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精力有限!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作者:何意啥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桂是個進取心強、精力旺盛的狠角色!
想到這,朱元璋越發覺得朱桂像年輕時候的自己!
接著,朱元璋就對著眼前的臣子,講起朱桂的兩個解決問題的妙招。
“各位瞧瞧代王的提議。”
“一個是開放海禁,建海上絲綢之路,把海外金銀賺迴來。”
“另一個是建立大明海軍,拿下海外金銀礦,他認為有足夠的金銀兌換,就能增強百姓對寶鈔的信心。”
“大家看,該選哪個?”
朝堂上,朱元璋坐在主位,對下麵的大臣們問道。
這是正常的討論程序,朱元璋拿不定主意時,就拿到朝堂上讓大家商量。
然後討論出個合適的方案。
原戶部左侍郎、現任戶部尚書楊靖站了出來,拱手說:
“臣認為應該開放海禁,建海上絲綢之路,用貿易的方式取得海外金銀!”
“這法子以前陸上的絲綢之路就驗證過了,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好法子。”
楊靖出身貧寒,原先當的是戶部左侍郎,後來原來的戶部尚書得罪了朱桂,而朱桂的勢力卻越來越大。
雖然朱桂沒直接找他麻煩,但那戶部尚書自己嚇得生病,最後被免了職。
接著,原來的戶部左侍郎楊靖就升了戶部尚書。
楊靖地位高了後,心裏對朱桂挺感激。
“對,這麽說來確實有道理。”
朱元璋聽著點了點頭。
畢竟走一條已被證實成功的路,確實讓人放心些。
可就在這時,涼國公藍玉站了出來,拱手道:
“陛下,末將認為應該發展大明海軍,攻占海外金銀礦!這法子簡便快速,比做買賣強多了!”
隨後,大臣們就開始站隊了。
以楊靖為首的文官派紛紛支持開放海禁,建海上絲綢之路。
以藍玉為首的武將派則支持發展大明海軍,占領海外金銀礦。
朱元璋一看朝中這些人的樣子,立刻明白了他們的小心思。
建海上絲綢之路,做貿易便於文官插手,他們能從中得益。
打造海軍搶金銀,那就得武將出馬,武將也能得好處。
所以現在朝上的文臣武將,就這麽分成兩派吵起來了!
想通這一層後,朱元璋的頭一下就大了。
我讓你們來出主意,結果你們隻想著自己那點小算盤,一點大局觀都沒有!
這麽比起來,朱元璋覺得還是朱桂好!
朱桂心裏似乎沒有他自己!
朱桂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對國家對人民有利的,可以說朱桂全心全意為了大明!
朱元璋想到這裏,再看看眼前還在爭吵的文臣武將,越發覺得他們像一群蛀蟲!
跟這群蛀蟲一起,怎麽能建設好大明呢?!
“召代王來應天府,這事我要當麵問他!”
朱元璋懶得看這群吵鬧的官員,直接站起來對旁邊的錦衣衛下令。
說完,老朱甩袖離開了。
原地那些爭吵的大臣都愣住了!
但並沒有官員因為朱元璋生氣而害怕,畢竟法不責眾,再說他們也隻是出主意而已。
所以老朱生生氣就算了,誰也不會真受罰,就像啥事兒也沒發生一樣。
隨後,官員們注意到朱元璋要召朱桂來詢問的命令,不少人心思一動。
文官武將們都打算在朱桂見朱元璋前,去勸朱桂支持自己的計劃。
畢竟這國策一旦定了,就決定了是文官吃肉,武將喝湯;
還是武將吃肉,文官喝湯。
後來,朱桂接到了朱元璋的旨意,加上有些事情要當麵補充,便來到了應天府。
文官武將都派了代表,帶著厚禮去找朱桂,朱桂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
緊接著,朱桂就被錦衣衛引入朝堂。
正式參與討論!
“小十三,你可算來了!”
朱元璋見朱桂到場,臉上有些高興。
老朱壓根沒提上次朱桂逃婚的事,直接談起了正事。
“現在朝中文武百官,都隻想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出的主意私心太重。”
“所以我問問你,你那兩個建議,你更偏向哪一個?”
朱元璋這話一出口,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低下了頭。
不過這種事情,也沒法子……
現在爭論國家大計的方向,損失的不過是麵子上的一點擦傷,將來可是能吃到肉的啊!
隻要咱們能開辟海上絲綢之路,那文官們就有肉吃了!
隻要咱們能建起大明海軍,那武將們也跟著吃肉不誤!
所以,為了將來的口福,這群官員甘願冒著被朱元璋責怪的風險,也要和對手陣營的人吵個明白。
可讓滿朝文武沒想到的是,朱元璋根本不理他們這些利益相關的老油條,直接問起了年僅17歲的代王朱桂!
一時間,代王朱桂成了朝堂上萬眾矚目的焦點!
藍玉和楊靖都眼巴巴地望著朱桂,我送的禮你都收下了,總該站在我這邊了吧?
兩人心裏都是這麽盤算的。
“兒臣以為,如果官員們的精力有限,那應當先發展大明海軍,用軍隊去海外搶金銀財寶!”
朱桂不加思索,直接開口。
這些問題,他來之前早就琢磨透了。
這話一出,楊靖的臉色立馬難看起來!
而旁邊的藍玉,則差點歡唿起來!
以前藍玉還犯愁,朱桂連北元朝廷都滅了,以後自己這樣的武將豈不是沒了用武之地!
武將要是沒了用武之地,很可能就等著被晾一邊,甚至兔死狗烹了。
但現在,如果能建立大明海軍,藍玉這樣的武將又能揮刀上陣了!
這樣一來,既有銀子撈,又保得住位子!
藍玉感激地望了朱桂一眼,這主意出得真妙!
殿下真是沒看錯人!
藍玉越看朱桂越覺得順眼。
“你也想發展大明海軍嗎?”
朱元璋聽了,微微點頭。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也傾向大力建設大明海軍。
理由很簡單,他自己覺得沒那經濟頭腦,海上絲綢之路這種事兒他自認幹不來。
還不如直接建海軍,出海搶劫來得直截了當。
正當朱元璋準備采納朱桂的建議時,忽然敏感地捕捉到了朱桂話中的前提條件——
“如果官員們的精力有限的話!”
想到這,朱元璋越發覺得朱桂像年輕時候的自己!
接著,朱元璋就對著眼前的臣子,講起朱桂的兩個解決問題的妙招。
“各位瞧瞧代王的提議。”
“一個是開放海禁,建海上絲綢之路,把海外金銀賺迴來。”
“另一個是建立大明海軍,拿下海外金銀礦,他認為有足夠的金銀兌換,就能增強百姓對寶鈔的信心。”
“大家看,該選哪個?”
朝堂上,朱元璋坐在主位,對下麵的大臣們問道。
這是正常的討論程序,朱元璋拿不定主意時,就拿到朝堂上讓大家商量。
然後討論出個合適的方案。
原戶部左侍郎、現任戶部尚書楊靖站了出來,拱手說:
“臣認為應該開放海禁,建海上絲綢之路,用貿易的方式取得海外金銀!”
“這法子以前陸上的絲綢之路就驗證過了,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好法子。”
楊靖出身貧寒,原先當的是戶部左侍郎,後來原來的戶部尚書得罪了朱桂,而朱桂的勢力卻越來越大。
雖然朱桂沒直接找他麻煩,但那戶部尚書自己嚇得生病,最後被免了職。
接著,原來的戶部左侍郎楊靖就升了戶部尚書。
楊靖地位高了後,心裏對朱桂挺感激。
“對,這麽說來確實有道理。”
朱元璋聽著點了點頭。
畢竟走一條已被證實成功的路,確實讓人放心些。
可就在這時,涼國公藍玉站了出來,拱手道:
“陛下,末將認為應該發展大明海軍,攻占海外金銀礦!這法子簡便快速,比做買賣強多了!”
隨後,大臣們就開始站隊了。
以楊靖為首的文官派紛紛支持開放海禁,建海上絲綢之路。
以藍玉為首的武將派則支持發展大明海軍,占領海外金銀礦。
朱元璋一看朝中這些人的樣子,立刻明白了他們的小心思。
建海上絲綢之路,做貿易便於文官插手,他們能從中得益。
打造海軍搶金銀,那就得武將出馬,武將也能得好處。
所以現在朝上的文臣武將,就這麽分成兩派吵起來了!
想通這一層後,朱元璋的頭一下就大了。
我讓你們來出主意,結果你們隻想著自己那點小算盤,一點大局觀都沒有!
這麽比起來,朱元璋覺得還是朱桂好!
朱桂心裏似乎沒有他自己!
朱桂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對國家對人民有利的,可以說朱桂全心全意為了大明!
朱元璋想到這裏,再看看眼前還在爭吵的文臣武將,越發覺得他們像一群蛀蟲!
跟這群蛀蟲一起,怎麽能建設好大明呢?!
“召代王來應天府,這事我要當麵問他!”
朱元璋懶得看這群吵鬧的官員,直接站起來對旁邊的錦衣衛下令。
說完,老朱甩袖離開了。
原地那些爭吵的大臣都愣住了!
但並沒有官員因為朱元璋生氣而害怕,畢竟法不責眾,再說他們也隻是出主意而已。
所以老朱生生氣就算了,誰也不會真受罰,就像啥事兒也沒發生一樣。
隨後,官員們注意到朱元璋要召朱桂來詢問的命令,不少人心思一動。
文官武將們都打算在朱桂見朱元璋前,去勸朱桂支持自己的計劃。
畢竟這國策一旦定了,就決定了是文官吃肉,武將喝湯;
還是武將吃肉,文官喝湯。
後來,朱桂接到了朱元璋的旨意,加上有些事情要當麵補充,便來到了應天府。
文官武將都派了代表,帶著厚禮去找朱桂,朱桂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
緊接著,朱桂就被錦衣衛引入朝堂。
正式參與討論!
“小十三,你可算來了!”
朱元璋見朱桂到場,臉上有些高興。
老朱壓根沒提上次朱桂逃婚的事,直接談起了正事。
“現在朝中文武百官,都隻想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出的主意私心太重。”
“所以我問問你,你那兩個建議,你更偏向哪一個?”
朱元璋這話一出口,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低下了頭。
不過這種事情,也沒法子……
現在爭論國家大計的方向,損失的不過是麵子上的一點擦傷,將來可是能吃到肉的啊!
隻要咱們能開辟海上絲綢之路,那文官們就有肉吃了!
隻要咱們能建起大明海軍,那武將們也跟著吃肉不誤!
所以,為了將來的口福,這群官員甘願冒著被朱元璋責怪的風險,也要和對手陣營的人吵個明白。
可讓滿朝文武沒想到的是,朱元璋根本不理他們這些利益相關的老油條,直接問起了年僅17歲的代王朱桂!
一時間,代王朱桂成了朝堂上萬眾矚目的焦點!
藍玉和楊靖都眼巴巴地望著朱桂,我送的禮你都收下了,總該站在我這邊了吧?
兩人心裏都是這麽盤算的。
“兒臣以為,如果官員們的精力有限,那應當先發展大明海軍,用軍隊去海外搶金銀財寶!”
朱桂不加思索,直接開口。
這些問題,他來之前早就琢磨透了。
這話一出,楊靖的臉色立馬難看起來!
而旁邊的藍玉,則差點歡唿起來!
以前藍玉還犯愁,朱桂連北元朝廷都滅了,以後自己這樣的武將豈不是沒了用武之地!
武將要是沒了用武之地,很可能就等著被晾一邊,甚至兔死狗烹了。
但現在,如果能建立大明海軍,藍玉這樣的武將又能揮刀上陣了!
這樣一來,既有銀子撈,又保得住位子!
藍玉感激地望了朱桂一眼,這主意出得真妙!
殿下真是沒看錯人!
藍玉越看朱桂越覺得順眼。
“你也想發展大明海軍嗎?”
朱元璋聽了,微微點頭。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也傾向大力建設大明海軍。
理由很簡單,他自己覺得沒那經濟頭腦,海上絲綢之路這種事兒他自認幹不來。
還不如直接建海軍,出海搶劫來得直截了當。
正當朱元璋準備采納朱桂的建議時,忽然敏感地捕捉到了朱桂話中的前提條件——
“如果官員們的精力有限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