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驚變前夜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厚熜斜倚漢白玉欄杆,笑著對一旁的麥福道:“昔年太宗將仁宗立為太子,原本想借立儲堵住文臣們的口,好讓他們盡心盡力為他謀劃永樂新政,可惜……”
他看了一眼麥福,言道:“麥大伴,可知後來發生何事?”
麥福冥思苦想,一臉疑惑的樣子,最後隻能苦著臉說道:“主上,臣實在愚鈍,不如陛下博覽群書,見多識廣,不知當年發生了何事。”
朱厚熜哈哈一笑,自顧自地解釋。
“誰料想文臣盡是些不識趣的,在立儲大典上公然脫衣,將太祖的祖訓刻在身上,衣服上,希望太宗謹遵祖訓,日日念誦,勸誡他停止下西洋,這可讓殺伐果斷的太宗都犯了難。”
隨即他的聲音一頓,神情淡漠地言道:“今日的朝臣比之太宗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力壓服是無能狂怒之舉。要讓他們心甘情願按你的想法來,才是真正的智慧!”
說罷朱厚熜一甩龍袍,徑直朝著奉天殿走去。
麥福慢了一個步子,緊緊跟在朱厚熜身後。
遠處巡視的陸炳,也慢慢朝著朱厚熜靠近。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陸炳雖然離朱厚熜有五六米的距離,但以他的能力絕對有把握在一息內衝到朱厚熜身前。
奉天殿內,朱厚璁仔細地查看了之前安置的周天儀、布置好的輸水管道、導雷線路。
不得不說,古代工匠的技藝確實有獨到之處,朱厚熜僅僅隻是提供了一個想法,他們就將其變為了現實。
淡紫色的銅鏈,從奉天殿的四個方向蜿蜒而上,仿若蛟龍一般氣勢凜凜。
匠人巧妙地安排,非但沒有使銅鏈破壞大殿原本的樣貌,反而讓二者相得益彰,讓原本莊嚴肅穆的大殿,多了一份威嚴。
銅鏈的末端貫入大殿底部,最後連接到周天儀四隻玄武獸的蛇尾上。
瓷管被刷成和柱子一樣的顏色,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大殿四周。
朱厚熜看著眼前的布置,滿意地點了點頭。
啟靈儀式,就定在他登基之後,屆時就可展現這件神器的威力!
他側過身問一旁的麥福道:“內閣確定好朕登基的章程了嗎?”
麥福道:“主上登基的日子定在五月十六,相應的儀軌都仿照武宗皇帝,內閣並沒有大作改動。”
朱厚熜點點頭,他的時間不多了,他必須要在五月十六日之前確立政統上的地位,他可不想來一次君臣對罵,自己喊誰叫爹,還要別人說三道四。
“對了,張璁的近況如何?”
朱厚熜看向遠處的陸炳,麵容英偉的少年快步走了過來,以他的耳力,朱厚熜的問話聽得清清楚楚。
他過來先朝朱厚熜行了一個禮,言道:“張璁來京之後,未曾拜訪任何一個官員,反而到京城各大集市逛了一遍。今早他去了東區的餛飩攤,點了一碗小蔥羊肉餛飩,中午又去吃了肉夾饃……”
陸炳一臉的腹誹,他實在無法想象,張璁一碗羊肉餛飩能吃整整一個上午,堂堂的觀政學士,竟然見人就問好,三句話不離奉承。
他陸炳就絕不是這樣的人。
朱厚熜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想到了當初和張璁一起吃餛飩的樣子。
眾人口中的張璁,也在看一場好戲。
張鶴齡的大公子醉醺醺的走出百花樓,腳步虛浮無力,眼睛下的黑線分外明顯,可深凹的眼窩裏,那顆眼珠卻不安分地窺視四周。
恰巧一位妙齡的青衣女子正買荷包,和她的婢女有說有笑,不經意地展露一絲側顏,令張大公子神魂顛倒。
不由分說衝到近前,張口就是一句:“姑娘芳齡幾許?”
青衣女子還沒有反應過來,一旁的婢女倒是氣勢洶洶,張口罵道:“好一個輕浮之人,光天化日之下問女子年齡,不知羞恥!”
張大公子哈哈一笑,不氣也不惱,顯擺地揮了揮手中的折扇。
折扇的尾端綴著巴掌大一塊羊脂白玉,扇麵上有名人大家的題詞。
他不慌不忙的言道:“在下唐突了佳人,我是壽寧侯府的公子,不知可否有緣,一聽姑娘芳名。”
婢女的小臉都憋紅了,久居深閨,她何時見過如此不要臉的人。
青衣女子冷若冰霜,剛想開口,遠處就傳來一聲厲喝。
“哪個登徒子?敢欺負老夫的孫女!”
一個須發皆白的威嚴老者,腳步有力,走了過來。
僅僅一個抬眼,就讓張大公子不寒而栗,仿佛在國子監遇到師長一般。
他再抬頭一看,紅袍長須、橫眉,寬額頭,一下子整個人都機靈了,兵部尚書王瓊。
老爺子毫不客氣,上下打量了一番張公子,冷哼一聲。
“問我孫女的年齡,就你這樣的,何不以溺自照麵!”
王瓊話剛出口,臨近餛飩攤上的張璁差點將嘴裏的餛飩吐了出去。
平日威風凜凜的張公子,見到這大明罵神,也不由得連連後退。
甚至還生出了腳底抹油,趕快逃跑的想法。
可惜他想跑,老人家還不依不饒,一陣嘴炮輸出。
王瓊早就看出了張公子的身份,不光罵他,還把他父親和他叔叔罵了個狗血淋頭。
最後讓他的小廝到壽寧侯府,通知他們領迴自己家的公子。
張璁這邊看著爽快,飯量也不覺大了幾分,比平日裏多吃了三個餛飩。
他結完帳,照例和老板娘問好一聲,又到周邊閑逛了一圈,打著拍子迴到了宅院裏。
一迴到自己的房間,他先是拿出桌案上寫了一半的宣紙,提起筆密密麻麻地寫下了今天的見聞。
寫奏折不難,難的是寫出一份言而有物,切中要害的奏本。
他看似隻是在京城閑逛,卻在暗中了解京城的物價、民情,各位大小官員的用餐習慣,府上外出的采買開銷。
此刻張璁文思如泉湧,提筆揮毫,一篇足以震動整個大明的文章就此寫就。
張璁捧起手上的文章,細細讀了幾遍,又提筆修改了幾個措辭,才工工整整地將文章謄寫在奏本專用的書冊上。
他看了一眼麥福,言道:“麥大伴,可知後來發生何事?”
麥福冥思苦想,一臉疑惑的樣子,最後隻能苦著臉說道:“主上,臣實在愚鈍,不如陛下博覽群書,見多識廣,不知當年發生了何事。”
朱厚熜哈哈一笑,自顧自地解釋。
“誰料想文臣盡是些不識趣的,在立儲大典上公然脫衣,將太祖的祖訓刻在身上,衣服上,希望太宗謹遵祖訓,日日念誦,勸誡他停止下西洋,這可讓殺伐果斷的太宗都犯了難。”
隨即他的聲音一頓,神情淡漠地言道:“今日的朝臣比之太宗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力壓服是無能狂怒之舉。要讓他們心甘情願按你的想法來,才是真正的智慧!”
說罷朱厚熜一甩龍袍,徑直朝著奉天殿走去。
麥福慢了一個步子,緊緊跟在朱厚熜身後。
遠處巡視的陸炳,也慢慢朝著朱厚熜靠近。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陸炳雖然離朱厚熜有五六米的距離,但以他的能力絕對有把握在一息內衝到朱厚熜身前。
奉天殿內,朱厚璁仔細地查看了之前安置的周天儀、布置好的輸水管道、導雷線路。
不得不說,古代工匠的技藝確實有獨到之處,朱厚熜僅僅隻是提供了一個想法,他們就將其變為了現實。
淡紫色的銅鏈,從奉天殿的四個方向蜿蜒而上,仿若蛟龍一般氣勢凜凜。
匠人巧妙地安排,非但沒有使銅鏈破壞大殿原本的樣貌,反而讓二者相得益彰,讓原本莊嚴肅穆的大殿,多了一份威嚴。
銅鏈的末端貫入大殿底部,最後連接到周天儀四隻玄武獸的蛇尾上。
瓷管被刷成和柱子一樣的顏色,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大殿四周。
朱厚熜看著眼前的布置,滿意地點了點頭。
啟靈儀式,就定在他登基之後,屆時就可展現這件神器的威力!
他側過身問一旁的麥福道:“內閣確定好朕登基的章程了嗎?”
麥福道:“主上登基的日子定在五月十六,相應的儀軌都仿照武宗皇帝,內閣並沒有大作改動。”
朱厚熜點點頭,他的時間不多了,他必須要在五月十六日之前確立政統上的地位,他可不想來一次君臣對罵,自己喊誰叫爹,還要別人說三道四。
“對了,張璁的近況如何?”
朱厚熜看向遠處的陸炳,麵容英偉的少年快步走了過來,以他的耳力,朱厚熜的問話聽得清清楚楚。
他過來先朝朱厚熜行了一個禮,言道:“張璁來京之後,未曾拜訪任何一個官員,反而到京城各大集市逛了一遍。今早他去了東區的餛飩攤,點了一碗小蔥羊肉餛飩,中午又去吃了肉夾饃……”
陸炳一臉的腹誹,他實在無法想象,張璁一碗羊肉餛飩能吃整整一個上午,堂堂的觀政學士,竟然見人就問好,三句話不離奉承。
他陸炳就絕不是這樣的人。
朱厚熜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想到了當初和張璁一起吃餛飩的樣子。
眾人口中的張璁,也在看一場好戲。
張鶴齡的大公子醉醺醺的走出百花樓,腳步虛浮無力,眼睛下的黑線分外明顯,可深凹的眼窩裏,那顆眼珠卻不安分地窺視四周。
恰巧一位妙齡的青衣女子正買荷包,和她的婢女有說有笑,不經意地展露一絲側顏,令張大公子神魂顛倒。
不由分說衝到近前,張口就是一句:“姑娘芳齡幾許?”
青衣女子還沒有反應過來,一旁的婢女倒是氣勢洶洶,張口罵道:“好一個輕浮之人,光天化日之下問女子年齡,不知羞恥!”
張大公子哈哈一笑,不氣也不惱,顯擺地揮了揮手中的折扇。
折扇的尾端綴著巴掌大一塊羊脂白玉,扇麵上有名人大家的題詞。
他不慌不忙的言道:“在下唐突了佳人,我是壽寧侯府的公子,不知可否有緣,一聽姑娘芳名。”
婢女的小臉都憋紅了,久居深閨,她何時見過如此不要臉的人。
青衣女子冷若冰霜,剛想開口,遠處就傳來一聲厲喝。
“哪個登徒子?敢欺負老夫的孫女!”
一個須發皆白的威嚴老者,腳步有力,走了過來。
僅僅一個抬眼,就讓張大公子不寒而栗,仿佛在國子監遇到師長一般。
他再抬頭一看,紅袍長須、橫眉,寬額頭,一下子整個人都機靈了,兵部尚書王瓊。
老爺子毫不客氣,上下打量了一番張公子,冷哼一聲。
“問我孫女的年齡,就你這樣的,何不以溺自照麵!”
王瓊話剛出口,臨近餛飩攤上的張璁差點將嘴裏的餛飩吐了出去。
平日威風凜凜的張公子,見到這大明罵神,也不由得連連後退。
甚至還生出了腳底抹油,趕快逃跑的想法。
可惜他想跑,老人家還不依不饒,一陣嘴炮輸出。
王瓊早就看出了張公子的身份,不光罵他,還把他父親和他叔叔罵了個狗血淋頭。
最後讓他的小廝到壽寧侯府,通知他們領迴自己家的公子。
張璁這邊看著爽快,飯量也不覺大了幾分,比平日裏多吃了三個餛飩。
他結完帳,照例和老板娘問好一聲,又到周邊閑逛了一圈,打著拍子迴到了宅院裏。
一迴到自己的房間,他先是拿出桌案上寫了一半的宣紙,提起筆密密麻麻地寫下了今天的見聞。
寫奏折不難,難的是寫出一份言而有物,切中要害的奏本。
他看似隻是在京城閑逛,卻在暗中了解京城的物價、民情,各位大小官員的用餐習慣,府上外出的采買開銷。
此刻張璁文思如泉湧,提筆揮毫,一篇足以震動整個大明的文章就此寫就。
張璁捧起手上的文章,細細讀了幾遍,又提筆修改了幾個措辭,才工工整整地將文章謄寫在奏本專用的書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