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裏,張天幹脆也放開了。
借著菩提老祖之口,將後世的修真境界也拿了出來。
例如,修真之境的有:築基、開光、融合、心動、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洞虛、大乘、渡劫。
成仙之後又有:人仙、地仙、散仙、真仙、天仙、金仙、大羅金仙、準聖、聖人。
將一群聽眾的三觀炸得粉碎,目瞪口呆。
感覺仿佛窺探到成仙之路似的。
後麵的故事。
張天覺得能夠摻雜一些實用知識進去的,就讓孩童們順便背背。
例如,寫到孫悟空到東海龍王處,拿到那根如意金箍棒時。
張天壞壞一笑,說道:“此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長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
“這個數字,你們可以簡單記作:三點一四一五九二六(3.)。”
說著,順便將阿拉伯數字的0-9的數字寫出來,與漢字一二三四……對應起來。
並且講了幾句簡單的規則,例如十,記作10,百,記作100。
有這麽一點點火苗,加上自己的影響力和《西遊記》的傳播。
張天相信,這些簡單易用的阿拉伯數字,很快就得以普及。
有了這些簡易的記錄方式,古代積累下來的數學知識,能夠以一種井噴式的速度推廣開來。
數學是科學之母。
這對將來文明的進步是不可估量的。
相比於那些識貨的學子,一大群小屁孩聽到這個奇葩的數字,頓時傻眼了。
為什麽就不能像一萬八千裏的筋鬥雲那樣,直接是一個好記的整數呀?
對了,孫悟空那個十萬八千裏的筋鬥雲,被張天改成一萬八千裏,也就是9000公裏。
還隨便暗示了一下,地球的周長是八萬裏。
孫悟空隻需要多翻幾個筋鬥雲,就能夠從世界的另一邊迴到原點。
一眾人隻覺得這其中神異,卻未往深處想。
有些聰慧的小孩聽到這個奇怪的數字,已經隱隱察覺到不妙。
果然,在小屁孩的哀嚎聲中,張天又留下了一大堆作業。
如此有一天沒一天,張天有空就過來講講故事。
原本不是很長的前幾迴內容,因為摻雜了太多的水分,硬是講了小半個月。
講課先生也順水推舟,借著張天講故事的東風,引導學生。
導致一群小屁孩的功課突飛猛進。
有些聰慧一些的,已經可以借著阿拉伯數字幫家裏算賬了。
結果臨安府很快傳開了:說明德學院有仙人授課,小孩子都醍醐灌頂了。
短短半個月,就變得比其他學了幾年的孩子還聰明。
很多人開始不斷找溫玉泉、院長等人,想拉關係,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去。
甚至很多人想擠進來旁聽,看看灌的是什麽頂?
不過,這些現象,皇帝早有準備。
暗中安排人員,將這些人群悄悄壓製、疏導。
若不是這樣,恐怕明德書院早就被擠得水泄不通,無法出入了。
張天每次來,隻覺得周圍的人多了些,卻未影響到自己出行,倒也懶得多想。
前麵十迴,講孫悟空的故事,張天做了一點點的改動。
張天參考了後世孫悟空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形象,將一些兇殘的內容刪去,或者更改。
例如,還未講到的第27迴三打白骨精的情節,裏麵有一段話:
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裏認得!老孫在水簾洞裏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莊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癡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裏,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曬幹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很多人以這段話來說明,孫悟空曾經吃過人,極度兇殘。
但又有人辯解說,這是孫悟空故意這麽說,以嚇唬唐三藏的。
張天沒興趣分辨其中的真假。
為了照顧小孩子,給他們保留一個美好的美猴王形象,就統統刪除了。
到了這裏,除了張天摻雜的一些知識外,還一片和諧。
以那兩位過目不忘學子的能力,記住並不算難。
安佑帝每天都等著旁聽的學子抄錄下來,呈上給他看,看得津津有味。
甚至已經開始遵循戒律,修煉裏麵的基礎功法了。
不再每天叫妃子侍寢,漸漸的,身體氣色倒是好了不少。
但到了唐三藏出場的時候,眾人就開始穩不住了。
張天借鑒了《大話西遊》的唐三藏形象,將之改為一個極度囉嗦的人設。
動不動就道:
“雖然施主很真誠的看著貧僧,但施主有什麽苦難,那也要開口對貧僧說呀。”
“隻有對貧僧說了,貧僧才能了解施主的前因後果,才能幫施主化解厄難。”
“施主,你有話就說吧,不說的話,貧僧就等你說。有話你倒是說呀……貧僧就快說完了,說完之後,施主你就可以說了……”
“哎……施主……別走呀……”
此形象一出,小屁孩們是又氣又愛。
紛紛罵道:“這唐三藏怎麽恁得囉嗦,好想揍他呀。”
“我聽爹娘說,和尚都是這麽囉嗦的。”
“好像也是哦,我見過和尚念經,可厲害了,一個時辰都不帶停嘴的。”
張天心中暗笑。
這樣就可以水字數了。
原本一迴的故事,因為有了一個囉嗦的唐三藏,硬生生水成三五迴。
張天算了算,按此進度,等到自己講完一百迴的《西遊記》,估計這批小屁孩都能通過蒙學了。
張天和孩童這邊隻是好玩,可苦了那兩個過目不忘的學子。
過目不忘也是有限度的。
像張天這樣,每次編排唐僧說話,都是一大堆囉嗦沒有意義的話,想到哪說到哪兒。
想一字不差地記下來,簡直是考驗人類的極限,開始頻頻出錯。
等到晚上,抄錄給皇上案頭的文卷都厚了許多,看得皇上也頭大起來。
不禁懷疑,曆史上那位唐三藏,真的說過這麽多話嗎?
高僧不是都喜歡拈花不語的嗎?
…………
隨後,這些故事傳到了佛門中去。
已經有些寺廟住持,通過各種渠道,向朝廷抗議了。
我們的佛門高僧,豈會是如此形象?
我們普通僧人囉嗦,但高僧是斷斷沒有這麽囉嗦的。
安佑帝自然不理,看到了也不批複,甚至讓人壓製下去。
僧人們見找朝廷無用,開始醞釀,直接找那“襄陽仙人”辯經,以正佛門清譽。
與此同時。
這天,臨安府南城門,來了一個道士。
站在城門麵前,也不急著進去,開口唱道:
“雲遊難,雲遊難。萬裏水煙四海寬。”
“思量尋師訪道難,今夜不知何處宿。”
“香爐無火紙錢飛,神號鬼哭天慘慘。”
“偶然一日天開眼,陳泥丸公知我懶。”
…………
嘴上的歌唱著淒慘,但古樸的臉上,卻一副雲淡風輕,飄然欲仙。
借著菩提老祖之口,將後世的修真境界也拿了出來。
例如,修真之境的有:築基、開光、融合、心動、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洞虛、大乘、渡劫。
成仙之後又有:人仙、地仙、散仙、真仙、天仙、金仙、大羅金仙、準聖、聖人。
將一群聽眾的三觀炸得粉碎,目瞪口呆。
感覺仿佛窺探到成仙之路似的。
後麵的故事。
張天覺得能夠摻雜一些實用知識進去的,就讓孩童們順便背背。
例如,寫到孫悟空到東海龍王處,拿到那根如意金箍棒時。
張天壞壞一笑,說道:“此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長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
“這個數字,你們可以簡單記作:三點一四一五九二六(3.)。”
說著,順便將阿拉伯數字的0-9的數字寫出來,與漢字一二三四……對應起來。
並且講了幾句簡單的規則,例如十,記作10,百,記作100。
有這麽一點點火苗,加上自己的影響力和《西遊記》的傳播。
張天相信,這些簡單易用的阿拉伯數字,很快就得以普及。
有了這些簡易的記錄方式,古代積累下來的數學知識,能夠以一種井噴式的速度推廣開來。
數學是科學之母。
這對將來文明的進步是不可估量的。
相比於那些識貨的學子,一大群小屁孩聽到這個奇葩的數字,頓時傻眼了。
為什麽就不能像一萬八千裏的筋鬥雲那樣,直接是一個好記的整數呀?
對了,孫悟空那個十萬八千裏的筋鬥雲,被張天改成一萬八千裏,也就是9000公裏。
還隨便暗示了一下,地球的周長是八萬裏。
孫悟空隻需要多翻幾個筋鬥雲,就能夠從世界的另一邊迴到原點。
一眾人隻覺得這其中神異,卻未往深處想。
有些聰慧的小孩聽到這個奇怪的數字,已經隱隱察覺到不妙。
果然,在小屁孩的哀嚎聲中,張天又留下了一大堆作業。
如此有一天沒一天,張天有空就過來講講故事。
原本不是很長的前幾迴內容,因為摻雜了太多的水分,硬是講了小半個月。
講課先生也順水推舟,借著張天講故事的東風,引導學生。
導致一群小屁孩的功課突飛猛進。
有些聰慧一些的,已經可以借著阿拉伯數字幫家裏算賬了。
結果臨安府很快傳開了:說明德學院有仙人授課,小孩子都醍醐灌頂了。
短短半個月,就變得比其他學了幾年的孩子還聰明。
很多人開始不斷找溫玉泉、院長等人,想拉關係,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去。
甚至很多人想擠進來旁聽,看看灌的是什麽頂?
不過,這些現象,皇帝早有準備。
暗中安排人員,將這些人群悄悄壓製、疏導。
若不是這樣,恐怕明德書院早就被擠得水泄不通,無法出入了。
張天每次來,隻覺得周圍的人多了些,卻未影響到自己出行,倒也懶得多想。
前麵十迴,講孫悟空的故事,張天做了一點點的改動。
張天參考了後世孫悟空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形象,將一些兇殘的內容刪去,或者更改。
例如,還未講到的第27迴三打白骨精的情節,裏麵有一段話:
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裏認得!老孫在水簾洞裏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莊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癡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裏,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曬幹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很多人以這段話來說明,孫悟空曾經吃過人,極度兇殘。
但又有人辯解說,這是孫悟空故意這麽說,以嚇唬唐三藏的。
張天沒興趣分辨其中的真假。
為了照顧小孩子,給他們保留一個美好的美猴王形象,就統統刪除了。
到了這裏,除了張天摻雜的一些知識外,還一片和諧。
以那兩位過目不忘學子的能力,記住並不算難。
安佑帝每天都等著旁聽的學子抄錄下來,呈上給他看,看得津津有味。
甚至已經開始遵循戒律,修煉裏麵的基礎功法了。
不再每天叫妃子侍寢,漸漸的,身體氣色倒是好了不少。
但到了唐三藏出場的時候,眾人就開始穩不住了。
張天借鑒了《大話西遊》的唐三藏形象,將之改為一個極度囉嗦的人設。
動不動就道:
“雖然施主很真誠的看著貧僧,但施主有什麽苦難,那也要開口對貧僧說呀。”
“隻有對貧僧說了,貧僧才能了解施主的前因後果,才能幫施主化解厄難。”
“施主,你有話就說吧,不說的話,貧僧就等你說。有話你倒是說呀……貧僧就快說完了,說完之後,施主你就可以說了……”
“哎……施主……別走呀……”
此形象一出,小屁孩們是又氣又愛。
紛紛罵道:“這唐三藏怎麽恁得囉嗦,好想揍他呀。”
“我聽爹娘說,和尚都是這麽囉嗦的。”
“好像也是哦,我見過和尚念經,可厲害了,一個時辰都不帶停嘴的。”
張天心中暗笑。
這樣就可以水字數了。
原本一迴的故事,因為有了一個囉嗦的唐三藏,硬生生水成三五迴。
張天算了算,按此進度,等到自己講完一百迴的《西遊記》,估計這批小屁孩都能通過蒙學了。
張天和孩童這邊隻是好玩,可苦了那兩個過目不忘的學子。
過目不忘也是有限度的。
像張天這樣,每次編排唐僧說話,都是一大堆囉嗦沒有意義的話,想到哪說到哪兒。
想一字不差地記下來,簡直是考驗人類的極限,開始頻頻出錯。
等到晚上,抄錄給皇上案頭的文卷都厚了許多,看得皇上也頭大起來。
不禁懷疑,曆史上那位唐三藏,真的說過這麽多話嗎?
高僧不是都喜歡拈花不語的嗎?
…………
隨後,這些故事傳到了佛門中去。
已經有些寺廟住持,通過各種渠道,向朝廷抗議了。
我們的佛門高僧,豈會是如此形象?
我們普通僧人囉嗦,但高僧是斷斷沒有這麽囉嗦的。
安佑帝自然不理,看到了也不批複,甚至讓人壓製下去。
僧人們見找朝廷無用,開始醞釀,直接找那“襄陽仙人”辯經,以正佛門清譽。
與此同時。
這天,臨安府南城門,來了一個道士。
站在城門麵前,也不急著進去,開口唱道:
“雲遊難,雲遊難。萬裏水煙四海寬。”
“思量尋師訪道難,今夜不知何處宿。”
“香爐無火紙錢飛,神號鬼哭天慘慘。”
“偶然一日天開眼,陳泥丸公知我懶。”
…………
嘴上的歌唱著淒慘,但古樸的臉上,卻一副雲淡風輕,飄然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