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此戰,他要將自己所學盡情施展!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朱元璋得到了消息,不久將出現徹底消滅北元的好機會!
\"父皇,是什麽樣的機會?\" 不清楚詳情的朱棣好奇地問。
\"北元可汗孛兒隻斤·也速迭兒年邁且病重,加之他篡位得位,根基不穩,北元內部常常紛爭不斷。我得到消息,這位可汗恐怕時日無多,一旦他去世,無人能壓製蒙古各部,那時便是北元政權四分五裂的時刻。
這樣的好機會,正是我們徹底根除北元政權,為子孫後代解決隱患的絕佳時機!\"
朱元璋沒有保留,將了解到的情報和想法全盤托出。 畢竟這些都是自己的兒子,也沒什麽需要藏著掖著的。
聽了朱元璋的話,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
特別是朱榑,他神情複雜,下意識問:“父皇,這消息不會有假吧?”
“不會,這是錦衣衛傳來的。”朱元璋淡淡迴答。
朱元璋對自己的眼睛——錦衣衛,可是十足信任。
得知錦衣衛竟然連北元殘餘勢力裏都有眼線,朱榑眼中滿是震驚!
那可是在茫茫草原上的北元餘黨啊!
朱元璋竟能在那裏安插錦衣衛的間諜,讓朱榑既震驚又佩服!
朱桂對此倒並不覺得驚訝。
草原上有錦衣衛的人也不奇怪,畢竟草原與大明相連。
朱桂知道,就連隔海相望的東瀛,錦衣衛也有布置。
僅憑這些手腕,就能看出朱元璋有多厲害!
朱元璋顯然不想在錦衣衛的問題上多糾纏,接著叮囑朱桂三人:
“估計秋天就能北伐了,你們三個現在開始就要做好準備,軍隊訓練也不能放鬆。”
朱棣和朱榑從朱元璋口中確認了出兵計劃,尤其得知是在秋天,兩人精神為之一振!
兩人自幼愛刀槍弄棒,兵書熟讀,又有隨軍出征的經驗,尤其是朱棣,還有軍功在身。
軍事,簡直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此時的朱棣和朱榑,與在大同府時的萎靡不振截然不同,滿臉都是自信!
同時,兩人不約而同地瞥了朱桂一眼。
這一刻,朱棣和朱榑心裏懸著的石頭微微落地,臉上甚至露出了笑容。
這段時間以來,因朱桂在治理封地上的傑出表現,兩人常被朱元璋批評。
但情況不同了!
治國經商,朱棣二人承認確實比不上朱桂!
但說到帶兵打仗,兩人覺得遠遠超過朱桂!
這次朱桂總不能再拖我們後腿了吧!
朱棣和朱榑兩人樂嗬嗬地想著,笑容更加燦爛。
朱元璋也注意到了朱棣二人的表情,大致猜到他們高興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朱棣覺得朱桂不通軍事,所以不必擔心朱桂的競爭而感到高興。
其實,不隻是朱棣二人這樣看朱桂。
朱元璋心裏也是這麽認為的。
因為朱桂從小就沒展現過帶兵打仗的能力,對此也不感興趣。
相比之下,
朱棣從小就對帶兵作戰充滿熱情,如今更是戰功赫赫。
這樣一比較,在作戰方麵,朱元璋自然覺得朱棣他們更強。
不過,朱元璋並沒有因此輕視朱桂。
畢竟,人不可能樣樣精通。
想到這裏,朱元璋安慰朱桂說:
“關於北伐的事,小十三你別多想了,危險的事讓你四哥他們去,你們就別跟他們比了,你還小呢。”
朱桂聽了朱元璋的話,笑而不語。
他知道,朱元璋這不是嘲笑,而是真心關懷。
因為朱桂從前也沒展現出軍事方麵的才能,如今朱元璋認為他在軍事上不如立有軍功的朱棣,也合情合理。
麵對朱元璋的安慰,朱桂故作懵懂地說:“父皇說的是。”
同時,他還向朱棣和朱榑拱手道:
“將來北伐時,還請兩位哥哥多照顧大同,我在大同傾注了不少心血,不能讓草原軍隊進來,否則就全完了。”
朱棣和朱榑聽完朱桂這番話,頓時覺得心情舒暢!
這是朱桂在求我們幫忙啊!
這些日子以來,朱桂一直是朱元璋口中的皇子典範,讓朱棣和朱榑學習的對象。
而現在這位模範皇子,因為不懂軍事,竟然請求兩位擅長打仗的哥哥保護大同。
這讓朱棣和朱榑覺得很是受用!
這一個多月積壓在他們心頭的鬱悶,因朱桂這句話而煙消雲散。
接著,朱棣和朱榑露出了來到大同府後最燦爛的笑容,向朱桂保證:
“小十三放心,一旦開戰,你的大同府一磚一瓦都安然無恙!”
“說起來,草原那邊挺危險的,我看小十三你還是留在大同的好。”
聽了朱棣二人的話,朱桂不禁笑了笑。
實際上,如果說到對草原用兵,整個大明可能還真沒有人比朱桂更合適。
畢竟,朱桂繼承了謔謔謔的模板。
這意味著他也繼承了謔謔謔的軍事才華。
而謔謔謔,可是個讓漠北無王庭的猛將!
誰能比他更懂草原上的戰鬥?
或許未來的帝王朱棣可以,但現在尚未成熟的朱棣絕對不行!
因為有這樣的底牌,朱桂對這次北伐並未心生退意。
他要完成競爭任務,贏得全套化工體係的獎勵!
朱元璋望著眼前的兄弟和睦景象,臉上洋溢著和煦的笑容,這樣的溫暖場景總能深深打動他。
隨後,他又一遍提醒朱桂要保重身體,不可過度操勞,隨即踏上了離別的火車。
……
時光匆匆,轉眼間已至秋高氣爽。
大同府的水泥路已然鋪設完畢,路麵的暢通無阻讓周圍州縣的百姓豔羨不已。
這條道路的修建,極大地加速了南北商隊的行程,促進了各地的交流互惠。
隨著水泥路的竣工,加上大同府內濃厚的文化氛圍與官員們的共同努力,整個城市的發展速度驚人!
同時,由於朱桂開放了代理權,
水泥、玻璃等高質量且實用的產品開始遍布明朝各地,引發了民眾搶購的熱潮,朱桂的錢財也隨之滾滾而來。
然而,朱桂的心思早已不在這些金錢之上。
因為,朱元璋北伐的號令已經下達。
這一命令,如石投靜水,激起千層浪!
明朝大軍浩浩蕩蕩向北進發,目標直指漠北,力求徹底清除北元殘餘勢力。
朱元璋得到了消息,不久將出現徹底消滅北元的好機會!
\"父皇,是什麽樣的機會?\" 不清楚詳情的朱棣好奇地問。
\"北元可汗孛兒隻斤·也速迭兒年邁且病重,加之他篡位得位,根基不穩,北元內部常常紛爭不斷。我得到消息,這位可汗恐怕時日無多,一旦他去世,無人能壓製蒙古各部,那時便是北元政權四分五裂的時刻。
這樣的好機會,正是我們徹底根除北元政權,為子孫後代解決隱患的絕佳時機!\"
朱元璋沒有保留,將了解到的情報和想法全盤托出。 畢竟這些都是自己的兒子,也沒什麽需要藏著掖著的。
聽了朱元璋的話,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
特別是朱榑,他神情複雜,下意識問:“父皇,這消息不會有假吧?”
“不會,這是錦衣衛傳來的。”朱元璋淡淡迴答。
朱元璋對自己的眼睛——錦衣衛,可是十足信任。
得知錦衣衛竟然連北元殘餘勢力裏都有眼線,朱榑眼中滿是震驚!
那可是在茫茫草原上的北元餘黨啊!
朱元璋竟能在那裏安插錦衣衛的間諜,讓朱榑既震驚又佩服!
朱桂對此倒並不覺得驚訝。
草原上有錦衣衛的人也不奇怪,畢竟草原與大明相連。
朱桂知道,就連隔海相望的東瀛,錦衣衛也有布置。
僅憑這些手腕,就能看出朱元璋有多厲害!
朱元璋顯然不想在錦衣衛的問題上多糾纏,接著叮囑朱桂三人:
“估計秋天就能北伐了,你們三個現在開始就要做好準備,軍隊訓練也不能放鬆。”
朱棣和朱榑從朱元璋口中確認了出兵計劃,尤其得知是在秋天,兩人精神為之一振!
兩人自幼愛刀槍弄棒,兵書熟讀,又有隨軍出征的經驗,尤其是朱棣,還有軍功在身。
軍事,簡直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此時的朱棣和朱榑,與在大同府時的萎靡不振截然不同,滿臉都是自信!
同時,兩人不約而同地瞥了朱桂一眼。
這一刻,朱棣和朱榑心裏懸著的石頭微微落地,臉上甚至露出了笑容。
這段時間以來,因朱桂在治理封地上的傑出表現,兩人常被朱元璋批評。
但情況不同了!
治國經商,朱棣二人承認確實比不上朱桂!
但說到帶兵打仗,兩人覺得遠遠超過朱桂!
這次朱桂總不能再拖我們後腿了吧!
朱棣和朱榑兩人樂嗬嗬地想著,笑容更加燦爛。
朱元璋也注意到了朱棣二人的表情,大致猜到他們高興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朱棣覺得朱桂不通軍事,所以不必擔心朱桂的競爭而感到高興。
其實,不隻是朱棣二人這樣看朱桂。
朱元璋心裏也是這麽認為的。
因為朱桂從小就沒展現過帶兵打仗的能力,對此也不感興趣。
相比之下,
朱棣從小就對帶兵作戰充滿熱情,如今更是戰功赫赫。
這樣一比較,在作戰方麵,朱元璋自然覺得朱棣他們更強。
不過,朱元璋並沒有因此輕視朱桂。
畢竟,人不可能樣樣精通。
想到這裏,朱元璋安慰朱桂說:
“關於北伐的事,小十三你別多想了,危險的事讓你四哥他們去,你們就別跟他們比了,你還小呢。”
朱桂聽了朱元璋的話,笑而不語。
他知道,朱元璋這不是嘲笑,而是真心關懷。
因為朱桂從前也沒展現出軍事方麵的才能,如今朱元璋認為他在軍事上不如立有軍功的朱棣,也合情合理。
麵對朱元璋的安慰,朱桂故作懵懂地說:“父皇說的是。”
同時,他還向朱棣和朱榑拱手道:
“將來北伐時,還請兩位哥哥多照顧大同,我在大同傾注了不少心血,不能讓草原軍隊進來,否則就全完了。”
朱棣和朱榑聽完朱桂這番話,頓時覺得心情舒暢!
這是朱桂在求我們幫忙啊!
這些日子以來,朱桂一直是朱元璋口中的皇子典範,讓朱棣和朱榑學習的對象。
而現在這位模範皇子,因為不懂軍事,竟然請求兩位擅長打仗的哥哥保護大同。
這讓朱棣和朱榑覺得很是受用!
這一個多月積壓在他們心頭的鬱悶,因朱桂這句話而煙消雲散。
接著,朱棣和朱榑露出了來到大同府後最燦爛的笑容,向朱桂保證:
“小十三放心,一旦開戰,你的大同府一磚一瓦都安然無恙!”
“說起來,草原那邊挺危險的,我看小十三你還是留在大同的好。”
聽了朱棣二人的話,朱桂不禁笑了笑。
實際上,如果說到對草原用兵,整個大明可能還真沒有人比朱桂更合適。
畢竟,朱桂繼承了謔謔謔的模板。
這意味著他也繼承了謔謔謔的軍事才華。
而謔謔謔,可是個讓漠北無王庭的猛將!
誰能比他更懂草原上的戰鬥?
或許未來的帝王朱棣可以,但現在尚未成熟的朱棣絕對不行!
因為有這樣的底牌,朱桂對這次北伐並未心生退意。
他要完成競爭任務,贏得全套化工體係的獎勵!
朱元璋望著眼前的兄弟和睦景象,臉上洋溢著和煦的笑容,這樣的溫暖場景總能深深打動他。
隨後,他又一遍提醒朱桂要保重身體,不可過度操勞,隨即踏上了離別的火車。
……
時光匆匆,轉眼間已至秋高氣爽。
大同府的水泥路已然鋪設完畢,路麵的暢通無阻讓周圍州縣的百姓豔羨不已。
這條道路的修建,極大地加速了南北商隊的行程,促進了各地的交流互惠。
隨著水泥路的竣工,加上大同府內濃厚的文化氛圍與官員們的共同努力,整個城市的發展速度驚人!
同時,由於朱桂開放了代理權,
水泥、玻璃等高質量且實用的產品開始遍布明朝各地,引發了民眾搶購的熱潮,朱桂的錢財也隨之滾滾而來。
然而,朱桂的心思早已不在這些金錢之上。
因為,朱元璋北伐的號令已經下達。
這一命令,如石投靜水,激起千層浪!
明朝大軍浩浩蕩蕩向北進發,目標直指漠北,力求徹底清除北元殘餘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