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師法萬民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好一個簡而統,這就是朕易禮的初衷。”一道清朗的聲音遠遠傳來。
院內的幾人隨即臉色一變,趕忙放下手中的事物,身體轉向東側的院門。
“哢—”
朱紅色的大門被緩緩推開,朱厚熜身著明黃龍袍一馬當先走了進來。
他神色淡淡地掃視了一周,隨即緩聲道:“禮法修訂繁雜瑣碎,牽扯的東西太過龐大,所以必須要確定一個主幹,暫時舍棄不必要的枝枝節節。”
楊一清聞言謂然一歎:“陛下所言甚是,但要從千年的禮儀法中確定一條主線,也絕非易事啊!”
“沒錯,自周公定禮,夫子編書,曆朝曆代不斷補充豐富,我華夏禮儀蔚為大觀!”張璁語氣頗為感慨,但他臉上的眉頭卻逐漸緊鎖。
朱厚熜微微一笑,聽出了他話裏的意思,正因為華夏的禮儀製度源遠流長,禮製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這就更難把握主線!
朱厚熜龍袍一振,負袖從容立於院中!
他朗聲道“禮也者,何也?”
“禮也者,理也!”楊一清鄭重答道。
禮法就是道理,禮法就是秩序,在楊一清看來華夏的禮儀法就是這天地間亙古不移的真理。
張璁拱手一揖,正色道:“禮也者,履也。”
禮法需要去實踐,張璁認為沒有什麽東西是憑空產生的,禮法也是在長期的實踐中誕生的。
那麽,踐行禮法依舊要迴到實踐中。
“哈哈哈”一道爽朗的笑聲在院落間迴響。
“禮也者,體也!”王陽明推門而入,朝眾人拱手一禮。
“心即理,心即禮!”
他沉聲道:“禮法為心所發,為體所感!”
“好!”朱厚熜讚許地看向眾人。
“這天地間的禮法,是道理,應當去實踐,需要用心去體悟!”
他眼含笑意,看向眾人“困於此方寸之地,怎知黎民百態?”
朱厚熜向前走了幾步,朝楊一清問道:“楊寺卿,你可知百姓田間勞作之時身著何衣?”
楊一清沉吟片刻,答曰“短褐穿結”!
朱厚熜點點頭,“粗布麻衣為百姓常用之服裝,其短而狹故謂之短褐。”
“那百姓為何喜歡穿著短褐呢?”他頓了頓笑問道。
“自然是穿起來便利,方便在田間勞作!”楊一清不假思索地答道,但很快他就局促一笑。
“是啊,百姓連穿衣都圖個方便,更何況這拱手要區分男女!”
眾人聞言皆是若有所思,王陽明看朱厚熜更是一臉欣慰。
“大家談論禮法卻一直停留於表麵,而禮法最大的受眾是我大明千千萬萬的百姓。”
朱厚熜的聲音越來越快,“紙上談兵難出真知灼見,身體力行方能管中窺豹。”
“既然在這西苑談不出什麽結果”朱厚熜左手一揚,朗聲道:“不如到京城,到南直隸,到更大的天地去看一看。”
“這……”幾位鑽研儒學的老學者眉頭緊鎖,他們的神情都是一臉嚴肅。
“陛下!禮儀神聖,禮法森嚴,豈能妄自更改!”一高冠的老者沉聲道。
“這禮自上而下,是故聖人作禮以服百姓,又哪有從百姓身上總結禮儀的說法?”
朱厚熜聽著愈來愈激烈地反駁,神情依舊淡淡。
要想扭轉幾十年深入骨髓的東西,不是幾天就能做到的。
他看著幾位古板的儒學大家,反問了一句:“周公之禮從何而來?”
“嗯……嗯”幾位老者麵麵相覷,竟一時語澀。
他們埋首於經典多年,甚至一輩子都在鑽研那麽幾本書,自然知道禮法的開端源於周公。
而周公製禮,師法於天地!
師法於萬民!
青衫老者見狀不由嗤笑一聲,這幾個老鱉孫終究還是碰到了硬茬子。
怎麽樣?整天之乎者也,自己也被教訓了吧。
邵元節別過頭,他害怕自己忍不住笑出聲。
這幾位老大人,可沒少居高臨下地指點他給出的建議,話裏話外都是對道士的不屑。
“陛下,今時不同於往日,周公作禮之時百姓淳樸,所以才向他們學習。”一老者沉聲道。
“哦”朱厚熜不由側目而視,對他說出的話感到有些驚奇!
什麽時候,連古板的“大儒”也喜歡用世隨事異了!
“諸位的意思是,我朝曆代先皇治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朱厚熜的語氣變得有些嚴肅。
“不……臣本意並非如此!”
老者下意用袖子擦了擦,額上沒有的虛汗,他的一顆心都快從嗓子眼跳出來了。
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不殺文人!
老朱與百姓共天下,有誰不能殺?
“那是朕錯怪幾位了,想我太祖天命加身推翻前朝開元洪武,太宗順天應命,將殘元打迴了草原,如此功績想必諸位也不會熟視無睹!”
“當然,當然!”
幾人聽出了朱厚熜話裏的暗示,這兩位皇帝都功績卓越,但都同樣殺伐果斷。
他們幾個老頭自認比不得胡惟庸、李善長,當下就服了軟。
“陛下所言與我不謀而合,確實需要到民間去觀察,才能更好地製定禮法”高冠老者臉不紅心不跳。
青山老者不屑一笑,隻是看一下朱厚熜的目光中,又多了幾分欽佩。
“當然,僅僅從民間觀察實踐還是不夠的,依舊需要有一條主線前後貫穿!”朱厚熜在院中踱著步。
一步
兩步
三步
眾人也隨著輕盈的腳步聲,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邵元節眉頭皺得很緊,看了一眼對麵的太醫令,赫發的老者也仿佛知道了他想要問什麽,無聲的搖了搖頭。
“唉”邵元節在心中暗歎一聲,這禮法製定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要把武功融進去。
可即使是武林中最簡單大力拳,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夠熟悉的。
何況要達到人人皆會,甚至行起坐臥之間都在修行的地步,邵元節自問沒有這個能力。
他悄悄將目光看在一旁撫須而歎的王陽明身上,見後者也在深思,心中不由咯噔一下。
難道,連王尚書也沒有辦法嗎?
在一舉一動之間修行!
王陽明自然是有辦法的,但這辦法卻很難適應所有人。
在朱厚熜話音剛落的時候,王陽明心中就蹦出了一個詞匯—
感召。
以先賢之任為己任,以聖人之誌為己誌,以天下人之心為己心。
心中有宏願,身體力行就有大威能。
這是儒家修行的不二法門,也是一條通天大道。
可是……
王陽明喃喃自語道:“世間又有幾人能有此心?”
朱厚熜閉目凝神,大腦在飛速地運轉。
忽然,他猛地轉身。
院內的幾人隨即臉色一變,趕忙放下手中的事物,身體轉向東側的院門。
“哢—”
朱紅色的大門被緩緩推開,朱厚熜身著明黃龍袍一馬當先走了進來。
他神色淡淡地掃視了一周,隨即緩聲道:“禮法修訂繁雜瑣碎,牽扯的東西太過龐大,所以必須要確定一個主幹,暫時舍棄不必要的枝枝節節。”
楊一清聞言謂然一歎:“陛下所言甚是,但要從千年的禮儀法中確定一條主線,也絕非易事啊!”
“沒錯,自周公定禮,夫子編書,曆朝曆代不斷補充豐富,我華夏禮儀蔚為大觀!”張璁語氣頗為感慨,但他臉上的眉頭卻逐漸緊鎖。
朱厚熜微微一笑,聽出了他話裏的意思,正因為華夏的禮儀製度源遠流長,禮製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這就更難把握主線!
朱厚熜龍袍一振,負袖從容立於院中!
他朗聲道“禮也者,何也?”
“禮也者,理也!”楊一清鄭重答道。
禮法就是道理,禮法就是秩序,在楊一清看來華夏的禮儀法就是這天地間亙古不移的真理。
張璁拱手一揖,正色道:“禮也者,履也。”
禮法需要去實踐,張璁認為沒有什麽東西是憑空產生的,禮法也是在長期的實踐中誕生的。
那麽,踐行禮法依舊要迴到實踐中。
“哈哈哈”一道爽朗的笑聲在院落間迴響。
“禮也者,體也!”王陽明推門而入,朝眾人拱手一禮。
“心即理,心即禮!”
他沉聲道:“禮法為心所發,為體所感!”
“好!”朱厚熜讚許地看向眾人。
“這天地間的禮法,是道理,應當去實踐,需要用心去體悟!”
他眼含笑意,看向眾人“困於此方寸之地,怎知黎民百態?”
朱厚熜向前走了幾步,朝楊一清問道:“楊寺卿,你可知百姓田間勞作之時身著何衣?”
楊一清沉吟片刻,答曰“短褐穿結”!
朱厚熜點點頭,“粗布麻衣為百姓常用之服裝,其短而狹故謂之短褐。”
“那百姓為何喜歡穿著短褐呢?”他頓了頓笑問道。
“自然是穿起來便利,方便在田間勞作!”楊一清不假思索地答道,但很快他就局促一笑。
“是啊,百姓連穿衣都圖個方便,更何況這拱手要區分男女!”
眾人聞言皆是若有所思,王陽明看朱厚熜更是一臉欣慰。
“大家談論禮法卻一直停留於表麵,而禮法最大的受眾是我大明千千萬萬的百姓。”
朱厚熜的聲音越來越快,“紙上談兵難出真知灼見,身體力行方能管中窺豹。”
“既然在這西苑談不出什麽結果”朱厚熜左手一揚,朗聲道:“不如到京城,到南直隸,到更大的天地去看一看。”
“這……”幾位鑽研儒學的老學者眉頭緊鎖,他們的神情都是一臉嚴肅。
“陛下!禮儀神聖,禮法森嚴,豈能妄自更改!”一高冠的老者沉聲道。
“這禮自上而下,是故聖人作禮以服百姓,又哪有從百姓身上總結禮儀的說法?”
朱厚熜聽著愈來愈激烈地反駁,神情依舊淡淡。
要想扭轉幾十年深入骨髓的東西,不是幾天就能做到的。
他看著幾位古板的儒學大家,反問了一句:“周公之禮從何而來?”
“嗯……嗯”幾位老者麵麵相覷,竟一時語澀。
他們埋首於經典多年,甚至一輩子都在鑽研那麽幾本書,自然知道禮法的開端源於周公。
而周公製禮,師法於天地!
師法於萬民!
青衫老者見狀不由嗤笑一聲,這幾個老鱉孫終究還是碰到了硬茬子。
怎麽樣?整天之乎者也,自己也被教訓了吧。
邵元節別過頭,他害怕自己忍不住笑出聲。
這幾位老大人,可沒少居高臨下地指點他給出的建議,話裏話外都是對道士的不屑。
“陛下,今時不同於往日,周公作禮之時百姓淳樸,所以才向他們學習。”一老者沉聲道。
“哦”朱厚熜不由側目而視,對他說出的話感到有些驚奇!
什麽時候,連古板的“大儒”也喜歡用世隨事異了!
“諸位的意思是,我朝曆代先皇治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朱厚熜的語氣變得有些嚴肅。
“不……臣本意並非如此!”
老者下意用袖子擦了擦,額上沒有的虛汗,他的一顆心都快從嗓子眼跳出來了。
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不殺文人!
老朱與百姓共天下,有誰不能殺?
“那是朕錯怪幾位了,想我太祖天命加身推翻前朝開元洪武,太宗順天應命,將殘元打迴了草原,如此功績想必諸位也不會熟視無睹!”
“當然,當然!”
幾人聽出了朱厚熜話裏的暗示,這兩位皇帝都功績卓越,但都同樣殺伐果斷。
他們幾個老頭自認比不得胡惟庸、李善長,當下就服了軟。
“陛下所言與我不謀而合,確實需要到民間去觀察,才能更好地製定禮法”高冠老者臉不紅心不跳。
青山老者不屑一笑,隻是看一下朱厚熜的目光中,又多了幾分欽佩。
“當然,僅僅從民間觀察實踐還是不夠的,依舊需要有一條主線前後貫穿!”朱厚熜在院中踱著步。
一步
兩步
三步
眾人也隨著輕盈的腳步聲,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邵元節眉頭皺得很緊,看了一眼對麵的太醫令,赫發的老者也仿佛知道了他想要問什麽,無聲的搖了搖頭。
“唉”邵元節在心中暗歎一聲,這禮法製定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要把武功融進去。
可即使是武林中最簡單大力拳,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夠熟悉的。
何況要達到人人皆會,甚至行起坐臥之間都在修行的地步,邵元節自問沒有這個能力。
他悄悄將目光看在一旁撫須而歎的王陽明身上,見後者也在深思,心中不由咯噔一下。
難道,連王尚書也沒有辦法嗎?
在一舉一動之間修行!
王陽明自然是有辦法的,但這辦法卻很難適應所有人。
在朱厚熜話音剛落的時候,王陽明心中就蹦出了一個詞匯—
感召。
以先賢之任為己任,以聖人之誌為己誌,以天下人之心為己心。
心中有宏願,身體力行就有大威能。
這是儒家修行的不二法門,也是一條通天大道。
可是……
王陽明喃喃自語道:“世間又有幾人能有此心?”
朱厚熜閉目凝神,大腦在飛速地運轉。
忽然,他猛地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