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君臣失和
紈絝皇子:先創六宮再奪嫡 作者:椒鹽傻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穀滿倉這是搪塞之詞,太子如果沒有迴來,他又如何能得到太子教令而行事?
或者說穀滿倉是在抱怨秦謙明知故問。
秦謙連忙問道:“可曾見到薛大統領?哦,本閣是想問,薛大統領可知禁軍調度之事?”
“這……我是直接受了太子教命與金牌令箭行事的,並不曾見到薛大統領。秦相您知道的,那麵令牌本就可越級……總之本將所為皆在國法之內,並無不妥!”
秦謙馬上說道:“不不不,本閣不是說將軍違了哪條律法,隻要有金牌令箭您就當依命而行,本閣隻是想問一問禁軍出動了多少人馬?”
穀滿倉看著秦謙帶著些許的慌張有些詫異起來。
畢竟這是他入職禁軍這麽多年以來第一次見到秦謙慌張。
上一次秦謙這麽緊張還是在皇帝劉瀧登基前夜。
穀滿倉答道:“太子教命有言,禁軍全部人員歸隊到營,所有正在休整的將士皆要共守宮門拱衛皇帝,但隻出人不出馬。”
“所有禁軍都出動了?”
“穀滿倉得意地說,我營訓練有素,是第一支出來的,別人應該還在迴招人員歸營呢!”
“剛剛你說衛戍軍進城了?可知有多少人馬?”
“衛戍軍那裏我不得而知……”
穀滿倉說著伏下了身子低垂著頭小聲地嘀咕道:“秦相,我隻是聽說哈,聽說永壽侯帶著三營人馬已包圍了洛王府了!”
秦謙又問道:“將軍現在是要去哪?”
“這要是別人問起我絕不會與他多說,即是秦相問了……我們這是去建福門守衛!”
秦謙腦子一轉,連忙說道:“本閣雖為一國之首輔,但平日與將軍亦是以禮相待,未有相欺,還請將軍看在本閣的麵子上能停則停、能緩則緩,本閣這便去請旨讓禁軍歸營!”
穀滿倉不解地問道:“秦相這是要做甚?洛王謀反為防不測拱衛宮門乃是常理呀?”
秦謙也不解釋,隻是說道:“穀將軍您若是肯買我一個麵子,日後必有重謝!告辭”
秦謙說完拱了一下手,轉身便迴到了轎中。
他大聲地吩咐著抬轎的轎夫用最快的速度趕去東宮。
秦謙看樣子是真的急了,在路上不停地催促著,直到轎子停在了東宮的宮門處。
他從轎子裏急急出來,也不像以前那樣讓人通報以後在殿外等候,而是直接向著東宮的明德殿正殿而去。
這要是別人一早就被侍衛給攔下來了,但東宮裏的人又有誰認不得這位一國首輔、東宮常客呢。
秦謙提著官袍下擺正要闖入明德殿中,卻沒想到迎麵就走來了一位身穿四品朝服的朝臣。
那位朝臣明明是一副飽讀詩書的儒士模樣,但臉上爆著青筋,好似脾氣不是特別好。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被劉夢棣評價說剛而犯上的吏部侍郎魏景略。
秦謙趕上前去連忙問道:“魏侍郎!太子可在裏麵?”
魏景略應道:“是在裏麵,但在不在也無所謂了!李建成不聽魏征之語將天下拱手相讓,項籍不聽範增之言終是身死屍分。這太子位,嗬嗬,我看懸了!秦相!你我就洗好頭顱,坐等將來被他人所戮吧!”
秦謙輕喝一聲說道:“魏侍郎不得胡言,你是不是在太子麵前又失禮言語過激了?”
“言語過激?生死之際,性命攸關,何來過激一說?”
“唉!”秦謙歎了一聲一把將那魏景略的手臂抓住,說道:“太子不聽你言,那是他之過,但你無君臣之禮乃是你之罪也!束束與我進去向太子賠禮!”
“不去!我乃被他驅趕而出,何言再進?”
“魏侍郎!六爺若是知曉你在東宮與太子發生不快,他必哈哈大笑!一是笑我等君臣失和,二是笑太子不聽人言,三笑你不知進言。若你真就這般離去了,便就遂了六爺、隴王等人之意了呀!”
“這……”
對於魏景略來說,他不怕太子生自己的氣,怕的隻是劉夢棣笑話自己。
“走走走!”秦謙說完拉著那不情不願的魏景略便,進到了東宮明德殿的殿室之中。
此時,那太子劉夢權正坐在太子主位上發著愁苦著臉。
而他的身邊此時還站著一個人。
那人留著個山羊胡,極像了一位以口舌見長的謀士。
但實際上謀算反而是他的短處,他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實幹型人才,動手能力完比動嘴能力要強得多!
這人正是工部侍郎薛峻,也就是宮中薛貴妃的親哥哥。
東宮的薛太子妃即是他的親侄女!
雖然薛貴妃生下了五皇子,但薛家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太子黨。
秦謙一走進來,那太子劉夢權便站了起來。
原本他想向秦謙問個好的,但秦謙身邊還拉著那魏景略,這讓太子的臉一下子又沉了下來。
太子隻得說道:“秦相來了呀!宮東這些下屬真是越來越懶了,竟是連通報都不願通報於本宮。”
太子這話哪裏是在說那些宮人衛士,分明是在說秦謙沒有通報便硬闖進來。
但他這話同時也隻是氣話,而不是真的在怪秦謙。
或者說,他怪的是秦謙不該把魏略景再叫迴來。
秦謙連忙向太子拜了一拜說道:“是臣著急著進來,所以他們沒來得及通報,錯在微臣。請太子恕罪。”
“算了,秦相也非外人,若非事出有因,絕不會如此。”
太子當然知道秦謙是為何而來的,他接著說道:“事情已經理完了,還請秦相放心。”
那魏景略正要說話,卻被秦謙拉了一下衣袖,將話頭給按了迴去。
魏景略隻得不服地側過身去。
秦謙又道:“微臣剛剛見得魏侍郎負氣而出,便知其又觸怒了太子,特領其來向太子賠罪!”
秦謙說著又拉了拉魏景略。
那魏景略看了一眼秦謙,腦補了一下劉夢棣笑話自己的場麵,將氣給咽了迴去。
而後他向著太子不服氣地施了一禮:“是臣言語過激了,請太子恕罪。”
魏景略的脾氣是有些暴躁,但在秦謙麵前他總是能將氣給壓下去。
或者得說,唯一能讓魏景略服氣的也就隻有秦謙一個人了。
“算了,本宮沒那麽小氣。”
太子應完一句之後,那秦謙便向前走了幾步來到太子邊。
他輕輕地恭了恭身子說道:“臣有一事不明,想請教太子。”
“本宮沒你們這些進士出身的朝臣有學問,秦相想說什麽便說吧。”
“敢問太子,可是您拿著金牌令箭讓衛戍軍進的城?”
“是!”
“是您調禁軍去拱衛宮門的?”
太子又應道:“對!”
秦謙追問道:“太子如何會有金牌令箭的?”
“乃是昨日父皇親手所授,是父皇讓本宮拿著金牌令箭與六弟前往衛戍軍去說服永壽侯莫與洛王沆瀣一氣,且亦從永壽侯口中得知洛王今夜就會舉事謀反!”
秦謙吃驚地問道:“果是六爺與您一起去的?”
“是呀!”
“讓衛戍軍進城圍困洛王府是誰的主意?可是六爺教唆您的?”
太子搖了搖頭說道:“不是,是本宮讓他來的!”
“阿?”秦謙皺了一下眉頭問道:“長安城中自有軍備,太子為何令其入城?”
太子言道:“這……與秦相實說,父皇好似有些猜忌老舅爺,且老舅爺也好像瞞著父皇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我當時在營中吃了點酒,醉了,沒聽太清。我隻知道舅爺心中惶惶不安,是後來六弟與舅爺說了一些什麽話才將其安撫下來的!我當時就想……”
“什麽?”
“即是父皇猜忌舅爺可能會與洛王一同謀反,且他又被六弟安撫下來了,不如就讓舅爺入城平亂,有此平亂之功,父皇那裏定然不會再疑舅爺!”
太子哪裏會有這麽多的心眼去想那麽多事。
這其實是史忠義說的,讓太子帶著自己去平亂。
但太子仁厚,並不想讓別人再對史忠義有所誹議,所以就說是自己的主意了。
秦謙又問:“可是六爺暗示您這麽做的?”
“沒有呀!我一醉到天亮,睡來之時六弟就已經離開了衛戍軍!”
“六爺一個人先走了?”
“是呀,那前朝柴氏三皇子弄了一個假的豫王世子蒙騙洛王,讓洛王皇叔與其合作,並在夜間探營行刺於我。是六弟識破了他們詭計,不僅穿著我的衣裳入睡,今日一早還穿著那件衣服一個人出營去吸引那些刺客,要保我一路平安,我哪裏能讓他去為我冒險,於是便用金牌令箭命舅爺領兵向長安進發,自己則離開軍旅去尋六弟。”
秦謙嘖了一聲說道:“太子不該離開衛戍軍!”
“一是陶副統領說舅爺好似還有疑慮,怕我被舅爺所劫持而令父皇舉措難甚。二來我實在是擔心六弟安危,所以但離開了衛戍軍了。”
“怎麽聽說是三個營?”
“是三個營呀,舅爺怕父皇誤會,所以就隻帶了三個營前去!隻要不是全軍而動,想來父皇能看清舅爺不是要與洛王一同謀反的。誰知、誰知那柴氏三皇子又於、又於路上埋伏於我!是六弟護我周全,我這才得已脫身。我要進城之時才發現老舅爺被阻於城外,也是我用金箭令箭叫城門,讓舅爺進城的!”
或者說穀滿倉是在抱怨秦謙明知故問。
秦謙連忙問道:“可曾見到薛大統領?哦,本閣是想問,薛大統領可知禁軍調度之事?”
“這……我是直接受了太子教命與金牌令箭行事的,並不曾見到薛大統領。秦相您知道的,那麵令牌本就可越級……總之本將所為皆在國法之內,並無不妥!”
秦謙馬上說道:“不不不,本閣不是說將軍違了哪條律法,隻要有金牌令箭您就當依命而行,本閣隻是想問一問禁軍出動了多少人馬?”
穀滿倉看著秦謙帶著些許的慌張有些詫異起來。
畢竟這是他入職禁軍這麽多年以來第一次見到秦謙慌張。
上一次秦謙這麽緊張還是在皇帝劉瀧登基前夜。
穀滿倉答道:“太子教命有言,禁軍全部人員歸隊到營,所有正在休整的將士皆要共守宮門拱衛皇帝,但隻出人不出馬。”
“所有禁軍都出動了?”
“穀滿倉得意地說,我營訓練有素,是第一支出來的,別人應該還在迴招人員歸營呢!”
“剛剛你說衛戍軍進城了?可知有多少人馬?”
“衛戍軍那裏我不得而知……”
穀滿倉說著伏下了身子低垂著頭小聲地嘀咕道:“秦相,我隻是聽說哈,聽說永壽侯帶著三營人馬已包圍了洛王府了!”
秦謙又問道:“將軍現在是要去哪?”
“這要是別人問起我絕不會與他多說,即是秦相問了……我們這是去建福門守衛!”
秦謙腦子一轉,連忙說道:“本閣雖為一國之首輔,但平日與將軍亦是以禮相待,未有相欺,還請將軍看在本閣的麵子上能停則停、能緩則緩,本閣這便去請旨讓禁軍歸營!”
穀滿倉不解地問道:“秦相這是要做甚?洛王謀反為防不測拱衛宮門乃是常理呀?”
秦謙也不解釋,隻是說道:“穀將軍您若是肯買我一個麵子,日後必有重謝!告辭”
秦謙說完拱了一下手,轉身便迴到了轎中。
他大聲地吩咐著抬轎的轎夫用最快的速度趕去東宮。
秦謙看樣子是真的急了,在路上不停地催促著,直到轎子停在了東宮的宮門處。
他從轎子裏急急出來,也不像以前那樣讓人通報以後在殿外等候,而是直接向著東宮的明德殿正殿而去。
這要是別人一早就被侍衛給攔下來了,但東宮裏的人又有誰認不得這位一國首輔、東宮常客呢。
秦謙提著官袍下擺正要闖入明德殿中,卻沒想到迎麵就走來了一位身穿四品朝服的朝臣。
那位朝臣明明是一副飽讀詩書的儒士模樣,但臉上爆著青筋,好似脾氣不是特別好。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被劉夢棣評價說剛而犯上的吏部侍郎魏景略。
秦謙趕上前去連忙問道:“魏侍郎!太子可在裏麵?”
魏景略應道:“是在裏麵,但在不在也無所謂了!李建成不聽魏征之語將天下拱手相讓,項籍不聽範增之言終是身死屍分。這太子位,嗬嗬,我看懸了!秦相!你我就洗好頭顱,坐等將來被他人所戮吧!”
秦謙輕喝一聲說道:“魏侍郎不得胡言,你是不是在太子麵前又失禮言語過激了?”
“言語過激?生死之際,性命攸關,何來過激一說?”
“唉!”秦謙歎了一聲一把將那魏景略的手臂抓住,說道:“太子不聽你言,那是他之過,但你無君臣之禮乃是你之罪也!束束與我進去向太子賠禮!”
“不去!我乃被他驅趕而出,何言再進?”
“魏侍郎!六爺若是知曉你在東宮與太子發生不快,他必哈哈大笑!一是笑我等君臣失和,二是笑太子不聽人言,三笑你不知進言。若你真就這般離去了,便就遂了六爺、隴王等人之意了呀!”
“這……”
對於魏景略來說,他不怕太子生自己的氣,怕的隻是劉夢棣笑話自己。
“走走走!”秦謙說完拉著那不情不願的魏景略便,進到了東宮明德殿的殿室之中。
此時,那太子劉夢權正坐在太子主位上發著愁苦著臉。
而他的身邊此時還站著一個人。
那人留著個山羊胡,極像了一位以口舌見長的謀士。
但實際上謀算反而是他的短處,他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實幹型人才,動手能力完比動嘴能力要強得多!
這人正是工部侍郎薛峻,也就是宮中薛貴妃的親哥哥。
東宮的薛太子妃即是他的親侄女!
雖然薛貴妃生下了五皇子,但薛家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太子黨。
秦謙一走進來,那太子劉夢權便站了起來。
原本他想向秦謙問個好的,但秦謙身邊還拉著那魏景略,這讓太子的臉一下子又沉了下來。
太子隻得說道:“秦相來了呀!宮東這些下屬真是越來越懶了,竟是連通報都不願通報於本宮。”
太子這話哪裏是在說那些宮人衛士,分明是在說秦謙沒有通報便硬闖進來。
但他這話同時也隻是氣話,而不是真的在怪秦謙。
或者說,他怪的是秦謙不該把魏略景再叫迴來。
秦謙連忙向太子拜了一拜說道:“是臣著急著進來,所以他們沒來得及通報,錯在微臣。請太子恕罪。”
“算了,秦相也非外人,若非事出有因,絕不會如此。”
太子當然知道秦謙是為何而來的,他接著說道:“事情已經理完了,還請秦相放心。”
那魏景略正要說話,卻被秦謙拉了一下衣袖,將話頭給按了迴去。
魏景略隻得不服地側過身去。
秦謙又道:“微臣剛剛見得魏侍郎負氣而出,便知其又觸怒了太子,特領其來向太子賠罪!”
秦謙說著又拉了拉魏景略。
那魏景略看了一眼秦謙,腦補了一下劉夢棣笑話自己的場麵,將氣給咽了迴去。
而後他向著太子不服氣地施了一禮:“是臣言語過激了,請太子恕罪。”
魏景略的脾氣是有些暴躁,但在秦謙麵前他總是能將氣給壓下去。
或者得說,唯一能讓魏景略服氣的也就隻有秦謙一個人了。
“算了,本宮沒那麽小氣。”
太子應完一句之後,那秦謙便向前走了幾步來到太子邊。
他輕輕地恭了恭身子說道:“臣有一事不明,想請教太子。”
“本宮沒你們這些進士出身的朝臣有學問,秦相想說什麽便說吧。”
“敢問太子,可是您拿著金牌令箭讓衛戍軍進的城?”
“是!”
“是您調禁軍去拱衛宮門的?”
太子又應道:“對!”
秦謙追問道:“太子如何會有金牌令箭的?”
“乃是昨日父皇親手所授,是父皇讓本宮拿著金牌令箭與六弟前往衛戍軍去說服永壽侯莫與洛王沆瀣一氣,且亦從永壽侯口中得知洛王今夜就會舉事謀反!”
秦謙吃驚地問道:“果是六爺與您一起去的?”
“是呀!”
“讓衛戍軍進城圍困洛王府是誰的主意?可是六爺教唆您的?”
太子搖了搖頭說道:“不是,是本宮讓他來的!”
“阿?”秦謙皺了一下眉頭問道:“長安城中自有軍備,太子為何令其入城?”
太子言道:“這……與秦相實說,父皇好似有些猜忌老舅爺,且老舅爺也好像瞞著父皇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我當時在營中吃了點酒,醉了,沒聽太清。我隻知道舅爺心中惶惶不安,是後來六弟與舅爺說了一些什麽話才將其安撫下來的!我當時就想……”
“什麽?”
“即是父皇猜忌舅爺可能會與洛王一同謀反,且他又被六弟安撫下來了,不如就讓舅爺入城平亂,有此平亂之功,父皇那裏定然不會再疑舅爺!”
太子哪裏會有這麽多的心眼去想那麽多事。
這其實是史忠義說的,讓太子帶著自己去平亂。
但太子仁厚,並不想讓別人再對史忠義有所誹議,所以就說是自己的主意了。
秦謙又問:“可是六爺暗示您這麽做的?”
“沒有呀!我一醉到天亮,睡來之時六弟就已經離開了衛戍軍!”
“六爺一個人先走了?”
“是呀,那前朝柴氏三皇子弄了一個假的豫王世子蒙騙洛王,讓洛王皇叔與其合作,並在夜間探營行刺於我。是六弟識破了他們詭計,不僅穿著我的衣裳入睡,今日一早還穿著那件衣服一個人出營去吸引那些刺客,要保我一路平安,我哪裏能讓他去為我冒險,於是便用金牌令箭命舅爺領兵向長安進發,自己則離開軍旅去尋六弟。”
秦謙嘖了一聲說道:“太子不該離開衛戍軍!”
“一是陶副統領說舅爺好似還有疑慮,怕我被舅爺所劫持而令父皇舉措難甚。二來我實在是擔心六弟安危,所以但離開了衛戍軍了。”
“怎麽聽說是三個營?”
“是三個營呀,舅爺怕父皇誤會,所以就隻帶了三個營前去!隻要不是全軍而動,想來父皇能看清舅爺不是要與洛王一同謀反的。誰知、誰知那柴氏三皇子又於、又於路上埋伏於我!是六弟護我周全,我這才得已脫身。我要進城之時才發現老舅爺被阻於城外,也是我用金箭令箭叫城門,讓舅爺進城的!”