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緩緩開口道:“無法。”
眾人唿吸一滯,臉有悲容。
張天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相當於在宣判:安朝未來必然會滅亡,華夏大地會再次遭遇沉淪。
在座的皇室,以及勳貴的後人,也將麵臨改朝換代的劫難,甚至香火徹底斷絕。
安佑帝悲聲道:“上仙……可是朕德行不夠,不能得上天眷顧。”
“若是如此,朕願退位讓賢,讓宗室之中的有德才俊,接過祖先基業,延綿這太平盛世。”
張天不置可否地看了一眼安佑帝。
不知道他是出於真心,還是做做樣子。
當初他過繼三王爺的兒子來養,卻遲遲不立太子,一直希望有自己的血脈,可見執念之深。
現在肯當麵說願意為了皇家萬世傳承,甘願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決心可以說是相當大了。
不過,安佑帝也僅僅是說讓宗室的才俊繼承皇位,也沒有大度到說禪讓給皇家之外的人。
依然脫離不了封建皇權的思想!
張天不指望安佑帝能夠超脫這個時代,所以才說“無法”。
在後世,中外一百多個大小國家,用血與火來證明,封建王朝終究會消亡。
要麽被革命推翻,要麽被更先進國家吞並。
隻有一些默默無聞的小國,或者極少數政教合一的偏遠之國,才保留著皇權。
但這些國家都與強大無緣。
不被其他國家吞並,也隻是後世世界格局下的機緣巧合,並非實力使然。
安佑帝要保留封建皇權的同時,還妄想著千秋萬世,怎麽可能?!
如果真有這種完美的製度,張天可能就自己當皇帝了。
比封建製度更先進的是資本主義。
後世已經證實並不完美,每隔幾十年就會爆發大危機。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資本主義世界引發的,死傷億萬,舊帝國瓦解,新帝國崛起……
至於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那更是數不勝數。
至於比資本主義更先進的製度,後世也在探索之中。
就算想模仿,封建王朝也沒後世的生產力和思想來改造自己。
安朝如果強行模仿,隻會像漢代王莽那樣,滅亡得更快。
所以,安朝要麽像普通王朝那樣,數百年之後,滅亡於土地兼並等封建王朝弊病。
要麽滅亡於封建製度過渡到更先進製度的大時代之中。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有了更先進的生產力,整個社會結構需要有與之匹配的生產關係。
即使有張天的幫助,無非就是多延緩時間罷了。
張天見安佑帝、 宗室、重臣等人的悲傷並非作假,隻好道:“皇帝,這與你的德行無關,天道如此,無法強求。”
“變化是永恆的,不變才是暫時的。王朝亦是如此。”
太常寺少卿傅文林向張天、安佑帝行了一禮,示意有話要說。
張天微微點頭。
安佑帝道:“今日問對上仙,事關千秋基業,不必忌諱,直言無罪。”
傅文林這才道:“荀子先賢有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這確實跟上仙說的變化是永恆的一致。”
“自三皇五帝始,上古有禪讓之製,中古有周公之禮,秦朝有嚴苛之法,及至漢唐,法度一再變遷。”
“可見,想依靠一套法度千秋不變,恐怕有違天道,故不能長久。”
“嗯……”眾人微微頷首,“傅大人言之有理。”
傅文林雖然沒有提到安朝,但在座之人都清楚。
安朝的製度又跟曆朝曆代有所不同,最明顯的就是重文輕武,以文製武。
皆因在五代十國時期,無數將軍造反,嘎了所在國的君主,自己當皇帝。
若不是張天的到來,影響了曆史走向,恐怕此時統治中原的就是趙匡胤一脈了。
因此,製度也因時製宜。
若是生搬硬套前朝舊製,反而死得更快。
傅文林繼續道:“荀子又有雲:疆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
“若是皇家順應時勢,遵循天道,則安朝之貧、安朝之病、安朝之禍,豈不是能一一避開?”
“既然非貧、無病、不禍,祖宗基業自然長久。”
安佑帝聽了,臉色才好了些。
那幾個有威望的宗老微微點頭,似乎挺認同的傅文林的看法。
唯有史尚書、徐聞等務實派的重臣,臉色不動。
他們常年處理政務,要跟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知道很多事情說得好聽,做起來卻千難萬難。
光是“節用”一項,就是曆朝曆代最為頭疼的難事。
皇帝節省容易,但天下那麽多官員,花的是公家的錢,誰跟你“節用”?
稍有鬆懈,國庫就可能被掏空。
說不定被裁的某個邊疆小吏,就是覆滅王朝的梟雄,例如李自成。
安佑帝道:“上仙,若是安朝能藏富於民,常備精銳之士拱衛內外,天下各地有難,朝廷積極救濟,可長久乎?”
張天無奈一笑,默然不語。
這個時代的人,對王朝更替的見識,還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
他們沒有見過後世工業時代那可怕的生產力,沒有見過隨之產生的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思想。
根本無法跟他們解釋。
人類對於想象之外的事物,是無法理解的。
即使勉強聽進去,基於人性,也不可能放棄手中的皇權。
正如後世的戊戌變法。
有一絲希望從封建王朝過渡到資本主義國家,結果被慈禧太後等守舊派破壞,誅殺了戊戌六君子。
不過,即使慈禧不破壞,也隻是有一絲希望罷了。
後世很多學者馬後炮分析,認為成功的幾率也沒多高。
其根本原因,這場變法本質不過是維護皇權的另一種手段,並不能解決新生產力與舊王朝的根源性衝突。
縱使張天告訴安朝未來的時代走向,千百年後,那時的人也未必會聽從所謂的“祖宗之訓”、“仙人之語”。
大家見張天又是“笑而不語”,笑容中還有些無奈,甚至有些嘲諷。
安佑帝臉色又轉喜為悲,道:“若是天道如此,安朝注定滅亡,那朕日夜操勞,又有何用?!”
史尚書一看要糟,皇上如果就此自暴自棄,對安朝絕對是一大災難。
眾人唿吸一滯,臉有悲容。
張天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相當於在宣判:安朝未來必然會滅亡,華夏大地會再次遭遇沉淪。
在座的皇室,以及勳貴的後人,也將麵臨改朝換代的劫難,甚至香火徹底斷絕。
安佑帝悲聲道:“上仙……可是朕德行不夠,不能得上天眷顧。”
“若是如此,朕願退位讓賢,讓宗室之中的有德才俊,接過祖先基業,延綿這太平盛世。”
張天不置可否地看了一眼安佑帝。
不知道他是出於真心,還是做做樣子。
當初他過繼三王爺的兒子來養,卻遲遲不立太子,一直希望有自己的血脈,可見執念之深。
現在肯當麵說願意為了皇家萬世傳承,甘願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決心可以說是相當大了。
不過,安佑帝也僅僅是說讓宗室的才俊繼承皇位,也沒有大度到說禪讓給皇家之外的人。
依然脫離不了封建皇權的思想!
張天不指望安佑帝能夠超脫這個時代,所以才說“無法”。
在後世,中外一百多個大小國家,用血與火來證明,封建王朝終究會消亡。
要麽被革命推翻,要麽被更先進國家吞並。
隻有一些默默無聞的小國,或者極少數政教合一的偏遠之國,才保留著皇權。
但這些國家都與強大無緣。
不被其他國家吞並,也隻是後世世界格局下的機緣巧合,並非實力使然。
安佑帝要保留封建皇權的同時,還妄想著千秋萬世,怎麽可能?!
如果真有這種完美的製度,張天可能就自己當皇帝了。
比封建製度更先進的是資本主義。
後世已經證實並不完美,每隔幾十年就會爆發大危機。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資本主義世界引發的,死傷億萬,舊帝國瓦解,新帝國崛起……
至於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那更是數不勝數。
至於比資本主義更先進的製度,後世也在探索之中。
就算想模仿,封建王朝也沒後世的生產力和思想來改造自己。
安朝如果強行模仿,隻會像漢代王莽那樣,滅亡得更快。
所以,安朝要麽像普通王朝那樣,數百年之後,滅亡於土地兼並等封建王朝弊病。
要麽滅亡於封建製度過渡到更先進製度的大時代之中。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有了更先進的生產力,整個社會結構需要有與之匹配的生產關係。
即使有張天的幫助,無非就是多延緩時間罷了。
張天見安佑帝、 宗室、重臣等人的悲傷並非作假,隻好道:“皇帝,這與你的德行無關,天道如此,無法強求。”
“變化是永恆的,不變才是暫時的。王朝亦是如此。”
太常寺少卿傅文林向張天、安佑帝行了一禮,示意有話要說。
張天微微點頭。
安佑帝道:“今日問對上仙,事關千秋基業,不必忌諱,直言無罪。”
傅文林這才道:“荀子先賢有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這確實跟上仙說的變化是永恆的一致。”
“自三皇五帝始,上古有禪讓之製,中古有周公之禮,秦朝有嚴苛之法,及至漢唐,法度一再變遷。”
“可見,想依靠一套法度千秋不變,恐怕有違天道,故不能長久。”
“嗯……”眾人微微頷首,“傅大人言之有理。”
傅文林雖然沒有提到安朝,但在座之人都清楚。
安朝的製度又跟曆朝曆代有所不同,最明顯的就是重文輕武,以文製武。
皆因在五代十國時期,無數將軍造反,嘎了所在國的君主,自己當皇帝。
若不是張天的到來,影響了曆史走向,恐怕此時統治中原的就是趙匡胤一脈了。
因此,製度也因時製宜。
若是生搬硬套前朝舊製,反而死得更快。
傅文林繼續道:“荀子又有雲:疆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
“若是皇家順應時勢,遵循天道,則安朝之貧、安朝之病、安朝之禍,豈不是能一一避開?”
“既然非貧、無病、不禍,祖宗基業自然長久。”
安佑帝聽了,臉色才好了些。
那幾個有威望的宗老微微點頭,似乎挺認同的傅文林的看法。
唯有史尚書、徐聞等務實派的重臣,臉色不動。
他們常年處理政務,要跟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知道很多事情說得好聽,做起來卻千難萬難。
光是“節用”一項,就是曆朝曆代最為頭疼的難事。
皇帝節省容易,但天下那麽多官員,花的是公家的錢,誰跟你“節用”?
稍有鬆懈,國庫就可能被掏空。
說不定被裁的某個邊疆小吏,就是覆滅王朝的梟雄,例如李自成。
安佑帝道:“上仙,若是安朝能藏富於民,常備精銳之士拱衛內外,天下各地有難,朝廷積極救濟,可長久乎?”
張天無奈一笑,默然不語。
這個時代的人,對王朝更替的見識,還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
他們沒有見過後世工業時代那可怕的生產力,沒有見過隨之產生的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思想。
根本無法跟他們解釋。
人類對於想象之外的事物,是無法理解的。
即使勉強聽進去,基於人性,也不可能放棄手中的皇權。
正如後世的戊戌變法。
有一絲希望從封建王朝過渡到資本主義國家,結果被慈禧太後等守舊派破壞,誅殺了戊戌六君子。
不過,即使慈禧不破壞,也隻是有一絲希望罷了。
後世很多學者馬後炮分析,認為成功的幾率也沒多高。
其根本原因,這場變法本質不過是維護皇權的另一種手段,並不能解決新生產力與舊王朝的根源性衝突。
縱使張天告訴安朝未來的時代走向,千百年後,那時的人也未必會聽從所謂的“祖宗之訓”、“仙人之語”。
大家見張天又是“笑而不語”,笑容中還有些無奈,甚至有些嘲諷。
安佑帝臉色又轉喜為悲,道:“若是天道如此,安朝注定滅亡,那朕日夜操勞,又有何用?!”
史尚書一看要糟,皇上如果就此自暴自棄,對安朝絕對是一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