業,這讓農民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長此以往,會造成百姓困苦的局麵。
“那殿下認為該怎麽辦?”
“難不成不收農業稅?”
曹炳麟猜不透朱桂的心思,隻好試探著問。
朱桂搖了搖頭:
“農田稅可以等以後瞅準機會再免,但眼下咱們能先從別處添點稅收進來。”
“向誰加稅呢?”曹炳麟來了興趣。
“誰兜裏鼓就向誰伸手唄。”朱桂笑言。
曹炳麟一聽,當場愣住了!
雖然聽得雲裏霧裏,可不知怎的,這話裏頭透著股子豪橫勁兒!
朱桂又接著說:
“咱就向商人征稅吧!”
“這群人錢多又不怎麽搞生產,正該好好征他們的稅。我已經草擬了一份商業稅改動的計劃,你拿去辦就是了。”
曹炳麟嘴角隱隱發抖。
他也清楚,這會兒朱桂找上門來,不是來商量的,是來通知他的。
畢竟藩王對藩國那是一把手!
曹炳麟隻能照辦。
“行,我會挑個時候在大同府裏頭推廣開來的。”曹炳麟應道。
心裏頭卻默默祈求,千萬別整出啥亂子來!
朱桂見狀,也不由得笑了笑。
這事兒就算定下了,稅一改,係統任務和藩國稅收的考題估計都能過了。
時間一晃,考察的日子到頭了。
霍匡這些人也準備離開大同府。
臨行前,朱桂讓霍匡帶上大同府的土產品,就是那焦炭、鋼鐵和水泥。
首要的是讓朱元璋瞧瞧新鮮。
再者,朱桂琢磨著,讓霍匡拿這些東西去京城打打廣告,爭取在京城裏打開市場。
霍匡自然沒說個“不”字。
他幾乎能腦補出來,朱元璋見到這些“土特產”時,一臉驚訝的模樣!
跟霍匡預想的迴京後的情景不一樣。
其他幾個藩王三三兩兩地聚成一團,看樣子正商量著什麽大事。
其中,晉王朱棡和秦王朱樉,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神情。
他們望向別人的眼神,就好像是在瞧著已經被打敗的對手!
在大同府的這幾天裏,他倆埋頭苦學!
雖說火車沒造出來,但他們覺得已經掌握了修鐵路的門道!
因此,倆人一合計,打算在自己的封地上,修出比朱桂封地裏更牛的鐵路!
“小十三不是想坑咱們嗎?”
“這迴咱哥倆聯手,反過來給他點顏色看看!”
晉王朱棡的目光掠過不遠處的朱桂,對著身邊的秦王朱樉輕笑道。
朱樉一聽,鬥誌也被點燃,沉聲說:
“單挑咱們贏不了小十三,可要是聯手,他絕不是對手!”
朱棡聽了這話,笑得更開心了。
老話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現在兄弟齊心,覺得肯定能贏朱桂一迴,好從朱元璋那裏領賞!
另一邊,齊王朱榑找到了燕王朱棣。
“四哥,這段時間學了這麽多,你學會造火車或者修鐵路了嗎?”
齊王朱榑一臉疑惑地問。
燕王朱棣搖搖頭:
“一樣都沒學會。”
朱榑聽了這話,臉色一下暗了,因為他也沒能學會。
可轉念一想,來這兒的任務,是朱元璋要他們學會這些東西的!
這下要是學不會,迴去恐怕要挨朱元璋訓了!
正當朱榑心裏七上八下的時候,陶光嘯開了口:
“齊王殿下別灰心,學不會是正常的,因為殿下麵臨的本就是一個難解的局。”
聽見有人出聲,朱榑急忙望過去,發現說話的是那天識破煤炭不簡單的陶光嘯!
朱桂望著陶光嘯,眼裏滿是求助的光,連忙問:
“為什麽是個死胡同呢?還請先生指點迷津!”
朱棣也看向了陶光嘯。
他還從未聽過陶光嘯這樣說。
麵對兩位藩王的疑惑,陶光嘯直接給出了答案:
朱榑聽得一愣:
“為什麽這麽說呢?”
他不太明白陶光嘯的意思。
陶光嘯耐心解釋:
“鐵軌看似簡單,就像隨隨便便鋪在路上,好像沒什麽技術含量。”
“實際上,鐵軌本身的技術含量最高!”
“普通鋼材做鐵軌,因為鐵軌露在外麵,風吹日曬的,容易損壞。”
“再者,鐵軌上要跑火車,如果硬度不夠,那可是車毀人亡的大事。”
“眼下,能造出高質量鐵軌的材料,隻有代王那裏有。”
“所以,我的看法是,必須和代王合作。”
聽了陶光嘯的分析,齊王朱榑和燕王朱棣都陷入了深思。
話已經很明白了!
朱桂是獨一無二的!
要想在鐵路這事上分一杯羹,就得和朱桂合作,不然別說吃肉,連湯都喝不著!
想到這,兩位藩王不由得苦笑。
但這隻是個念頭,霍匡沒提出來。
隨後,朱桂與霍匡分開。
霍匡想去看看朱桂治理下的大同府,究竟變成了什麽樣。
而朱桂去找曹炳麟,打算討論一下稅收改革的方案。
“什麽?!”
“殿下說現行的稅收政策有問題?!”
縣衙裏,原本坐著的曹炳麟猛然站起來,驚詫出聲。
他看向朱桂的眼神,就像看見了鬼!
議論國家政策,這可是掉腦袋的事兒!
“怎麽,有問題就不能說?”
朱桂坐在曹炳麟對麵,平靜地掃了他一眼,淡淡地說。
“哦——能!”
“殿下您是皇子,您愛說啥就說啥!”
曹炳麟想到朱桂的身份,便又坐了迴去,冷靜地說。
別人議論國策可能要掉腦袋,但朱桂是皇子,別說議論國策,就算當麵數落朱元璋也無妨。
接著,曹炳麟仔細看了看朱桂送來的稅收改革方案,不禁微微皺眉:
“按照這個說法,殿下認為農業稅在明朝稅收中的比重過高?”
朱桂微微點頭:
“大明一年的稅收兩千多百萬兩,農業稅就占了三千一百多萬兩。”
“這比例確實高了!”
據朱桂所知,朱元璋有嚴重的重農輕商觀念,商人在社會上都沒什麽地位。
相應地,明朝對商人的稅收很低,隻有三十分之一。
這種國策下,明朝稅收主要靠農業,這讓農民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長此以往,會造成百姓困苦的局麵。
“那殿下認為該怎麽辦?”
“難不成不收農業稅?”
曹炳麟猜不透朱桂的心思,隻好試探著問。
朱桂搖了搖頭:
“農田稅可以等以後瞅準機會再免,但眼下咱們能先從別處添點稅收進來。”
“向誰加稅呢?”曹炳麟來了興趣。
“誰兜裏鼓就向誰伸手唄。”朱桂笑言。
曹炳麟一聽,當場愣住了!
雖然聽得雲裏霧裏,可不知怎的,這話裏頭透著股子豪橫勁兒!
朱桂又接著說:
“咱就向商人征稅吧!”
“這群人錢多又不怎麽搞生產,正該好好征他們的稅。我已經草擬了一份商業稅改動的計劃,你拿去辦就是了。”
曹炳麟嘴角隱隱發抖。
他也清楚,這會兒朱桂找上門來,不是來商量的,是來通知他的。
畢竟藩王對藩國那是一把手!
曹炳麟隻能照辦。
“行,我會挑個時候在大同府裏頭推廣開來的。”曹炳麟應道。
心裏頭卻默默祈求,千萬別整出啥亂子來!
朱桂見狀,也不由得笑了笑。
這事兒就算定下了,稅一改,係統任務和藩國稅收的考題估計都能過了。
時間一晃,考察的日子到頭了。
霍匡這些人也準備離開大同府。
臨行前,朱桂讓霍匡帶上大同府的土產品,就是那焦炭、鋼鐵和水泥。
首要的是讓朱元璋瞧瞧新鮮。
再者,朱桂琢磨著,讓霍匡拿這些東西去京城打打廣告,爭取在京城裏打開市場。
霍匡自然沒說個“不”字。
他幾乎能腦補出來,朱元璋見到這些“土特產”時,一臉驚訝的模樣!
跟霍匡預想的迴京後的情景不一樣。
其他幾個藩王三三兩兩地聚成一團,看樣子正商量著什麽大事。
其中,晉王朱棡和秦王朱樉,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神情。
他們望向別人的眼神,就好像是在瞧著已經被打敗的對手!
在大同府的這幾天裏,他倆埋頭苦學!
雖說火車沒造出來,但他們覺得已經掌握了修鐵路的門道!
因此,倆人一合計,打算在自己的封地上,修出比朱桂封地裏更牛的鐵路!
“小十三不是想坑咱們嗎?”
“這迴咱哥倆聯手,反過來給他點顏色看看!”
晉王朱棡的目光掠過不遠處的朱桂,對著身邊的秦王朱樉輕笑道。
朱樉一聽,鬥誌也被點燃,沉聲說:
“單挑咱們贏不了小十三,可要是聯手,他絕不是對手!”
朱棡聽了這話,笑得更開心了。
老話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現在兄弟齊心,覺得肯定能贏朱桂一迴,好從朱元璋那裏領賞!
另一邊,齊王朱榑找到了燕王朱棣。
“四哥,這段時間學了這麽多,你學會造火車或者修鐵路了嗎?”
齊王朱榑一臉疑惑地問。
燕王朱棣搖搖頭:
“一樣都沒學會。”
朱榑聽了這話,臉色一下暗了,因為他也沒能學會。
可轉念一想,來這兒的任務,是朱元璋要他們學會這些東西的!
這下要是學不會,迴去恐怕要挨朱元璋訓了!
正當朱榑心裏七上八下的時候,陶光嘯開了口:
“齊王殿下別灰心,學不會是正常的,因為殿下麵臨的本就是一個難解的局。”
聽見有人出聲,朱榑急忙望過去,發現說話的是那天識破煤炭不簡單的陶光嘯!
朱桂望著陶光嘯,眼裏滿是求助的光,連忙問:
“為什麽是個死胡同呢?還請先生指點迷津!”
朱棣也看向了陶光嘯。
他還從未聽過陶光嘯這樣說。
麵對兩位藩王的疑惑,陶光嘯直接給出了答案:
朱榑聽得一愣:
“為什麽這麽說呢?”
他不太明白陶光嘯的意思。
陶光嘯耐心解釋:
“鐵軌看似簡單,就像隨隨便便鋪在路上,好像沒什麽技術含量。”
“實際上,鐵軌本身的技術含量最高!”
“普通鋼材做鐵軌,因為鐵軌露在外麵,風吹日曬的,容易損壞。”
“再者,鐵軌上要跑火車,如果硬度不夠,那可是車毀人亡的大事。”
“眼下,能造出高質量鐵軌的材料,隻有代王那裏有。”
“所以,我的看法是,必須和代王合作。”
聽了陶光嘯的分析,齊王朱榑和燕王朱棣都陷入了深思。
話已經很明白了!
朱桂是獨一無二的!
要想在鐵路這事上分一杯羹,就得和朱桂合作,不然別說吃肉,連湯都喝不著!
想到這,兩位藩王不由得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