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劍出如虹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圓月墮進杯中,冷冷的月色埋不盡遊子的鄉愁。
西樵山上少年望一眼天上的明月,又繼續誦讀著手中的書籍。
借著月光,書籍的封麵上明晃晃地寫著——《易經》
來此晚讀的不止他一個,還有幾個同樣年齡的少年,一襲青衫伴著月色共讀。
此刻,他們的目光卻被遠處山林上的一場精彩打鬥給吸引住了。
“誌輔,快看那東側的木棉樹上,有人在爭鬥!”
“對,那幾個人的功夫可俊得很,如飛燕一般在樹梢間穿梭,特別是那白衣帶著鬥笠的男子,我都快看不清他舞的刀了!”
其中一人滿臉豔羨的言道:“我若有這樣的功夫就好了。”他重重地將書丟在地上,大笑道:“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
亭中的少年卻始終不動不搖,目光定定地看在手中的書上。
“嘩啦嘩啦”
鬥笠人一道刀氣,就將圍向他的幾人擊退,他自己則腳尖一點,身體快速向後掠去。
他單腳立於玉蘭樹上,手中的長刀畫出了一個圓,天地在此刻仿佛靜了下來。
除了書生們也隻聽得到自己的心跳,還有偶爾的一兩聲鳥鳴。
七八人都圍了上來,他們手中持著各樣的武器,長劍雙鉤大刀,但鬥笠人隻是拔刀。
他的頭向上一揚,露出了鬥笠下銳利的目光,兩步急衝向前,手起刀落,屍身兩分。
他輕蔑的笑了一聲,語氣古怪道:“中原的高手就如此不堪一擊!”
“厲害呀!”書生們高唿。
鬥笠人耳尖一動,遠遠朝這邊望了一眼,將鬥笠向下壓了幾分,就朝遠處奔去。
亭內的少年終於抬起了頭,他英武的麵孔朝著鬥笠人的方向睥睨了一眼。
他啞聲道:“三年之後,劍下鼠輩爾!”
他將袖子一甩緩緩起身,衣袖被清風鼓動,月色下背影就如乘風而去的仙人一般。
迴到山上的木屋內,俞大猷朝著兩個先生彎腰行了一禮。
王宣將手中的棋子輕輕放下,含笑問道:“誌輔,讀易經可有所收獲?”
“先生,學生資質愚鈍,勉強從中悟出了一個變字!”
“好!”黑色長衫的林福大笑道:“宇宙萬物,天地萬象,自然循環之理就在一個變字!”
他輕輕撫了撫胡須,頗為感慨的笑道:“你已經跟我們讀了三年的書,也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先生!”
俞大猷撲通一聲就要跪下,林福兩步跨到他身前,將他的手攙住。
“臨別在即,怎可做小兒女姿態,我的學生可是要遨遊四海,傲視群雄之人!”
他拉著俞大猷的手來到木屋的棋盤前,“這最後的一局棋,就當做你的出師考驗了!”
兩人站在一側相視而笑之後,邁步迴到了木屋中,隻留俞大猷獨自麵對著棋盤。
棋盤的基座是一根巨大的木柱,上方被刀劈斧砍般,刻滿了橫豎十九道線條。
黑白色鵝卵石磨成的棋子,規整地排列在棋盤上。
月光融融,微風輕拂,俞大猷卻一動不動,在他的眼中仿佛天地隻剩下這一方棋盤。
“戰爭、陣法、人”他喃喃自語。
忽然,他將手伸向一側的棋盒,鄭重地下出了一顆棋子。
刹那間風雲突變,他的整個心神都沉了下去。
“啪啪啪”
他一連幾顆棋子都如狂風驟雨般落下。
棋盤上的形勢也開始變化。
先前黑子占盡優勢,白子隻能做困獸猶鬥之狀。
伴隨著他接連發力,白子也開始絕處逢生,甚至一路高歌猛進,即將要贏下全局。
可就在此刻,俞大猷遲疑了,他握著棋子的手,停在半空久久不敢落下。
木屋內暗中觀察的兩人,也都是點了點頭,林福苦笑道:“狡兔死,走狗烹,一場大勝之後,領兵的將領卻未必能夠贏得人生的勝利!”
他飽含深意地朝著屋外看了一眼,“誌輔顯然明白了我的苦心,但就是不知道他會怎麽做。”
王宣則搖了搖頭,眼中有光,他輕笑道:“少年就是少年,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考慮這麽多,那還是少年嗎?”
就在他話音落下的瞬間,俞大猷重重地將最後一顆白子落下——絕殺!
“哈哈哈哈哈”傳遍山林的大笑聲,擾醒了猴子的美夢,老熊也發出一聲怒吼。
“劈裏啪啦”
棋盤炸開,中央的樹樁裂為兩半,中間是一柄寒光冷凜的寶劍。
“我果然沒有看錯,誌輔,你心性如此啊!”
兩人攜手走到寶劍前,異口同聲道:“拿起劍來!”
俞大猷目光堅定將劍拔起,劍身在月下,閃著寒光。
“這冷光劍,乃是天下罕見的神兵利器,配你再適合不過!”
“其劍如人,劍出如虹,當氣貫長空!”
“先生!”
王宣背過手去遙望著北方,他緩聲道:“學易三年,識劍一朝,今日卻也到了離別的時候。”
“我替你算過一卦,你的機緣在中原”他笑著看向一旁的林福:“林先生希望你,能夠一直潛心讀書以養浩然充沛之氣,有朝一日定當震驚世人。”
林福淡淡一笑,目光中滿是慈祥。
“但,我卻認為少年人當有血性,你是軍戶之子祖上承大明官位,一生注定要在殺伐之中成長。”
他慨歎一聲:“劍挑天下,以戰養身,才是最適合你的法子!”
王軒將手伸進長袖中,從中拿出了一封泛黃的信件。
他鄭重將信交在俞大猷的手中:“我們已經教不了你多少了,可閉門造車不是辦法,有人引路,終歸事半功倍。”
林福也附和道:“我們給你推薦了一位老師,此人是理學大家,也是易道大家,定能讓你有所獲!”
他沉吟片刻,緩緩言道:“若我所料不差,他此刻應在廣東。”
“二位先生所言的,可是蔡清先生!”俞大猷問道。
“正是此人!”
月過山頭,俞大猷向兩人別過。
“從此天高水長,二位先生珍重,大猷拜別了”
他俯身跪下,叩了三個頭。
隨即毅然起身,腰攜寶劍向東而去。
浩大的聲音在山林間迴響,“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西樵山上少年望一眼天上的明月,又繼續誦讀著手中的書籍。
借著月光,書籍的封麵上明晃晃地寫著——《易經》
來此晚讀的不止他一個,還有幾個同樣年齡的少年,一襲青衫伴著月色共讀。
此刻,他們的目光卻被遠處山林上的一場精彩打鬥給吸引住了。
“誌輔,快看那東側的木棉樹上,有人在爭鬥!”
“對,那幾個人的功夫可俊得很,如飛燕一般在樹梢間穿梭,特別是那白衣帶著鬥笠的男子,我都快看不清他舞的刀了!”
其中一人滿臉豔羨的言道:“我若有這樣的功夫就好了。”他重重地將書丟在地上,大笑道:“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
亭中的少年卻始終不動不搖,目光定定地看在手中的書上。
“嘩啦嘩啦”
鬥笠人一道刀氣,就將圍向他的幾人擊退,他自己則腳尖一點,身體快速向後掠去。
他單腳立於玉蘭樹上,手中的長刀畫出了一個圓,天地在此刻仿佛靜了下來。
除了書生們也隻聽得到自己的心跳,還有偶爾的一兩聲鳥鳴。
七八人都圍了上來,他們手中持著各樣的武器,長劍雙鉤大刀,但鬥笠人隻是拔刀。
他的頭向上一揚,露出了鬥笠下銳利的目光,兩步急衝向前,手起刀落,屍身兩分。
他輕蔑的笑了一聲,語氣古怪道:“中原的高手就如此不堪一擊!”
“厲害呀!”書生們高唿。
鬥笠人耳尖一動,遠遠朝這邊望了一眼,將鬥笠向下壓了幾分,就朝遠處奔去。
亭內的少年終於抬起了頭,他英武的麵孔朝著鬥笠人的方向睥睨了一眼。
他啞聲道:“三年之後,劍下鼠輩爾!”
他將袖子一甩緩緩起身,衣袖被清風鼓動,月色下背影就如乘風而去的仙人一般。
迴到山上的木屋內,俞大猷朝著兩個先生彎腰行了一禮。
王宣將手中的棋子輕輕放下,含笑問道:“誌輔,讀易經可有所收獲?”
“先生,學生資質愚鈍,勉強從中悟出了一個變字!”
“好!”黑色長衫的林福大笑道:“宇宙萬物,天地萬象,自然循環之理就在一個變字!”
他輕輕撫了撫胡須,頗為感慨的笑道:“你已經跟我們讀了三年的書,也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先生!”
俞大猷撲通一聲就要跪下,林福兩步跨到他身前,將他的手攙住。
“臨別在即,怎可做小兒女姿態,我的學生可是要遨遊四海,傲視群雄之人!”
他拉著俞大猷的手來到木屋的棋盤前,“這最後的一局棋,就當做你的出師考驗了!”
兩人站在一側相視而笑之後,邁步迴到了木屋中,隻留俞大猷獨自麵對著棋盤。
棋盤的基座是一根巨大的木柱,上方被刀劈斧砍般,刻滿了橫豎十九道線條。
黑白色鵝卵石磨成的棋子,規整地排列在棋盤上。
月光融融,微風輕拂,俞大猷卻一動不動,在他的眼中仿佛天地隻剩下這一方棋盤。
“戰爭、陣法、人”他喃喃自語。
忽然,他將手伸向一側的棋盒,鄭重地下出了一顆棋子。
刹那間風雲突變,他的整個心神都沉了下去。
“啪啪啪”
他一連幾顆棋子都如狂風驟雨般落下。
棋盤上的形勢也開始變化。
先前黑子占盡優勢,白子隻能做困獸猶鬥之狀。
伴隨著他接連發力,白子也開始絕處逢生,甚至一路高歌猛進,即將要贏下全局。
可就在此刻,俞大猷遲疑了,他握著棋子的手,停在半空久久不敢落下。
木屋內暗中觀察的兩人,也都是點了點頭,林福苦笑道:“狡兔死,走狗烹,一場大勝之後,領兵的將領卻未必能夠贏得人生的勝利!”
他飽含深意地朝著屋外看了一眼,“誌輔顯然明白了我的苦心,但就是不知道他會怎麽做。”
王宣則搖了搖頭,眼中有光,他輕笑道:“少年就是少年,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考慮這麽多,那還是少年嗎?”
就在他話音落下的瞬間,俞大猷重重地將最後一顆白子落下——絕殺!
“哈哈哈哈哈”傳遍山林的大笑聲,擾醒了猴子的美夢,老熊也發出一聲怒吼。
“劈裏啪啦”
棋盤炸開,中央的樹樁裂為兩半,中間是一柄寒光冷凜的寶劍。
“我果然沒有看錯,誌輔,你心性如此啊!”
兩人攜手走到寶劍前,異口同聲道:“拿起劍來!”
俞大猷目光堅定將劍拔起,劍身在月下,閃著寒光。
“這冷光劍,乃是天下罕見的神兵利器,配你再適合不過!”
“其劍如人,劍出如虹,當氣貫長空!”
“先生!”
王宣背過手去遙望著北方,他緩聲道:“學易三年,識劍一朝,今日卻也到了離別的時候。”
“我替你算過一卦,你的機緣在中原”他笑著看向一旁的林福:“林先生希望你,能夠一直潛心讀書以養浩然充沛之氣,有朝一日定當震驚世人。”
林福淡淡一笑,目光中滿是慈祥。
“但,我卻認為少年人當有血性,你是軍戶之子祖上承大明官位,一生注定要在殺伐之中成長。”
他慨歎一聲:“劍挑天下,以戰養身,才是最適合你的法子!”
王軒將手伸進長袖中,從中拿出了一封泛黃的信件。
他鄭重將信交在俞大猷的手中:“我們已經教不了你多少了,可閉門造車不是辦法,有人引路,終歸事半功倍。”
林福也附和道:“我們給你推薦了一位老師,此人是理學大家,也是易道大家,定能讓你有所獲!”
他沉吟片刻,緩緩言道:“若我所料不差,他此刻應在廣東。”
“二位先生所言的,可是蔡清先生!”俞大猷問道。
“正是此人!”
月過山頭,俞大猷向兩人別過。
“從此天高水長,二位先生珍重,大猷拜別了”
他俯身跪下,叩了三個頭。
隨即毅然起身,腰攜寶劍向東而去。
浩大的聲音在山林間迴響,“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